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美國軍事及其對我威脅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美兩國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世界的關注,兩國的關係更是讓世界目光所聚焦。

美國與中國是能夠隔著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相望的兩個國家,從地理位置來講也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中相距最遠的兩個國家。然而,美國又是與中國距離最近的國家,也是對中國表現出最多“關心”

的國家。從全球看,美國是在中國周邊建立軍事基地最多的國家,幾乎已在中國周邊構建起一個針對中國的軍事基地包圍圈。同時,美國每天都在通過各種手段來了解中國的發展動態和軍情變化。隨著美國全球稱霸戰略重心向亞太方向調整,中國正成為美國“關注”的焦點。

美國認為,中國對美國的霸主地位是一個威脅,便對中國進行遏製與打壓,遲滯中國的發展。美國這種做法使其成了威脅中國國家安全的最嚴重的因素。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美國才是中國國家安全的真正威脅。關注美國軍事發展動向就是關心中國的國家安全。

第一節 美國正構建全球化戰場,全麵威脅中國利益隨著中國國家利益的不斷拓展,美國將中國視為威脅其霸權的一個重要國家。中美兩國國家利益間的矛盾日益出現衝突與碰撞,開始從一般性國家利益發生矛盾向國家核心利益發生碰撞的方向延伸。

中國國家利益海外拓展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向全球拓展,而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其認為自身擁有全球利益,不願看到中國的這種發展態勢。為了維護其超級大國地位,美國開始構建全球化戰場,以威懾中國海外利益的拓展,遏製中國海外利益的擴大,維護其全球霸主地位。

一、美國意欲獨霸全球,對中國國家安全的威脅不斷加大近代以來,世界上出現過多個在全球搞霸權的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英國等。作為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一樣也想成為一個全球性稱霸國家。在世界強國對中國進行殖民的過程中,美國以所謂的“門戶開放”為借口參與其中,同時也擠進了瓜分世界的末班車。

一戰後,盡管美國提出了諸多稱霸世界的主張,但因其實力不足而無法與其他資本主義大國較量,最後不得不以所謂退出國聯為要挾。二戰中,美國憑借自身優勢縱橫捭闔,勾勒其戰後的藍圖,為戰後稱霸做各種準備。

戰後,美國終於以強大的實力做後盾登上了西方世界霸主的地位。經過近半個世紀與蘇聯的博弈,美國最後終於在蘇聯解體後實現了獨自稱霸世界的夙願。

冷戰後的世界形勢並沒有完全按著美國的意願發展。雖然美國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但曆史並沒有給美國更多的機會。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化,美國並沒有成為“一極”性國家,單極世界也沒有形成。美國與其他大國的實力差距不是在擴大,而是在不斷縮小。世界多極化趨勢正在加速。麵對其他大國的不斷崛起,美國不甘心失去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也不輕言退出對稱霸世界這種權力的追逐。美國追求稱霸世界的思維還在繼續發出慣性,支配著其繼續維護超級大國的地位。盡管其他崛起的大國也在縮小與美國的實力差距,動搖著美國的霸主地位,但美國仍然以冷戰思維繼續認為中國才是美國的潛在威脅。

20 世紀90 年代中期,美國提出到2015~2020 年之後可能會出現一個威脅其全球霸權的國家,這個國家可能是俄羅斯,更可能是中國。此後,美國開始加大對中國的遏製,運用各種手段遲滯中國的發展。如自2000年始,美國國防部每年(2001 年除外)都發表一份《中國軍力報告》,披露所謂的中國軍力。特別需要指出的是,2000 年發表的第一份《中國軍力報告》首次提出“中國威脅論”。

此後,美國在每年的該類報告中都會一次次地將這個問題推向風口浪尖。這使得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一再成為國際重點關注問題,嚴重幹擾了中國的發展。

美國無端指責中國軍事發展,全麵打壓中國發展軍力。1998 年,中國開始發布《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以後每兩年發表一次。其透露的信息一次比一次豐富,被稱為“第一”的內容不斷增多。這表明中國軍事不斷走向透明化,對外開放程度也越來越大。

自2002 年開始與吉爾吉斯斯坦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以來,中國與30 多個國家進行了50 餘次雙邊和多邊聯合軍事演習和訓練。經過10 多年的發展,聯演聯訓的對象從以周邊國家為主向歐洲、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擴展,如2010 年中國與羅馬尼亞陸軍山地部隊進行了聯訓,2009 年中國與加蓬進行了“和平天使——2009”人道主義醫療救援聯合演練,中國還計劃參加2014 年美國組織的環太平洋軍事演習。

盡管中國軍事透明度不斷加大,但美國仍然對中國軍事發展橫加指責,並企圖將中國樹立為其安全上的最大“威脅”。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美國在虛構“中國威脅”方麵還使用不正當手法:一方麵,美國以道聽途說的消息佐證其對中國軍事發展偏見的觀點;另一方麵,美國從中國有關媒體上斷章取義地引用資料證明其觀點;同時,美國還大量地以臆想的東西證明其關於中國軍力的說辭。美國的這種做法不僅遭到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也受到其國內學者的批評,甚至還不時遭到國際社會的恥笑。為了遏製中國軍力的發展,美國不僅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同時還鼓動和支持歐盟對中國進行武器禁運。

多年來,美國是世界上武器出口最多的國家。2012 年8 月24 日,美國國會圖書館下屬的國會研究服務局向國會提交的年度報告中指出,美國2011 年的武器出口額達到了663 億美元,同比增長兩倍多,創下曆史最高紀錄。這一銷售額接近2011 年全球武器銷量的八成左右,將武器出口大國俄羅斯48 億美元的出口額遠遠地拋在了後麵。

