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性不羈立大誌
立誌當聖人
到了京城以後,王天敘迫不及待地把王陽明作詩這件事對王華說了一遍。王華一聽,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神色,這下對兒子更有信心了。他發誓一定要盡己所能,為王陽明創造最好的學習條件,把他培養成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得不說,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流行擇校,即使要花一大筆血汗錢,家長也毫不手軟。沒辦法,教育資源分布不合理,為了給孩子謀一個好前程,隻能這樣。
當時的王華也是這麽想的,既然兒子的天賦如此之高,就絕對不能把兒子放在三流學校,於是,為了讓王陽明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王華花了一大筆“擇校費”,把兒子送到了京城有名的私塾念書。
王陽明在私塾沒有給父親丟臉,他的領悟能力很強,是所有學生中最聰明的一個,老師不禁對他另眼相待。如果王陽明能在私塾專心地研習四書五經,將來一定不會比老爹差,但他不是尋常的孩子,這就注定他不會走尋常路。
老師漸漸地發現王陽明不願意在私塾裏讀書,反倒喜歡舞槍弄棒、讀兵書,總是一副豪放不羈的樣子。這不是個好苗頭,如此聰明的一個學生,不走“正道”專心讀書,卻貪玩成性,真是可惜了。老師決定敲打敲打這個學生,但沒過多久,沒等老師去找他,王陽明就主動找老師“開戰”了。
這天,老師開大課,所有的學生都聚集一堂,整個學堂黑壓壓地坐滿了人,大家都在認真聆聽老師的教誨。但老師沒講多久,王陽明就提了這麽一個問題:何為第一等事?
這真是私塾曆史上破天荒的事,從來沒有學生如此大膽,不僅打斷老師講課,主動提出問題,而且問題如此宏大不俗。
老師一看提問者是聰明的王陽明,雖然這個學生壞了規矩,但老師沒有生氣,畢竟是自己的愛徒,他多少有些偏愛。不過,這也許是一個機會,自己正好可以教育一下這個貪玩的學生,便回答道:“唯讀書登第耳。”
讀書考取功名,這和我們今天教育小孩要考清華北大差不多,一個讀書人以此為人生的奮鬥目標,這沒什麽錯,一個塾師的境界也就這麽高了。
王陽明睜著大眼睛,對老師的回答充滿質疑,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以“學聖”為頭等理想,把科第放在其次,這是一種什麽樣的境界?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就有如此高的境界,老師感到非常驚訝,他一下子意識到眼前的這個孩子絕非凡人。他雖然年紀小,但境界已經在自己之上,將來一定會有一番大作為的。
“學聖賢”就是不以登攀仕途為目的,而以成聖當偉人為目標。這事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就難了。放眼古今,有幾個人能稱得上是聖人呢?但王陽明不懼,立誌當聖人是他的夢想,在這個夢想的驅使下,他一步一步走向遠方,走向成功。當然,王陽明這個看似荒誕不經的一問還隻是朦朧的生命意誌,是良知的天然呈現,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才將這個“我心”變成了天下之公器。
王陽明的這一問讓他在同學中間樹立了更高的威信,儼然成了學生中的大哥大,一幫同學天天都圍著他轉。
一個孩子被認為是神童天才時,往往會被寵壞,而調皮的王陽明就有種被“慣壞了”的感覺。他在家時,最喜歡幹的事兒不是讀書,而是和小朋友們玩軍事遊戲。而且在學校也不加收斂,常常趁老師不在時,帶頭領著同學到學校外麵玩耍,上演逃學威龍。
這幫逃學的孩子常常分成兩隊,每隊都有自己特製的旗幟,並在王陽明的統一指揮下互相廝殺,還常常變換陣形,就好像真的在戰場上戰鬥一樣。
王陽明這種帶頭搗亂的行為讓私塾的老師十分頭痛。老師拿他沒辦法,便把他的表現告訴了他的父親王華,希望王狀元能管管自己的孩子,不要讓一棵好苗子長歪了。
兒子那麽聰明,本以為能得到老師的誇獎,沒想到自己的兒子竟然如此貪玩,老爹王華氣得渾身發抖,暗道:這不爭氣的東西,看我怎麽收拾你!
