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

(一)

問:請法師講一下,什麽是開悟?開悟之後的境界是什麽樣的?

答:開悟啊,就是我們對一個東西不明了,最後明了了,這是開悟。我們沒開悟的時候,就像瞎子一樣,成天閉著眼睛瞎摸;而開了悟以後,就仿佛睜開了眼睛,這個地方那個地方有沒有攔路石,就清清楚楚了,路就好走了。但我們不是說開了悟,明心見性了,就成了佛,再不用做事了。不是的,我們開了悟以後還要繼續用功。因為佛是覺行圓滿的人,我們雖然已經見到了法性,有了覺,但行還不圓滿,所以還要繼續努力。但開了悟以後,什麽都看得清清楚楚的,就好用功了。

問:現在末法時期,是修念佛法門比較好,還是參禪比較好?

答: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治我們眾生的病的。就像藥房裏的藥,你有什麽病,他就下什麽藥。你覺得哪一個法門好,能治自己的習氣、毛病,能與自己相應,就選哪一個法門好了。

念佛法門,是佛到忉利天為母說法,其母摩耶夫人看到娑婆世界很苦,所以佛最後開一個方便,將西方極樂世界示現給大家看,叫大家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

永明延壽禪師有一個“禪淨四料簡”:“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就是說我們坐禪的人,如果再念佛修淨土,就如本已威猛的老虎又帶了角,那豈不是更厲害嘛!

我是1930年出家的,算來出家已經六十多年了。這六十多年來一直習禪,但我自己的回向還是要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麽呢?因為我現在沒有把握說將來一定做什麽,所以要念佛,要阿彌陀佛的願力來攝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順便說一下,《普賢行願品》是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好的助緣。為什麽呢?它的後麵有一段話,“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覺得誦《普賢行願品》生西方極樂世界好。

我們每個人的心、思想都如大海的水,一天到晚不停。可是你想過沒有,你成天地想東想西、想好想壞、想來想去,有什麽好處呢?有那個時間念念佛不是很好嗎?

我自己平生沒有事的時候,就念佛或參禪,或看經、誦經,把功夫撲在佛上,我不喜歡把思想放在其他不好的地方上。不知道在座的眾位是怎樣用功的,不管怎樣,希望大家都好好發心精進,希望我們能在西方極樂世界再見。

問:請問,親人臨終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哪些事情?

答:我們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福德因緣是必不可少的。什麽是福德呢?就是行善。你修了一座廟,是福德;你天天念經,也是福德;你行菩薩道,同樣是福德。福德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時,因緣也是極其重要的。打個比方,一個人做了許多好事,具備了大量福德、功德,按理說是應該要去極樂世界的,但當他最後要走的時候,家裏人不停地哭哭啼啼,不停地號喪,這樣一來他就走不了了,去不了極樂世界了。這就是因緣。

我們都是有情眾生,當親人臨終的時候,心裏自然是會悲傷不舍的。不過,如果家裏一片哀號,大家又哭又喊,表現出舍不得他的情緒,讓臨終的人看見你們這麽舍不得他,他的心裏也就放不下你們,最終的結果就是哭喪的親人把臨終的人拉得走不了。所以,親人臨終的時候,一定不要過度表現出舍不得的情緒,以免他無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尤其是學佛的人,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本煥長老1995年在台灣靈泉寺開示後回答提問)

(二)

問:一百零一歲,您老人家還有什麽願望?

答: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問:您還準備怎麽去行這個願?

答:就從當下做起!

我出家七十九年,每個人都有願望,是否成功,就看你如何去行。

每個人一生都有很多願望,大願小願,最重要的是要去“行”。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說到底就是為了一個“行”字。“行”是最最重要的。行有世間的行,也有出世間的行;有好的行,也有壞的行;我們從凡夫到聖人也是行,從聖人到成佛還是行。離開了行,什麽事都做不成,什麽願望也實現不了。從無量劫到今天,我們已經離開了家很遠很遠、很久很久,現在我們想回家,還是靠行,不行則不能到家。佛陀所講的一切法,都是為了讓我們去行;佛陀所講的一切經,都是我們修行所依的路。所謂“經者,徑也”,我們要回家,必須有路,有了路還必須去行。我們做任何事情,想達到任何目標,都要靠行,不行即不能成功。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行,利益眾生是行,培福修慧也是行。

行要做什麽?就是去利益眾生,教化眾生,莊嚴國土。我們要想獲得像佛一樣的圓滿福慧,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沒有別的法子,隻有腳踏實地去行,認認真真地培福修慧。大家想一想,世間的一切事情,有哪一樁事情不靠行能成功呢?而且,行還要貴在堅持,貴在不間斷,不能說今天行了明天就不行,此時行了彼時就不行,在禪堂裏行了,出了禪堂就不行,在寺裏行了,到家裏就不行。修行人,如果想把功夫用好,要時時刻刻處處行,白天行,晚上也行,坐著行,走著也行,醒著行,夢中也行,那才能成功!

當然,行不能是盲目的,得有個目標、有個路線,要依正知正見來行。沒有正知正見,行了也回不了家,有時會越行離家越遠。古人講的“差之毫厘,失之千裏”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一個人用功,得有一雙“擇法眼”,要有所選擇,不能隨隨便便、馬馬虎虎的。今天這樣行,明天那樣行,邪知邪見重,像這樣子用功,是沒有什麽結果的。所以,我們用功之前,先要樹立起正知正見,若沒有正知見,那你這一行不但不能到家,說不定行到地獄中去了還不自知呢。因此,我們大家在用功的時候,一定要認認真真地選擇,選擇好正道之後,就要好好地腳踏實地去行。

(本煥長老2007年4月答記者問)

(三)

問:我第一次同一百零二歲的人坐得這麽近。

答:我一百零二歲,減去一百歲,我兩歲。

問:我的年齡減去五十歲,也兩歲呢。

答:那你有什麽問題要問的呢?