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美國在向全球很多國家出售武器裝備,甚至還向俄羅斯出口武器。但是,美國自1989 年以來一直對中國采取武器禁運政策,打壓中國武器裝備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遲滯了中國武器技術水平的提高。從某種角度上說,美國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其遏製中國軍事發展的戰略目的。換個角度看這一問題,美國對中國的國家安全確實在構成嚴重的威脅。

二、美國將整個地球劃分為戰區,稱霸之心昭然若揭美國這個“世界警察”並不是從其建國就開始將整個地球看作其勢力範圍的。美國建國後遵從其國父華盛頓的教導,奉行孤立主義政策,不幹涉外部事務。

隨著華盛頓影響的消失和美國國力的不斷提高,從19 世紀20 年代開始,美國將觸角伸向國外,將美洲視為其勢力範圍,宣稱“美洲是美國人的美洲”。1898 年美西戰爭後,美國開始邁出美洲走向世界,先後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憑借其空前強大的實力在全球扮演起“世界警察”的角色。

美國這個“世界警察”要管世界,首先要把軍事觸角伸向世界各個角落,確保美軍在任何地方都能做出快速有效的反應。於是,美軍通過設立戰區司令部將地球分割成不同的防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美國先後成立了大西洋司令部、歐洲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南方司令部和中央司令部等戰區司令部。

冷戰期間,蘇聯沒有被美國劃進戰區。冷戰後,俄羅斯也被美國劃進了其歐洲戰區的管轄範圍。當然,中國一直被美國劃入其太平洋戰區之內。

“9·11”事件後,美國對有關戰區再次進行劃分,將原來的大西洋司令部撤銷,成立了北方司令部,將原大西洋司令部所轄區域劃入了歐洲、北方和南方司令部。2007 年,美國成立非洲司令部,美國將把原來屬於歐洲、中央和太平洋司令部所轄非洲區域劃歸非洲司令部。這樣,美國基本上按照洲際劃分形式把地球切成了六大部分。

美國之所以如此“切割”地球,是有其戰略考慮的,美國在各戰區有著“特色”不同的利益重點。

歐洲戰區是支撐美國全球戰略的根基。世界上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大都集中在歐洲。美國要稱霸全球,必須要控製住這些資本主義國家。因此,二戰後,美國通過組建北約組織和推行“馬歇爾計劃”等手段,將西歐牢牢控製在手中。冷戰期間,歐洲戰區是美國與蘇聯東歐集團進行較量的主要地區。冷戰結束後,美國將整個歐洲及俄羅斯的全部都納入了歐洲戰區的管轄範圍。

太平洋戰區是美國認為“麻煩”最大的地區,是威脅美國安全的重點地區。這一地區內有朝鮮核問題、印巴矛盾等熱點問題。

近年來,美國太平洋戰區的重點逐漸北移,主要目標是控製朝鮮半島和台灣海峽的局勢。目前,美國太平洋戰區已經成為其全球各戰區中最重要的戰區。隨著美國全球稱霸戰略重心的東移,太平洋戰區將是美國各大戰區中的重中之重。

中央戰區控製著中東地區和中亞地區。這一地區是控製世界能源的主要地區。因此,美國在20 世紀80 年代成立了中央戰區,專注於保衛美國的能源命脈。中央戰區先後打了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這一戰區是唯一沒有按地理區域劃分的戰區,凸顯了這一地區的重要性。

南方戰區的管轄範圍是中、南美洲地區及其附近海洋區域。中、南美洲曆來被美國認為是自家後院,從軍事上看,這一地區對美國威脅最小,美國在此部署的兵力也是各戰區中最少的。

北方戰區管轄北美洲地區,是“9·11”事件後新成立的戰區。“9·11”

事件使美國本土近200 年來第一次受到外敵的威脅,第一次出現了美國邀請北約飛機到其本土警戒的“怪事”,美國本土安全的神話破滅。美國成立北方戰區的目的就是整合美國本土的軍事力量,嚴防類似“9·11”這種事件的再次發生。

在非洲司令部組建之前,非洲事務分別由中央司令部、歐洲司令部和太平洋司令部來負責。隨著歐洲國家離心傾向越來越大,歐洲司令部對非洲的關注越來越吃力。中央司令部對阿富汗和伊拉克戰事越來越“力不從心”,無暇顧及非洲事務。太平洋司令部對朝鮮半島問題、台灣海峽問題越來越投入,對非洲事務也鞭長莫及。因此,美國非洲司令部應運而生。

非洲戰區主要負責非洲大陸的絕大部分及周邊海域,非洲東北角地區劃進了中東戰區。

目前,全球除南極大陸外都已被美國劃進了戰區。如果沒有特殊情況,美國六大戰區的架構會保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美國各戰區負責的範圍也將會基本保持不變。從美國武裝力量指揮體製來看,美國總統和國防部長兩個人構成了國家最高軍事指揮當局。當局發出的指令通過參謀長聯席會議傳達給各戰區的總部司令,然後由各戰區的總部司令具體執行。從這個指揮鏈看,美國各戰區的總部司令是最具權力的人物,指揮著戰區內駐紮和存在的所有美國武裝力量,具有獨當一麵的職能。任何戰區內出現危機,該戰區司令將全權負責“滅火”。同時,美國各戰區又具有相互支援的責任。

如中央戰區在負責打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時,其他戰區就派出了軍力給予支援。

中國被美國劃進了其太平洋戰區。這意味著中國一旦出現“事情”,美國太平洋戰區的軍力就可能采取幹預或幹涉行動,這一點是不容懷疑的。

美國太平洋戰區司令曾說過,太平洋戰區的軍力對中國地區出現的“問題”

