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影戀

影戀或“奈煞西施現象”(Narcissism)最好是看作自動戀的一種,而在各種之中,實際上也最極端與發展得最精到的一種。影戀的概念,在各個性心理學家的眼光裏,曆來很有幾分出入,幾分變遷,所以我們不妨把它的曆史簡單地敘述一道。四十多年前,科學的領域裏是找不到這概念的蹤跡的,不過在小說故事裏,在詩詞裏,我們卻可以追溯得很遠,而在古希臘的神話裏,更可以發現它的中心的地位;同時這中心的地位還有一個人神參半的象征,就是水仙神,在神話裏叫作奈煞西施(Narcissus)。(94)自精神病學發軔以來,學者在病人的身上,所發現的有似奈煞西施所表現的狀態,固然是不一其例,不過一直要到一八九八年,我們對於這種狀態,才有一個比較綜合的敘述。那一年,我在《醫學家與神經學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短稿裏,初次把自動戀的現象簡單地介紹出來的時候,我在結論中,一麵描寫著一個極端的自動戀的例子,一麵說,這種極端而有類乎奈煞西施的狀態,有時候可以在自動戀的例子中發現,而在女的例子中也許更容易發現;這種例子總是把她的性的情緒,大部分甚至於全部分,在自我讚美的行為中表示出來,也可以說,她的性情緒可以大部分或全部分被自我讚美的活動所吞並而消滅;自我讚美原是當初奈煞西施的唯一特點,所以說,這種例子有類似奈煞西施的狀態或行為傾向。我這篇稿子傳到了德國,奈克立刻用德文做了一個簡括的介紹,又把我所說的“奈煞西施似的傾向”直接譯成“奈煞西施現象”(Narcismus,等於英文的Narcissism);(95)同時,他又說過一番話,表示他同意的見解,並且說,這真是我所稱自動戀的“最古典的方式”了。不過他又說,這現象也可以招致性欲亢進的狀態,這我卻沒有說過,我也不承認這現象可以到此境界。羅雷德在男子中也觀察到過幾個很顯著的例子,而替這現象起了一個名詞,叫“自動而孤獨的性現象”(automonosexualism)。希爾虛弗爾德的作品裏用的也是這個名詞。到一九一〇年,弗洛伊德也接受了奈克所製定的名詞和概念,不過他認為這不過是男子同性戀發展的過程中的一個段落,在這段落裏,他認為同性戀的男子不免把自己和一個女子(普通總是他的母親)認作一體,因此,精神上雖愛一個女子,實際上卻是愛上自己。到一九一一年,朗克一麵根據我在一八九八年所論列的意思,一麵大致接受弗氏這派的見解,也認為現象不僅是屬於常態的變異範圍以內,而不是一種變態,並且是性發育過程中一個相當正常的段落;變異範圍以內之說原是我的議論,而段落之說卻是弗氏一派的補充了。朗氏的研究很引起了弗洛伊德的注意;一九一四年,弗氏一麵接受朗氏的見解,一麵又做進一步的申說,認定每一個人,不分男女,都有一個原始的影戀的傾向;人生都有保全一己性命的本能,此種本能的心理表現是相反於利他主義的利己主義,所謂影戀傾向者無它,就是這性的大欲對於利己主義所貢獻的成分,所以完成整個的利己主義者;(96)影戀在選擇對象的時候,有時候也是一個最能左右一切的力量,它可以選擇當時此地的本人做對象,也可以選擇事過境遷的本人(故我而非今我),也可以選擇未來與理想的本人而非現實的本人,也可以選擇以前本人的一部分,而目前這部分已經是不再存在;影戀的概念到此,便最合於尋常的用途了。(97)

自一九一四年以後,弗氏自己對上文的見解又續有修正與補充,(98)而許多別的精神分析學者,弗氏一派或非弗氏一派的都有,又把它推進到一個極端,認為各種宗教與各派哲學全都是一些影戀的表示。最後,到菲倫齊(Ferenczi)手裏,竟以為造物在化育群生的時候也受了影戀的動機的支配!影戀的例證,在未開化的民族以及一切民族的民俗學裏,也都有發現,此方麵的作家甚多,例如羅埃姆(Róheim)。朗克很早就指出來過,民俗學家弗雷澤(Sir James Frazer)的工作裏,就可以找到不少的資料,供這一方麵的心理研究。(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