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對軍事形勢、戰爭、熱點和威脅的認識

21世紀以來,各國的軍事發展都步入了快車道,並且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這些變化正在或將要對國際秩序產生一係列重要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正確認識世界軍事發展新走勢,對我國和平發展成為世界性大國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

同時,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日益惡化,國際間的各種衝突不斷,有人認為局部地區爆發戰爭或出現軍事衝突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全球安全形勢凸顯,中國周邊安全形勢不容樂觀。我們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防患於未然。

第一節 對世界軍事發展走勢的新認識進入21 世紀後,世界軍事發展不僅步入了快車道,而且還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這些新變化正對世界各國生存與發展以及新國際秩序的建立產生一係列的重要影響。正確認識世界軍事發展新走勢,對我國和平發展成為世界性大國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世界軍事發展新走勢的主要特點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化,美國為維護其“一超獨霸”地位而在全球縱橫捭闔、無所顧忌地采取軍事行動,世界軍事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後,隨著軍事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信息技術在軍事領域應用的不斷深化,世界軍事發展的新特點正在不斷凸顯出來。具體表現為這樣幾個方麵:

(一)軍事正從國家利益的“分割器”向國家利益的“調節器”方向轉變

從古至今,軍事手段都被國家執政者利用為國家與國家之間利益分割的工具。殖民帝國在全球爭奪殖民地的過程中,軍事手段主要用於分割列強的勢力範圍和維護殖民利益。由於對殖民地爭奪的不均衡,地球上先後出現了兩次世界性的大戰。冷戰時期,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東西方兩大陣營主要運用軍事手段展開對抗,並且通過軍事手段對勢力範圍進行著不斷的分割和維護。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等一係列戰爭都是美蘇大國爭奪勢力範圍的結果。可以說,軍事手段從其出現開始就是國家執政者用於“分割”國家與國家之間利益的主要手段。冷戰後,軍事開始由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利益“分割器”向著“調節器”轉化,即在解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利益問題時,軍事手段已從台前退居幕後,作為一種重要的威懾手段來支撐外交等方麵進而調節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軍事手段的這種作用是軍事發展在新世界表現出來的一個重要特點。這一特點體現為:其一,軍事手段使用的有限性,使用時受到政治、經濟和外交等多個方麵的強烈約束;其二,軍事手段不是在最後決定性時刻使用,而是在和平時期就經常性地使用;其三,軍事手段重在威懾而不是重在實戰,這使得戰略性力量的發展日益受到重視;其四,國家利益的“分割”更多地使用戰爭,而國家利益的調節更多地使用和平方式的軍事手段。

(二)軍事戰略威懾的手段正從核武器向多元化方向轉變核武器出現後,其強大的戰略威懾能力是在美國對日本的廣島與長崎兩地使用原子彈表現出來的。從此,核武器被世界各國視為戰略性武器。

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兩國利用核武器相互進行戰略威懾。美蘇兩國進行的戰略性談判也主要圍繞著核武器展開,如美蘇兩國對如何限製核武器試驗進行了談判,對如何限製核武器的規模進行了談判以及對如何限製核武器發展也進行了談判等。隨著民用技術和軍事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武器正發揮出其戰略性作用。如美俄兩國都十分重視戰略網絡博弈力量的建設,設計出網絡病毒等使其在網絡空間發揮出戰略性作用;美俄兩國還都日益提高對空天戰略力量的重視與建設,美國已經在進行空天飛機的研發,同時還在開發“全球即時打擊係統”,即運用攜帶常規彈頭的遠程導彈在不到一個小時內對全球任何目標實施精確打擊。可以看出,美俄兩國不僅進行核戰略力量的博弈,同時也重視其他戰略力量的博弈。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美俄兩國戰略博弈的手段正在多樣化。這也意味著核武器的戰略影響力正在下降,使用戰略核武器的門檻正在提升。其他戰略性武器正在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使用除戰略核武器之外的其他戰略性武器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三)軍隊的規模正在縮小,同時海空力量不斷提升從世界主要軍事大國的軍隊建設來看,軍隊總體規模都在壓縮。美國正在計劃裁減其國防部領導下的陸海空軍的總體規模,俄羅斯也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將其軍隊的總規模壓縮到100 萬左右,中國也在不斷壓縮軍隊的總規模。當然,在這種世界性總體壓縮軍隊的大趨勢下,印度等少數國家擴張其軍隊規模,就是一種與時代發展趨勢相悖的做法,應引起人們的關注。在軍隊規模壓縮的同時,海空力量正在受到重視。最為典型的就是美國。2012 年1 月5 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公布了一個包括大規模精減兵力的國防戰略計劃。在該計劃中,奧巴馬宣布,美國軍隊將被精減。美國計劃在未來10 年內把地麵部隊的人數減少10%至15%,同時加強對海空力量的投資。人們都知道,為了控製政府的龐大赤字,美國總統奧巴馬與國會達成協議,要在今後10 年內將國防開支削減1 萬多億美元。這就意味著未來10 年內美國的國防投入將會受到極大的壓縮。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大力裁減地麵部隊,而海空力量卻得到加強。這表明,美國未來軍隊建設的重點將集中在海空力量的發展上。美國軍隊建設重點的這種調整基本上代表著世界主要國家軍隊建設的一個總趨勢,那就是軍隊的總體規模壓縮,陸軍將被大量地裁撤,海空軍規模相對上升。