具有負責的職責。

從這一點不難看出,與其說美國威脅中國的安全,不如說美國太平洋戰區在威脅中國安全。2001 年4 月1 日,與中國海軍航空兵殲-8 Ⅱ飛機相撞的美國EP-3 飛機就是屬於美國太平洋戰區的一架偵察機。

三、美國正發展高速作戰武器,欲將作戰引入高速作戰空間近年來,美國加大了對空天飛機、超高速巡航導彈等新武器試驗的力度。這些新武器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速度快。

與傳統武器相比,這些武器的作戰性能有很大不同,某些方麵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如傳統武器因為速度“慢”,人們都會“看著子彈將自己打死”;但就超高速武器而言,人們麵臨的情景可能會是“自己死後才看見導彈打自己”。所以,這些新武器的發展極可能將全球作戰引入一個高速作戰空間,對未來軍事的影響不可低估。

各國軍事以美國軍事發展走向為“跟進”的方向。如果說冷戰時期各國軍事分別以美國或蘇聯為目標來發展的話,“冷爭”時代各國都將以美國軍事為“目標”來考慮本國軍事的發展。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軍事走向對各國軍事的發展具有主導性的影響。美國軍事走進高速作戰空間,這將引導世界其他國家不能不重視高速作戰空間的軍事博弈。

推動常規武器性能的進一步發展成為新一輪軍事競爭的焦點。自從成為超級大國後,美國一直在世界軍事的發展上占據著主動。憑借著經濟實力和軍事技術的優勢,美國首次在世界軍事史上使用了核武器,二戰後很長一段時期在核武器領域與蘇聯的較量中獨領**。

20 世紀80 年代初期,為了打破70 年代的“平衡狀態”,美國又率先提出“星球大戰”計劃,將與蘇聯的軍事較量引向太空,在新機理武器領域裏展開拚殺,以圖奪取軍事優勢。

冷戰後,美國消化完冷戰“成果”,以“9·11”事件為契機,通過全球反恐以圖整合軍事世界,但效果不甚明顯,甚至可以說接近失敗。為了尋求新的出路並坐穩唯一超級大國的交椅,美國主動提出建立“無核”世界,主動提出裁減核武器,第一次提出不對無核國家首先使用核武器,第一次主動“曬”核武器的家底等。

其實,美國擺出這種姿態,一方麵想保持其占據優勢的核格局,另一方麵想憑借其經濟實力展開新的軍備競賽,將其他國家拋在後麵,再一方麵就是憑借其軍事技術優勢爭取占據常規武器方麵的領先地位。因為俄羅斯、歐盟和中國等常規武器研發正不斷接近美國,甚至有的已經超過美國,美國出於維持霸權的考慮,也不能不將武器裝備發展的重點轉向常規領域。

所以,常規武器的研發將是新一輪軍事戰略調整後的一個重點。空天飛機、X-51 導彈等已經拉開了這種常規競爭的序幕。

高速作戰武器對武器裝備發展可能具有顛覆性影響。武器的發展總是在“矛”與“盾”的對抗中前進。出現了“矛”之後,人們才開始考慮如何設計“盾”。比如,一戰時大量機槍的運用使陣地戰成為主要作戰形式,雙方處於一種膠著狀態。為了改變這種“不死不活”的狀態,坦克出現了。

這時的所有常規武器都是以低速作戰空間為背景設計的。

超高速武器裝備出現後,傳統的常規武器完全不能適應這種高速作戰空間的要求。如在傳統的低速作戰空間裏,坦克可以通過改變炮塔的材料、外形甚至在外麵掛防護裝甲等手段提高生存能力。在超高速導彈麵前,這種手段將可能都會失去作用。所以,超高速武器裝備的出現使作戰進入了一個高速作戰空間。目前存在的傳統武器裝備可能都需要來一個顛覆性的改造才能適應未來戰場的需要。

四、美國大力構建全球化戰場,意欲執未來戰爭之牛耳縱觀美國稱霸史就會發現,美國從二戰還沒有結束時就開始不斷做先聲奪人之舉。為維護霸主地位,美國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對日本實施核打擊,占據核武器時代之先。

接著,美國拋出“星球大戰”計劃,設想依靠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技術優勢,通過在新機理武器領域的搏殺,改變與蘇聯之間形成的不死不活的“核平衡”局麵,以圖重新奪取對蘇的軍事優勢。蘇聯解體後,因為美國經濟的萎靡不振以及無法實現技術上的突破,不得不最終放棄“星球大戰”計劃。冷戰結束後,美國打起了反核擴散牌,妄圖以此為突破口維護其霸主地位。

可是,在實際操作中美國無法有效防止核擴散:印度與巴基斯坦突然爆炸核武器成為事實上的有核國家,朝鮮與伊朗在核問題上與美國周旋……從而使美國在反核擴散問題上“舉步維艱”,看不到任何進展。

為打破這種“僵局”,美國采取主動,率先亮出家底,準備以這最後一招穩住其核優勢地位。與此同時,美國加大常規武器裝備的研製力度,將世界軍事競爭的焦點轉移到常規武器領域。目前看,美國在常規武器競爭中已經占據先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冷戰後近20 年時間裏,各國以提高經濟實力為中心展開綜合國力的競爭。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新“問題”,主要國家的海外利益不斷拓展。

這種利益拓展與美國不斷擴大的海外利益必然會出現“碰撞”。所以,某些國家已經開始加快向國外擴展軍事影響的步伐:日本不斷將其自衛隊向海外運用,並在曼德海峽西岸非洲國家吉布提建立軍事基地;俄羅斯海軍已經恢複全球航行訓練,多個艦隊頻繁舉行聯合演習,並且還“鬥膽”

