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對軍事形勢、戰爭、熱點和威脅的認識02

二、以“問題聯盟”形式組建進行戰爭和軍事行動的力量,從而使戰爭和軍事行動呈現國際化

冷戰開始時,全球呈現出東西方兩大軍事陣營的對抗。20 世紀60 年代後期,這種軍事格局才逐漸演變為以美國與蘇聯兩大超級大國的軍事對峙為主要特征的東西方軍事對抗。在這種軍事對抗的形勢下,美國組建了多個軍事同盟,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美澳新條約組織、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組織、美日軍事同盟和美韓軍事同盟等。冷戰期間,美國在從事海外戰爭和軍事行動時基本上都是以聯盟的集體力量來進行的。如越南戰爭時,美國就拉上了其在亞太地區的盟國,如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和泰國。即使朝鮮戰爭還是冷戰初期的一場局部戰爭,美國也拉上了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加拿大、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南非、盧森堡和日本等16 個國家,這些參戰的國家中絕大部分後來都成為美國建立的軍事聯盟的成員國。特別指出的是,朝鮮戰爭是美國拉上最多的國家參戰的一場戰爭。冷戰期間,除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外,美國發動的其他戰爭拉上的其他國家的數量都十分少,有時甚至單獨出兵。

冷戰後,美國發動的海外戰爭和在海外進行的軍事行動總體上看都有眾多國家參加。參加美國海外戰爭和軍事行動的國家具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問題結盟”。之所以出現“問題結盟”這種聯盟形式,是因為冷戰後全球已經不存在穩定性陣營之間的對抗,而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化,各國間的利益互相融合,軍事對抗呈現出針對某種問題而結成的臨時聯盟。

隨著戰爭或軍事行動結束,這種臨時性的“問題聯盟”將自行解散。如海灣戰爭時,美國與另外38 個國家結成了針對伊拉克的“問題聯盟”。海灣戰爭結束,這種39 個國家結成的聯盟就解散了。同樣,阿富汗反恐戰爭時,美國拉上英國、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北約國家到阿富汗作戰,哈薩克斯坦、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為美軍提供了後勤支援。阿富汗戰爭的主要戰事結束後,這種問題聯盟解散,向阿富汗派出駐軍的國家依本國利益來決定駐紮阿富汗的時間長短。這也是為什麽人們看到向阿富汗派出駐軍的國家不斷有變化的原因。同樣,利比亞戰爭時,美國與法國、英國組織起多國部隊,這些部隊來自北約組織、阿拉伯聯盟成員國等。利比亞戰事一結束,這支多國部隊組建的聯盟也宣告解散了。

第二個特點是美國的軍事幹預呈現出國際化。冷戰期間,美蘇爭奪的地區主要在東西方兩大集團利益的結合部或空白區。在對方集團內部,美蘇兩國都沒有做出表麵性的反應。如蘇聯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時,美國沒有做出表麵性的軍事反應。冷戰後,美國的海外戰爭和軍事幹預行動呈現出國際化趨勢。如美國在過去20 年間先後軍事幹預過1991 年伊拉克和科威特問題、1992 年塞拉利昂政變問題、1992 ~ 1996 年波黑問題、1992 ~ 1995 索馬裏問題、1996 年利比裏亞問題、1997 年阿爾巴尼亞問題、1997 年柬埔寨問題、1999 ~ 2001 年東帝汶問題等。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美國在冷戰後進行的海外軍事幹預幾乎遍布全球的各個角落。

三、不斷以新的作戰理論指導新的戰爭和軍事行動,新的作戰方式不斷出現

冷戰時期,美國的主要作戰對象是蘇聯。美國的作戰理論必然會伴隨著蘇聯的軍事發展而不斷發展。由於蘇聯在冷戰時期的軍事理論沒有多少創新,這就導致美國的作戰理論發展也比較緩慢,“空地一體戰”理論是美國在這一時期作戰理論發展的最突出成果。

冷戰後,美國成了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形勢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美國的作戰理論創新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在海外從事的戰爭和軍事行動頻率加大;用於軍事的高新技術不斷出現;一場接一場的戰爭使作戰理論不斷得到實踐的檢驗;軍事轉型的不斷深化給作戰理論創新提供了直接動力支持。這使冷戰後美國的新作戰理論不斷出現,並且直接用於指導下一場戰爭,作戰方式也在不斷創新。

