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日本軍事及其對我威脅

日本是東北亞乃至整個東亞地區軍事實力不可小視的國家。日本與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矛盾不斷升級,日本聲稱要使用自衛隊來解決釣魚島問題,其對中國的軍事威脅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近期以來,美日舉行了針對性強的聯合“奪島”演習。

同時,日本也在東富士演習場舉行了大規模富士綜合火力演習,演練了以島嶼防禦為中心的科目,展示其“政府決心”。為了配合軍事演習這種展示實力的硬行動,日本政府還使用了燒毀光盤、進口管製等軟手法。日本的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其強烈的焦躁和對美國失望的情緒與心態。

未來一個時期內,日本的這種焦躁與失望將會更加強烈,並極可能轉化為東亞地區的動**之源,同時也將會轉化為日本提高軍力的一種動力。日本軍事在未來可能發揮的作用值得我們研究。

第一節 獨特的軍事文化使日本成為“問題國家”

從二戰結束以來,戰爭問題已經成為中日關係發展的絆腳石:日本國內不時出現否認戰爭的言論;有的政客還時不時地推波助瀾,通過參拜靖國神社等手法來推動日本國內右翼思潮的泛起。這些都阻礙著中日關係的順利發展,影響著東北亞地區安全形勢的穩定。至今,日本方麵對其本身的這些問題仍然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繼續傷害著中國人民及東亞地區各國人民的感情。這些問題的存在根源於日本特殊的軍事安全文化。

一、危機與擴張並存的安全觀念

日本是位於亞洲大陸東北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個群島國家,陸地麵積僅為37.7 萬平方公裏。這種呈現為群島狀態而又麵積狹小的生存空間使日本大和民族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危機與擴張特點的安全理念。

由於日本列島周邊有海峽及海洋與大陸和其他大國相隔,日本古代曆史上幾乎沒有受到外敵的入侵。雖然中國古代王朝對其進行過幾次不成功的軍事行動,但這種行動並沒有對其產生威脅。近代以來,西方殖民主義者開始侵入東亞地區,日本也未能幸免。這使日本在近代以來的安全理念歸結起來表現出這樣幾個方麵:

日本無力與海洋殖民大國相抗衡而采取了“脫亞入歐”之策。從古代至近代,日本從來也沒有成為東亞地區的強國。為了從大陸上獲得一些利益,日本某些武士、浪人等采取了一些偷雞摸狗的手段,但並沒有對大陸國家造成多大的威脅。隨著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東進,日本也不斷遭受這些殖民主義者的侵略。由於實力所限,日本無力與這些殖民主義者抗衡,隻好不斷接受殖民國家提出的讓日本難以忍受的殖民條件。後來,日本曆史上的明治政府開始進行資產階級改革,日本國力不斷提高,同時也同西方資產階級殖民國家找到了共同點,那就是對外殖民。日本作為亞洲第一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國家,采取了“脫亞入歐”的國策,開始重點在東亞地區與其他殖民主義國家爭奪勢力範圍。日本與西方列強在東亞地區展開了既有合作又有鬥爭的博弈。

日本向大陸深處發展力不從心,而隻在沿海邊緣地區建立殖民勢力範圍。日本這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對外殖民的過程中,與其他殖民國家相比具有其特殊點,即其殖民地都在東亞和西太平洋地區,而不是在全球各地都有殖民地。由於日本在開始對外殖民時東亞地區已經有了其他殖民列強建立的殖民地,日本便打出建立“大東亞共榮圈”這一旗號,從其他殖民者手中奪取地盤。對於這些被殖民的國家來講,它們由一個西方殖民國家的殖民地變成日本的殖民地。對日本而言,日本隻能在大陸的沿海及太平洋島嶼國家這樣一個範圍內建立殖民地。這表明日本這個後起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與其他殖民大國無力在全球範圍內爭奪勢力範圍,同時也表明日本將其殖民重點放在了東亞和太平洋島嶼國家。在這個範圍內,日本采取了排他性政策,這也是日本與其他殖民列強發生衝突同時又有某些合作的根本原因。

日本不遺餘力地尋找各種機會與列強爭奪,盡可能擴大殖民範圍,搶占更多的生存空間。在向外殖民過程中,日本首先選擇朝鮮半島作為對外殖民擴張的第一步。然後,日本開始占領中國東北,並不斷沿著中國的沿海地區南下,直至東南亞地區。這是日本從明治維新後為擴大生存空間而製定的國策。與此同時,東亞地區業已存在諸多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日本在不斷擴大殖民地範圍的同時還要與西方列強爭奪這些已經成為殖民地的地區。一戰後,日本提出了人人皆知的“二十一條”,其目的是從西方列強手中不費一槍一彈地擴大殖民地範圍。二戰時,日本空襲珍珠港,開始將美國在東亞的勢力向外趕,以進一步擴大其在東亞地區的勢力範圍,建立其獨占東亞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