回到家,王華開始檢查兒子王陽明的功課,竟然門門都是優,他的氣也就消了一半。雖然功課沒落下,但貪玩是不對的,王華便質問王陽明:“我們家世代都以讀書為樂,你不專心誦讀,帶著同學外出嬉戲,搞這些不入流的東西,祖宗的臉都讓你丟盡了!”
王陽明心中不服,反問道:“讀書有什麽用?”
王華決定拿自己做例子教育兒子,讓他心服口服,便說:“讀書取仕、光宗耀祖啊,隻有書讀得好,才有機會做大官。你看我之所以能中狀元,都是靠苦讀博取的啊。如果你老爹沒把書讀好,沒有考中狀元,你能有現在的好日子過嗎?”
王華以為自己的現身說法足以讓兒子回頭,專心讀書,但他想錯了,他的兒子不是那麽容易就放棄自己的主見的。
王陽明接著反問道:“父親中了狀元,子孫後代還是狀元嗎?”
王華道:“當然不是,你若想做狀元,還要勤學苦讀才行。”
王陽明輕飄飄地來了一句:“原來隻是一代,狀元也不過如此。”
什麽?這到底是什麽孩子啊?連狀元都看不起?王華惱羞成怒,既然勸說不管用,那隻好用最後一招了:棍棒伺候。
也許用暴力能讓兒子不再這麽執拗吧。於是,王華脫下王陽明的褲子,用鞋子使勁抽,一下,兩下,三下……
雖然很痛,王陽明卻沒有哭出聲,反而接著說:“儒者患不知兵。仲尼有文事,必有武備。區區章句之儒,平日叨竊富貴,以辭章粉飾太平,臨事遇變,束手無策,此通儒之所羞也。”
王華怔住了,他高高舉起的鞋子再也落不下去了,因為他那隻有十來歲的孩子要當“通儒”,這是什麽境界,他還是自己的兒子嗎?
說也說不通,打也不起作用。王華被氣得上氣不接下氣,他實在不知道該怎麽辦了,便向父親王天敘求助。
王天敘卻說:“這孩子不一般,日後必定能官至極品,不會混得比你差,不用太過於擔心。”
連老爹都這麽說,王華徹底無語了,那就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其實,王陽明是自命不凡,有些狂傲了,如果讓他放棄錦衣玉食的生活,經受一些磨難,他還會說狀元無用嗎?不過,狂傲的人自有狂傲的資本,如果人人都循規蹈矩、安守本分,那這個世界還會有創新,有發展嗎?一定是一潭死水,毫無活力和生機可言。
毫無疑問,“立誌”是一個人能否成才的關鍵一步。雖然王陽明的聖人之誌為以後的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他自命不凡,目空一切,也為日後埋下了不小的禍患。
人為信仰而活
時間過得很快,一晃王陽明來京城已經有幾年時間了。
刻板的塾師,更為刻板的經義,乃至一成不變的父親,都讓他煩不勝煩。極度鬱悶中的他索性離家出走,宣告他的狂放人生正式開始,這年他才十五歲。
王陽明的目的地是居庸關。
居庸關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早在春秋戰國時,燕國就把這裏作為防守要道。漢朝時,居庸關城已經頗具規模,此後曆唐、遼、金、元數朝,居庸關都有重兵把守。到了明朝,朱元璋怕蒙古人卷土重來,花費了大量的錢財,讓徐達、常遇春在居庸關修建了一係列軍事防禦設施,以確保北京的安全。
到了王陽明生活的時代,明朝已經有一百年的建國史,輝煌已經過去,矛盾叢生。皇帝昏庸,不理朝政,整天沉迷於花天酒地。上行下效,地方官的腐敗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結果,黎民百姓窮困潦倒,吃了上頓沒下頓,被沉重的稅賦壓得喘不過氣來。為了活命,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還有,長城以北的韃靼勢力越來越強大,北方邊陲狼煙烽火不斷。這些都嚴重威脅著京師的安全,明朝的封建統治受到了猛烈的衝擊。
別看王陽明年紀不大,卻非常關心國家大事,他看見國家連年征戰,感慨地對父親說:“今天下波頹風靡,為日已久,何異於病革臨絕之時。”(如今天下亂糟糟這麽長時間了,就像一個人久病快要死亡了。)
少年王陽明不僅留心時政,擔心大廈將傾的危機發生,還屢次上書朝廷,為平定劉千斤、石和尚的起義出謀獻策。
瘋了,真是瘋了。