到美國的家門口加勒比海地區與委內瑞拉軍隊舉行實彈聯合演習;印度即將擁有至少三艘航空母艦,大力排斥美國在印度洋軍事力量,同時還假借參與阿富汗反恐之機,在中亞塔吉克斯坦建立起空軍基地,不斷向海外擴展其軍事影響;等等。

麵對這種形勢,美國大有一種危機感。那麽,如何利用軍事手段保護美國的全球利益呢?那就是率先建立全球化戰場。

全球化戰場是美國戰爭指標的必然發展結果。美國先後提出過“一場大戰”“一個半戰爭”“兩場幾乎同時發生的戰爭”等。

不難看出,將全球作為一個戰場,這也是美國戰爭指標變化的必然趨勢。其實,美國構建全球化戰場也是早有預謀的。20 世紀90 年代,美國就提出了“全球快速打擊計劃”,要求美軍使用常規武器能在一個小時之內對地球上的任何目標實施打擊。同時,美軍還通過“前沿預置”手法,在距離“易出事地區”比較近的地點提前儲存戰爭物資,以確保美軍對“出事地區”的快速反應。目前,美國已經在全球建立起預置網絡,完全可以支持美軍應對全球各地可能出現的危機。實際上,美國已經建立起全球化戰場的雛形。

美軍不斷試驗的新式武器裝備有利於全球化戰場的進一步完善。美軍已經試驗了空天飛機和高超音速導彈,還要研製高超音速飛機等。從戰術技術性能上看,空天飛機和X-51 高超音速巡航導彈完全可以滿足一個小時內對全球任何目標實施打擊的作戰需要。不僅如此,有國外媒體報道,美國正在研製更高超音速的巡航導彈,甚至高達15 倍音速。

可想而知,一旦這樣的武器列裝部隊,美軍建立全球化戰場的構想將不再是夢想。隻要美軍建立了全球化戰場,美國在軍事上就又占據了優勢地位,從而也就掌握了軍事上的主動。

新武器引發全球新一輪軍事戰略調整。冷戰時期,全球軍事力量分為兩大陣營。各國軍事戰略都是以這種軍事較量為背景來製定的。冷戰後,世界進入了“冷爭”狀態,各國都是以發展經濟實力為中心提高綜合國力來展開競爭,軍事優勢的爭奪降為次要地位。經過近20 年的發展,各國的經濟實力不斷提高。隨之而來的是,國家利益的矛盾不斷激化,軍事鬥爭又開始有走向前台的跡象。

從目前世界各國軍事發展的特點看,新一輪軍事戰略調整即將展開。

新一輪軍事戰略調整將以什麽為基點呢?如果說上一輪軍事戰略調整是以海灣戰爭展示的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為背景,以信息化為中心而進行;這一輪軍事戰略調整將可能是以全球化戰場為背景,以“速度”為中心展開的。

這主要是因為:一是美國正在完善其全球化戰場的構建。20 世紀90 年代,美國就提出了“全球快速打擊計劃”,要求美軍使用常規武器可在一個小時內對地球上的任何目標實施打擊。為此,美軍一方麵從“前沿預置”方麵著手,使美軍在距離全球各“出事點”最近的地方能夠得到補給,確保美軍對“出事點”的快速反應。當前,美軍在武器裝備全球“前沿預置”

方麵已經做得很“到位”了。二是,美國也從研製新式武器裝備方麵入手,重點研製高速武器,使美軍能夠快速對全球“出事點”做出反應,如研製高超音速巡航導彈、高超音速飛機和空天飛機等。美軍試驗的X-51 超音速巡航導彈就是完善全球化戰場的重要一步。因為空天飛機和超高音速飛機的數量不會太多,超高音速導彈將在這“三高”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X-51 巡航導彈的成功為美軍構建完善的全球化戰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提高,主要國家已經具備了建立全球化戰場的基礎。印度、日本已經開始在海外建立軍事基地,如印度在中亞塔吉克斯坦有一個空軍基地,日本在非洲東北的吉布提建立了一個軍事基地。

俄羅斯在不斷上演全球性軍事演習的同時,也在海外尋找建立軍事基地的契機。

最近,俄羅斯就與吉爾吉斯斯坦簽署協議,租借吉爾吉斯斯坦軍事基地,相關協議於2017 年生效,合同期限為15 年,依需要可再延長5 年。

隨著全球化的深化,越來越多的國家的海外利益在其國家利益中的權重越來越大。如何保護這些海外國家利益已經是一個敏感的軍事問題。麵對這種新的軍事需求,如何進行軍事戰略調整擺在了這些國家麵前。不管是其他國家建立全球化戰場還是本國建立全球化戰場,全球化戰場將是各國進行軍事戰略調整時需要考慮的主要基點。總的說來,美國在未來的全球化戰場構建中將牢牢地占據著主導地位。

第二節 美國正在中國周邊建立導彈防禦體係中國古代有一則關於矛盾的寓言故事。故事說,有一個既賣矛又賣盾的人。他舉起矛說,他的矛可以刺穿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種盾。過一會兒後,這個人又舉起盾說,他的盾可以防住世界上的任何一種矛。一個看客就對這個小販說,如果拿你的矛來刺你的盾,如何?這個小販聽後啞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美國就如同這個小販一樣,在世界各地推銷其進攻性武器和防禦性武器。

除中國等少數幾個國家外,美國已經將其各種武器銷往世界各地能夠出售的國家,包括俄羅斯也在購買美國的武器,即便這些國家不知道美國的防禦性武器能否防住其進攻性武器的打擊。為了推銷其防禦性武器,美國在世界各地正在人為地製造所謂的“威脅”。在亞太地區,美國就不斷地掀起“中國軍事威脅論”,以推銷其導彈防禦係統。

