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印度軍事及其對我威脅
印度是位於南亞次大陸的一個軍事強國。南亞次大陸是一個地理環境非常特殊的大陸。它三麵環山,一麵臨海。北麵以喜馬拉雅山脈與中國相隔,西麵以興都庫什山脈與中亞和中東地區相望,東麵以那加山脈與東南亞相分,南麵以半島形式伸入印度洋約1600多公裏。據此,南亞次大陸形成了一個半封閉的地理單元。在這個獨立的地理單元裏,周邊國家在軍事上無法與印度相比,印度則以其超群的軍事實力成為名副其實的“南亞大象”。
印度繼承英國殖民主義的衣缽而形成了特殊的軍事思維,在軍事發展和運用上經常表現出己所不欲,硬施於人的姿態。尤其在對待中國時,印度經常出爾反爾、隨心所欲地強加給中國各種帽子,為其發展軍事製造借口。進入新世紀後,印度在軍事上針對中國的動作越來越多。這給中國國家安全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威脅。
第一節 爭當“有聲有色”的強國
印度現任總理曼莫漢·辛格在第一次當選後的議會演說時指出,印度要在2030 年左右成為世界強國。隨後,印度政客在不同場合頻頻發表演講,鼓吹“21 世紀是印度的世紀”。這表明,印度已經加快了向開國總理尼赫魯提出的成為世界上“有聲有色”大國這一目標邁進的步伐。
人們都知道,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印度為了保證國家目標的實現,軍事上也製定了相應的戰略目標,即“以國家戰略為指導,以軍事實力為後盾,威懾巴基斯坦,遏製中國,控製弱小鄰國,攔阻區外大國,加強內衛治安,並通過海洋威懾和核威懾能力,爭當世界軍事強國”。具體內容是:一、威懾巴基斯坦
印度將巴基斯坦視為“印度安全與統一的最大威脅”“現實的主要作戰對手”,進而將其作為首要的懾服對象,準備與巴基斯坦打一場全麵戰爭。針對巴基斯坦的“防禦型”戰略、“代理人戰爭”,以及巴戰略預備隊的實力,印度提出,“在確保領土損失最小的同時,保持發動反攻的能力,以便迫使巴撤出它所侵占的領土,並迫使其預備隊投入作戰,從而摧毀其軍事能力與政治意誌”。印度防務專家揚言,印度能“隨時隨地”對巴實施軍事打擊,並且“有能力取得徹底勝利”。
二、阻遏中國
印度以我國為主要“潛在對手”和阻遏對象,其具體目標包括:一是鞏固業已取得的擴張成果,確保對邊境的有效控製,特別是對中印邊界爭議地區的控製,維護既得利益,並以實力為後盾,促使邊界談判朝著有利於印度的方向發展;二是阻遏我國武力收複失地,即使動武,印軍也要有足夠的能力進行戰爭,使我國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三是遏阻我國在南亞擴大影響,促使中國承認印度在南亞的大國地位,並認同印度的地區利益,特別是不與印度的鄰國發展軍事關係;四是加速與東盟建立經濟上的“戰略聯盟”與軍事上的“合作與依賴”關係,防止中國“成為本地區的支配性強國”。
三、控製弱小鄰國
對南亞弱小鄰國實施有效威懾和長期控製,一直是印軍戰略目標的核心內容之一。出於保障周邊“和平環境”、穩定國內政治局勢的戰略考慮,印度近年來采取了一係列與南亞鄰國緩和關係的措施,但其戰略目標並未變化,即以外交努力、軍事“合作”、經濟滲透、政局監控或直接幹預等綜合方式謀取和維持對這些國家的威懾與控製。
四、攔阻區外大國的滲透
其具體做法是,一是阻止區外大國卷入南亞內部事務,特別是阻止區外大國與南亞國家進行軍事合作,謀取軍事基地;二是限製世界軍事強國的海軍進入印度洋;三是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保護印度領土、領海的安全以及海上權益。
五、強化“維穩”“維和”的職能“維穩”就是強化內部治安,維護社會穩定。在印度這個多民族、多宗教國家裏,軍隊還承擔著繁重的“維護國家統一”的任務,多次應召援助民政當局維持法律與秩序。在黨派鬥爭加劇,民族矛盾複雜,宗教衝突不斷,“恐怖主義、毒品販運、原教旨主義和分裂主義”等新威懾迅速蔓延的今天,保障國家統一,維護國內安全,支援國家建設等關係到國家安危和發展的問題日益突出。
“維和”就是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借此不僅可以“捍衛祖國尊嚴”,提高國際影響,為印度早日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創造條件,還可以加強與外國軍隊的聯係與合作,通過與其他國家現代化軍隊的共同訓練和工作,鍛煉部隊、擴大視野、提高素質。
六、發展海洋威懾和核威懾能力
印度認為,“海軍是力量的象征,要想成為世界一流大國,就必須有一支世界一流的海軍”。隨著海洋地位的日益提高,印度未來與周邊國家或區外國家發生戰事的可能性增加。為確立印度在印度洋的支配地位,防止區外大國染指印度洋,必須建立一支“世界級”的海軍,增強戰略威懾能力。為此,印度把建立一支現代化的遠洋型海軍作為實現其海洋威懾戰略的主要途徑。
印度把發展核力量作為謀求大國地位的重要途徑,同時力圖對巴基斯坦和中國形成有效的核威懾,並在印度洋地區建立起一支全麵的核力量,遏阻其他力量插足南亞事務。為此,印度強調要建立一支“最低限度有效的核威懾”力量。這支力量將由戰略轟炸機、機動陸基導彈和海基武器係統組成,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和二次核打擊能力。印度還試圖擴大導彈核武庫的規模,以能與中國核力量相抗衡。