問:您的名字原來是釋本幻,後來為什麽改成了釋本煥?

答:我原來叫本幻,這個“幻”字是幻化的“幻”,佛教認為一切皆是幻象。為什麽改成現在這個“煥”呢?1948年,我接法於虛雲老和尚的臨濟宗下,在他的宗門裏,我也是排本字輩的,所以虛雲老和尚就給我改動了一個字,改“幻”為“煥”。你覺得煥發的“煥”好呢,還是幻化的“幻”好呢?

問:在您麵前不打誑語,以我個人的喜歡,我喜歡原來那個“幻”。

答:不錯,本來就是幻化啊。嗬嗬,你還有這種幻化的幻想啊。

問:那您呢?您自己喜歡哪一個名字?

答:不是我喜歡不喜歡的問題。當然,我喜歡以前那個“幻”。本來幻化有幻化的作用,光煥有光煥的作用。虛雲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我光煥佛法。1948年,我在南華寺接了他的法,第二年做了南華寺的方丈。那時,虛雲老和尚一百一十歲了,他從百裏之外的雲門寺步行來為我送方丈座。

問:南華寺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弘揚南宗禪法的道場,之後形成了臨濟、曹洞、雲門、法眼、溈仰五大宗派,因此南華寺有“祖庭”之稱。您在南華寺接虛雲老和尚的法,成為禪宗臨濟宗的傳人,您是第幾代?

答:第四十四代。

問:本老,在您的經曆中還有一個重要人物——來果禪師。他對您的影響又是怎樣的?

答:來果老和尚與虛雲老和尚是當代禪宗兩大宗師,都是已經明心見性了的。1930年,我到了揚州高旻寺,在那裏參禪七年。來果老和尚對我最好,教導我苦修苦練。我給他當過侍者,也當過衣缽,他要我在高旻寺當方丈,可是我發願去五台山修行。

問:據說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大居士同本老的緣分也很深。

印順法師(本煥長老的弟子):1986年落實宗教政策,光孝寺廟產歸還佛教界,是趙樸初居士禮請本老出山任光孝寺住持的。光孝寺是六祖惠能剃度的地方,地位崇高。當時廟宇年久失修,佛像法器嚴重毀壞。在住持光孝寺的十多年中,本老不負使命恢複了光孝寺。本老先後修複和新建的寺廟共有十一座,修建深圳弘法寺時,也是趙樸初居士親自禮請本老再度出山主持大局的。

問:本老出自前輩高僧門下,自己也修成高僧了,現在是弘法寺的鎮寺之寶了。

印順法師:他是佛門泰鬥。不僅僅是弘法寺的,也不僅僅是廣東的,他是整個佛教界的寶。

問:稱本老為“佛門泰鬥”有來曆嗎?

印順法師:有來曆的,國家領導人都這樣稱呼他。

問:剛才我參觀了弘法寺的佛堂,發現沒有羅漢堂。為什麽弘法寺不供羅漢?

答:我跟你講,我這裏是不供羅漢的。為什麽呢?羅漢是“自了漢”,他追求個人的自我解脫,斷除自己的煩惱,自己好了就行了。我這裏要供菩薩,菩薩是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我們弘揚佛法是要利益眾生、教化眾生、成就眾生、救度眾生的。

問:那羅漢有意見怎麽辦?

答:羅漢有意見?嗬嗬,那他有意見就找我吧。我修的十一座廟,供的都是佛菩薩。

問:六祖惠能大師是修頓悟法門的,就是成佛不一定通過苦修也可以達到頓悟。您年輕時在揚州高旻寺,在來果老和尚的教導下靜坐修悟心法,不躺不睡,硬坐九十一天“不倒禪”。後來您從保定起香,三步一拜到五台山,到五台山後又三步一拜,拜完了五個台頂,之後又閉關修行三年。您是經過長期苦修的,請您說說頓悟與苦修的關係。

答:惠能大師的話要這樣理解,那些用功用得好、一聞就開悟的人,已經走了很長的路。不管快慢,總是要走;幾時不走,幾時不能到。所以,我們佛教最主要的不是“講”,最主要的是“行”。我們一定要行才能到家,不行不能到家。釋迦牟尼佛原是太子,他出家以後,還要解六年苦根。怎麽要用六年時間去除苦根呢?我們要了生脫死,不是隨便馬馬虎虎就能行的。他六年坐在深山,蘆葦穿膝,一天吃一麻一麥很少的食物,通過修行去除苦根,他成佛了。他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我們要想成佛,就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吃苦耐勞、堅韌不拔地修行。成佛的事情,同社會上的人成功的道理是一樣的,沒有堅韌的精神是不可能的。你要成為一個高級人才,要想做成一件好的事情、做成一件大的事情,一定要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才能成功。

問:您打坐“不倒禪”,能夠做到九十一天“夜不倒單”,這種苦行真厲害。

答:都是人為的嘛,那時就是一個凳子,沒有床的,沒有床怎麽倒?

問:您三步一拜去五台山,在這過程中悟到了什麽?

答:悟到了什麽?三步一拜,恭敬菩薩……

問:您的弟子印順法師告訴我說,“老和尚說的都是法,我們說的都是話”。您剛才這兩句話是有禪意的嗎?

答:我不知道。

問:什麽是禪?

答:什麽是禪呢?禪,也稱“禪那”,意譯為“靜慮”,就是我們思想清淨地去來回思慮。又翻成“思維修”。

問:參禪參到什麽程度算是悟了?

答:開悟有大小之分。我們宗門之下,大悟十八,小悟無數。為什麽我這樣講呢?我們對於一樁事物不明了,最終明白了,這就是一種“悟”,這是“小悟”;“大悟”是徹底明心見性。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問:參禪有什麽方法嗎?