目前看,美國這一戰略舉措還是起到了一些效果的,其導彈防禦係統確實在中國周邊國家中銷出去了一些。美國銷售導彈防禦係統賺了錢,中國的安全卻受到了威脅。

一、美國率先擁有“矛”與“盾”,企圖攻防皆占優勢二戰後,美蘇兩國競相發展導彈核武器,並視導彈核武器為軍事支柱。

冷戰開始後,美蘇兩國先後推出各自的軍事戰略,即“大規模報複戰略”

和“火箭核戰略”,其中心就是以導彈核武器為主進行對峙與博弈,但美國的導彈核武器處於優勢地位。

隨著蘇聯加速發展導彈核武器,蘇聯的導彈核武器實力於20 世紀60年代下半期時基本與美國達到戰略平衡。為改變這一“平局”而重奪優勢,美國於1967 年開始部署“哨兵”係統,以保護美國本土的人口密集地區。

這一係統是美國導彈防禦係統的前身。該係統的部署弱化了蘇聯進攻性導彈核武器的戰略威懾力。

一年後,該係統改名為“衛兵”防禦係統,保護的目標也由人口密集地區轉為美國的戰略核力量。這種改變削弱了蘇聯的戰略核威懾力,同時也提高了美國的戰略核威懾力。美蘇的戰略平衡被美國的這一係統推動向美國傾斜,美國又開始對蘇聯占據一定的戰略優勢。之後,蘇聯也大力發展本國的導彈防禦係統。

進入20 世紀80 年代,正當美蘇兩國又進入某種戰略平衡狀態時,美國為爭取重奪戰略優勢,獨辟蹊徑地從太空尋求突破這種平衡。1983 年3月,美國提出發展導彈防禦係統的“戰略防禦倡議”,俗稱“星球大戰”計劃。

該計劃準備於20 世紀末之前部署定向能武器,包括攻擊衛星和截擊導彈的新型反彈道導彈係統等新概念武器。其目的是想通過發展各種先進的非核、高能防禦性武器,建立一套太空與地麵相結合的多層次立體防禦網,對來襲導彈進行多層攔截,並在到達美國本土之前將其摧毀,從而使蘇聯等國家的核武器成為無效和過時的武器。美國企圖通過發展這種武器係統占據絕對戰略優勢。

冷戰後,俄羅斯與昔日的蘇聯在戰略能力上無法相比。美國從而認為俄羅斯已無法與其在軍事上處於平衡狀態。美國遂於1993 年終止了“星球大戰”計劃,轉而發展“彈道導彈防禦”計劃。該計劃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戰區導彈防禦係統”,另一個是“國家導彈防禦係統”。“戰區導彈防禦係統”的使命是讓海外某個地區或某單個目標免遭近程、中程或遠程彈道導彈的打擊;“國家導彈防禦係統”是指保護美國全境不受任何彈道導彈攻擊的戰略防禦體係。

1999 年10 月,美國對用於“國家導彈防禦係統”的導彈進行了首次攔截技術試驗,獲得成功。小布什執政後將“國家導彈防禦係統”與“戰區導彈防禦係統”合二為一,統稱為“導彈防禦係統”。這種防禦係統主要用於預防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2004 年,美國在阿拉斯加州的格裏利堡基地和加利福尼亞州範登堡空軍基地開始部署遠程導彈攔截係統,美國導彈防禦係統正式進入運行。

此後,美國不斷在歐洲推銷該係統。

目前,與美國合作建立導彈防禦係統的國家有波蘭、捷克、英國、澳大利亞、丹麥、法國、德國、意大利、以色列、印度、日本、荷蘭以及烏克蘭等國家。同時,美國還準備將其導彈防禦係統銷往中東等地區。立陶宛、羅馬尼亞等國家也正準備加入美國的導彈防禦係統。

美國除在全球不斷擴展導彈防禦係統這種“盾”之外,還大力加強進攻性武器的建設,最為突出的是提高核武器的質量。從曆史上講,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從事原子彈研製的國家。然而,美國卻是第一個使用核武器的國家,1945 年8 月6 日、9 日,美國先後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

在與蘇聯爭奪世界霸主的過程中,美國大力發展核武器,成為世界上擁有核武器數量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核武器能力最強的國家。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之間為各自的國家利益在核能力上討價還價,不斷追求在平衡中的優勢。蘇聯解體後,美國與俄羅斯在核能力上又展開爭鬥。

2010 年4 月,美國與俄羅斯簽署了新的《削減和限製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以下簡稱《條約》)。該《條約》規定,美俄兩國部署的核彈頭數量在未來10 年內將分別減少至1550 枚以下,所部署的運載工具不超過700 件,部署與庫存運載工具總數不超過800 件。根據這一要求,美國計劃把其部署的裝載單一核彈頭的450 個洲際彈道導彈係統減少到420 個,甚至還要更少。擁有核武器投放能力的B-52 和B-2 轟炸機的數量從94架減少到60 架,其餘將改作常規用途。按照條約,美國改作常規用途後的戰略轟炸機將不計入核武器運載工具。同時,美國保留其列裝的14 艘戰略核潛艇,每艘核潛艇攜帶的導彈數量從24 枚減少到20 枚。美國承諾,任何時間部署的潛艇核導彈總數不超過200 枚。為了繼續保持其核優勢,美國在與俄羅斯簽署新核條約後不到一個月就要求國會在10 年內投入1800 億美元作為核武庫升級的費用。