海灣戰爭後,美軍加速了聯合作戰理論的製定。雖然美軍的聯合作戰實踐可以追溯到1781 年獨立戰爭時著名的戰役約克敦之戰,但美軍直到海灣戰爭前還沒有形成係統的聯合作戰理論。通過海灣戰爭的實踐,美國在戰後進行了係統的總結,最後於1991 年11 月正式頒布了第1 號聯合出版物《美國武裝部隊的聯合作戰》,從而使聯合作戰成為美軍的基本作戰樣式,聯合作戰理論也正式成為美國陸海空三軍的共同作戰理論。這是冷戰後戰爭催生的第一個作戰新理論。這一理論在指導美軍後來的海外戰爭和軍事行動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同樣,海灣戰爭也被認為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場真正的信息化戰爭。這場戰爭使美國加速了信息作戰理論的製定。

雖然美國軍事理論家早在1976 年就提出了“信息戰爭”的概念,但美國在實際作戰理論製定中並沒有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海灣戰爭使美國開始重視信息戰爭。20 世紀90 年代中期,美國海軍先後製定了多部有關信息作戰的條令,規定了信息作戰的具體程序和方法。1998 年10 月,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頒布了第一本《聯合信息作戰條令》,從而使信息作戰成為一種正式官方認可的作戰樣式。信息作戰從而在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期間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此外,“非對稱作戰”“全維作戰”“空天作戰”“網絡中心戰”和“行動中心戰”等一係列的新作戰理念與作戰樣式不斷被提出來,並在軍事行動實踐中進行了檢驗。美國這種戰爭和軍事行動實踐與創新作戰理論之間的良性循環,使美國的作戰理論不斷發展。

目前看,美國的作戰理論是最為豐富的,也是不斷通過戰爭和軍事行動檢驗的,其實用價值不可低估。

四、強製構建有利於美國利益的和平從冷戰後美國發動的戰爭和進行的海外軍事幹預行動看,其絕大多數都具有強製和平的性質,隱藏著構建有利於美國利益的地區安全格局的戰略意圖。

美國軍事幹預索馬裏是這種強製和平的一個突出例子。由於索馬裏位於重要的地理位置,其對美國的全球戰略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美國一直想控製該國。冷戰期間,由於索馬裏屬於蘇聯的勢力範圍,美國的夢想一直未能實現。20 世紀90 年代初,非洲之角索馬裏發生內戰,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為了拯救飽受戰亂的索馬裏數百萬平民的生命,聯合國安理會於1992 年12 月3 日通過決議,決定派一支多國部隊前往索馬裏。4 日,美國總統布什宣布他已命令國防部長切尼派出一支2.8 萬人的美軍部隊前往索馬裏執行聯合國決議。實際上,美國早在聯合國決議之前的9 月16 日就已經派出2400 名海軍陸戰隊員前往索馬裏。總統布什宣布派兵令隻不過是順水推舟而已。即便沒有聯合國派兵的決議,美國也要出兵索馬裏,因為美國的目標是要在索馬裏建立一個有利於美國利益的政府,以控製索馬裏。

美國出兵海地也是如此。1991 年9 月29 日,海地武裝部隊總司令塞德拉斯發動軍事政變,取得政權,中斷了政治改革進程。這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也是不符合美國利益的一個政權。美國打著聯合國安理會940 號決議,對海地進行了強製性的軍事行動。塞德拉斯被逼出走巴拿馬避難。

美國實現了“刺刀下的民主”。這為推動美國倡議的“民主擴散”起到了鼓勵和示範的作用。

美國幹預波黑戰爭的行動更是強製實現有利於美國利益的和平。這主要表現在:一是操縱北約“武力維和”。為了阻止俄羅斯主導波黑局勢,美國推動北約在波黑地區使用武力,開創了北約成立後第一次在防區之外使用武力進行“維和”的先例。二是借助北約的武力逼迫波黑內戰各方和談。美國主導北約強行在波黑地區使用武力,從而由“維和”一方演化為波黑內戰的參與一方。美國等西方國家通過武力參與,迅速改變了戰場力量對比,使持續4 年的內戰迅速結束。這種“維和”方式在利比亞戰爭中再一次使用,美國等西方國家組成的多國部隊,通過支持和參與利比亞內戰一方的軍事行動,終於推翻了卡紮菲政權,鏟除了不符合美國利益的一個北非政權。