一個十來歲的孩子不好好讀書,談什麽國家大事,還裝模作樣地給朝廷寫信,當自己是什麽啊。王華大罵了王陽明一頓,但保守的他豈能明白王陽明幼小的心靈在想什麽?他是不理解王陽明的。王陽明不理會父親的責罵,依舊隔三差五地上書朝廷,獻上自己的真知灼見。也許這些上書早就被丟進了垃圾簍,根本沒人會看,但這並不影響王陽明的積極性,隻要他認為是正確的事,就要去做,如今做了,也就夠了。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的曆史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合——分——合——分——合——分——合……
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不可能千秋萬代,總是逃脫不掉繁榮昌盛到衰落殘敗的規律,但天性不羈、躍馬揚鞭的王陽明有自己的信仰,他希望國泰民安,希望老百姓都能有口飯吃。
王陽明選居庸關,還因為這一年蒙古“小王子”侵入甘州,明朝的將領戰死。這些事件對王陽明的刺激很大。他認為要做聖人,就必須有能力保護國土安全,所以居庸關成為他了解邊境狀況的首選之地。
居庸關依山起勢,巍峨雄壯,是北京的咽喉。王陽明登上居庸關,看著長城連綿起伏,一種豪氣便在心裏油然而生,那種欲與天公試比高的遠大誌向在他心中已經紮了根。他開始幻想,如果讓自己來鎮守邊關,外族一定不敢入侵,百姓一定能夠安居樂業。那種“慨然有經略四方之誌”讓他心潮澎湃,自己儼然已經成為獨當一麵的邊關大將。
到目前為止,十五歲的王陽明雖然還隻是懷有民族大義的少年,但在報效疆埸的愛國之心的激勵下,他孤身一人冒著危險去探尋關外少數民族部落的情況,仔細了解居庸關一帶的地理地貌、道路交通以及各要塞關隘的防禦等情況,為將來能率領大軍衝鋒陷陣做準備。就這樣,王陽明登長城,訪鄉賢,憑吊古戰場,一個人忙得不亦樂乎。
另外,王陽明隻身在邊關考察形勢時,他還學習騎馬射箭,練習武術,做好了為國家安寧獻身的準備。
一天,王陽明在一個狹窄的山道上碰到兩個騎馬的韃靼人,這兩個人有說有笑,根本沒把少年王陽明放在眼裏,還對他大喊大叫,讓他讓路。很快他們就為自己的猖狂付出了代價。隻見王陽明快速地搭弓射箭,隻聽嗖嗖兩聲,韃靼人猝不及防,一起中箭。
見兩個韃靼人受傷了,王陽明連喊帶射,向二人猛衝過去。兩個韃靼人沒想到少年王陽明如此威猛,趕緊掉轉馬頭,倉皇逃跑。
你也許會問,一個十來歲的孩子憑什麽這麽自信,這麽能搞?答案是沒辦法,主角王陽明就是這麽自信,這麽能搞。他的自信就像清晨的竹筍那樣劈裏啪啦地伸節拉段,在陽光下變成硬挺的竹。
記得有一次,王陽明與同窗在京師逛長安街。迎麵走來一個算命先生,這個人抓住王陽明的胳膊,說要給他看相。還聲稱他是難得的好麵相,自己免費看相。這種天上掉餡餅的事,一般都包藏禍心,也許這個人要圖謀不軌,王陽明的同窗向他使眼色,讓他快走,以免上當受騙。
王陽明覺得不就是看個相,還能少根汗毛不成?便答應了算命先生的請求。算命先生仔細看了一下王陽明的麵相,又摸了摸王陽明的骨相,便閉上眼,口中念念有詞,還用手指掐算著什麽。不一會兒,他便猛地睜開眼睛,說:“孩子,你有一副千年難遇的福相,經曆一番磨難後,日後定能成為聖人。”
王陽明一直也是這麽要求自己的,沒想到算命先生的話與他的心思不謀而合,於是他更加自信,一定要明明白白地活,不能渾渾噩噩,成為聖人便是他畢生的信仰和追求。
一天,王陽明做了個夢,夢見自己去拜謁漢朝名將馬援的伏波將軍廟。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王陽明總想著報效疆埸,馬革裹屍,做這樣的夢也沒什麽好奇怪的。但神奇的是,他竟然在夢裏賦詩一首:
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
雲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
短短一首小詩,頌揚了馬援為漢朝中興戎馬一生的豐功偉績,透露了自己願意以馬援為榜樣,報國立功的遠大誌向。
他醒來後,便把這首詩記了下來,後來,這首詩被廣為流傳。
真是,人比人該死,貨比貨該扔。這人和人的差距怎麽就這麽大呢?王陽明如此厲害,讓那些憋半天也憋不出三個字的讀書人情何以堪?