答:禪宗強調一個“疑”字,就是“起疑情”。“疑”字從哪兒提起呢?從一個“不明白”上提起。當你在這個“不明白”上認真地疑起來,來回地參究,它就是止,就是觀,它是直指心性的。所以,疑情起來之後,它是很有力量的,很有滋味的。它可以不疑而自疑,不參而自參。你越參越想參,越參越高興,直到疑成一團,突然來一個桶底脫落。

問:人間佛教的提法有來曆嗎?

答:人間佛教是太虛大師提出來的,後來又經過台灣印順長老、星雲法師和趙樸初大居士等人的發揚,使人間佛教成為當代佛教的發展方向。太虛大師是民國時代佛教革新運動的倡導者,他看到當時的佛教非常落後,寺院因為貧窮經常靠做經懺掙收入,拿為死人超度的收入來維持,所以他說佛教那時是為“鬼”和“死人”服務的。也是因為如此,太虛大師提出要用佛教來解決人生問題,佛教要為活人服務,與世俗社會緊密聯係。成佛在人間,人成即佛成,是為真現實。這就是人間佛教的思想。經過趙樸初居士等人的完善,愛國愛教也成為人間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

問:在佛教理念裏麵,對和諧的概念怎麽理解?

答:和諧的概念很好,是人修養的一種很好的方法。人人講和氣,不要鬥爭,鬥爭就麻煩了。佛教講友愛,眾生都是平等的,應該和合。

問:我覺得人不可思議,佛更不可思議。

答:你覺得佛不可思議,那你就要好好研究佛教了。我送你一本佛經,是我在七十二年前用血抄寫的,這是影印本(《普賢行願品》)。你可以從這裏開始學一學。

問:謝謝您。(念)“民國二十六年五月吉日懺悔釋子本幻發心刺血敬書五台山廣濟茅蓬”。廣濟茅蓬在哪裏?

答:就是五台山碧山寺。民國二十六年是新曆1937年,是我七十二年前寫的。

印順法師:老和尚在五台山住了十年,一邊念經文,一邊刺舌血、刺指血寫經文。他抄寫了《楞嚴經》十卷,《地藏經》三卷,《金剛經》《普賢行願品》和《文殊師利法王子經》等共十九卷,寫血經文字二十餘萬字。

問:是像醫院針刺采指血那樣嗎?

印順法師:是用剪刀把指頭剪破,用針刺舌根,這樣就有比較多的血流出來,旁邊有人拿碗及時接住攪拌。邊攪拌,邊蘸血書寫經文。僧人寫血經的事例曆朝曆代都有,但是用血寫經二十餘萬字的卻極少見,這是古今的奇跡。

問:哎呀,為什麽要這麽做呢?

印順法師:是對佛典的恭敬。你讀讀老和尚寫的前言:“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財物,但願眾生得離苦,而不為自己求安樂。”這本血經,他自己每天要誦三十八次。

問:本老,您當年不惜身命抄寫的這些經典,都保留下來了嗎?

答:我抄寫的佛經大多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遺失了。後來我尋找過,始終找不到。1987年1月1日,當時我是廣州光孝寺的方丈,這天從終南山來了個和尚要求掛單(意為到佛寺中借宿)。那時寺院剛剛恢複,住房緊缺,難以留他。他對我說,他是特地為了送一部經來的。我因為一直在尋找我的血經,所以有點感覺,叫他打開來看,結果令我難以相信,這就是我的血經,是其中一部《普賢行願品》。這個和尚舍命保全了它,還送了來,我非常欣慰,也非常感激他。至於其他的血經,至今還沒有下落。

問:您當年為母親送終,選擇了燃臂孝母的方式。什麽是燃臂孝母?

答:燃臂孝母啊(挽袖現出前臂大塊疤痕),就是在這個色殼子(肉身)這塊疤的地方(手臂)燃燈。1948年,我母親臨終時,我把燈草綁在這色殼子上,蘸了油點燃了,送我母親歸西。這個色殼子是父母生養的,在上麵點燈供佛,就是要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後來我在母親墳旁搭了一個靈堂,日夜誦《地藏經》超度亡靈,守孝七七四十九天。以前我出家在高旻寺的時候,有一次跟著來果老和尚到武漢,返回時請假回家去看望母親。母親說你出家了,不如大家都皈依,母親也皈依。我告訴她,我過去是你的兒子,現在是佛子。她看我出家的意誌堅定,也沒辦法了。母親過世之前,我一直在家附近的報恩寺裏住著,天天去照顧她。

問:燃臂孝母痛不痛啊?

答:說什麽痛不痛,色殼子是個生滅的東西,不過是用這個功德報父母生養的恩德。

問:和尚不是四大皆空、六親不認的嗎?這難道是錯覺嗎?您可是至情至性的。

答:佛家不是不講孝,是講大孝。為國家、為眾生排憂解難,這是大孝;大孝中包括了孝順父母的小孝。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要孝敬父母,他自己對父母也很孝順,成佛了還回家看望父王並說法,還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如果和尚不孝順父母,那是他不懂道理。我們是父母生養的,父母是我們的佛,沒有父母,我們怎麽成佛呢?佛家特別崇尚報四重恩——報國土恩、報眾生恩、報父母恩、報佛恩。父母恩德最大、最大、最大,父母的恩德難報。

問:現在很多人去一個寺廟,主要看它靈不靈,看能不能滿足他的功利心。其實,佛教中的明心見性,它的引人向善,是值得了解的。

答:我們宣傳得不夠。

問:很多到寺廟來燒香的人,他不一定是信佛教的,隻不過許個心願,祈禱一下。您怎麽看這個事?

答:不管他相信不相信佛教,他能夠來燒香祈禱,就有好處。他祈禱發財升官,求父母健康,求家庭平安,求兒女學習進步,等等,都是良好的願望,都是求福報,都好。比如你今天見到了我這個僧寶,我又給了你一個法寶(佛經),我們的釋迦牟尼佛是佛寶。你今天見到“佛門三寶”了,這就是吉祥的事情。

問:您剛才講到宣傳佛教,現在佛教的宣傳搞得很活。少林寺把武功編成舞蹈,到全世界巡回表演,這種宣傳方式您認為怎麽樣?