第二節 “南亞大象”追求絕對軍事優勢印度現在已經是在南亞地區發揮著地區主導性作用的國家,但其仍然在追求更大的軍事優勢。
一、追求更大的地區軍事不平衡
南亞地區軍事力量結構不平衡是自殖民主義者撤出南亞地區,南亞地區被殖民的國家獨立以來就一直存在著的一個現象。印度是南亞地區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印度周邊分布的都是實力與印度無法相比的弱小國家,甚至某些小國的國防還受到印度的“指導”,武器進口及軍事外交都受到印度的“約束”。
自1974 年錫金成為印度的一個邦之後,印度周邊的國家就如同眾星捧月一般拱衛在其周圍,並且呈現互不相連的狀態分布在周邊。這些國家根本無力與印度抗衡。尤其是20 世紀80 年代後半期,印度先後出兵斯裏蘭卡與馬爾代夫兩個國家,更顯示出其在南亞地區的大國實力與地位。
冷戰後,印度開始推行大國戰略,積極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軍事上也在積極為這一目標的實現做著鋪墊工作。可以說,自冷戰結束至今,印度的軍力發展呈現出一種讓人刮目相看的狀態。至今,印度的軍力在整個南亞地區的7 個國家中是首屈一指、遙遙領先的。特別是經過2011 年的加速發展,印度軍力使整個南亞地區原本就不平衡的力量天平更進一步傾斜。
首先,軍隊規模形成超級不平衡的態勢。在南亞地區,印度擁有132萬現役部隊,同時還有214 萬預備役部隊。這使印度軍隊規模名列世界第三位。南亞地區的國家中兵力規模僅次於印度的是巴基斯坦,但其軍隊人數還不到印度的一半,南亞地區其他國家擁有的兵力規模更是無法與印度相比,馬爾代夫這樣的國家甚至連軍隊都沒有。在這種兵力規模對比嚴重失衡的形勢下,印度還在下大力氣大幅度擴大總體兵力規模。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已經通過一項預算130 億美元的軍事現代化計劃,其中的一項工作就是要在第12 個五年計劃(2012~2017 年)間征召9 萬新兵部署到中印邊界地區。如果這一計劃得到落實,印度總體兵力規模將會進一步擴大,極可能超過美國。僅僅這個征召新兵的規模,就相當於南亞地區一個小國的兵力總和了。印度還在不斷加大對軍力發展的投入,兵力規模將可能會繼續擴大。南亞地區兵力規模對比不平衡的狀態也會繼續擴大。
其次,在南亞地區,各國的武器裝備水平也在不斷拉大差距。印度軍隊的武器裝備進口來源比較龐雜,被國際社會戲稱為“萬國牌”。印度曾在第11 個五年計劃期間斥資82 億美元用於購買外國武器裝備,以彌補陸軍武器裝備方麵的不足。同樣,印度的海軍和空軍也得到了外國武器武備的武裝。印度大力購買國際市場上的先進武器裝備,這使印度榮登全球武器進口的榜首。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統計,在2006~2010 年的5 年間,印度進口武器裝備量在全球占據的比重上升到9%,成為世界第一武器裝備進口國。在2011 年間,印度向國際市場上拋出的購買軍火訂單頻出。據印度媒體報道,2011 年6 月,印度交付美國一份價值41 億美元的軍火訂單,用於購買10 架運輸機。與此同時,印度還向歐洲拋出了一份價值104 億美元的軍火訂單,用於從歐洲國家購買戰鬥機等先進武器裝備。到年底時,英國媒體報道說,印度已將這一數額提高到200 億美元。可見,印度是想投入巨資購入先進武器。此外,印度還將大額軍火訂單砸向俄羅斯。俄羅斯是印度武器進口的傳統國家。
印度軍隊武器裝備的82% 皆來自俄羅斯。2011 年,印度在國際進口武器裝備時,也照樣從俄羅斯重金進口先進武器裝備。2011 年俄羅斯武器出口額達113 億美元。其中,僅出口給印度的就占數十億美元。印度是俄羅斯的最大武器出口國,同樣也使俄羅斯成為其最大武器供應國。除美國與俄羅斯之外,印度還從以色列、英國、法國、意大利、波蘭、德國、荷蘭、烏克蘭、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挪威等至少15 個國家進口武器裝備。
從如此眾多的國家進口武器裝備,這使印度軍隊成了多國軍隊武器裝備的試驗場。當然,這些武器裝備起來的印度軍隊,與南亞地區其他國家相比,有絕對的實力優勢。
再次,戰略力量對比失衡更加突出。在南亞地區,印度與其他國家相比,擁有著絕對優勢的戰略力量,具體表現在戰略核力量建設方麵。
在印度的戰略力量結構中,分為地麵、空中和海上戰略核力量。目前,印度正在有條不紊地建設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2011 年,印度多次進行了能夠攜帶核彈頭的遠程導彈試射。如11 月15 日,印度從其東部奧裏薩邦惠勒斯島綜合試驗場發射了一枚射程達3000 千米的“烈火”-2 改進型遠程導彈。印度方麵還宣稱將要試射一枚達5000 千米射程的“烈火”-5型導彈。印度與俄羅斯之間已經達成協議,印度將租用俄羅斯的一艘核潛艇,租期10 年。加上印度空軍的戰略轟炸機,印度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體係將得到進一步完善。相對而言,巴基斯坦因為陷於內部政治鬥爭和外部軍事幹預的泥淖,其戰略力量的發展與實力的提高一直是萎靡不前的。其他國家更談不上擁有戰略核力量。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印度的戰略力量具有遙遙領先的地位。