轉眼間,一個月過去了。王陽明覺得該回家了,不然家裏人一定會以為自己失蹤了,一定會急瘋的。其實,王家已經亂成一鍋粥了。當初王陽明離家出走後,王華就發動一切能發動的力量尋找寶貝兒子,但把京城翻遍了,也沒有找到王陽明的影子。接連幾天都沒有王陽明的消息,大家勸他不要再找了,也許王陽明真的失蹤了。但王華不死心,自個兒在大街小巷呼喊王陽明的名字,他堅信,兒子一定還活著。
就在大家萬念俱灰之際,王陽明風塵仆仆地回來了。
王華本想對他責罵痛打一番,但最後竟然抱著兒子痛哭起來。雖然這個兒子不聽話,但他是王家的希望啊。
經過這番折騰後,王陽明也覺得自己這事兒做得有些過分了,在接下來的幾年,他稍微安分了一些,再也沒有做像上麵那樣失蹤一個月的事情了。
在洞房花燭夜掉鏈子
弘治元年(1488年),王陽明十七歲了。雖然消停了兩年,但王華還是不放心,怕兒子哪天冷不丁再折騰一番,自己的心髒可就真受不了了。
兒子已經長大了,可以成家了,也許娶個媳婦才能真正拴住兒子的心,而且還能抱大胖孫子。王華思來想去,覺得這事兒有利無害,便決定讓兒子去迎娶未過門的兒媳婦。
於是,王陽明帶著完婚的任務回到了浙江老家。
王陽明的生母鄭氏前幾年就去世了。當初,在得知母親去世的噩耗後,王陽明一下子蒙了。他淚流滿麵,心膽俱裂,肝腑俱摧:母親的身體一向很好,怎麽就……他想起與母親分別的那一天:母親牽著他的手,一路上千叮嚀萬囑咐,頂著北風,一直把他送出十裏之外。王陽明走出兩三裏,回過頭來一看,母親仍站在路邊,兩眼直直地望著自己,不停地向他揮手告別……
這告別的場景如同發生在昨日一樣,曆曆在目,怎麽一下子就與母親陰陽相隔了呢?母親永遠閉上了雙眼,王陽明再也聽不到母親呼喊自己的乳名了。
母親的離去,給王陽明帶來了很大的震撼。夜深夢醒,仰望星穹,他開始思索,人為什麽來到這個世界上,又為什麽會離開這個世界?人生短短幾十個春秋,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麽?每當想到這裏,王陽明就覺得自己太渺小了,死亡的恐懼壓得他有些喘不過氣來。
當死亡真正降臨後,我們的存在終將消逝,一切將化歸虛無和沉寂。死亡是對一切可能性的終結,它是自我意識的消融,它是不可穿透的黑暗。
有誰能不害怕死亡呢?
