絲綢之路的曆史:繁榮時期
相對於早期而言,絲綢之路在第二次繁榮時期,也就是在7世紀到9世紀期間,呈現出一幅截然不同的畫麵。這種變化首先是基於兩個巨大的轉折性變化:穆斯林帝國在西方的崛起和中國人的唐朝在東方的崛起。
唐代(618—907)被公認為中國曆史的高峰之一,它與漢代(前206—公元220)和明代(1368—1644)在中國曆史發展上的意義相似。唐朝的統治者不僅把唐帝國的疆域向南拓展,而且向西擴展到塔克拉瑪幹沙漠。一個相當於今天中國版圖規模(西藏除外)的帝國就這樣形成了。然而,中國人的影響仍在繼續向前推進:向北進入蒙古地區,並在某種程度上進入俄羅斯境內的西伯利亞地區;向西進入今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47)境內。751年,當阿拔斯王朝的穆斯林聯軍在塔拉斯河(48)流域擊敗唐朝大軍之後,唐帝國的版圖擴張便在這裏畫上了一個句號。對於中國而言,唐代是一個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輝煌時期,一連串的創造發明給這個世界帶來了技術的進步。(通過均田令)把小塊土地授予農民,禁止農奴製。那些從西方來到中國的宗教,諸如摩尼教、伊斯蘭教,尤其是佛教,在唐朝獲得了極大的自由。這種宗教的自由直到唐武宗皇帝時才停止,因為他頒布赦書,禁止“外國”宗教傳播。
在西方,在伊斯蘭教勢力的不斷衝擊下,此時的東羅馬帝國嚴重萎縮,君士坦丁堡與羅馬的距離越拉越大。隨之,西方以法蘭克族統治和羅馬作為宗教中心的方式走上了自己的道路。那古老而強大的羅馬帝國的解體絕不僅僅是由於民族遷移(部落遷移、法蘭克族和日耳曼人的崛起),而更重要的還在於,龐大的阿拉伯帝國在西亞和北非許多地區的快速發展和崛起。當先知(伊斯蘭教始祖)穆罕默德(570—632)實現了阿拉伯人的統一,並且使伊斯蘭教傳遍阿拉伯半島的時候,他的後繼者,也就是四大哈裏發,阿布·伯克爾(又譯:艾卜·伯克爾,632—634在位)、歐麥爾·伊本·哈塔卜(634—644在位)、奧斯曼·伊本·阿凡(644—656在位)和阿裏·伊本·阿比·塔利卜(656—661在位)則占領了整個西亞以及中亞的一部分,甚至還把他們的勢力範圍擴展到埃及、北非,直至西班牙。隨著大馬士革(661—750)的倭馬亞王朝和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建立於750年,公元13世紀被西征的蒙古人推翻)的發展和壯大,它們控製了一個疆域遼闊的版圖,並且控製了絲綢之路整個西部和中部地區的貿易通商。
在這段時期,絲綢之路的印度段線路更多地保持沉寂,因為在印度北部地區,一支改良的印度教使佛教的統治地位受到遏製。確切地說,印度的北部地區為拉傑普特人所控製,一個個的國王把持著各自的小塊勢力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