最後,南亞地區各國在軍事投入上形成更大反差。在南亞地區,印度一直是該地區經濟發展勢頭最好的國家。在這種形勢下,印度軍事上的投入增長速度多年來比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還要快。這使得印度軍事在南亞地區形成了一枝獨秀的局麵。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報告分析,印度在2011 年已成為全球軍事投入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
據印度擴軍計劃顯示,印度未來將著力發展海軍力量,在未來20 年內投入近450 億美元裝備103 艘新艦艇,其中包括驅逐艦和核潛艇。不難相信,軍事上的高投入將進一步拉大印度與南亞地區國家的軍力差距。南亞地區軍力嚴重失衡的局麵是不可逆轉的,這種形勢將會持續發展下去,失衡的幅度會越來越大。
二、積極與區外國家發展軍事關係,奪取更大戰略優勢首先,印度積極在南亞地區之外發揮影響不能不受到關注。這方麵,印度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既與美國拉關係,又與俄羅斯拉關係,同時還與歐盟拉關係。這是印度在國際舞台上利用矛盾為己所用的一個重要表現。美國方麵,印度在2011 年已經成為美國的第三大武器出口國,采購的武器合同金額達45 億美元。美國出售給印度的武器裝備有海軍偵察機、運輸機、導彈以及其他武器係統,幾乎無所不包。這使印美軍事關係不斷升溫。印度與美國軍事高層之間的來往越發密切。這除與美國將全球戰略重點從反恐調整為“重視亞太”有關外,還與印度在美國全球戰略中可以發揮更大的遏製中國的作用不無關係。據世界武器交易中心分析,2011 ~ 2014 年間,印度將成為俄羅斯武器三大進口國之首,或將占據俄羅斯武器出口的48%。這將牢牢綁緊印度與俄羅斯的軍事關係。
其次,印度與中國周邊國家發展軍事關係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發展動向。2011 年,印度與蒙古舉行了聯合軍事演習。印度官員聲稱,位於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蒙古已將印度視為“第三個鄰國”。印度也加大了與蒙古的軍事往來。7 月31 日,印度軍隊就參加了在蒙古舉行的“可汗探索——2011”多國維和軍事演習。9 月15 日,印度又派出軍隊參加為期近半個月的名為“遊牧大象”的軍事演習。近年來,印度與越南之間的軍事關係也在不斷升溫。印度已經成為越南軍隊的俄製武器零部件供應國。
最後,印度還與越南探討舉行軍事演習問題。2011 年,美國、日本與印度三個國家還首次聚會共同討論“南海安全”問題,印度還提議與日本共同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日本給予了積極的回應。雙方就兩國海上力量於2012 年共同舉行首次聯合軍演達成了協議。2007 年和2009 年,日本曾經參加過美印聯合軍事演習。這次兩國海上力量共同舉行聯合軍演還尚屬首次,對兩國的軍事發展必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從與印度舉行聯合軍事演習的國家名單中可以看出,印度幾乎與中國周邊的國家都將舉行聯合軍演。這種動向是一個不能不讓人深思的問題。
第三節 以“中國威脅”為由大力發展軍力在南亞地區,印度軍事實力的發展極具代表性。實際上,印度軍隊已成為南亞地區軍事形勢發展變化的主導性力量。印度大力提高軍力的這一動向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其提高軍力的主要做法是:一、加大軍費投入
印度的一個財年指從本年度的4 月1 日起至下一年的3 月底。如2011 財年是從2011 年4 月1 日起至2012 年3 月31 日。2011 財年的印度軍費達363 億美元,比上一財年增長了11%。這種增長速度可以說是自冷戰以來印度軍費增長的一個縮影。20 多年來,印度軍費一直處於增長狀態,這在南亞地區是比較鮮見的事情。據媒體報道,在2012 ~ 2017 年,印度國防費用將達到1000 億美元。從這些數字中不難看出,印度投入了巨大的國防費用,使其軍力持續提高有了財力上的保障。這就是印度軍力近年來提升的重要原因。
二、大量購入軍火,裝備先進武器多年來,印度一方麵自主研發新式武器裝備,另一方麵又花費巨資從國際市場上購入先進武器裝備。據統計,印度的武器裝備80%以上來自國際市場。2011 年,印度不斷追加購買軍火的費用,這使得印度一舉成為國際市場上購買軍火的第一大戶。在這些軍火中,印度購入的既有先進的作戰飛機,也有地麵士兵用的簡易常規武器,既有租來的核潛艇,也有購入的其他國家聯合研製的最頂尖武器。這種武器政策看似提高了印軍武器裝備的整體技術水平,但是武器裝備配套、零部件的保障問題將可能成為製約印軍武器技術水平發揮的瓶頸。
三、加大訓練