日本在東亞地區不斷動武的思想根源在於其時時存在的危機感,其擺脫危機的辦法就是在大陸和太平洋島嶼地區建立殖民地,並且不斷排擠其他列強在東亞的勢力範圍。所以,危機性與排他性的擴張成為日本軍事安全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特點。

二、軍國主義思想的傳承

二戰後的1946 年11 月,日本政府頒布了《日本國憲法》,將國名由“大日本帝國”改為“日本國”。從此,日本國內的軍事勢力對日本政治生活的影響大為下降。日本的軍事力量也改為“自衛隊”。實際上,自明治維新始至二戰,軍人在日本的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甚至起著主導性的作用。

明治政府成立後,走上了效仿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路子。其中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以國營軍工企業為主導來大力發展資本主義,提高國家的實力。1873 年,日本政府頒布了《征兵令》,開始建立近代常備軍隊。這支常備軍不稱國防軍而是稱為“皇軍”,意在為日本天皇服務。為了達到真正效忠天皇的目的,日本又在體製與機製上采取了“配套”措施。1889 年2 月,日本頒布了近代史上第一部憲法,名為《大日本帝國憲法》。該部憲法規定,天皇“總攬統治權”,“天皇神聖不可侵犯”。這使天皇成為日本政治生活中一個具有廣泛特權的人物。之後,日本於1893 年成立了海軍軍令部。1898 年,日本又成立了軍隊教育總監部。加上1878 年成立的參謀總部,與元帥府和軍事參議院一起,形成了日本獨特的軍部體係。天皇淩駕於國會、內閣和法院之上,直接統率軍隊;軍部這個獨立的軍事體係,享有特權,可以直接影響天皇。此後,在不斷的侵略戰爭中,軍部的勢力得到加強的同時還不斷膨脹。從侵略中國台灣開始,日本軍隊不斷對外動武。在這一期間,日本軍隊出身的首相不勝枚舉。至1942 年左右,日本在東亞地區控製的範圍達到了極點,這也是日本軍部在日本的政治生活中發揮影響力最大的時期。尤其是1940 年10 月21 日,法西斯統治的組織機構“大政翼讚會”

成立,標誌著日本國防國家體製,即法西斯體製最終形成。日本軍人主導政治達到了極點。至日本投降,日本軍人在日本的政治生活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軍人統治與政治的結合,形成了日本獨特的軍國主義思想。

這種思想的主要特征就是窮兵黷武,以戰爭為手段對外侵略擴張,壓迫和奴役其他國家的人民,對內則以軍事警察的暴力來鎮壓人民維護統治。二戰後,日本的740 萬軍隊被遣散。在美國將軍麥克阿瑟主導下,日本製定了新的憲法,即《日本國憲法》。該部1946 年頒布的新憲法取消了天皇的特權。憲法規定,“永遠放棄以國家主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日本從此不再擁有軍隊,天皇也沒有了統率軍隊的權力。但是,隨著美蘇之爭的表麵化,東西方開始進入對立狀態。新中國的建立,美國獨霸中國,並通過控製中國達到其稱霸亞洲的美夢被打破。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對日本的政策悄悄在發生著變化,美國開始使日本走上了重新武裝的道路。1950 年1 月,麥克阿瑟發表《告日本國民書》,聲稱“《日本國憲法》並不意味著自衛權的放棄”,公開暗示將允許日本重新武裝。從此,日本政府開始以各種形式組建武裝力量。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清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工作停止,軍國主義代表人物得以生存下來,其中的一些人還在美國的支持下在日本的政治生活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朝鮮戰爭停戰後,在東北亞地區乃至東亞地區,冷戰日益激烈,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潮在美國的庇護下又開始滋生與生長開來。加上,日本進入美國的陣營,日本政府也不再清算國內的軍國主義思想及其代表人物。這就是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至今還仍然具有很大勢力和影響的重要原因。

三、變異的武德倫理

人們從涉及近代日本戰爭的電視或電影中經常看到日本“皇軍”在戰敗時總是走上自殺之路,其目的是表示對天皇的效忠。實際上,日本“皇軍”的這種武德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傳承,也是變異的武德倫理的表現。