答:很好啊。武術很早就有流傳,不是用來打架,是強身健體的。倒是別人打我,我可以用武術來保衛我自己。少林寺武功很好,過去有少林寺幫助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中國佛教是一直不脫離世俗社會的,是人間佛教。

問:我幫老百姓問一些問題吧。世俗中有一句話叫“命中注定”,命中注定存不存在?

答:什麽是命中注定?佛家說是業障福德注定。

問:怎麽理解?

答:就是人要做好事、善事,要學習大智慧。做好事是人為的,做壞事還是人為的。有什麽因就有什麽果,人若要做善事,就能消業障、增福德。

問:還有個問題,什麽叫放下?怎麽才放得下?

答:放不下的是什麽呢?是一個“我”字。“我”的家庭、“我”的妻子、“我”的兒女……什麽都是“我”,全部都是為了“我”——從無始劫到今天,我們大家都死死抱著這個“我”,放不下這個“我”。既然放不下,也就提不起;若能放下,就能超脫。

問:有一天大家都能放下“我”嗎?

答:如果不修行,永遠永遠都不可能。你放得下嗎?

問:我放不下。

答:嗬嗬。慢慢放,自然就放下了。放不下怎麽成佛呢?放下才能成佛。

問:佛門裏的人吃齋,不吃肉,科學不科學?

答:和尚不吃肉。那個肉是什麽?豬啊,羊啊,貓啊,狗啊,魚啊,都是眾生。我們是個眾生,它們也是個眾生,眾生是平等的。為什麽要吃它?因為我們人類強?那麽它將來強的時候,也來吃你!如果你為了身體好吃它的肉,它為了身體好吃你的肉,結果就是一報還一報。你覺得呢?

問:我覺得人的身體需要營養。

答:哎喲,你看看我的身體,活到一百零二歲了,佛門提倡不殺生、不吃肉,也是慈悲心的體現。吃了八十年的齋,我缺不缺營養?你再看看印順,他三十八歲,這麽高大強壯,沒問題吧?

問:沒問題。您這麽高壽,吃素是一個原因嗎?

答:我跟你講,我天天吃齋。齋食裏麵有很多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樣樣都不少,這種食品很健康。但豬啊,牛啊,羊啊,雞啊,它們本身是業力所生,如果吃了這些動物對人類也不好。你覺得呢?

問:我覺得您的身體比很多年輕人還好。

印順法師:老和尚每天早上四點鍾就起來誦經,白天要接待眾生,晚上十點鍾才睡。他百歲生日那天,坐在這個座上,一天之中接待眾生幾萬人,坐一整天,一動都不動。他一個百歲老人,每天都有社會活動,還經常外出旅行,幾個月前還去過一趟五台山。這是修煉出來的功夫,我們年輕人都自歎不如。

問:魯智深是吃肉的花和尚。如果按照佛門五戒,他至少已經違反了兩戒,就是不殺生、不飲酒;如果依照比丘二百五十戒,那他不知違反了多少。可是,這些都不妨礙他做一個好和尚。

答:出家弟子有各種各樣的行為,在我看來個個都是好的。我同你講講五台山帶箭文殊的故事。乾隆皇帝上五台山時,看到一個和尚跟一個女子在遊水,他就對著和尚射了一箭,再一看,那和尚沒有了。到了菩薩殿上,他看到了文殊菩薩,原來那個和尚是文殊菩薩示現的,意思是你在心裏不要輕慢一個和尚。

問:佛教的戒律對普通人有用嗎?

答:不殺生、不偷盜、不邪**、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基本戒,普通人也可以去做的,利益大,功德無量。而我們和尚要做到的有二百五十條戒,條條都要做。

問:有些和尚經常在社會上化緣,有的和尚強行化緣,這是允許的嗎?是寺廟派出去的嗎?

答:我們弘法寺的和尚從來不出去化緣,至於別處有沒有我不知道。和尚不一定會去化緣,那個化緣的不一定就是和尚。我希望你們正確看待這件事情,不論他是真和尚也好,是假和尚也好,他化緣也好,不化緣也好,你總之禮貌待他。你願意給錢你就給他,不願意給錢也不要輕慢他,這樣就是積善緣了。

問:您一百零二歲了,請問您怎麽看待生死?

答:我不想走,誰也拿我沒辦法;我想走,誰也攔不住。

問:什麽意思呢?

印順法師:意思是他可以來去自由。

問:來去自由,就是說他已經修行到了這個境界?

印順法師:是。他還有一句話:“我八年沒有打過一個妄想。”

問:什麽意思?

印順法師:就是他的信念、他的思想沒有動過,像他的這尊銅像一樣。

問:什麽意思?是指銅像還是指他自己?

印順法師:指他自己。

問:本老,您悟了一輩子佛法,能夠告訴我您悟到了什麽嗎?

答:無。

問:“無”是很高的境界啊。禪宗有個“無”字公案,同您的這個“無”有沒有關係?

答:嗬嗬,一樣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東西就有障礙、有生死,沒有東西就沒有障礙、沒有生死了。

問:“本來無一物”與“時時勤拂拭”,哪一個高?或者兩者各有用處?

答:你想想,本來就沒有塵,哪裏需要“時時勤拂拭”呢?有東西就有生死,沒東西就沒生死了。

問:您認為自己成佛了嗎?

答:沒有,我差得太多太多,我隻是一個小和尚。要成佛就要利益眾生、教化眾生、成就眾生、結眾生緣,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佛。

印順法師:弘法寺在結眾生緣上做了一些事。非典時期,老和尚號召全國僧人同時拜大悲懺(拜求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力量以消除眾生煩惱和磨難)或是舉行水陸法會(佛教最隆重的法會),號召全國居士念大悲咒,以求早日消除災禍,還組織了捐款活動。這次抗雪災,老和尚也組織捐款217萬元。

問:您對佛學、儒學都深有研究,又寫得一手好字,為什麽不把自己的思想寫下來呢?