人們在印度的閱兵式上經常看到印度士兵花架子式的表演。其實,印軍在軍事訓練中還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其一是加大了高原冰雪地的訓練。
印度不但組建了新的山地步兵師,還對這種步兵進行了高原冰雪地的訓練,目的在於一方麵提高這些士兵的素質,同時也強化士兵的冰雪地戰術技能。
這種訓練包括高原炮兵演習,高原冰雪地士兵戰術演習,也有步兵各兵種之間的聯合演練。其二是加大沙漠地的演習訓練。印度非常重視士兵在西部地區沙漠地作戰技術的提高。2011 年,印軍多次舉行沙漠地軍事演習。
印軍在2011 年年底舉行的大規模軍事演習就是在西部拉賈斯坦邦沙漠地區進行的。其三是頻繁舉行海上聯合軍事演習。這種演習既有印度本國海軍在印度洋地區舉行的軍事演習,也有印度海軍與其他國家在印度洋舉行的聯合軍事演習,同時也包括印度海軍到印度洋之外海域進行的軍事演習。
印軍士兵還通過遠程投送到其他國家境內進行聯合軍事演習,印度士兵到美國本土與美軍共同進行聯合演習就是一個十分突出的例子。
四、大量舉行實戰演習
從印度軍隊的軍事演習類型上看,印軍以實戰為背景的演習增多,演練或虛擬演習等正在減少。不管是反恐,還是以對手軍隊為假想敵而進行的軍事演習,都是實戰背景條件下的演習。從這點可以看出,印軍演習的強度在加大,複雜程度在加大,貼近實戰的演習已經成為印度軍隊的主要演習類型。從2011 年年初的印度海軍與法國海軍聯合在阿拉伯海舉行聯合軍事演習為開端,到以5 萬之眾進行代號為“蘇達山·沙克蒂”軍演收尾,印度一年內舉行大大小小的軍事演習數十起。這些演習的特點是以訓練內容決定演習規模、演習條件和演習的複雜程度,緊緊地圍繞著打贏現代戰爭為目標而展開。這些演習不僅提高了印軍的作戰能力,也增強了印軍的威懾力。
第四節 多種措施威脅中國
印度一直認為中國是其潛在的威脅對手。印度獨立後對中國采取進攻性軍事政策,不斷蠶食中國領土;中印兩國邊境衝突後,印度開始對中國采取防禦性政策。這主要是因為在中印兩國領土分歧問題上印度是占優勢地位的,其要在保持既得利益的前提下不斷蠶食中國的領土,並在邊境地區力爭取得軍事優勢。
一、對中國進行軍事施壓的力度不斷增大人們都知道,1962 年中印兩國邊境地區爆發衝突後,印度將東部地區軍力發展的重點放在了平原作戰的能力上。冷戰後,尤其是進入21 世紀後,印度日益將中國作為一個潛在性的對手,開始加大對中國的防範。
隨著印度國防投入的不斷上升,印度開始將提高山地作戰能力作為其東部地區軍隊作戰能力提高的重點。對此,印度在其東部地區的軍事布局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其主要特點是:
其一是部署先進武器裝備。自“布拉莫斯”巡航導彈裝備部隊後,印度隻組建了三個該類導彈團,並且這幾個導彈團都部署在了印度的西部地區,以應對所謂的來自巴基斯坦的威脅。2011 年,印度突然組建了第四個“布拉莫斯”巡航導彈團。印度宣布,這個新組建的導彈團將部署在印度的東部地區,即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地區,也就是中國的藏南地區。
這是印度首次部署針對中國的攻擊性戰術導彈。這表明,印度方麵已將中國視為其軍事打擊的一個重要對手。
其二是大量向藏南地區增加兵力。近年來,印度不斷增加與中國陸上邊境相鄰地區的兵力。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不斷擴大與中國邊境相鄰地區的兵力規模,如向藏南地區增加兵力,組建新的山地師等;另一方麵是向靠近中國邊境的地區增加武器裝備的部署,如為了加大對實際控製線中國一側的監視,印度方麵在2011 年特別增派了4 架從以色列引進的無人機及10 架輕型多用途直升機,到藏南地區靠近實際控製線印方一側進行偵察。印度在2011 年還向藏南地區部署了作戰飛機等武器裝備。
此外,印度還計劃在未來5 年內招募10 萬名左右的新兵,部署到中印邊界地區。這表明,印度增加藏南地區兵力的步伐是不會停止的。
其三是進一步完善後勤保障。近10 多年來,印度軍費以7%~ 8%的速度增長,其軍費開支已經名列世界前十名。軍費的增加使印度有能力對藏南地區的後勤保障體係進行完善。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計劃在中印邊境東段地區修建總長為600 公裏的公路網以及一條長達900 公裏從喜馬拉雅山山腳直通印度腹地的鐵路,以加強軍隊的機動性。此外,印度還計劃在藏南地區修建3 條戰略性鐵路,即阿薩姆邦米薩馬裏至達旺一線,阿薩姆邦北勒金布爾至阿魯納恰爾邦阿隆至阿薩姆邦西拉帕塔一線和阿薩姆邦莫孔瑟勒克至阿魯納恰爾邦巴昔卡至阿薩姆魯比一線。一旦這三條鐵路線完成,印度東部地區的後勤保障能力將會得到大幅提升。
其四是加大戰場建設力度。為了配合增兵藏南地區的計劃,印度政府還計劃在藏南地區加強戰場建設。根據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批準的軍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藏南地區要建造5500 多個永久性的防禦工事和掩體,預計完成該計劃的時間是4~5 年。此外,印度正在“全麵恢複”藏南地區的一些飛機場。如印度在11 月就正式雇用了一個距離中印邊界實際控製線隻有23 公裏的機場,它能夠降落作戰飛機和運輸機。實際上,印度在我國藏南地區的軍事機動能力正在不斷提高。