(四)各國軍隊的相互融合越來越緊密,軍事關係不斷加強最近,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向外透露,2011 年美軍特種部隊向75 個國家派出人員執行任務,而2012 年美國特種部隊派往執行任務的對象國達到120 個。從這個數字不難看出,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軍事關係正在加強,美國與其他國家軍事關係的相互融合也在不斷擴大。世界各國軍隊間的相互融合同樣如此。具體表現為這樣幾個方麵:其一,各國的軍事透明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國家通過發表“國防白皮書”等形式向外界主動闡述本國的軍事政策和軍隊發展走向。其二,各國軍事領導人之間的互訪越來越頻繁。進入新世紀以來,人們發現,各國間軍方人士的互訪,不僅表現為軍隊和國防高層領導人的互訪,還表現為中下軍人之間的互訪。這不僅增大了各國軍人相互見麵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促進了軍隊之間關係的發展。

其三,聯合演習越來越成為軍隊之間融合的重要手段。進入新世紀,尤其是近幾年來,多國部隊聯合舉行的軍隊演習不僅規模不斷擴大,演習的頻率不斷上升,演習的內容也在不斷深化。這種演習使軍隊之間的融合加速。

其四,演習場地正從固定演習場向著“複雜性”演習場方向發展。目前,多國聯合軍事演習表現出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演習背景越來越複雜。演習場地的選擇不是在一個國家,而是開始在多個國家選擇演習場;軍隊不僅在演習場地進行訓練,還在演習場地進行作戰演練。

(五)軍事聯盟關係樣式正在發生變化,由重視建立固定性關係向重視臨時性關係轉變

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各自組建軍隊聯盟進行長期的軍事對抗。這種聯盟往往表現為固定性的,有聯盟的盟約來約束,結盟各國的權力、利益和責任都表現為明文規定。結盟國家退出聯盟往往需要辦理一定的手續。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此後,美國與蘇聯還組建了許多規模較小的軍事聯盟。冷戰後,人們越來越喜歡臨時性結盟這種形式。從海灣戰爭開始,臨時性結盟逐漸成為一種受到青睞的聯盟樣式。縱觀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和多國部隊打擊利比亞的軍事行動等,都表明臨時性結盟已經成為新世紀國際上習慣采取的結盟樣式。至今,在針對敘利亞和伊朗問題上,以色列、美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還沒有組建起聯盟。

毋庸置疑,如果針對伊朗和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出現,多國力量也同樣會是臨時性的聯盟。

(六)大國正在組建武器勢力範圍,組建武器一體化體係進入新世紀後,許多大國紛紛在國際社會建立本國的武器市場,推銷本國的武器裝備。其中,美國是最為突出的一個國家。隨著北約的不斷擴大,美國的武器標準得到越來越多盟國的認可,美國的軍火得到順利推銷。此後,美國通過在格魯吉亞和阿富汗等國的軍事行動,也使其武器裝備在這些國家打開了市場。這使美國的武器標準得到了非盟國的認可。同樣,俄羅斯也在采取手段,擴大其軍火市場的範圍。值得人們關注的一點就是俄羅斯已經讓印度建立俄製武器零部件的生產工廠,向使用俄製武器的國家提供零部件。