答:佛講的法佛也沒寫囉,六祖講的法六祖也沒寫囉,我沒有研究,也講得不好,也不會寫囉。

問:佛教這個“述而不作”“不著一字”的老觀念,是不是要改變一下?要弘揚佛法,就要有東西讓人方便看嘛。

答:我出家八十年,進入禪宗六十年,講了一世禪。我現在最大的字看得見,小的字看不見了。耳朵也聽不到,你坐在我的身邊我才聽得到。那些是年輕人的事了。

問:有神論與無神論能和諧相處嗎?

答:有神論、無神論,是個人思想上的問題。他相信菩薩是他的緣,他不相信菩薩也是他的緣,信不信都是一個“緣”字。信仰自由,不要勉強,但要互相尊重。

問:佛門中人要做好事、善事,無神論者也同樣要做好事、善事。

答:沒有問題啦,人並不是個個都要成佛的,大家彼此尊重,互相不要輕慢就可以啦。佛經故事中有一個常不輕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他見人就叩頭行禮,把人人都當作佛來恭敬,所以人們叫他“常不輕”,就是常常不輕慢一切人的意思。

問:過去一直認為宗教是精神鴉片。

答:我完全不同意這個看法。為什麽?我知道鴉片煙,它是有癮的問題,是害人的東西。而一個人信教,是一個思想認識的問題。他的思想沒這個認識,他就不信這個宗教;他有這個認識,就信這個宗教。他信佛,修德積慧,是利己利人的事情。

問:還有一個問題,有人說佛教是迷信。

答:佛教讓人智信,反對迷信。佛就是“覺”。參禪從一個“疑”字開始,有一天頓悟了,他就“覺”了。覺有小覺、中覺,最後是大覺。

問:您現在處於哪一個覺?

答:我現在不覺了。

問:禪宗要求內在超越,那麽內在超越是通過什麽實現的?是不是通過內在修為、修養來實現的?

答:我們學禪宗,明心見性,就是超越。

(本煥長老2008年3月答《羊城晚報》記者訪問)

(四)

問:請長老簡單介紹一下人間佛教的思想。

答:人間佛教就是太虛大師提出來的人生佛教。我親近太虛大師前後十年,太虛大師的思想有幾點:第一個是人生佛教;第二個是中國大乘八宗平等;第三個是建設現代僧團——菩薩學處。

抗戰時期,太虛大師在重慶北碚的縉雲山首先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以後發展成為人間佛教。這個思想是高瞻遠矚、符合時代潮流的,也符合佛陀的遺教。我們中國現在的發展趨勢是要建設和諧社會,而人間佛教的中心思想就是和諧,即以佛陀大智大悲、平等慈愛的精神來對待他人、對待家庭、對待社會、對待國家,其實質是以“德”為中心。人間佛教的思想不僅會促進家庭、民族、國家的和諧,而且會促進世界的和平。所以,在今天大力弘揚人間佛教的思想是很及時的,是非常需要的。

問:您談到菩薩學處是個現代僧團,能否再簡單介紹一下?

答:“菩薩學處”是太虛大師終生夢寐以求的理想,但是由於戰爭等因素的影響,一直沒有實現。菩薩學處就等於是個現代僧團,這裏麵既包括出家僧眾,也包括正信居士,還包括雖然沒有進入正信,但是對佛教有好感、有興趣的大眾,也就是說包括農、工、商、學、兵等各種群體。

太虛大師的理想是這樣的:能夠在一個地方組織一個菩薩學處,僧人先要進教理班學習教理,再進律儀班學習律儀,然後就要負起責任。什麽責任呢?僧人的責任就是弘揚佛法、宣傳教義以及從事義務工作,這是僧人的責任。至於在家眾,是指經過正信三皈和結緣三皈的有信仰的各種群體,可以辦工廠、農場、醫院來為社會服務。若有這麽一個地方做典型,逐步把它擴大,輻射到全社會乃至於整個國家、整個世界,那麽整個國家、整個世界就淨化了,濁土就轉為淨土,佛教所講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就可以實現。菩薩學處的大概內容就是如此,太虛大師當時專門編輯有《人生佛教》《菩薩學處》的單行本,來宣傳這個思想。這些內容在《太虛大師全書》裏都能查到。

問:對於這次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和諧世界,眾緣和合”,您有些什麽感受?

答:這次論壇主題是“和諧世界,眾緣和合”。這個眾緣,具體來講,一切萬事萬物的發生和發展,有因、有緣、有果。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地存在於世間,不管是穿衣、吃飯、走路,還是從小孩到長大工作,都離不開社會,離不開眾人,離不開他人,他人又離不開他人,互相依存,平等發展。這個意義很廣大。

第一屆世界佛教論壇主題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本屆是“和諧世界,眾緣和合”,談到因、緣、果,講眾緣,這是佛家的中心思想,整個佛法都在談這個思想。因緣生法這個意義貫穿於五乘共法——人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佛乘,這是佛家基本的思想。

我記得抗戰將要結束的時候,太虛大師在重慶,有一個記者訪問他,就提出一個問題。記者說:“大師啊,我請教您一下,你們佛教最基本的教義是什麽?中國今天最急需的一件事情是什麽?”太虛大師答複:“佛家的教義呀,就是講因果、業報,因緣生法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中國最急需的一件事情是什麽呢?就是道德。”

因此,應該以德立國。中國自有曆史以來就是文明之邦、禮儀之國,以此傳統成為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正因為有這個傳統,我們才能夠融合五十多個民族成為中華民族的大家庭。我們的疆土很廣闊,人民眾多,物產豐富,在世界範圍來講,幾千年都興盛,靠的就是以德立國。所以,這個“德”相當重要。