二、與日本聯合共同遏製中國
2012 年5 月,日本與印度兩國外長在印度首都新德裏達成協議,計劃於本年度適當時間共同舉行聯合軍事演習。這將是日印兩國的軍事力量第一次聯合舉行雙邊演習,同時也是兩國合力實現其各自戰略目的的開始。
一是以海上公開空間為突破口,擴展軍事影響。自2011 年2 月美國《國家軍事戰略報告》中提出要重視其在公共空間的軍事影響力後,日本和印度也隨之加大了公共空間軍事影響力的提高。從2011 年至今日本和印度各自舉行的軍事演習來看,日印兩國海上軍事力量的演習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甚至超過半數以上的演習都是海上軍事力量的演習。自冷戰結束以來,日本和印度兩國都非常重視海上軍事力量的發展。從近年兩國國防費用使用的情況來看,日印兩國海上軍事力量得到的投入越來越多。這為兩國推動海上軍事力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實力上看,日印兩國海上軍事力量在亞太地區都位居前列。同時,日印兩國加強了參與多邊聯合軍事演習的力度。從太平洋和印度洋兩地區舉行的多邊聯合軍事演習看,日本和印度基本都參與了曆次兩洋地區的多邊軍事演習。對此,日本和印度還嫌不夠,這回兩國再開雙邊海上聯合軍事演習之紀錄。
日印首次聯合海上軍演以“保障海上交通安全”為核心,其目的是以海上公共空間為切入點,減少國際社會的反應,提升兩國海上軍事力量的密切關係,擴展兩國海上力量的國際影響。日印兩國雙邊軍演之所以選擇以海上力量開始,是因為海上力量的聯合軍演可以降低國際社會對兩國軍事關係密切的關注度。尤其是日本軍事力量因憲法的約束,一方麵還不能稱其為軍隊而隻能稱為自衛隊,另一方麵其自衛隊不能跨出國門采取進攻行動。然而,日本卻以種種借口“放”自衛隊在國際軍事舞台上活動,期望擴大其軍事影響。之前,日本自衛隊基本上都是與美國軍隊共同舉行雙邊演習。這次日本海上自衛隊與印度海軍共同舉行雙邊軍演,無疑會對日本擴大軍事影響起到推動作用。同時,這也是實現日本軍事“南下”的一個重要舉措。就印度而言,印度與日本共同舉行雙邊軍演,還可以弱化其向西太平洋擴展軍事影響的阻力。自冷戰結束以來,印度大力推動“東向”
政策。印度海軍實現了在西太平洋影響的擴大,這也支持了其國家的“東向”政策。同時,印度擴大其海軍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影響也實現了其“優勢與擴展”軍事戰略的目的。
二是爭取在美國構建亞太軍事安全新格局中占據有利的地位。冷戰時期,美國在亞太地區構建了一定的軍事格局。當然,這種格局服從和服務於美國在歐洲構建的軍事格局。因為歐洲地區是冷戰時期美國的全球戰略重心。隨著美國全球戰略重心向亞太方向調整,美國必將重構其亞太軍事格局。在這種大勢之下,日本與美國的軍事聯盟關係正發生著變化,印度與美國也正在建立一種新的軍事關係。從目的上看,日本和印度都尋求在美國重構的亞太軍事新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日本和印度都在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雙邊軍事演習,保持與美國的軍事關係,同時還積極展示軍事實力以獲得美國的“重視”,期望在美國構建的亞太軍事新格局中占據更重要的地位。這就是日本與印度兩國除在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框架下參與美國主導的多邊聯合軍演外,還另立門戶舉行雙邊聯合軍演的目的之一。目前,日美軍事關係正由冷戰時的主仆關係向兄弟夥伴關係轉化。據有關國際組織分析,明年美國將取代俄羅斯成為印度武器第一輸入國。這就充分表明,印度在對外軍事關係的構建中也正由印俄關係占主導地位向著印美關係占主導地位轉化。日本和印度都期望通過軍事演習來提高各自的“身價”和“權重”。
三是為實現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這一目標而造勢。日本和印度多年來都在為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努力,但一直沒有成功。日印兩國都認為,其軍事國際影響的有限性是實現這種國家戰略目標的短板。對此,日印兩國都非常重視各自國家軍事國際影響的提高。
這是日本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則”、印度摘取全球武器進口第一國“桂冠”
的背後動因之一。與此同時,日印還十分重視軍事上的合作,以聯手推動兩國軍事的國際影響。就這次日印兩國雙邊海上力量軍演而言,日印兩國政府做了認真的準備。2011 年11 月,日本防衛相與印度國防部長達成這次兩國海上軍事力量舉行雙邊聯合演習的協議。接著於2011 年12 月,日本首相與印度總理又對這次演習給予了肯定。隨後日本和印度兩國外長又對這次雙邊海上力量聯合軍演進行了落實。日印高層間三次“切磋”透露出兩國對這次演習是非常重視的。日印兩國都想在這次沒有美國參與下進行的雙邊聯合軍演中演出各自的軍事“肌肉”,塑造軍事大國的形象。