不難看出,美國仍然要維護其核武器數量與質量第一的地位。與此相對應,中國卻在核力量上仍然堅持自己的原則,即恪守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貫徹自衛防禦核戰略、無條件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的承諾。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主要擔負遏製他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進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中國的核力量規模有限,核能力有限,因美國核能力的不斷提升,中國核力量的戰略威懾力不能不受到削弱。

二、日本與美國加速提高導彈防禦技術水平,打造刀槍不入防護罩

二戰後,日本是美國在東北亞地區最早的戰略盟友,成為美國推行全球稱霸戰略中的馬前卒。冷戰時期,日本是美國遏製社會主義國家的一枚重要棋子,被美國牢牢地綁在了一個戰車上。20 世紀80 年代美國推出其“星球大戰”計劃後,日本就參與了這一係統的研發,成為最早參與美國這一係統研發的國家之一。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將在日本構建導彈防禦係統視為其亞太地區導彈防禦係統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美國拉攏日本的目的還在於利用日本的技術為其服務。1996 年,日本與美國達成協議,如果日本周邊國家發射了導彈,美國將向日本提供由預警衛星獲取的預警信息。這一協議推動了日本與美國軍事一體化的進程,為日本加入美國的導彈防禦係統研發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1997 年6 月,日本防衛廳研究後認為,其建立導彈防禦係統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對日本都是有益的。隨後,日本加大了參與美國導彈防禦係統的研發力度。

1998 年8 月31 日,朝鮮以發射衛星的名義首次飛行試驗“大浦洞-1”

型彈道導彈,導彈的第二級助推火箭飛過日本上空,落入太平洋。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國會立即通過決議,要求政府采取各種可能的手段確保日本國民的安全。於是,日本與美國在1999 年8 月正式簽署合作研究“海軍戰區導彈防禦係統”技術的備忘錄。

2001 年12 月31 日,美國宣布退出與蘇聯共同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即為俗稱的“反導條約”。這一做法進一步推動日本更加密切地與美國合作研製、生產和部署彈道導彈防禦係統。

2002 年12 月,美國宣布從2004 年開始部署初始的陸基中段、海基中段和PAC-3 係統。美國的這一舉動促使日本下決心部署導彈防禦係統。

2003 年8 月23 日,朝鮮宣布其已經擁有了核武器並準備進行試驗。

朝鮮的這一動作刺激日本在部署導彈防禦係統上邁出了最後一步。24 日,日本宣布其要從美國引進導彈防禦係統,以保護日本的大城市免遭朝鮮彈道導彈的攻擊。

2005 年2 月,日本防衛廳與美國國防部達成協議,把日美雙邊的導彈防禦技術研發計劃推進到發展階段,即進一步推動兩國合作進行的導彈防禦係統的技術水平向更高的層級發展。其主要內容就是將美國已經部署並在戰爭實踐中使用過的先進防空與導彈防禦係統PAC-3“愛國者”係統的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推出更先進的係統“標準”-3 Ⅱ型攔截彈。

2009 年,日本與美國在美國空軍駐日本的橫田基地建立了一個聯合防空指揮中心。這使得日本與駐日美軍的防空力量與指揮控製實現了一體化。

日本部署的導彈防禦係統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部署在“宙斯盾”驅逐艦上的“海基高層彈道導彈防禦係統”(“標準”-3 Ⅱ防空導彈,簡稱**-3),其主要用於射程在3500 千米以下的中、近程彈道導彈的防禦。

另一部分是以第三代“愛國者”導彈(PAC-3)攔截係統為主體的“陸基島內低層彈道導彈防禦係統”。該型導彈射程達100 千米以上。

2009 年3 月,針對朝鮮發射衛星或導彈的舉動,日本計劃在朝鮮發射時用陸基“愛國者”導彈進行攔截。這是日本二戰後首次啟動導彈攔截係統。不難看出,日本的導彈防禦係統已經進入實戰運用階段。特別指出的是,“愛國者”導彈(PAC-3)的彈頭采用的是“碰撞殺傷”方式而不是過去的“碎片殺傷”方式,殺傷力更大。2012 年日本導彈防禦係統再一次進入實戰狀態。3 月31 日,針對朝鮮的可能發射,日本防衛大臣根據《自衛隊法》下令對朝鮮的發射物進行攔截,要求導彈防禦係統做好迎擊準備。4 月初,日本再一次啟動“愛國者”導彈(PAC-3)地對空攔截彈係統,準備對朝鮮的可能發射實施攔截。日本的計劃是:在海上自衛隊“宙斯盾”艦攔截導彈失敗後,使用“愛國者”導彈(PAC-3)在對方發射物落地前再次實施攔截,以提高攔截的有效性。這些表明,日本已經建立起可用於實戰的導彈防禦係統,並且與美國的導彈防禦係統形成了一體。借助於美國導彈防禦係統中的預警係統,日本取得了東北亞地區導彈防禦的優勢地位。

韓國認為,朝鮮是其麵臨的周邊安全威脅中最主要的威脅。朝鮮人民軍由陸軍、海軍、空軍、炮兵指導局和特種作戰部隊五個部分組成。在這些軍兵種當中,也有讓韓軍和美軍害怕的東西,那就是朝鮮炮兵指導局所轄的力量。

朝鮮的炮兵指導局掌控朝鮮的戰略導彈部隊。它擁有“飛毛腿”各種型號的導彈、“大浦洞”各型導彈,以及其他型號的導彈。該局曾在2009年成功地進行了飛越日本的導彈試驗。據美國方麵估計,朝鮮的導彈最遠射程已經達到了6700 千米。