五、通過戰爭和軍事行動來試驗新式武器從海灣戰爭至2011 年5 月1 日擊斃本·拉登軍事行動,美國在幾近曆次海外的戰爭和軍事行動中都使用了新式武器裝備。海灣戰爭中,美國使用了“愛國者”防空導彈成功攔截了伊拉克“飛毛腿”導彈,首創導彈擊落導彈的戰例。阿富汗反恐戰場上,美軍實現了使用無人機投擲炸彈來對付恐怖分子的首個成功戰例。在擊斃本·拉登的軍事行動中,美國首次使用了隱形直升機,在近千公裏的巴基斯坦境內飛行中成功避開了巴軍雷達的偵察。美國之所以在冷戰後的曆次戰爭和軍事行動中使用新式武器裝備,主要是因為:一是試驗新式武器裝備的戰術技術性能,以進一步提高這些新式武器裝備的質量,並利於新式武器裝備的定型。如海灣戰爭前,彈道導彈防禦隻是一個未經實戰考驗的概念。“愛國者”導彈通過海灣戰爭的實戰檢驗,證實空防係統可以擊落戰區彈道導彈。二是推動新式武器裝備的出口。從冷戰後20 年美軍的海外戰爭和軍事行動來看,那些被軍事實踐檢驗過的武器裝備都得到了許多國家的青睞,大大促進了美國軍火的出口。美國軍火出口的擴大,一方麵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麵也擴大了美國的軍事影響,同時也加強了美國與有關國家的關係。這對於美國維護其全球霸權地位是十分有利的。這些表明,美國的海外戰爭和軍事幹預行動與其維護全球霸權形成了一個良性互動。這也是美國緣何偏愛海外戰爭和軍事幹預行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節 軍事熱點的形態正在悄然變化隨著媒體傳播手段的增多和傳播速度的加快,熱點問題一旦發生便迅速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普通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學術研究人員瞄準的課題、外交人員緊張製定對策的對象。熱點之所以如此受到人們的青睞,是因為熱點能夠在國際社會引起較大反響並具有重要的國際影響。從二戰後全球發生的熱點看,軍事熱點問題居多。細心的人們會發現,冷戰結束前後全球發生的軍事熱點問題的形態正在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可能對全球安全形勢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一、熱點向亞太地區聚集

自戰爭出現後,人類沒有遭受戰火折磨的時間加在一起也沒有幾年。

可以說,戰爭與人類社會是相生相伴的。二戰後,雖然戰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控製,但它仍然沒有離開人們的視線。內戰是戰爭的一種表現形式。自二戰至今,全球發生的比較典型的內戰數量達到56 起之多。冷戰後發生的內戰就達到了27 起。冷戰結束至今僅20 年時間,內戰發生數量超過冷戰40 餘年發生的內戰總數。這表明,冷戰後內戰發生的頻率在加大。如果說冷戰時期世界各地的內戰遍布全球的話,冷戰後的內戰卻主要發生在非洲地區。從冷戰後至今發生的27 場內戰來看,非洲地區約占13起,其他地區發生內戰14 起。這說明非洲大陸正經受著內戰的折磨。當然,即便非洲大陸發生的內戰數量居於全球之首,其被國際社會視為熱點的問題卻不是很多,反而內戰發生數量居少的亞太地區出現的熱點數量不斷增多。這些熱點不僅表現為內戰方麵,還表現在邊界衝突、島嶼爭端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發展等各個方麵。其特點是:(一)影響國際形勢的軍事熱點數量多從全球來看,非洲地區發生的內戰數量是最多的,但其對國際安全形勢有大的影響的內戰可謂寥寥無幾,其影響大多限於地區範圍內。亞太地區出現的熱點問題卻與之不同,該地區出現的軍事熱點數量可謂是居於全球之首。一方麵,美國將其全球戰略重心向亞太地區調整,另一方麵亞太地區正逐漸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引擎。亞太地區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將對國際形勢產生影響。柬埔寨與泰國邊界地區出現的寺院之爭都引起了東盟的關注,甚至引起了大國的關注。更不用說其他牽涉到大國利益的熱點問題了。就全球的熱點問題而言,絕大多數的熱點都集中於亞太地區。這突出地表明,亞太地區陸海相鄰地帶將是未來國際競爭的重點地區。

(二)對國際安全形勢影響大的軍事熱點多一旦亞太地區出現熱點問題,這種熱點問題將對國際安全形勢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是目前亞太地區熱點問題的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如2004年發生並持續至今的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區的軍事動**極大地影響著中亞地區和南亞地區的安全形勢。巴基斯坦位於聯結南亞和中亞的結合部,巴基斯坦內部軍事形勢動**,一方麵將影響阿富汗地區的反恐走向,同時也將對中亞地區的安全形勢造成相當大的影響。一旦巴基斯坦政府對其西北地區的恐怖組織打擊不力,這些恐怖組織極可能在阿富汗和中亞其他國家內泛濫,並以巴基斯坦為基地不斷發展壯大。同時,巴基斯坦境內的軍事動**還可能蔓延到南亞其他地區並影響南亞地區其他國家內部的穩定。目前,南亞國家內部的恐怖組織越來越出現本地化趨勢。如果這些本地化的恐怖組織得到了巴基斯坦境內的恐怖組織的支持和幫助,這些恐怖組織就可能迅速地生長起來。南亞地區的反恐形勢會變得越來越糟糕。近年來,國際有關組織統計後發現,南亞地區是全球發生恐怖事件數量最多,受恐怖組織威脅最為嚴重的地區。這使得巴基斯坦境內出現的熱點問題備受國際社會的矚目。同樣,南海地區的島嶼主權與海洋權益之爭等問題也已經引起了區外大國的密切關注。