第五節 武器裝備“特色”發展對我威脅日益增加進入新世紀後,印度一直重視提高軍隊武器裝備的技術水平。經過10 餘年的努力,通過走自主研發和引進相結合的武器研發之路以及不斷列裝新式武器裝備,印度軍隊武器的整體水平或將進入躍升階段,印度的軍力或將出現跳躍性發展。從總體上看,印度武器發展的特點突出表現在五大方麵:
一、自研武器進入大麵積“收獲期”
印度自獨立後非常重視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國防科研領域不斷擴大,研究能力不斷提高。自1981 年成立隸屬於國防部的國防研究與發展局後,印度的國防研究進入了加速發展階段。尤其是1983 年初,印度又製訂了包括地地戰術導彈、地空導彈、反坦克導彈和中程彈道導彈在內的“綜合導彈發展計劃”後,其先進武器的研製工作進入了係統和全麵發展的新階段。在20 世紀80 年代左右,印度也開始了其他武器裝備的自研工作,如1974 年開始研發“阿瓊”坦克、1978 年開始研發LCA 飛機等。通過近30年的不懈發展,印度在軍事技術、武器材料和製造工藝等方麵都日益成熟,不斷收獲新的科研成果。如印度從“大地”近程導彈到“烈火”中程導彈都已成係列,“阿瓊”坦克和LCA 飛機等都已定型,同時還開始啟動自製航母和核潛艇等項目。當今世界,能夠自製航母的國家並不多,印度卻是亞太地區第一個自製航母的發展中國家,這說明印度的軍事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由此可見,印度自主研發武器已跨出了準備階段,其自研武器將迎來大麵積收獲季節。
二、與發達國家武器的技術差正加速縮小為了提高武器裝備的技術水平,印度十分重視引進其他先進國家的武器與技術。幾十年來,印度采取了購買、租賃和合作研發等形式來縮小與世界先進國家的武器技術水平。印度在購買國外先進武器上確實下了很大本錢。據世界軍貿分析中心初步統計,印度在2011 年投入66.1 億美元進口武器裝備,占當年全球武器進口額的9.4%,位居104 個被統計的國家之首。同時,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發布的報告稱,根據2007 年至2011 年的數據,印度已經成為世界上武器進口第一大國。期間,印度大型武器進口量占全球總進口量的10%。可見,印度在購買先進武器上是下了多麽大的功夫。其中,印度花費幾十億美元從俄羅斯購入“戈爾什尼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是最大的一筆單項交易。同時,印度還通過租賃形式來引入先進武器。為了加速構建三位一體核力量,印度花費巨資從俄羅斯租來“海豹”號攻擊型核潛艇。2012 年4 月4 日,該潛艇已經落戶印度海軍基地。此外,印度還非常重視與其他國家進行武器的聯合研製。
印度與俄羅斯合作研製“布拉莫斯”巡航導彈就是最為典型的例子。目前,該型導彈已成為印度三軍追捧的“明星”。
三、國防費用分配上不斷增大武器投入的份額自獨立以來,印度國防經費隨著國家發展戰略、國防政策和周邊安全環境的變化而增減。1998 年3 月,以印度人民黨為首的聯合政府上台執政,極力推行爭當世界軍事強國的軍事戰略,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優先發展國防。在連續5 次核爆炸後印度國防投入開始急劇上升,表現為增加幅度大,規模也有所擴大。至今,印度的國防投入增長是南亞地區增長最快的。
2011 年,印度的國防投入比前一年增長12%。2012 年,印度的國防投入繼續保持17%的增長。與此同時,印度在國防投入上給予武器裝備的份額也是很大的。從2008、2009、2010 和2011 連續四個財年來看,印度每個財年大約花費了軍費歲入的35%用於裝備上,其中很大一部分用於從國外進口軍火。印度國防經費的分配主要分為五大項,即陸軍經費、海軍經費、空軍經費、國防生產與供應經費和國防研究與發展經費。由於印度三軍各自獨立,印度三個軍種以及國防生產與供應經費的部分都可用於購買武器裝備。可見,印度每個財年用於武器裝備上的投入是非常大的。這種財力上的支持使印度武器的研發費用得到保障,同時還使武器裝備的進口得到了充足的經費保障。2012 年3 月16 日,印度財政部長宣布,印度2013 年軍費支出將增加至400 億美元,“這種撥款是基於目前的需求,並將滿足未來所有的要求”。這種國防投入對印度武器裝備技術水平的整體提高將起到刺激作用。
四、有利的國際環境推動先進武器的進口冷戰時期,印度主要從蘇聯進口武器裝備,其進口的武器裝備約有70% ~ 80%來自蘇聯。冷戰後,俄羅斯成為印度武器裝備的主要進口國。
2008 年至2011 年,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的武器裝備價值達71.6 億美元,仍占印度武器進口額的51.6%。2011 年,印度武器裝備的進**易仍有80%來自俄羅斯。由於國際環境向著有利於印度的方向發展,印度開始轉向除俄羅斯以外的其他國家進口武器裝備,並加大了從這些國家進口武器裝備的力度。據分析,2012 ~ 2015 年間,印度武器裝備進**易額將達400 多億美元,其中從俄羅斯進口的武器裝備總額將占36%。然而,美國極可能繼俄羅斯之後成為印度武器進口的第一進口國,這將使印度武器進口格局翻開新的一頁。美國對印度加大武器裝備的出口力度後,西方國家也會隨之增加對印度的武器裝備出口,印度進口武器裝備將處於更加有利的態勢。可想而知,印度進口武器裝備第一大國的位子是不易撼動的。