(七)非軍事性的、地區性的國際組織越來越涉足軍事問題自聯合國成立以來,聯合國在發揮集體安全方麵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其在幹預軍事危機方麵是其他地區性國際組織所無法比擬的。從聯合國憲章看,聯合國幹預地區性軍事危機具有合法性。但是,冷戰後的國際形勢表明,地區性組織越來越多地插手軍事問題。如北約就跨出其防區範圍對波黑進行軍事幹預,東盟組織幹預柬埔寨與泰國邊境地區的神廟爭端問題,海合會幹預也門問題,阿盟幹預利比亞問題等都是突出的表現。

二、影響世界軍事發展出現新走勢的動因進入新世紀後,世界軍事發展之所以出現這種新的發展走勢,其根本原因是世界總體形勢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總體上看,推動世界軍事形勢出現新走勢的動因可歸結為以下幾種:(一)全球化的不斷深化使世界各國融合得越來越緊密冷戰時期,東西方是兩個獨立運行的體係,對對方陣營實力的摧毀、破壞或削弱對本陣營基本沒有什麽影響。這使人們往往比較喜歡用戰爭手段解決問題。冷戰後,東西方陣營這種國際形態已經消失,全球化不斷深化,各國的利益開始向全球蔓延。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後,這種國家利益海外拓展向全球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在這種形勢下,使用軍事手段來解決國家利益問題已經不合時宜。如在核武器的使用問題上,美國如再使用核武器威脅對手的利益,同時也將會威脅到本國的利益,肆意進行核威脅已經達不到戰略目的了。這表明美國使用核武器進行戰略威懾的機會越來越少,也意味著核武器的戰略威懾作用與冷戰時相比正受到削弱。奧巴馬上台後提出建立“無核化世界”,加大縮小核武器規模的力度等,都是核武器作用正在下降的一種折射。

(二)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的發展,使戰爭爆發越來越受到遏製,而運用軍事手段“和平”維護國家利益卻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們不難發現,世界各國在軍事方麵出現了“越來越多”這種特點:國際武器裝備展越來越多、軍事表演越來越多、國家閱兵式越來越多、軍事演習越來越多等。這些“越來越多”無不向世界傳達這樣一個信號,那就是通過展示軍事“肌肉”來達到獲得更多國家利益的目的。

三、我國如何順應世界軍事發展新走勢隨著全球化的不斷加速和技術的不斷提高,世界軍事發展必將越來越具有新的內容。這是不可抗拒的發展。麵對世界軍事的如此變化,我們在不斷融入世界,不斷擴展海外國家利益的進程中,在發展我國軍事這一問題上必須要有戰略性思維和戰略性計劃,采取具有遠見性的戰略性舉措,在世界軍事新發展的大勢中贏得主動:其一,在經濟能力容許的前提下,加速發展軍事,快速提高軍事實力。其二,緊緊抓住戰略機遇期內有利的國際環境,加快構建我國維護全球性海外利益的軍事保障體係。其三,加大提高國防意識的投入,使全社會能夠意識到:有形的國家安全危機正在下降,無形的國家安全危機正在上升;影響國家安全的因素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多了。

這是我們麵對新的世界軍事形勢應該把握的幾個重點戰略問題。

第二節 新世紀戰爭與軍事衝突的規律與特點進入新世紀後,全球爆發的局部戰爭與軍事衝突出現了諸多新規律、新特點。掌握這些規律與特點對我們認識我國周邊強國的軍事狀況及其對我國可能造成的威脅是非常有益的。

一、非大國對抗性的戰爭與軍事衝突正成為新世紀戰爭與軍事衝突的主體

冷戰時期,在東西方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美國與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時代背景下,全球各地發生的戰爭與軍事衝突絕大多數都具有大國對抗的性質,如中東戰爭、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等。

冷戰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其他國家無力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美國與其他國家不存在軍事對抗與爭鬥問題。在2008 年8 月發生的持續5 天的格魯吉亞與俄羅斯之間的戰爭或軍事衝突中,美國就明顯支持格魯吉亞一方,使格俄之間的這場戰爭或軍事衝突明顯帶有大國爭奪勢力範圍的色彩。這是新世紀全球發生的戰爭與軍事衝突中比較典型的一例。

