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與語言
絲綢之路從中國橫貫亞洲,直達歐洲,這條長達1萬千米的貿易之路途經許許多多的民族和文化。誰如果現在在這條路上進行一次旅行的話,那他肯定會見識到許多講著不同語言,有著不同膚色、不同文化和宗教特點的人們。在這條絲綢之路上,世界的這種斑斕色彩和豐富的多樣性將一如既往地明顯可見。
早在古代時候就是如此。當絲綢之路打上從西方到東方的烙印時,它的起點是羅馬帝國。與它相對應的從兩河流域到伊朗和土庫曼斯坦的東方對手起初是帕提亞人(30)的帝國,後來是波斯人的薩珊王朝。繼續向東就是巴克特裏亞王國,屬於粟特(31)民族和花剌子模的領域。在現在的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以及繼續向北的阿爾泰山脈,在不同的地區生活著不同的民族,如塞族(32)、月氏(33)和匈奴等。從南部則可以進入這個地區的藏族部落領地。古中華帝國構成了這條古老絲綢之路的東部終點,盡管這個中央帝國經常被分化並且被非漢人的少數民族統治者(譬如在北部,從1125年到1234年為通古斯的金代)控製。
在中國的盛唐(618—907)時期,這種局麵發生了變化。當時,在西方,最大的穆斯林帝國——倭馬亞王朝(34)和阿拔斯王朝(35)——與東羅馬帝國對峙著。這兩個穆斯林王朝的統治者把他們的統治區從地中海不斷地朝著中亞擴展。再向東,還有一股新的力量,即突厥人,他們從阿爾泰山脈出發,一直向西推進。中國的影響力也就擴展到塔裏木盆地(今天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止。
從1200年到1350年,蒙古人成為最有實力的強權者。他們的帝國領域盡管劃分在不同的可汗名下,可這個草原民族依然控製著大約190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其規模遠比現在的俄羅斯還要廣闊。在整個西方國家,也許隻有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以及塞爾柱帝國(36)和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突厥族人還能苟延殘喘。
與這種民族多樣性相對應的是多種多樣的語言。中國人的漢語雖然早就表現為一種統一的書寫文字,可它也是多種語言流通(與官話並存的有吳語、廣州話、客家話、閩語、晉語、湘語和贛語等)。南線的絲綢之路上有漢藏語係,然後是分支眾多的突厥語係(哈薩克語、吉爾吉斯語、土庫曼語、土耳其語以及在阿塞拜疆一帶的阿塞拜疆語等)(37),另外的一個則是伊朗語族(法爾斯語、普什圖語、庫爾德語、奧塞梯語、塔吉克語等)(38)。在相對而言比較小的高加索地區,人們可以看到,在亞美尼亞語、格魯吉亞語以及阿塞拜疆語(土耳其-阿塞拜疆語)之外,還有40多種不同的語言。相反的是,從伊拉克到地中海,流通的卻是鮮有方言的阿拉伯語。一言以蔽之:絲綢之路區域當屬一個眾多語言共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