五、先進武器列裝部隊的種類正在擴大印度不僅加大資金投入來研發武器裝備和引進武器裝備,還不斷列裝新式武器裝備。隨著“阿瓊”坦克和LCA 飛機等常規武器列裝部隊,“大地”導彈、“烈火”導彈和“布拉莫斯”巡航導彈等核導彈型武器也相繼在試驗定型後列裝部隊。不久前,印度從俄羅斯租賃來的首艘核潛艇開始服役。據悉,印度2013 年還將從俄羅斯購來的“戈爾什尼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列裝部隊。隨著印度引進武器裝備訂單的兌現,印軍列裝新式武器裝備的密度會不斷加大。
印度如此發展武器裝備,其動因或背後的圖謀是什麽呢?
首先,樹立大國形象。自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提出“印度要在世界上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這一國家戰略目標後,印度多位政治家為之孜孜不倦地追求著、奮鬥著。冷戰後,印度將這一目標具體化,那就是要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可是,印度的這一努力並不順利,遇到了各種阻力。對此,印度使出渾身解數來消除這些不利因素。樹立印度大國形象是首先要做的一項工作。最初,印度在向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俱樂部擠的時候,自己沒有信心,而是拉上其他三個國家一同衝刺,但目的並沒有實現。這種拉幫結夥之策反而給印度幫了倒忙。一方麵給人們的印象是印度並不具備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所擁有的影響國際問題的能力和大國風範。如果印度具備了這種能力和風範,就不會拉上其他國家衝刺了。麵對頻頻失敗,印度開始改弦易轍,努力樹立世界大國形象。爭取成為世界上的軍事大國是其采取的重要步驟之一。另一方麵印度給人們的印象是還沒有在南亞地區真正確立起大國形象,還沒有衝出南亞走向世界。
其次,強化與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之間的關係。為了成為世界大國,需要改善目前的國際環境,印度采取的做法之一就是通過軍火關係來加強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人們可以從印度軍火進口國的選擇上看出這一點。印度的做法:1. 選擇那些在國際舞台上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采購軍火。如印度武器進口的主要對象國有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和以色列等國家。
可以說,印度在選擇購買武器的對象國時,將除中國外的其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都納入了采購群。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其與具有國際影響的大國的關係。印度進口那麽多先進武器,國際上並沒有出現“印度威脅論”
就是一例。不能不說國際社會也是戴著有色眼鏡說話的,國際輿論的主導權還是掌握在西方勢力手中。2. 印度通過采購武器種類和數量的分配數額來培養有關國家對印度的親密度。在軍火采購時,印度不是一股腦地將其計劃采購軍火的種類和數量向外界宣布的,而是一點兒一點兒地對外宣布,以圖吸引住有關國家,始終與印度保持密切關係。在具體采購時,印度也在分配數量上費盡心機,如在美國和俄羅斯的分配上,既要掌握分配的時機,也要在數額多少問題上讓每個國家都滿意,並達到使這些國家都能夠與印度保持親密關係的目的。目前看,印度的這一招是成功的。不管美國、俄羅斯還是歐盟等國家和組織,都對印度表現出了好感。
最後,加快縮小與先進國家的武器技術水平。可以說,印度對自主研發武器裝備是十分重視的。獨立後,印度的國防科研事業不斷發展,組織領導體製逐步完善,科研領域不斷擴大,研究能力也不斷提高,基本上形成了以國防部科研部門為主導,其他地方部門協作參與的國防科研體製。
的認定。隨後印度有關方麵不斷做出改進,至今這種坦克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LCA 飛機更是有負眾望。目前,這種飛機已經列裝印度軍隊。
但是,這種飛機在印度各軍兵種飛行訓練時頻頻出現事故,有的甚至還弄得機毀人亡。麵對如此窘境,印度方麵決心下大力氣加快縮小與先進國家武器裝備的差距。印度在這方麵確實下了很大的功夫。一方麵,印度直接從國際市場購買先進武器裝備,然後消化吸收;另一方麵,印度加大了與其他國家共同研發武器裝備的力度。如印度與俄羅斯共同研發“布拉莫斯”
巡航導彈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通過這種研發,印度掌握了先進的技術,促進了印度武器裝備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
印度大力提升武器裝備水平的力度不會減弱。印度追求其戰略企圖的步伐不會停止,印度成為軍事大國乃至軍事強國的日期也不會太遠!