二、持續時間增長

冷戰後,全球熱點問題表現出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一旦熱點形成,就持續很長時間,甚至看不到解決的盡頭。人們不難發現,雖然伊拉克戰爭和多國部隊對利比亞的打擊等軍事行動都結束了,但兩地作為熱點發生區並沒有降溫,還是保持著熱度,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與冷戰時期的熱點相比,冷戰後的熱點比冷戰時期的熱點保持熱度的時間要長得多。

究其原因是:

(一)某些大國期望延長熱點保持熱度的時間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兩國在全球爭奪,但其重點卻放在了歐洲,其他地區的爭奪都是為歐洲這一主軸戰略服務的。美蘇兩國都遵循對世界各地的熱點速戰速決的原則來全力維護歐洲地區的均勢,都不想在歐洲地區的博弈中讓對手占據優勢。在歐洲之外發生的熱點問題,美蘇都本著快刀斬亂麻的心態迅速解決,盡量不影響其歐洲戰略的推行。冷戰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要盡力在全球各地保持影響。因此,找一個參與全球各地區事務的充分理由是十分重要的。那麽,熱點問題是美國最希望出現的。對有利於美國稱霸的熱點問題,美國都盡可能地使其保持下去,熱度不降。如伊拉克和阿富汗境內的安全問題,美國倒是希望伊阿兩國的動**保持下去,使其能夠找到合適的理由在這兩地維持軍事存在。

(二)熱點問題不易解決

人們會發現,影響熱點問題解決的因素在冷戰結束前後發生了變化。

冷戰時,全球任何一地發生熱點問題,其背後都會有美蘇兩國的影響。通過幕後交易,美蘇兩國基本上就決定了這些熱點問題發展的最後結果。冷戰後,即便美國希望有些熱點問題得到迅速解決,但這些問題還是很難速戰速決。這主要是因為:

首先,熱點出現的國家內無強力政府。如北非的利比亞就是如此。昔日的卡紮菲政權被推翻了,利比亞現任政府並不是一個強有力的政府,無法穩定全國的局麵。目前,利比亞聯合政府的執政能力是十分脆弱的,甚至還可能導致有關部族與中央政府爭權,乃至分裂情況的出現。這就是利比亞安全形勢持續不穩定的重要原因。

其次,曆史遺留下來的棘手問題難以解決。冷戰時期,許多曆史矛盾問題都被美蘇兩國的對抗這一主要矛盾所掩蓋。冷戰時期的熱點問題基本上都是一個表現的現實問題。冷戰後,許多國家的曆史遺留問題開始浮出水麵,成為主要矛盾。由於是曆史遺留問題,所以這些矛盾對於當事國來講是不容易在短時間內解決的。如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的領土爭端問題,自冷戰結束以來一直是中東地區的熱點問題。雖然因這一問題出現過幾次戰爭,但巴以領土爭端並沒有得到解決。冷戰後巴以之間的小打小鬧一直沒有斷過。目前,巴以之間的領土爭端仍然看不到解決的希望。

再次,熱點問題被有關方麵利用,而使其不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冷戰後新出現的朝鮮核問題即是如此。朝鮮核問題是20 世紀90 年代開始成為東北亞地區的熱點問題。美國要拉住日本和韓國,外部威脅有利於其強化聯盟關係。朝鮮核問題便成為美國強化東北亞地區聯盟關係的一個由頭。

美國想利用朝鮮多變的核問題向俄羅斯、中國施壓,與中國和俄羅斯討價還價,以圖實現其整合亞太地區力量,建立亞太新秩序這一戰略目的。美國不斷地將朝鮮核問題放在“文火”上,保持朝鮮核問題的熱度,樹立核道德領域的衛道士形象,以爭奪世界核問題上的道義製高點。

三、國際化、複雜化傾向日益凸顯冷戰時期,世界各地發生的熱點問題表現出的特點是:衝突地區局限於所在地區,涉及的力量隻是衝突的雙方,很少有眾多國家參與;對抗雙方的背後有美蘇兩個大國的影子;衝突的強度、規模等受到限製;持續時間也是非常有限的。這些熱點問題都是服務於美蘇兩個大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冷戰後,熱點問題的特征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既與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有關,也與當今的國際形勢有關。