就佛教而言,雖然死亡意味著生命新一輪輪回,投胎轉世。但沒有揭開人生的真相,就談什麽投胎轉世輪回,豈不可笑?所以,為什麽活著,人生的真相是什麽,一度成為王陽明思考的問題。
如今回到浙江老家,睹物思人,王陽明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殘酷。消極情緒困擾著他,讓他感到極度無助。人生的苦樂無常讓他萌生了修道學佛的念頭,好在這種消極、悲觀的思想不過是一時的衝動罷了,他終究不是出世之人,內在的“學聖”抱負支撐著他不斷向前。
王陽明要娶的媳婦是出身名門望族的大家閨秀。他未來的嶽父大人叫諸介庵,是本地人,王華的至交,任江西布政司參議(省民政廳長)。
這門親事還要從頭說起。當初,諸介庵到王家做客,看到小王雲,非常喜歡。雖然王雲閉口不說話,還調皮搗蛋,但這些缺點在諸介庵眼中卻成了大智若愚和聰明伶俐的表現。他非常看好王雲,認為他將來一定能成大氣候,便果斷地和王華定了娃娃親。
現在,王陽明已經年滿十七歲,可以成婚了。既然老爹和別人定了親事,那個年代哪裏敢有人忤逆長輩的意願,王陽明隻有乖乖地遵從父命。為了表示自己對這件人生大事的重視和對未來嶽父的尊重,王陽明不遠千裏,親自到南昌迎娶夫人諸氏。
王陽明的行為讓嶽父大人高興不已,而且從王陽明的言談舉止能看出這個人以後不簡單,所以嶽父大人對這個女婿的招待也格外用心。
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按理說,如今王陽明要洞房花燭夜,這是一件讓人喜上眉梢的事情。
春宵一刻值千金,任何一個男人遇到這種喜事都會樂得屁顛屁顛的,但王陽明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
約定的婚期很快就到了。嶽父家中張燈結彩,賓客滿座,萬事俱備,隻等新郎登場了。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一個不好的消息讓諸家炸開了鍋:新郎官失蹤了!
這是什麽情況?
逃婚?
至於嗎?
且不說賓客們有什麽感想,諸介庵和新娘子麵子可丟大了。
看著自己心愛的女兒哭哭啼啼,諸介庵大怒道:“找,趕緊找,就是掘地三尺,也要把王陽明給我挖出來!”
於是,諸府上下一通忙活,但找了一個通宵,連王陽明的影子都沒見到。
諸介庵癱坐在地上,喃喃道:“看來,這小子是想悔婚啊,這婚沒法結了。唉,我女兒的命怎麽就這麽苦啊!”
第二天上午,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王陽明竟然自己回來了。
原來,在舉辦婚禮的當天,王陽明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麽,對男女之事也沒有興趣,在百無聊賴之際,開始專心地思考。他一心隻惦記著怎樣成為聖人,便像個遊魂一樣,離開了熱鬧的人群,到外麵散步,跟著自己的心走。
王陽明邊走邊想,不知不覺就來到了城外一個叫鐵柱宮的道觀。見道觀中坐著一個閉目養神的道士,王陽明興致大起,便與道士對坐,開始大談養生之道,把婚禮洞房的事情拋到了腦後。二人越談越來勁,結果整整談了一宿,直到東方發白,王陽明才想起了結婚的事,急匆匆地趕回家。
當王陽明得知,諸府上下為了找自己折騰了一宿,新娘子哭了整整一夜,好好的一個婚禮被自己弄得是七零八落時,他感到萬分尷尬,對新娘一家深表歉意。新婚前夜還有心情散步,甚至整宿不回家,這種怪人真是難得一見。如今這種人竟然成了自己的女婿。諸介庵哭笑不得,他見王陽明不是故意躲著不結婚,隻是無意間犯了個錯,便原諒了他。而新娘子見王陽明回來了,也破涕為笑。就此,這場鬧劇圓滿收場,王陽明終於把媳婦娶回了家。
其實,對王陽明來說,他根本沒想悔婚,也沒膽子悔婚,當然也不願意在新婚之夜發生這樣的事情,隻是沒有管住自己的腿和嘴。成聖的事情,還那麽遙遠,需要不斷地上下求索,他現在最要緊的就是過好自己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