縱觀新世紀全球發生的戰爭與軍事衝突,非大國對抗性的戰爭與軍事衝突占據著絕大多數。據不完全統計,在2003 年至今全球發生的48 次戰爭與軍事衝突中,一部分是因領土問題發生的邊界戰爭與衝突,另一部分是因民族、宗教和政治等原因發生的內戰,隻有極少部分有大國支持的背景。從目前仍沒有停止的32 處戰爭或軍事衝突來看,冷戰時期延續下來的為14 處,冷戰後新發生的有18 處。其中,新世紀發生的有16 處。這表明,新世紀發生戰爭與軍事衝突的頻度正在上升,並且引發這些戰爭與軍事衝突的原因正日益複雜化,解決難度也日益增大。

新世紀發生的戰爭與軍事衝突,就地區而言,亞洲有26 個,歐洲有7 個,北美洲有5 個,南美洲有1 個,非洲有14 個。從這組數字中不難看出,亞洲地區已經成為全球戰爭與軍事衝突爆發的熱點地區。從亞洲地區引起戰爭與軍事衝突的原因來看,除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是美國發動的之外,其他的都是邊界分歧、民族和宗教矛盾、反恐等原因引起的。這些原因同全球新世紀戰爭與軍事衝突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相同的。

非大國對抗性的戰爭與軍事衝突之所以會占據絕大多數,主要是因為:美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其他國家無力與美國在全球範圍內較量;隨著東西方軍事對峙的消失,國內矛盾以及相鄰國家之間的矛盾逐漸上升為顯性矛盾;某些國家地區霸權主義的抬頭;恐怖主義不斷以各種形式出現;等等。

當然,隨著大國或強國實力的上升,有某些大國或強國背景的戰爭與軍事衝突也在出現。俄羅斯與美國在南高加索地區的爭奪就在格魯亞戰爭中表現出來了。這也可能發展成為新世紀戰爭與軍事衝突的一個特點。

二、非傳統因素日益成為引發戰爭與軍事衝突的主要因素從世界戰爭與軍事衝突史來看,世界主要強國在二戰前都是通過軍事手段來建立殖民地、爭奪殖民地的,拓展勢力範圍使得戰爭與軍事衝突不斷。戰爭的規模幾乎沒有限製,戰爭與軍事衝突各方盡可能地使用武力征服對手。

二戰後,世界格局形成了以美蘇為首的東西方兩大軍事集團的對抗。

軍事實力是代表雙方對抗力量的主要指標,雙方都以軍事實力來維護或擴大自己業已控製的勢力範圍。這使冷戰時期的戰爭與軍事衝突呈現出這樣的特征:一是雙方都對戰爭或軍事衝突采取限製;二是盡可能打代理人戰爭或軍事衝突;三是雙方對戰爭或軍事衝突的結果都非常重視,認為“我失即意味著你得,你失即意味著我得”。可以說,冷戰時期的戰爭與軍事衝突都是建立在美蘇軍事實力基礎上的博弈。

從世界戰爭與軍事衝突發展史來看,用軍事手段實施侵略是引發戰爭與軍事衝突的傳統因素。進入新世紀後,這種引發戰爭與軍事衝突的傳統因素正讓位於非傳統因素,非傳統因素正日益成為引發戰爭與軍事衝突的主要因素。這主要是因為:

其一,非傳統因素引發的戰爭與軍事衝突多於傳統因素引發的戰爭與軍事衝突。目前看,進入新世紀後全球出現的因領土問題引發的軍事衝突主要有2001 年印度與孟加拉兩國間的邊界衝突、2008 年吉布提與埃塞俄比亞兩國間的邊界衝突以及2008 年出現至今仍沒有平息的柬埔寨與泰國之間的邊界衝突。據不完全統計,在新世紀因各種原因出現的戰爭與軍事衝突中,亞洲地區26 例中反恐軍事行動占10 例;非洲地區14 例中反恐軍事行動占8 例。尤其是美國以反恐名義打的阿富汗戰爭,持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使用兵力之多在戰爭與軍事衝突史上也是非常少見的。此外,民族問題、宗教問題、國內派別矛盾等引發的戰爭與衝突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可以看出,冷戰結束後,尤其是新世紀以來,非傳統因素引發的戰爭與軍事衝突已大大高於傳統因素引發的戰爭與軍事衝突。這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越來越重視對非傳統因素引發的戰爭與軍事衝突進行研究的主要原因。

