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觀念與創造發明
毋庸置疑,絲綢之路首先是一條商貿之路,然而它也確實把眾多帶有不同曆史和思想觀念的偉大的文化地域和空間連接了起來。也正因如此,流淌在這張交通網絡上的,不僅有物質的產品,而且有發明、發現、新技術以及宗教信仰和宗教流派的傳播,我們不必對此感到驚奇。可以這麽說,從東方流向西方的主要是文化和技術,而不同的宗教則紛紛從西方流向東方,進入它們的新天地。作為文化的、知識的和宗教的連接,絲綢之路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商人和朝聖者們不僅講述著自己對其他文化地區的所見所聞,而且促進了先進技術被接受和認可。
經過絲綢之路而傳到西方的中國的發明創造是多種多樣的,這一點尤其清楚明了。真絲製品以及珍貴的錦緞製品已經介紹過了,之後最重要的無疑當屬紙的發明。在西方,一直到古羅馬時期,人們使用的還是紙莎草紙,與此同時,作為書寫工具的還有羊皮紙和蠟版。而在中國,卻早在公元初就開始使用紙。作為紙的發明者,人們記住了蔡倫(51—121)這個名字,可實際上已經發現中國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有了紙。造紙的材料,也就是人們通過用細篩子過濾後製作紙的材料,有麻稈、破布條和樹皮。在中國,紙是作為書寫材料的,不過公元2世紀以來,紙也充當手絹;公元15世紀以來,紙也作為如廁的手紙。公元7世紀,唐高宗首次製作紙幣;但一直到公元13世紀,也就是到了蒙古人統治的元朝時期,紙幣才開始大規模地得到使用。中國的紙是經過撒馬爾罕(大約在750年)和巴格達(大約在870年)以及安達魯西亞(17),然後在12世紀進入歐洲,並由此取代了紙莎草紙和羊皮紙。這種造紙技術在歐洲也得到了改進: 紙磨機磨碎原料;壓榨機替代手工篩製;最後借助自然的熱空氣進行烘幹。
在中國,雕版印刷術在868年就已經成熟了。在韓國,高麗大藏經(18)在公元13世紀,用81258塊雕版製成。最晚也大約是在12世紀,韓國就已經有活版,即可以反複使用的活字印刷技術。這比那位叫作約翰內斯·古滕堡的德國人在1451年前後獨立於亞洲而發明的那項類似的技術,幾乎要早出300年!即便如此,這種活版印刷技術也是經過絲綢之路傳到歐洲的。
這一點對於其他的許多發明、發現和技術也同樣適用,譬如戰爭的技術(火藥、火銃、炸彈、手榴彈、火器),以及為海上航行確定方向的指南針。在中國,還有風水、轉軸舵、造船業中的加密艙壁、地震儀、馬挽具、馬鐙、兩輪推車等等。農業成果也自然而然地湧現了出來,麵條大約在6000年前出現在中國。這種生產麵條的方式方法應該在古代就經過絲綢之路傳到了歐洲。作為斯瓦賓地區特色菜的湯餃子——也包括意大利餃和意大利餛飩——就與中國那種包著肉、菜餡的餃子的古老傳統做法相似。還有“德國酸菜”,也可以追溯到中國和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