冷戰後發生的熱點問題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國際化。這一點從冷戰後發生的諸多熱點問題就可以看出來。如2008 年發生的俄格衝突本來是俄羅斯與格魯吉亞兩國之間的問題。然而,美國和北約等都參與了進來。

這使得一個地方性的小問題演變成一個國際性的大問題。經過俄羅斯與美國之間的討價還價,俄格衝突最後才算得以平靜下來。台灣問題本來是中國內政。然而,美國和日本等國都想插入,以遏製中國的發展。美國不停地向中國的一個地方行政單元輸入武器裝備,這在世界曆史上也是鮮見的。日本公然在其防務計劃大綱中列入有關關注台灣事態的相關條款。這不能不說是對一個主權國家的公然挑釁。再比如,南海問題,本來是中國與南海周邊某些國家的問題。然而,區外的某些大國積極地參與進來,使南海問題國際化;同時,南海地區的某些國家也力促將南海問題國際化,以便從中漁利。在之前發生的中國與菲律賓在黃岩島附近對峙事件過程中,人們已經看到了菲律賓方麵力促這一事件國際化的險惡用心,目的是拉入國際因素將問題攪亂,以便取得其他手法達不到的目的。同樣,柬埔寨與泰國之間的柏威夏寺院問題受到東盟方麵的幹預、敘利亞內戰問題受到了阿盟的幹預等也是地區熱點國際化的表現。

冷戰後發生的熱點問題的突出特征之二是複雜化。冷戰時期的熱點問題,基本上通過美蘇兩國的壓力,當事國雙方的談判就解決了。冷戰後,這種解決熱點的模式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當事國不斷將問題搞得複雜起來,使問題越來越難以解決。目前,亞太地區的諸多熱點問題就是這種情況,讓某些當事國搞得越來越複雜,問題的解決越發棘手。日本在釣魚島問題采取的一些措施就是如此。就釣魚島而言,本來釣魚島是中國固有的領土。日本卻趁美國撤出釣魚島時將所謂的行政權移交之機占領釣魚島,並繼續得寸進尺要奪得釣魚島的主權。日本的這種企圖遭到了中國方麵的強烈抗議和反對。為了達到向中國施加更大壓力同時又避免受到中國方麵的反對的目的,日本政府最近又掩耳盜鈴地允許其地方政府對釣魚島采取租買手法以便迂回獲得對釣魚島的“主權”。

四、“一邊倒”與“屈服”案例增多冷戰時期,由於美國與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在全球爭奪勢力範圍,世界各地發生的熱點問題的背後都有美蘇兩國的影子。熱點問題解決的模式基本上遵循著談判解決的方式。如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是冷戰期間發生的兩大熱點。這兩場戰爭最終都是以談判的形成達成協議來實現停戰的。

冷戰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一旦美國參與了熱點問題,熱點問題的最後解決基本上都是以美國支持一方的絕對勝利而結束。在冷戰後不久即出現的波黑衝突中,美國使用種種手法迫使衝突有關各方接受了其提出的條件,使波黑地區成為冷戰後其最早擴大勢力影響的地區之一。在1999 年北約空襲南聯盟事件中,美國最終還是迫使塞族妥協和屈服從而結束了這場戰事。後來,美國又肢解了南聯盟,實現了使前南地區進一步碎片化的戰略目的。這就使俄羅斯在巴爾幹地區的影響完全被清除了。

同樣,美國在對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亞的軍事行動中也是如此。美國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府後建立了受其影響的卡爾紮伊政府,使其軍事存在得以在中亞地區維持下去。在伊拉克,美國已經撤出了作戰部隊。但是,美國通過派遣保安人員的辦法來維持其在伊拉克的武裝存在,保持其對伊拉克的影響力。目前,雖然美國對利比亞的影響不盡明朗,其仍然通過西方國家及北約組織施加對這一北非國家的影響。針對敘利亞國內動**,美國通過對敘國內反對派輸送非作戰用的武器裝備,間接參與到敘利亞的內戰之中。美國的這種做法無疑提高了敘國內反對派的實力,一方麵激化了敘國內衝突各方的矛盾,另一方麵也在引導敘國內衝突向著有利於自身的方向發展。同時,這也是敘利亞國內衝突至今還沒有任何結束跡象的深層原因。

從世界形勢發展來看,美國“一超獨大”的局麵還將持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全球的熱點最終以“一邊倒”和向美國支持一方“屈服”而結束的形勢還將持續下去。隨著全球力量格局的轉化,這種一邊倒和向美國支持一方屈服的狀況會慢慢發生變化。