這種武德倫理比軍國主義思想出現的時間要早得多。所謂武士道,說白了就是武士精神,既是日本曆史上武士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也包括武士對主子應盡的義務和責任。武士該詞在日本的本義是指侍者、貼身隨從。

日本的武士產生於公元8~9 世紀。日本列島上的一些地方領主建立的保衛自己的私人武裝,這些人員稱為武士。這種武裝逐漸成為一種製度化的專業軍事組織,其基礎是宗族和主從關係,武士的突出特點就是忠誠和勇猛。直到明治維新,武士在日本社會體係中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建立了常備軍,這些常備軍成了天皇的武裝,為天皇服務。

武士是為主子服務的,日本的常備軍是為天皇服務的。武士精神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日本軍人繼承了下來。武士道便成為日本天皇軍隊的主要武德倫理。日本戰敗後,由於“皇軍”這種舊軍人沒有被徹底清除以及一些主張軍國主義的舊政客重新回到日本政壇,武士道在日本軍事思想中仍占有一席之地。這種倫理道德與日本自衛隊結合起來,便形成了一種變異的日本武德倫理。這種變異的武德倫理在當今表現為這樣幾個方麵:一是對過去戰死的人員,不分因正義還是非正義戰爭而死,而統統加以紀念與祭拜。人們都知道,位於日本東京的靖國神社裏麵供奉著自明治維新以來為日本推行軍國主義侵略政策而戰死的軍人及軍屬,其中絕大多數是在中日戰爭及太平洋戰爭中陣亡的日軍官兵及其在殖民地地區募集的士兵。由於靖國神社裏還祭祀著二戰後被判定的14 名甲級戰犯,該神社被東亞各國視為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征。就是這樣的一個神社,日本的政客不時去祭拜。這表明日本國內的以武士道為其精神支柱的軍國主義者仍然在日本大行其道。這種右翼勢力,包括日本遺族會在內的諸多勢力,不時推動日本政治走向。這導致東亞地區不時出現抗議浪潮。

二是不正確認識戰爭侵略罪行。至今,日本國內許多政客,包括日本政府中的許多人士,都時不時地表達對戰爭不正確認識的言論。如日本對外發動的戰爭不是侵略性戰爭、日本在中國東北沒有使用生化武器等。日本的這些言論與做法不僅遭到日本國內那些有正義感人士的反對,也遭到東亞地區遭受日本侵略與**國家的強烈抗議。日本這種右翼言論對東亞地區安全與穩定是一個潛在的威脅。

三是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存在、認為“慰安婦”是子虛烏有的事情等等。不管是政府與政府還是兩國的民眾對民眾,中日之間關於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等問題的爭議已有多年。本來事實存在的事情,日本方麵不時有人出來加以否認。這種變態的心理既是日本傳統武士道精神的一種反映,也是日本國內軍國主義思潮泛濫的一種表現。如果日本政府以及持有右翼思想的民眾不能對過去戰爭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日本政府以及日本民眾就不能順利健康地與東亞地區的鄰國發展友好關係。這同樣對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是十分不利的。

日本的軍事文化造成了當今許多“日本問題”的存在。維護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需要日本方麵正確地認識這些“日本問題”,並解決這些“日本問題”。根源於日本軍事文化而產生的這些“日本問題”的解決,需要日本政府與民眾對其軍事文化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並對鄰國的軍事文化也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通過日本與鄰國間軍事文化的對比,人們期待日本方麵改正過去的錯誤,正確認識戰爭給東亞各國帶來的災難,爭取得到東亞人們的諒解。

第二節 新軍國主義抬頭成為亞太地區動**的重要因素在“購島”行徑遭到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強烈反對的情況下,日本政府仍置若罔聞,繼續堅持其頑固立場,執意推行“釣魚島國有化”,並虎視眈眈地準備用武力與中國一搏。日本這種不惜攪起東亞地區安全動**的做法讓亞太乃至世界上許多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百思不得其解。人們在問,是什麽力量在推動日本破壞亞太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呢?其實,在諸多動因中,日本國內新軍國主義的興起是其背後的主要動因,“購島”行徑隻是這種勢力進行的一係列活動的一種外在表現而已。

一、複興的渴求促軍國主義泛濫

所謂軍國主義是崇尚武力,推行軍事擴張,將窮兵黷武和侵略擴張作為立國之本,把國家安全置於軍事的控製之下,使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麵均服務於擴軍備戰和對外戰爭的思想和政治製度。