講到“眾緣和合”,若大家都能夠以這個思想彼此對待,互相愛護,互相尊重,平等互敬,相依相存,就可以實現和合,這個是相當重要的。所以,這一次的論壇主題比上一次更進一步、更深一層,更有指導意義了,是從抽象到具體,從理論到實踐。為了實現國家的和諧建設,促進世界和平,必須這樣來做。這是佛法的基本教義,也是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的基本思想。

人生佛教的內容就是把人做好,由人到成佛有一條路線:由完人到超人,再到超超人。做個完人就要奉行五戒十善;超人是身心解脫,能夠清靜無為、淡泊明誌;進一步以大悲心濟世救人,救苦救難,就是超超人:都離不開做人。所以,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以後發揚的人間佛教,這個思想很偉大。太虛大師是倡導者,我是他的學生,同他相處十年,我在他圓寂以後六十多年的弘法生涯中,都是以他的心為心,以他的行為行,宣傳人間佛教思想,沒有間斷。我覺得這是應該之事,這是報師恩、報四恩應該做到的。

談到我的感受,這次比較深。為什麽?這次論壇的規模比較大,人數比較多,代表比較寬,氣氛很濃。世界佛教論壇是集中世界的佛教徒,來共同探討“如何以佛家的思想,進行和諧建設,促進世界和平”,這個意義很大,這個力量也是很大的。大家的這個心力很深厚、很堅定,就會形成一個團結的力量,是很好的事情。

問:您對第二次世界佛教論壇有哪些希望?

答:這次論壇,我剛才講過,比上一次規模大、人數多、力量強、代表性強,這體現了佛陀慈悲和平的精神感染著人心,人們要和平,不要災難和戰爭。有災難、戰爭就是人們的不幸,包括自然界、生物界都不幸,會受到破壞。佛陀的心是慈悲、和平的,這次論壇,我們希望慈悲、和平的力量進一步發展,希望中國進行和諧建設,實現民族的偉大複興!希望世界和平,永無戰爭,永無災難。這一個希望,把它變成力量,就使中國乃至世界免於戰爭、免於災難,這是很好的事情。所以,我們希望這一次把這個團結力、凝聚力集中在宣揚“佛陀的慈悲和平,可以消滅戰爭和災難”這個論點上,進一步發揮。我相信能夠發揮出來,並能產生很大的影響。

(2009年3月在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上接受鳳凰網采訪)

(五)

問:祝賀您老百歲晉四高壽,這麽多人來祝壽,他們都想了解您的出家經曆。

答:那年我剛二十二歲,恰逢正月十五,我告別家人來到湖北新洲報恩寺,請求潢定老法師給我剃度出家。剃度後獲法號“本幻”,這個“幻”是虛幻的“幻”,不是現在的這個“煥”。

1948年,我到韶關南華寺。南華寺方丈虛雲老和尚已經一百一十歲。他把方丈之位傳給我,並把我的法號由原來的“本幻”改成現在的“本煥”。我在南華寺做了十年方丈。1958年,因為某些因緣,我被抓到監獄,直到1980年才回到佛門。隨後我主持重修、複建丹霞山別傳寺、光孝寺以及弘法寺等寺院。我現在一百零四歲了,幹不動了,以後重建寺廟、弘揚佛法還得靠年輕人來發心,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問:您的八十餘年出家中與老家親屬等還有聯係嗎?

答:出了家,就是四海為家,哪裏還有家內家外之分。生生世世,大家都做過親屬,都曾經是兄弟姐妹。出家是要成就菩提,要報答生生世世的父母,所以不管是這一世的親屬,還是以前生生世世的親屬,隻要因緣到了,那自然就會見麵。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要隨緣,隨順這個因緣,才不會有煩惱。

問:那您怎麽看待出家和在家的關係?

答:不管是出家還是在家,大家都有煩惱,都有生死。出家,就是要出離煩惱之家,要出離生死苦海。與在家人相比,出家人少了很多世間人的煩惱,有更多時間去學習佛法、弘揚佛法。話說回來,不管是出家還是在家,這些都隻是形式。關鍵是大家都要修行,要認真修行、真正出家,要出離煩惱之家、生死之家。

問:您燃臂祭母的故事廣為流傳,被人稱頌,能具體談談嗎?

答:1948年,我的母親病危,我從上海普濟寺趕回老家湖北照顧服侍母親。為了報答母恩,我為母親守孝四十九天,並做佛事超度母親,用半寸的燈草三根紮在一起,蘸上香油,點著火放到胳膊上燃燈供佛,回向母親。

我們的肉身是父母給的,要用自己的肉身供佛,將功德回向給母親。母親十月懷胎,把我拉扯大,這很不容易。我的這個身體是母親給的,我的生命也是母親給的,孝敬父母,報父母恩,這都是應該的。每一個母親生養孩子都很不容易,都很偉大的,我希望大家都要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這是應該的。

問:您時常說要感恩眾生,要回報社會,應該怎麽做呢?

答:離開眾生,離開社會,我們每個人都生活不了。我們的衣食住行,每一樣都是眾生共同成就的。所以,對於眾生,我們時刻都要有感恩心,要時刻提醒自己報答眾生。

我們修行,就是要回家。

(本煥長老2010年答《南方都市報》記者訪問)

(六)

問:我們看到了在方丈室外邊寫了“講話是誰”四個字,百思不得其解,這四個字是什麽意思?

答:這四個字是話頭,是要照顧話頭,就是照顧你自己的思想念頭,看看是在用功還是不用功,是不是在想亂七八糟的東西。我們在佛門用功的人,就得每天照顧好自己的念頭,一心修習。那“講話是誰”又是什麽意思呢?人人都會講話,但是講話的是誰?並不是指身體,身體是生滅的,而講話的是不生不滅的東西。它究竟是什麽?就要各人自己去尋找了。我找到了,跟你講你也不知道,要你自己找到了才知道啊。

問:像您剛才所說的“講話是誰”,其實是為了“起疑情”。關於這一點,初學者理解起來還是需要一些指引,那您對“疑情”的看法呢?