五、主導力量由軍事力量向民間力量轉變在不同曆史時期,與世界熱點相關的主要力量是不同的。在冷戰時期,由於世界處於美國和蘇聯為主導的兩大力量的對峙和對抗,全球的熱點基本是軍事力量引發的,並且軍事力量支撐著這些熱點的發展演變。冷戰後,世界的熱點,特別是主要熱點問題並不全是由軍事力量引發的,而是出現了另一番影響。

人們不難發現,冷戰後的許多熱點是由非軍事力量引起的,而且是以軍事力量為後盾,在非軍事力量之間展開的博弈。如在釣魚島問題上,日本方麵一直沒有使用自衛隊而是使用海上保安廳的力量來與中國周旋。即便在中國方麵的保釣船隻靠近釣魚島時,日本也沒有出動自衛隊的力量。

同樣,在黃岩島問題上,菲律賓最初是使用軍隊來參與的,不久後即調整策略,使用非軍事力量與中國的海監船隻進行對峙。但是,中菲雙方用非軍用船隻對峙的後麵都有軍事力量做後盾。日本與韓國關於日本海中的獨島(竹島)之爭時也使用了非軍事力量的對抗。這表明,冷戰後非軍事力量正成為引發熱點問題的主要力量。這種非軍事力量之間的博弈是在軍事力量的支撐下展開的。這種熱點的新特點值得關注,也值得研究。

熱點的形態正悄然發生變化。解決熱點問題的對策也應該做出調整。

隨著世界安全形勢不斷演變,如何利用熱點,如何降溫熱點等針對熱點問題的一係列研究正在展開。熱點問題正成為國際博弈的一個新領域。在關於熱點問題的明暗兩個戰場的博弈中取得勝利,既是一個實力問題,也是一個謀略問題。隨著多極化的不斷形成,謀略在解決熱點問題時可能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第五節 中國國家安全正受到十大因素威脅隨著全球經濟形勢日益惡化,國際間的各種衝突不斷,有人認為局部地區爆發戰爭或出現軍事衝突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全球安全形勢凸顯漸入動**的跡象,中國周邊安全形勢不容樂觀。總體上看,中國安全正受到最為突出的十個威脅因素的影響。我們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防患於未然。

一、軍事演習潛藏危機因素

近幾年來,在中國周邊的軍事演習可謂是層出不窮。雖然這些軍事演習不是戰爭或軍事衝突,但有的軍事演習給中國周邊安全造成的震動是不容忽視的。近年來,每當中國海軍艦艇編隊通過琉球群島之中的宮古海峽時,日本海上自衛隊飛機便緊緊地咬住中國艦艇編隊的艦隻。如果出現某種誤判,中日間的軍事衝突在所難免。實際上,中日之間這種軍事狀況隱藏著某種軍事衝突的成分。隨著日本極力尋找借口向西南方向調整兵力部署,其製造西南方向軍事危機的用心是存在的。這是中國不能不警惕的一個潛在危機因素。

二、引發南海衝突的因素日益複雜,極易導致地區安全不穩目前,或致南海出現軍事衝突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以所謂維護南海航行安全為由“駐軍”或巡航南海引發衝突。二是轉移國內鬥爭的視線引發衝突。三是為抑製中國發展的速度與方向,某些國家在南海地區人為地製造事端。四是非傳統因素引發軍事衝突。由於南海島嶼分占基本完畢,傳統爭奪島嶼問題已不再是引發南海軍事衝突的主要因素,非傳統因素引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上升。諸如海洋權益問題、海盜打擊問題、超越控製區“活動”問題等都可能引發軍事衝突。

三、軍事關係漸成“繩索”,套牢中國的用心凸顯由於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上升,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卻風景這邊獨好,越來越多的國家心理上出現不平衡現象。加之,某些輿論的煽風點火,中國日益成為某些大國利用軍事關係遏製的對象。目前,有關大國正在中國通過軍事關係來編織遏製網遏製中國的發展。

四、熱點事件不斷出現,試圖轉移中國發展視線中國周邊的熱點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陸地方向,印度不斷製造邊界危機。二是海洋方向的權益糾紛,區外大國不斷故意製造事端。三是在島嶼問題上步步緊逼中國。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不斷采取力度升級的做法,迫使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改變態度。

五、美國構建“點—線—麵”軍事布局,潛藏壓製中國之心目前,從美國全球軍事部署看,美國正在構建包圍歐亞大陸,尤其是針對中國的一種全球性的、具有“點—線—麵”特征的軍事布局。具體表現:一是重視提升印度的作用,使之與英國、日本三者形成針對歐亞大陸的“戰略點”。二是沿著地中海、北印度洋和南海構建戰略線。三是在全球構建反導防禦體係。美國的這個導彈防禦體係在全球構成了一個向中國施壓的“戰略麵”。如何突破美國的這種“點—線—麵”軍事布局是中國安全麵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六、針對中國的軍事戰略調整不斷出現,中國戰略機遇期大有縮短之勢