其二,美國霸權這一引發戰爭與軍事衝突的因素仍為顯性因素,但已下降為次要因素。從過去10 年全球發生的戰爭與軍事衝突來看,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是兩場規模最大的戰爭,特別是阿富汗戰爭是仍在進行中的最大規模的戰爭。這就表明美國霸權仍是引發全球戰爭與軍事衝突的動因。從近10 年來發生的戰爭與軍事衝突,尤其是目前仍沒有停止的戰爭與軍事衝突來看,美國引發的戰爭數量還是非常少的,所占比例也是非常低的。目前看,美國對新世紀發生的其他戰爭與軍事衝突幹預的數量是非常少的,即便幹預,幹預的力度也是非常低的,像美國幹預格魯吉亞的例子,是非常少見的。

不難看出,在新世紀發生的戰爭與軍事衝突中,美國霸權仍是一個導火索因素,但其發動和幹預的戰爭與軍事衝突所占的比例很低。可以認為,美國霸權這一因素已經下降為引發全球戰爭與軍事衝突的次要因素。但是,美國發動的戰爭或參與的軍事衝突對世界的影響不能低估。即便做出美國霸權仍為引發戰爭與軍事衝突的顯性因素,但已下降為次要因素這一結論,人們也不能忽視美國霸權這一因素的能量。

三、恐怖分子正成為新世紀戰爭與軍事衝突的主角從傳統戰爭與軍事衝突看,國家、民族或政治集團掌控的軍隊是其主角。從二戰前各國爭奪殖民地挑起的殖民戰爭,以及二戰後美蘇兩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在全球支持的代理人戰爭看,人們也可以得出軍隊是戰爭的主角這一結論。冷戰後,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後,戰爭主角這個群體迎來了新的“客人”,即恐怖分子。

二戰後,有關國家使用軍隊打擊恐怖分子並不是新鮮事。如1976 年6 月,德國的“紅色軍團”恐怖組織配合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製造了一起劫持法國航空公司一架飛往以色列的客機到烏幹達的恐怖事件。事件發生後,以色列派出突擊隊空中奔襲3600 千米,在烏幹達首都的恩德培機場將劫持者擊斃,解救了所有被劫持的人質。這是冷戰期間軍隊用於反恐的最著名的戰例。冷戰後,有關國家使用軍隊打擊恐怖分子的頻率加大,力度也加大,如1998 年8 月20 日美國就使用77 枚巡航導彈對阿富汗境內據稱為本·拉登組織的訓練基地和蘇丹境內一個被認為是製造化學武器的製藥廠實施了導彈打擊。但是,這一時期,有關國家使用軍隊來反恐,以及恐怖分子與軍隊的對抗,總的說來還是規模小、烈度低。反恐還不是軍隊的一項主要任務。

2001 年“9·11 事件”發生後,美國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在全球大張旗鼓地打起了反恐大旗。隨之,反恐也演變成絕大多數國家軍隊的一個重要任務。經過近10 年的反恐,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恐怖組織正成為一個新型的戰爭主體。這主要是因為:(一)恐怖組織被列為軍隊的打擊對象美國打響阿富汗戰爭後,全球絕大多數國家都表示支持反恐,並且都將打擊恐怖分子列為軍隊的一項重要任務。許多國家的軍隊不僅在境內反恐,還參與國際反恐。之前,在阿富汗反恐戰場上,北約28 個成員國都派出了部隊,歐盟的大部分成員國也派出了軍隊。此外,向阿富汗反恐戰爭派出軍隊的還有澳大利亞、新西蘭、阿塞拜疆、新加坡等國家。如此眾多國家的軍隊參與國際反恐,足以表明,恐怖分子已經成為軍隊的常態打擊對象。

(二)恐怖分子與軍隊展開真刀真槍的對抗目前,美國軍隊及聯合國建立了國際安全援助部隊,曾在阿富汗戰場與恐怖分子進行作戰,南亞的巴基斯坦軍隊也與境內的恐怖分子進行著激烈的作戰。同樣,印度軍隊也沒有停止對其境內恐怖分子的軍事打擊。麵臨恐怖主義威脅的其他國家,如黎巴嫩、也門等,也對恐怖組織采取了軍事打擊行動。