答:宗門下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麽叫“疑情”呢?它是指我們對一樁事情不明了,不明了這樁事情究竟是什麽東西,體現在禪宗這一法裏麵,就是禪宗曆史上諸多的公案。過去祖師也講:“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來麵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個是我本來麵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這就是一個疑情。

也有祖師提“狗子無佛性”。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為什麽“狗子無佛性”呢?大家就可以從這裏入手,去參究它。這就是從那個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明心見性之後完全是不同的。

問:修行和靜心的關鍵就是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平息妄念。學佛的人這一關看似簡單,但是往往花費很多時間去修行才能逐漸改善。您在很多次開示當中都說“降伏其心”,那什麽叫“降伏其心”?

答: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了利益、成就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不論用哪一法門,都是為了降伏其心。降伏什麽心呢?就是降伏我們塵勞、煩惱、無明、嫉妒、人我、是非這一切一切的心。為什麽要降伏這些心呢?因為這些心是生死的根本。我們從無量劫到今天,在六道輪回中滾來滾去,都是因這些而起。有這些心,才有這些輪回;如果沒有這些心,就沒有這些輪回了。

本來我們自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為什麽今天還有這一切一切的東西呢?都是我們自己所造成的。過去古人也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們“性相近”,習氣遠得很!本來我們自性的心是很清淨的,但因為有了這些習氣的汙染,才有我們今天的生來死去、死去生來,才有六道輪回。

我們每一個人,就是一個心、一個念。既是一個心、一個念,為什麽你這裏在用功,那裏還在打妄想呢?是不是有兩個心、兩個念呢?不可能。如果我們有兩個心、兩個念,那麽我們將來就成兩個佛了;我們在用功的人,隻有一個心、一個念。

我們修行人在用功時,知道有了妄想,那正說明你在用功。如果你沒有用功,根本就不知道什麽叫妄想。為什麽?我們一個人活了幾十年,一天到晚都在妄想裏頭。我們的生死及與其相關的一切,都是由妄想所造成的。不去用功,就不會察覺這種狀態,因而也就不知道什麽叫妄想,什麽叫用功。如果你今天能夠知道有了妄想,那就證明你的思想已在用功。

問:學佛的時候常聽人說這樣一句話:一人與萬人敵。什麽是“一人與萬人敵”?

答:按我們宗門下的講話,叫“一人與萬人敵”。那麽什麽叫“一人”呢?“一人”就是我們參話頭的這個念頭。“萬人”呢?就是我們的這些妄想。這些妄想很多、很厲害,你不打,它們自己也會打的。原因是什麽呢?因為它幾十年已經熟透了,而我們的功夫卻用得很少。譬如你現在三十歲,在這三十年的時間裏,你有沒有用三十年的功夫啊?沒有。但你要知道,在這三十年的時間裏,你打了三十年的妄想,妄想已熟得不得了。妄想既已熟得不得了,它就成為了細念;而我們用功的這個念頭,是個粗念。這個粗念在上邊,細念在下邊,所以我們參“念佛是誰”,一會兒就不知念頭兒跑哪兒去了。

問:那麽對於妄想,怎樣去平息它呢?這是參禪、學佛常遇到的問題。無論是初學者還是修行了很久的有經驗的修行人,去除妄想、妄念,抵達清淨,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答:如果讓我們一心一意去降伏這些妄想、這些東西,就好比“搬石頭壓草”,你看到地上草很多,去搬一塊石頭把草壓下去。看那個石頭,麵上沒有草,是不是啊?但你搬起來石頭以後,那個草照樣還是一樣生長。所以,我們用功的人要“斬草除根”,這是最主要的。如果不能斬草除根,而是搬塊石頭來壓上,那是沒有用的。這點希望各位注意,不要專門、有意地去壓這個妄想。但是不壓,用功時妄想又很多,怎麽辦?那就你做你的,它搞它的。

問:我看您的客堂掛著您一副對聯,叫“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今生是指向當下的,關注當下、在當下開悟是許多學佛人的追求。能給我們講講您這副對聯的含義嗎?

答:你們要知道人身難得啊!“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這是祖師的偈,我都寫在牆上,我每天都要看。

人身非常難得,無量劫來我們都在天上地下輪轉,現在得到了,又遇到了佛法,這都需要很大的福德與因緣。既然得到了這個身體,那就要在這一生度這個身體。如果這一生不度,那什麽時候來度此身呢?要度此身,也就是要成佛。

成佛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福德具足,一個是智慧具足。福德是培來的,智慧是修來的。福德多培多得,少培少得,不培不得;智慧多修多得,少修少得,不修不得。而這些都要在眾生的身上去培的,佛離開了眾生,也就沒有辦法成佛了。

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麵不相識,我們能見麵是緣分。你們要多懺悔、祈求,發上品心,受上品戒。

(本煥長老2010年10月答來訪者)

(七)

問:本老您好!您出家這麽多年,每天念經,怎樣保持靜心?現代人連閱讀時間都保證不了,連文字都不耐心看,說是進入了“讀圖時代”,而且幹什麽都專注不起來,對此您有什麽建議?

答:我們知道現代社會發展的節奏很快,生存成本也比以前高多了,大家都忙忙碌碌的,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裏的人。他們忙什麽呢?忙著賺錢,忙著買房,忙著高升……從現實的角度看,忙這些也沒什麽不好,但關鍵是大多數人將全部的精力和時間用在這些東西上麵。還有,現在的社會,物質世界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五彩繽紛,就是這五彩繽紛的世界搞得大家眼花繚亂、暈頭轉向、找不著北。這樣一來,使自己整天疲於奔命,或者是在物質享受的旋渦中打轉轉,搞得暈頭轉向,久而久之,自己的心也就迷失啦,佛教裏叫“心隨物轉”。諸位想想,自己的心被各種各樣的事情塞滿了,自己完全被一些外在的東西牽著走,它們讓你朝東就得朝東,讓你朝西就得朝西,這樣永遠沒有工夫停下來,你說疲憊不疲憊,你說累不累?一個心裏亂糟糟的人,你說他能靜心嗎?一個人的心被搞得四分五裂,你說他能專注起來嗎?當然不能啦!