近年來,中國周邊的幾個大國相繼對軍事戰略做出調整,針對中國的戰略舉措不斷出現。一是俄羅斯在軍事上加大了對遠東地區的重視。二是日本加大了在其西南方向軍事部署的力度。三是美國收縮海外軍事部署的同時,加大了針對中國的軍事部署。四是印度日益加大在“麥克馬洪線”

以南地區軍事部署的投入。這種調整使中國的軍事壓力日益增大,我國的戰略機遇期存在著被縮短的可能。

七、鄰國在領土分歧和海洋權益糾紛問題上的態度強硬,我麵臨解決這些爭議問題的外部壓力日漸增大在世界主要大國中,中國是與周邊鄰國存在著領土分歧和海洋權益糾紛最多的國家。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在領土分歧和海洋糾紛問題上受到有關國家的壓力也在增大。這主要表現為:一是有關國家認為其處於與中國爭奪領土和海洋權益的戰略機遇期。二是某些國家抓住中國爭取維護南海安全穩定這一“軟肋”不斷采取攻勢行動。三是南海地區之外的大國不斷煽風點火,惡意破壞南海地區的安全穩定。南海地區之外的大國不斷介入南海地區的事務,使南海問題日趨複雜化、國際化。

八、形式多樣的“中國威脅論”出現,不斷威脅我安全環境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後國力的不斷強大,中國在政策和行動等各個方麵一直堅持和平發展,主張建立和諧世界。即便如此,世界上,尤其是周邊國家不時出現一股極為不協調的論調,即“中國威脅論”。目前,這種論調極大地威脅著我國的周邊安全環境。其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麵:一是某些國家以“中國威脅”為借口大力發展軍事,製造安全動**。二是某些國家以中國經濟、貿易、資源等方麵威脅其安全為由製造虛無的“中國威脅”。

九、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上升,我維護周邊穩定壓力增加進入新世紀後,全球安全形勢的發展出現了一種新的特點,即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並行發展。就我國周邊安全形勢而言,宗教極端勢力、民族分裂主義和恐怖主義對我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威脅是十分嚴重的。

目前,這三股勢力呈現出暴力化和政治化兩種形態並行發展的趨勢。首先,中亞地區的恐怖主義或將重新抬頭。其次,南海地區的海盜問題可能會日益嚴重。最後,中國周邊國家間的非傳統安全合作或將加強,中國有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被邊緣化的可能。

從亞太地區安全形勢看,中國的傳統安全形勢不容樂觀,非傳統安全形勢也不容樂觀。隨著人們對傳統安全的關注的日益回升,如何通過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來加強傳統安全,是中國安全領域麵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十、戰略武器環境日益不利於我國安全隨著中國周邊國家對發展戰略武器的重視,中國周邊的戰略武器環境對中國安全越來越不利,極大地弱化了中國戰略武器的威懾力。主要表現為:首先,核環境惡化。其次,航母威懾力對比形成動態平衡。最後,網絡空間各國都可發揮優長,一國無法形成絕對優勢,威脅處於動態變化之中。隨著社會基礎越來越與網絡聯結在一起,網絡幾近成為社會基礎的神經,網絡武器具備了戰略武器的基本特征。網絡空間的博弈不僅惡化了我周邊安全環境,同時也惡化了我境內的安全環境。網絡安全將成為維護中國安全穩定應該主要關注的領域。

第六節 中國國家安全或將遭受“全頻譜”威脅通常,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問題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對我國安全麵臨的威脅這個問題的認識也一樣,可以從現實和潛在、主要和次要來分析,也可從政治、經濟和軍事等角度來分析。當然,從軍事角度分析我國安全麵臨的威脅是人們最為關心的。當用曆史對比方法分析我國軍事安全麵臨的威脅時,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目前我國受到的威脅處於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時期——正受到“全頻譜”威脅。

當前影響我國軍事安全威脅的數量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多的。從新中國建立後的各個曆史時期受到的威脅數量上看,在同一時期,我國經常受到一個或兩個威脅。如新中國建立初期存在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威脅我國安全問題,60 年代存在印度與蘇聯軍隊侵占我國領土問題,70 年代有越南軍隊企圖占據我國領土問題等。

目前,威脅我國軍事安全的問題與以往不同,其中表麵化的問題就有朝鮮半島核問題、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問題、侵占我國島嶼的國家增多問題,印度不斷在邊界地區加大對我施加軍事壓力等。加之,個別國家支持“藏獨”“疆獨”並允許這些組織在其境內組建非法武裝、建立訓練基地等,嚴重影響著我國西部地區的安全。這些威脅幾乎都同時存在,我國目前的軍事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當前影響我國軍事安全的威脅涉及的領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多的。