(三)恐怖分子正通過網絡威脅國家安全人們發現,恐怖分子製造的恐怖威脅不僅表現在真實的世界裏,也出現在虛擬的空間中。據統計,近年來恐怖分子在網絡上製造的恐怖事件數量急劇增多。針對來自網絡這一虛擬空間的威脅,美國於2011 年5 月正式啟動了網絡司令部,10 月開展全麵動作。美國組成這一司令部的目的之一就是對付恐怖組織的網絡攻擊,擔負起網絡作戰的任務。美國花大氣力,組成近千人的網絡部隊。這已經表明,網絡安全正威脅著國家安全。

對付恐怖分子製造的網絡威脅正成為網絡部隊的一項重要任務。

(四)恐怖分子實施戰爭與軍事衝突的方式與軍隊大相徑庭從近10 年的軍事反恐史來看,恐怖分子挑起的戰爭的樣式正在變得與傳統戰爭完全不同。傳統戰爭有明確的目標,有清楚的戰線,實施戰爭有明確的主體——軍隊等。可是,恐怖主義發動的戰爭將原來傳統戰爭的許多特征都改變了,如在這種戰爭中,人們無法知道戰爭的組織者,無法看清從事戰爭的人的真實麵目,也無法摸清這些人將用何種戰術進行作戰等。美國在阿富汗地區的反恐無法打擊真正的對手,傳統的武器已經沒有了用武之地。所以,美國縱使有全球最先進的武器,實力最強的軍隊,也很難在對付恐怖主義的戰爭中取得最後的勝利。這表明,反恐戰爭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戰爭形態。

四、北約將參與防區外的戰爭與軍事衝突變成常態化冷戰時,北約原本是一個地區性的軍事組織,是為了與蘇聯為首的東方集團對抗而建立的。它的盟約明確規定,北約軍隊不能跨出成員國領土活動,隻有當成員國遭受外敵入侵時才可采取行動。這表明它是一個防禦性的軍事組織。由於東西方軍事集團的緊張對峙,北約組織在冷戰期間未敢越雷池一步,而是本分地守著防區,以防備蘇聯為首的東方集團可能的挑釁與進攻。

冷戰後,北約的大幅擴張為防區外行動常態化打下實力基礎。冷戰結束時,北約是一個擁有16 個成員國的軍事組織。本來,隨著華約的解體,北約也應該停止工作了。然而,北約不但繼續存在下來並且不斷擴大。如果說20 世紀北約擴大還是邁小步的話,進入21 世紀北約的擴張可以說是邁大步了。北約成立時擁有12 個成員國,近半個世紀才吸收進7 個國家。

進入新世紀不到10 年,北約就吸收進9 個國家。如今,北約已經成為囊括歐洲絕大部分國家、擁有28 個成員國的龐大軍事組織。從戰略發展上看,北約還將繼續擴大。目前,北約已經將南高加索的格魯吉亞武裝起來,美國還用自己的武器武裝了阿富汗政府的陸軍。可以看出,北約下一步繼續向東擴張的可能性比較大。北約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軍事集團。這樣一來,北約在安全上發揮著僅次於聯合國的作用。隨著北約的不斷擴大,北約在世界上發揮的作用將越來越大。

北約積極參與防區外的戰爭,給防區外常態化行動尋找“機會”。冷戰結束以來,北約頻頻跨出自己的防區,在其防區外行動。1994 年2 月28 日,北約擊落了4 架闖入禁飛區的塞族輕型對發攻擊機,開了北約在波黑動武的先河,也開了北約在防區外動武的先河。隨後,北約親自動手打擊對其沒有造成任何軍事威脅的國家南聯盟。1999 年,北約以所謂的南聯盟違反人權為借口,對南聯盟發動了空襲。如果把北約20 世紀在其防區外的軍事行動看為“偶爾”的話,其新世紀在防區外的行動就已是“常態”了。2001 年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兩個月後的12 月20 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向阿富汗派遣國際安全援助部隊,以協助臨時政府維護治安並開展戰後的重建工作。雖然這支國際安全援助部隊並不完全來自北約成員國,它卻從一開始就接受北約的領導,並逐步分擔起駐阿美軍的部分反恐作戰任務。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北約部隊在阿富汗一駐軍就是10 年。

隨著新世紀第二個10 年的到來,世界戰爭與軍事衝突將會出現新的變化,但新世紀第一個10 年世界戰爭與軍事衝突的某些“痕跡”將會被繼承下來。深入研究第一個10 年世界戰爭與軍事衝突將對我們深入認識未來10 年的世界軍事大有裨益。