第六節 正確看待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2012 年是中印邊境衝突50 周年。這場邊境地區的局部戰爭對中印兩國的軍事關係、各自的軍事發展都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對印度的影響更值得我們的關注。
近年來,印度在中印邊境地區頻頻調整兵力部署,增加兵力,投入巨資加強戰場建設,以保持對中國的優勢軍事威懾。同時,印度某些軍政要人從戰略上把中國視為潛在對手,不時鼓動在邊界地區采取一些刺激性措施並煽動反華情緒。印度方麵的這種軍事舉動和思維使中印邊界地區安全形勢不時出現緊張。導致這種狀況的因素很多,1962 年中印邊界衝突或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實際上,中印邊界的這場衝突之所以發生,與印度方麵高層人員的思維、印軍戰前的激進做法、中國的特殊國情以及當時的國際環境等因素有著直接關係。主要表現為這樣幾個方麵:首先,英印擴張政策和舊中國的“有邊無防”導致中印邊界領土分歧。
曆史上,中印兩國之間從來沒有劃定過邊界線。20 世紀開始,英印殖民軍開始不斷向中國西部和西南部擴張。這時的中國清政府正處於風雨飄搖之際,無力對邊境地區實施有力的控製。英國策動西藏地方政府製造所謂“獨立”,並私下標出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於此線,中華民國政府很長時間內都不知曉。從國際法的角度講,這種一個國家的地方政府同其他國家達成的所謂邊界協定,是完全非法的。二戰時,英印殖民軍趁機越過中印傳統習慣線向北實施軍事占領。印度獨立時,“麥克馬洪線”與中印傳統習慣線之間的大部分地區被英印軍隊占領。此時,中華民國政府忙於抗日,藏南地區基本上是軍隊“無暇顧及”的地區,處於“有國無防”的狀態。印度獨立後,英國的這一殖民侵略成果被獨立的印度所繼承。中印邊界領土分歧就此出現。
再次,印度方麵存在著戰略判斷的“失誤”。就中國方麵而言,新中國的中央政府對解決“西藏問題”是十分重視的。1950 年10 月,中國開始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也開始了進藏行動。這時,印軍也加大了在“麥克馬洪線”之南的行動力度。1951 年2 月,印度在中印邊界東段繼續向北推進,占領了“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重鎮在達旺,驅逐了當地的西藏地方行政機構。西藏地方政府當時對此提出了抗議,而印度政府對此置之不理。1953 年,印度將其控製線全麵推進到“麥克馬洪線”。此時,中國人民解放軍隻有一萬多部隊剛剛進入西藏,公路未修通,無法向邊境多數地段推進。對印度在“麥克馬洪線”以南的所為,中國方麵此時還不太了解。據此,印度方麵認為,中國是可以欺負的,是無力對印軍反擊的。
結果,印度方麵繼續向所謂的“麥克馬洪線”以北地區推進,以圖將中印邊界東段的實際控製線全線擴展到喜馬拉雅山山脊線。此後,印度不斷幹預中國中央政府在西藏采取的一係列政策。1961 年12 月12 日,印度出兵葡萄牙在南亞的殖民地果阿及另外兩塊葡屬印度地區達曼和第烏,經過26 個小時的戰鬥後,解決了果阿這塊殖民地遺留的問題。在收回葡萄牙兩塊殖民地的問題上,印度也以武力迅速解決了。這使印度有了以武力解決與中國邊界分歧的信心。於是印度便不斷在“麥克馬洪線”以北的中國領土大量構築哨所。印度軍隊的這種舉動激化了中印邊界的緊張形勢。
再次,中國方麵抓住戰機適時反擊。如果說英印殖民引起的邊界分歧還可以談判的話,印度不斷跨過所謂的“麥克馬洪線”繼續向中國要求領土,這是中國無法接受的。因為與蘇聯關係的惡化以及三年自然災害等問題,中國綜合國力下降,所以更不願意看到與印度在邊界問題上出現軍事問題的激化。但是,印度方麵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所謂的“麥克馬洪線”以北地區構築哨所,刺激中國可以忍受的戰略底線。這時,美國與蘇聯正陷於古巴導彈危機,中國便抓住這個有利的國際機遇反擊了印度的軍事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