軍國主義在日本國家振興過程中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日本的軍國主義在亞太地區具有其獨特性。目前,日本的軍國主義大有抬頭之勢,其帶來的危險需要愛好和平的人們給予高度警惕。從發展曆史看,軍國主義使日本走上了強國之路,實現了強國的目標。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首先,日本自古代就有使用武力獲利的傳統。日本是一個位於亞洲大陸東北部、太平洋西北部的群島國家,陸地麵積僅為37.7 萬平方公裏。由於日本列島周邊有海峽及海洋與大陸和其他大國相隔,從古代至近代,日本幾乎沒有受到外敵的入侵,但也從來沒有成為東亞地區的強國。作為一個島國,為了從大陸上獲得利益,日本古代時就有某些武士、浪人等武裝分子對大陸做些偷雞摸狗的事情來獲利的勾當。這就是日本偏愛使用武力的根源。武士道也便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淵源。這是導致日本近代以來在安全理念上逐漸產生軍國主義立國思想的主要土壤。軍國主義逐漸成了日本的立國之基。

其次,日本在近代使用武力取得了強國的地位,嚐到了軍國主義的甜頭兒。近代以來,西方殖民主義者開始侵入東亞地區,日本也未能幸免。

隨著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東進,日本也不斷遭受這些殖民主義者的侵略。由於實力所限,日本無力與這些殖民主義者抗衡,隻好不斷接受殖民國家提出的讓其難以忍受的殖民條件。明治維新後,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之路,對外推行殖民擴張和侵略政策,開始與其他資本主義列強爭奪勢力範圍。

與此同時,日本軍國主義不斷發展。日本組建近代常備軍。這支軍隊卻不稱為國防軍而稱為“皇軍”,強調效忠天皇。明治維新後短短幾年內,日本的軍隊規模不斷擴大。至1873 年,日本作戰部隊就可動員40 萬人。日本有了軍事實力後開始對外侵略擴張。1874 年,日本武力侵犯台灣。1879 年,日本吞並了琉球。1894~1895 年,日本又發動甲午戰爭,割取了台灣、澎湖列島等島嶼,並勒索了巨額賠款。日俄戰爭後,日本從沙俄手中接管了中國東北南部地區的一切政治經濟權益,並割取了庫頁島南部。1910 年日本對朝鮮發動殖民戰爭後,吞並了朝鮮。從此,日本建立了包括中國台灣、朝鮮在內的龐大的殖民帝國,成為事實上的亞洲最強大的軍事帝國主義國家。一戰前,日本的軍事預算已經占政府預算的30% ~ 45%。日本軍國主義勢力不斷膨脹。此後,日本不斷使用軍事手段在海外攫取利益。二戰期間,日本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建立起最大的殖民帝國,初步形成了“大東亞共榮圈”,殖民範圍達到了頂峰。軍國主義給日本帶來的這種“榮耀”是日本永遠不會忘記的。至今,日本東京靖國神社供奉的就是自明治維新以來為日本軍國主義戰死的人員及其家屬。實際上,這種神社就是對軍國主義的一種懷念和寄托。

再次,日本軍國主義在二戰後沒有被徹底清除,仍然不斷滋生。軍國主義給亞太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日本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侵略行動也嚴重侵犯了美國的利益,尤其是珍珠港事件,更是讓美國蒙受了最大的民族恥辱。二戰後,美國控製了日本,由其主導製定了“和平憲法”以約束日本,並大刀闊斧地展開清除日本國內軍國主義勢力和軍國主義思潮的行動。美軍占領日本初期,首先迅速鏟除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武裝力量,撤銷了各級軍事機構,廢除了《兵役法》《國防保安法》以及《國家總動員法》等有關軍事法令,並禁止軍工科技研究和軍需生產,設置遠東國際法庭來審判戰犯,取締一切支持日本軍國主義的政黨和社團組織。

由於朝鮮戰爭的爆發,因出於爭霸需要,美國中止了在日本國內清除軍國主義思潮和打擊軍國主義勢力的活動,轉而扶植日本支持美國在朝鮮半島的戰爭行動。美國在日本采取的一係列戰時舉措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扶植日本軍國主義死灰複燃之效。