第三節 美國20年海外戰爭和軍事行動的主要特點目前,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正構建以強勢為特征的軍事布局,以實現美國國務卿希拉裏所謂的美國太平洋世紀戰略目標。從冷戰後美國海外戰爭和軍事行動看,這是美軍海外戰爭和軍事行動的一個新開端,標誌著美軍海外戰爭和軍事行動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當今,除阿富汗戰事外,過去20 年內美國在海外發動的戰爭都已經結束。人們對過去20 年美國海外戰爭和軍事行動的特點進行了分析與總結。準確地講,過去20 年美國海外戰爭是以海灣戰爭開始而以利比亞戰爭收官的,主要戰爭有海灣戰爭、波黑戰爭、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和利比亞戰爭等。縱觀這20 年美軍的海外戰爭和軍事行動,這些成係列的海外戰爭和軍事行動具有十分突出的特點。

一、高舉“聯合國決議”和“人道主義”等大旗,以取得行動的“合法性”和占據道義的製度點,以利於美軍的行動冷戰時期,除朝鮮戰爭外,美國在發動海外戰爭或進行軍事行動時幾乎都沒有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如在越南戰爭時,美國沒有尋找任何理由而是通過軍事行動規模的不斷升級來進行戰爭的,美國入侵格林納達時以所謂應東加勒比海國家組織的請求這樣的旗號對該國采取軍事行動,入侵巴拿馬時是以該國領導人諾列加“販毒”為名進行的。可見,冷戰時期,美國在海外發動戰爭或采取軍事行動時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

冷戰後,美國發動的海外戰爭卻幾乎都打著聯合國的旗號,或以“人道主義”等為借口。之所以說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主要是因為:一是以所謂的聯合國決議做著為美國利益服務的事;二是強製聯合國通過決議,為美國利益服務。如美國幹涉波黑內戰時,就是美國聯合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推動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有關決議,授權北約“使用一切必要手段”

在波黑采取幹預行動的。這是美國冷戰後發動海外戰爭和軍事行動的主要特點。海灣戰爭時,美國是以聯合國安理會第678 號決議為由組織力量對伊拉克進行打擊的;美國幹涉波黑戰爭的行動是以聯合國第836 號決議來進行的;美國出兵海地是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有關決議實施的;科索沃戰爭是以南聯盟科索沃地區出現人道主義災難為由發動的;阿富汗反恐戰爭實際上也是在2000 年12 月19 日聯合國安理會要求塔利班移送拉登到美國或第三國就1998 年的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爆炸案接受起訴以及關閉所有武裝訓練營之後發動的;伊拉克戰爭是美國繞開聯合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支持恐怖主義為由發動的;利比亞戰爭是以聯合國安理會1973 號等決議為由發動的。從冷戰後美國發動的曆次戰爭的托詞可以看出,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後,對其海外戰爭和軍事行動總是要尋找合理的或合法的理由。這就充分表明:一方麵,美國發動海外戰爭是有顧忌的。這種顧忌不是害怕對手,而是害怕世界輿論使其陷於孤立。

另一方麵,美國在海外發動的戰爭具有限製性,也不是隨心所欲發動的。

這種限製性表現為戰事發動的地域具有限製性,使用手段具有限製性,同時還在戰爭目標、作戰方式等方麵具有限製性。再一方麵,美國發動戰爭或采取軍事行動的對象都是小國或地區性的強國,而不是世界性的大國。

這是美國在發動戰爭或采取軍事行動時總要尋找一些理由的原因。如果是美國與世界性的大國出現這種情況,美國就不會再尋求這樣的理由了。冷戰時期,除朝鮮戰爭外,美國與蘇聯之間的所有的軍事較量都沒有找任何“合理性”或“合法性”的理由。隨著美國將其全球軍事戰略重點向亞太方向調整,美國在該地區將麵對諸多世界性的強國或大國。美國極可能不會尋找“合理性”或“合法性”理由來在該地區采取戰爭行動或其他軍事行動。在這方麵,美國打著聯合國旗號或繞開聯合國的海外軍事行動或會增多。這也從另一個方麵反映出聯合國在國際安全方麵的作用在弱化,而美國強力推行其霸權的勢頭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