目前,朝鮮已經部署的導彈射程達到了3200 千米。據美國估計,朝鮮方麵部署的各型導彈已有800 枚之多。美國方麵猜測,朝鮮已經擁有了29 枚核武器。這部分力量是韓國以及美軍非常害怕的。但是,韓國對朝鮮這種導彈威脅的防禦還顯得非常脆弱。即便韓國已經投入很大財力建設導彈防禦係統,該係統卻至今還沒有建成。

在東北亞地區韓國和日本這兩個美國的盟國中,韓國在導彈防禦係統的建設上比日本要遲。在2007 年6 月第六屆亞洲安全峰會上,韓國國防部長正式宣布韓國從2008 年開始建立導彈防禦係統。此後,韓國不斷加大投入,計劃於2015 年左右建成本國的導彈防禦係統。屆時,韓國將基本具備防禦朝鮮中短程導彈的打擊的能力。

美國認為,韓國是美國反導係統的重要夥伴國家,美國在構築反導係統方麵將與韓國分享必要的要素。自日本加入美國的導彈防禦係統後,美國一直邀請韓國加入其導彈防禦係統,使東北亞地區形成一個美韓日一體、美國主導的導彈防禦體係。但是,韓國至今還沒有像日本一樣加入到美國的反導係統,同時也拒絕加入美日兩國建立的導彈防禦體係。由於受到朝鮮方麵的導彈壓力,韓國正緊鑼密鼓地構築獨立於美國控製之外的導彈防禦係統。韓國在導彈防禦係統建設方麵的特點表現為這樣幾個方麵:一是主要針對朝鮮的戰術導彈構建其導彈防禦係統。韓國的導彈防禦係統與美日的導彈防禦係統不同:美日導彈防禦係統主要是以攔截遠程導彈為目的的地區性導彈防禦係統,韓國導彈防禦係統主要是攔截和監視來自朝鮮的導彈。朝鮮的導彈主要是改進型的“飛毛腿”和“大浦洞”導彈。

韓國導彈防禦係統主要防禦的是朝鮮射程300 ~ 500 千米的“飛毛腿”導彈和射程達1300 千米的“勞動”導彈。這些導彈都屬於戰術性導彈。由於韓國認為其受到的威脅主要來自朝鮮,韓國的導彈防禦係統主要針對朝鮮而構建也就可以理解了。

二是首先構建低空導彈防禦係統。據韓國媒體報道,與美國導彈防禦體係不同,韓國目前建設的導彈防禦係統主要是攔截在高度100 千米大氣層以內飛行的彈道導彈。針對朝鮮的戰術導彈威脅問題,韓國建立導彈防禦係統第一步是將低空導彈防禦作為重點。之後,隨著韓國周邊安全形勢的變化以及其國家戰略和軍事戰略的調整,韓國的導彈防禦係統或會進一步升級。未來一個時期時,韓國的導彈防禦重點還是緊緊圍繞低空彈道導彈的威脅這一中心進行。

雖然韓國的反導技術無法與美國和日本相比,但韓國仍然希望反導係統能依賴本國的技術構建。目前看,韓國一方麵依靠現有的技術研製反導體係,另一方麵也引進一些國外的反導係統來學習吸收其他國家反導的經驗和技術。這使韓國的反導研發進程不斷加快。韓國極可能成為東北亞地區具有較強反導能力的國家。

四是導彈防禦係統的複雜程度不像日本那麽高。韓國計劃其導彈防禦係統分為彈道導彈早期預警係統、C4I(指揮、控製、通訊、計算機和情報的集成)體係和陸基多層攔截導彈等三大部分組成。韓國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因為其反導係統主要防的還是朝鮮的導彈。因為朝鮮的導彈攻擊水平是比較低的,韓國也將其初步建立的反導係統定位在一個低層級水平上。

五是大力加強反導係統的技術保障建設。目前,韓國已經出台一係列技術保障計劃。其中,韓國準備在2015 年前發射3 顆軍事偵察衛星,同時還將發射17 顆民用衛星,使本國的導彈防禦係統不依賴美國,依靠自身的太空係統就可保障反導係統的運行。

六是不排斥美國的支持。韓國在導彈防禦係統構建上采取“兩條腿”

走路的原則,即主要依靠本國的力量進行研發,同時也積極從美國、俄羅斯等國引入技術彌補本國反導研發能力方麵的不足。雖然韓國既不加入美國的全球導彈防禦係統,也不依賴美國的導彈防禦係統,但是這並不表明韓國不需要美國的技術與裝備。2006 年,韓國就已經開始購入美國的“愛國者”導彈和遠程預警雷達,以加快其反導係統建設的速度。這說明,韓國還是希望獲得美國的先進反導技術裝備來加快本國的反導係統研發的進程。韓國之所以改變依靠本國力量來研發反導體係的初衷,其主要原因還是朝鮮半島的形勢不斷出現惡化,其推動韓國不得不加快反導體係研發的速度。

目前,美國正在積極與韓國磋商,如何構建一個美韓一體化的導彈防禦係統。美國的主要作用是協助韓國建設導彈防禦係統。同時,韓國與美國也在探討共同建立探測和識別攔截導彈數量、朝鮮導彈基地和研發體係問題。特別是,美國與韓國雙方還在探討如何整合韓軍的“愛國者”導彈、中距離對空誘導武器、巡航導彈、“宙斯盾”艦和駐韓美軍的“愛國者”