最後,日本政府被軍國主義勢力“綁架”,正在滑向重振軍國主義的邊緣。

朝鮮戰爭停戰後,美國將日本拉上了支持其爭霸的戰車,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勢力和軍國主義思潮得以繼續生存、發展和壯大。近年來,由於受到經濟危機、海嘯和福島核泄漏等困擾,日本國內一部分人感到生存和發展處於一定程度的危機之中。這使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有了市場,軍國主義思潮加速泛濫,軍國主義勢力開始抬頭,不斷發展,影響越來越大,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勢力。為了在各派政治勢力的博弈中取得優勢地位,某些政治勢力采取了向軍國主義勢力低頭的做法,這進一步刺激了日本國內軍國主義勢力的發展,使其形成一股越來越強的政治勢力。這就是以石原慎太郎為代表的右翼勢力的不斷興風作浪。石原慎太郎是一個右翼保守政客,其主張表現為不否認日本在軍國主義時代所犯下的各種罪行。在釣魚島問題上,石原慎太郎主張日本東京政府從私人手中購買該島,從而引發日本政府的“購島”鬧劇。接著,日本國內軍國主義聲音不斷加大。日本前防衛大臣石破茂喊出了把自衛隊改名,升格為國防軍。正是在這種軍國主義勢力的推動下,日本首相野田佳彥發表了針對這件事應該做好“完全準備”的工作指示。同時,針對釣魚島問題,野田還表示,如果有外國船隻非法進入日本領海,必要時可考慮使用自衛隊。不難看出,為了擺脫困境,日本政府一方麵被軍國主義“綁架”,一方麵又順水推舟,使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勢力不斷膨脹。

從目前形勢看,日本力圖通過軍事手段擺脫發展困境,維護其國際地位。

在亞太地區國家中,日本是最為失落的國家。如何重振日本的地位,是日本麵臨的一種艱難選擇。軍國主義便成為日本求助的一根救命稻草。

首先,日本在美國亞太戰略中的“權重”正在下降,企圖通過軍事上的“活躍”來引起美國的重視。隨著全球稱霸戰略重心的東移,美國開始將亞太地區作為其全球軍事重點。這一重點表示為:一是美國將近2/3 的海外戰略性武器部署到亞太地區;二是亞太軍事部署重心從東北亞向東南亞方向移動;三是關島戰略部署向西前伸等。美國這種戰略部署的調整,使得日本在其亞太戰略中的地位開始下降。這是日本不願意看到的。因此,日本近年來在軍事上不斷活躍,大力顯示其軍事的價值,企圖在美國的亞太戰略中尋求一個重要的位置。

其次,日本經濟正處於滑坡,通過軍事企業拉動經濟發展。日本軍事上活躍的另一個企圖是通過加大軍事需求,推動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絕大多數高技術企業都擔負著軍工生產的任務。由於軍需產品需求有限,日本這些企業的生產能力不能發揮出來,極大地影響了企業的發展。因受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高技術企業也十分不景氣。為了擺脫發展困境,日本通過加大軍事需求來刺激高技術企業的發展,這成為拉動經濟的一劑藥方。

日本國內軍國主義的發展與其經濟的萎靡不無關係。

最後,“島爭”引起危機是發展軍事、複興企業的最佳借口。日本與周邊的三個鄰國都存在“島爭”問題。因為與韓國和俄羅斯的島爭上不占據優勢,日本便選擇了釣魚島問題作為突破口來引發危機,使自衛隊的實力加速發展。隨著釣魚島形勢的日益嚴峻,日本大力提高自衛隊實力已漸成其國家上上下下的共識。這使複興日本企業有了一個合理而堂皇的借口。

從未來發展看,日本力圖從軍事上做出突破,實現“正常國家”的夙願,真正成為一個強國。二戰後,日本在軍事發展上受到了約束。首先,日本是一個不正常的軍事國家。《日本國憲法》,俗稱“和平憲法”是自1947 年5 月3 日起實施的憲法。自此後,該部憲法便成為日本所有立法的依據。

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放棄戰爭權,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此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這使日本在軍事上“不正常”,導致日本也就成為一個“不正常”的國家。為了爭取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日本大力開展轉變為“正常國家”的努力,軍事上做出突破是其重點努力方向。在這方麵,日本主要做了以下幾個動作:一是參與海外軍事活動,擴大自衛隊的國際影響,使其與正常國家軍隊發揮同樣的作用。1991 年4 月,日本向海灣派遣了6 艘掃雷艦艇,邁出了二戰後向海外派兵的第一步。此後,日本不斷向海外派出自衛隊。

二是讓自衛隊采取軍事行動,推動自衛隊活動範圍擴大。1999 年3 月24 日,日本首次采取海上軍事行動,拘捕了兩艘朝鮮“特工船”。同年5 月,日本正式通過《周邊事態法》等“新指針”相關法,目的是為了在日本沒有受到侵略的情況下主動參與和協助美國進行戰爭。這使日本成為一個要進行戰爭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