朝鮮戰爭結束後,我國軍事安全受到的威脅主要表現為來自美國以及美國支持下的台灣對我大陸從海上和空中造成的威脅。60 年代,我國軍事安全又增加了印度、蘇聯對我造成的陸上威脅。70 年代,隨著與美國關係的改善,我國主要受到來自蘇聯和越南的陸上威脅。80 年代,隨著與美國和蘇聯關係的改善,我國受到的軍事壓力不斷下降。冷戰結束後,隨著美國對“台獨”勢力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國軍事安全主要受到來自美國的威脅,先後還發生了美軍轟炸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和中美南海撞機事件等。

進入新世紀後,我國軍事安全同時受到來自多個領域的威脅,除傳統的威脅外又增加了太空威脅、網絡威脅和北約威脅等。對來自太空的威脅是不能不重視的,這一威脅主要來自美國。美國在太空軍事化的同時還大力準備軍事化太空。太空軍事化主要是指從太空對空中或地麵軍事行動進行支援,軍事化太空是指在太空展開軍事行動。近年來,美國加快了完善太空衛星支持空中和地麵軍事行動的步伐,使在軌軍用衛星的數量不斷增加。與此同時,美國先後進行了導彈打衛星試驗、“撞星”試驗等,這表明美國軍事化太空的進程也加快了。隨著我國國家利益不斷向外層空間延伸,我國受到來自美國的太空威脅正日益加大。如在我軍的一次軍事演習中,美國通過幹擾太空通信衛星的手法使我軍事演習不能順利進行。這還是美國利用太空優勢對我實施威脅的“冰山一角”。一旦美國軍事化太空達到一定的程度,我太空飛行器都將麵臨著美國“殺手”的威脅。

同樣,來自網絡空間的威脅是我國軍事安全麵臨的一個新問題。目前,美國組建了網絡司令部,將其國內的網絡對抗力量統一組織起來,目的是占據網絡空間的主宰地位。據外電報道,美國的網絡部隊已經不斷地在網絡空間展開看不見硝煙的“進攻”。同樣,美國的盟友日本和韓國也采取不同形式建立起網絡部隊,在網絡空間展開了“進攻”。如我國一位留日學生就曾發現,他在夜裏給國內有關方麵寫的一份建議性文章通過網絡發回國內後,第二天就被日本有關方麵獲知了;我國內某著名軍事學者的電腦頻頻受到黑客攻擊,其一些有“創意”的觀點不斷被國外媒體披露出來;等等。據報道,美國已經將網絡戰爭的一個攻擊對象設定為中國。有國外媒體還報道,美國網絡部隊一方麵親自出馬對中國大陸的網絡采取“動作”,另一方麵指導中國台灣地區的網絡力量對大陸采取“動作”。這說明我國的安全正受到來自外部網絡部隊的威脅。

我國既受到傳統安全威脅,更受到非傳統安全的威脅。這是冷戰時期所不曾遇到的新問題。冷戰時期,由於兩大軍事集團對立,我國安全主要受到傳統的軍事威脅。冷戰後,非傳統威脅日益增多。其中,海盜對海上運輸線的威脅、我國在其他國家存在的利益受到所在國的威脅等都日益上升到國家安全層麵。

冷戰時期,我海外國家利益主要在東方集團內部。冷戰結束後,我國與西方國家交流日益增多,與發展中國家交往日益密切。隨著我國實力的不斷發展,我海外利益不斷擴大並不斷向各個領域拓展。與此同時,我海外利益受到的威脅也日益嚴重,如海上運輸線的安全就不斷受到威脅。

2008 年底,我國政府根據聯合國的決議向亞丁灣派出了護航編隊。目前看,通過武裝護航,我國遠洋船隊的安全基本得到了保障,但如何有效武裝護航也是我國麵臨的一個新問題。

目前,我國家利益不僅表現在我國領土範圍內,在其他國家領土上也有我國家利益的存在。這是我國家利益不斷拓展的一種表現形式。一旦我海外國家利益所在國發生動**或其他事件,對我海外國家利益造成軍事威脅時,我如何實施軍事保防是我國急待解決的一個問題。這是冷戰時期我國很少遇到的問題。可是,現在這種事件越來越多,比如,在“出事”國家如何保護我國家利益的安全,一旦需要如何撤回我國重要國家利益等。

這是我國軍事安全遇到的新問題。

可以說,目前我國麵臨日益增多的非傳統安全威脅,這使我國安全受到威脅的範圍更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