攔截體係、偵察衛星監測體係,並合二為一運行等問題。

四、美國正將導彈防禦係統向中國陸上鄰國滲透,其亞太戰略遏製目標直指中國

雖然美國稱,亞洲導彈防禦係統“旨在防禦來自朝鮮的導彈威脅,它們不是針對中國的”,但事實上美國除了向亞太地區的盟國韓國和日本輸出導彈防禦係統外,還不斷將這一係統向亞太地區其他國家推銷,使其軍事影響在這些國家發揮作用,達到控製這些國家軍事和遏製中國軍力的目的。美國搞的導彈防禦體係,從表麵上看是防禦性的措施,實質也是一種進攻,向它認為的對手采取的一種進攻性的行動。我們必須辯證地看清楚這一點,不能被美國所謂的防禦性假象所迷惑。

隨著美國全球稱霸戰略重心的東移,美國已將建立一個覆蓋亞太地區的導彈防禦網列入了日程。當然,美國的這一導彈防禦網是不可能將中國列為成員國的,而是一個針對中國的導彈防禦體係。為此,美國近年來加大了對除中國外的其他有關國家輸出導彈防禦係統的力度,同時不斷探索多種途徑來支持這種導彈防禦體係的構建,其基本特征就是計劃在亞太地區大規模擴張導彈防禦係統。

一是構建支撐導彈防禦係統運行的保障體係。目前,美國正與日本探討在日本南部一個島嶼部署強大的預警雷達,即X 波段雷達,以便與2006 年部署在日本本州島北部青森縣的一個X 波段雷達相配合。

2012 年9 月17 日,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在訪問中國的途中突訪日本,與日本達成協議,兩國將在日本的南部島嶼部署一個新的X 波段雷達。

同時,為了加速構建亞太地區導彈防禦體係,美國正在東南亞地區選址,構建另一個X 波段雷達,推進其在亞太地區一體化導彈防禦體係的進程。

一旦美國在東南亞地區設置了另一個新的X 波段雷達後,美國在亞太地區就有了三個X 波段雷達,形成了一個弧形雷達網,這就可以保證美國及其盟國都可以更加準確地追蹤和監視任何來自其認為的對手國家的彈道導彈。為達此目的,美國正與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探討選址問題。

二是加大向中國延伸其導彈防禦係統的部署。隨著美國在全球構建導彈防禦體係的計劃一步步地出台,美國已經在日本、韓國、波蘭、捷克、澳大利亞以及美國的阿拉斯加地區和其他地方加緊部署導彈防禦係統,同時也開始了將其導彈防禦係統的部署向中國延伸的步伐。美國正計劃將其導彈防禦係統賣給中東地區,南亞地區、東南亞地區等靠近中國的相關地區,以及中國的台灣地區。

台灣方麵準備將這些護衛艦技術升級後安裝美國的“標準”-3 反導導彈,形成海地和陸基反導能力,以攔截中國大陸的彈道導彈。

2012 年6 月,海灣地區的沙特阿拉伯、巴林、科威特、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和美國開始籌劃在該地區建立一個導彈防禦網。目前,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已經有了美國的“愛國者”防空導彈,科威特也已經擁有了該類防空係統,沙特阿拉伯正在尋求升級美國出售給它的“愛國者”導彈。一方麵這說明美國將向海灣國家出售更多的“愛國者”地對空導彈,另一方麵也說明在海灣地區繼歐洲導彈防禦體係之後的又一個新的地區性導彈防禦體係正在形成。南亞地區,印度已經擁有了美國的“愛國者”反導係統。除中亞和俄羅斯方向這個“缺口”外,美國幾乎在中國周邊建立起一個包圍中國的導彈防禦網。

五、中國導彈威懾力正被弱化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各國的國家利益越來越融合。地區動**和局部戰爭不時出現,發生大戰的可能性卻在下降。這並不意味著各國間的矛盾和衝突在消融,反而各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有時矛盾激化得還十分尖銳。尤其是大國間的軍事博弈日益激烈。

人們都知道,判斷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強弱是離不開許多時代因素的,同時實力強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人們不能脫離時空來談論實力強弱。進入21 世紀後,中國不斷加大國防投入,軍事實力從發展的曆史縱向比確實有很大的提升。如果與周邊國家,尤其是美國的軍事發展比,中國的軍事在一些方麵事實上是被弱化的,特別是導彈方麵表現得更為突出。主要原因有這樣幾個方麵:

一是美國的導彈防禦係統不斷提升技術水平。近年來,中國的導彈技術水平在持續提高。可是,美國的反導技術水平也在加速上升。導彈攻防技術水平的平衡不斷被打破,並且美國持續占據優勢。美國在海灣戰爭時期使用的反導導彈用的是爆炸技術,如今已經發展成為撞擊技術了。2011年,美國研發反導導彈的公司進行了新的試驗,再一次將反導技術推向一個新層級。這種導彈名為PAC-3“導彈分段增強”(MSE)導彈。該導彈是在經實戰檢驗的製導增強型導彈係列和“愛國者”係列可用的攔截器基礎之上形成的一種新的技術與能力集成體。這種導彈一旦列入現役,其發揮的影響不可低估,作戰性能遠遠超出已經列裝的同類導彈。

二是中國發展導彈並不是要與美國展開競爭。自20 世紀50 年代中國開始有了導彈後,中國一直將導彈這種武器作為重要的防禦性手段。中國按照本國的防禦政策不斷完善防禦體係,導彈的發展也是按照戰略需要不斷取得進步的。因此,中國導彈體係完全是按照中國特色的要求構建的。

三是中國周邊國家的導彈發展速度提速。進入21 世紀後,中國周邊國家不斷加大發展導彈的投入,不斷列裝新式導彈,使導彈作戰能力出現了提速增長的態勢。這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自主研發的導彈進程不斷提速;另一方麵是購入導彈的力度不斷加大。這種“提速”在中國周邊幾個國家的表現特別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