吃飯睡覺平常事,但平常人卻缺乏一顆平常心,吃不好,睡不香,想要的太多,有太多的放不下,你們想想,背著沉重的行囊,他能走得快,能輕輕鬆鬆地回家嗎?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是放下,放下,再放下。唯有放下沉重的行囊,我們才能輕鬆地走回家。當然光說是不行的,需要我們大家去做,說得再好沒用,隻有真正地發心去做,從現在開始就去做。

問:不久前爆出了“清華高才生出家”事件,這類事情還不少。但也有很多人憂慮,認為我們國家培養的大好青年就這樣跳出了紅塵不值得。對此您怎麽看?

答:有關高才生出家的事情,我偶爾也聽說了一些,這對我們佛教界來說當然是好事情啦!對於這些事件,我們應該正確看待,我必須強調的一點是,我覺得長期以來大家有一個誤解,好像覺得優秀的人才出家是一種浪費,不值得。這種想法是不對的。為什麽不對呢?首先,在佛教史上,好多高僧大德都是很了不起的人才,他們好多在出家之前也是非常有成就的,甚至皇帝也出家。其次,好多人認為出家是一種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的選擇,或者是為了逃避生活。當然,我不說沒有這種情況,但這不是全部,好多人也是在順風順水的情況下出家的,遠的不說,就說印順,他出家前,事業做得很好!他為什麽要出家呢?因為他對人生有一定的覺悟,他不想流浪生死,他要解脫,而佛教就是教人了生脫死的。第三,出家是個人的事情,這需要因緣,因緣不具足,想出家也不行;各種因緣具足了,才能出家,這也叫隨順因緣嘛!這些人出家之後,隻要好好修行,好好發心,好好振興佛教事業,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那他對社會所做的貢獻更大,遠遠超過世俗的所謂價值!

答:的確,你所說的這種情況在現在來說問題確實比較嚴重,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黨和政府在積極地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作為年輕人來說,我想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定位,如我前邊所說的,還是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要讓自己的心完全被這些東西左右。一個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並不是很多,往往是想要的東西太多太多,人的欲望太大太大。佛教裏講因果,種善因得善果。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希望大家多多發心做善事,這樣你就一定會有好的結果。

問:您燃臂孝母的事跡感動世人,可是現在社會上竟然出現了弑母、弑師的倫常慘案,甚至對社會不滿的人也拿手無寸力的孩子下手。為什麽會這樣?現代人該怎樣解決這種心魔?

答:首先我要說的是這些行凶者,他們將來一定有惡報!這是確定無疑的。佛教講因果報應,這些人遭殺身之禍,也就是佛教裏講的刀兵劫,當然遭遇刀兵劫的因很多啦,總之,之所以有今天這個惡果,那是由曆劫以來的惡因所造成的。因果都是人們自己造的,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那些行凶者來世肯定是免不了要遭惡報的。那麽,我們應該怎麽去解決這些心魔,保持內心的純潔呢?

首先,我們要深信因果,我們現在種什麽因,將來得什麽果,這是一定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種善因,現在開始還不晚,隻要大家從現在開始一心向善,因果是可以改變的。即便是我們以前種了惡因,隻要我們多做善事,多做有利於眾生的事情,我們是完全可以避免諸如刀兵劫之類的災禍的。

第二,我們大家都要學會感恩,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師長的教導之恩。佛經上說:“善男子善女人,為欲報母恩,一劫之間,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亦未能報一日之恩。”(《心地觀經》)佛教裏講,四種恩甚為難報。哪四種呢?一者父,二者母,三者如來,四者說法法師。佛經上說了:“若有供養此四種人,得無量福。現在為人之所讚歎,於未來世能得菩提。”(《正法念處經》)我燃臂孝母,那是做了一個佛子應該做的事情。我希望大家都能真正發起心來,多做善事,多做孝敬父母、師長的事情,多做有利於社會的事情。

問:社會進步很快,經濟如此高速發展,往往以犧牲很多人利益為代價,同時也導致了道德滑坡,造成“笑貧不笑娼”的社會氛圍。您經曆了三個朝代,看過無數世態滄桑,您覺得我們有沒有什麽辦法能夠在社會進步的同時保持內心的純淨?弘揚傳統文化是一個好辦法嗎?

首先,大家對此不要怕,不要絕望。按佛教的說法,眾生如果在佛法還住世的時代,還願意接受佛法而信仰,並努力向善,護持三寶,弘揚佛法,續佛慧命,正法久住則可將佛法住世的時代無限製地往後延伸,為人類帶來前景和希望。所以我們大家要有信心,要有希望,隻要我們共同發心,一心向善,這些不好的現象都會好轉的。隻要我們一心向善修行,我們的心自然是純潔的,自然是有道德感的。包括佛教在內的傳統文化,在這方麵有很多很多的資源寶藏,我們應該好好利用它們、弘揚它們,以造福世界,利益眾生。

問:互聯網高度發達後,很多怪事都在網絡上發酵、放大。但似乎很多是非、美醜的標準都顛倒了,比如出現的炫耀奢侈、以醜為美等個人和事件,讓公眾無所適從。您怎麽看?

答:現在社會的資訊很發達,信息傳播方式很方便,但這些傳播媒介或平台,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方便的同時,也擾亂了大眾的正常生活秩序,甚至顛倒了人們判斷是非對錯的標準。這些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是不如法的。大家之所以會被這些東西搞得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是由於大家的生命不能自己做主,人們的心沒有真正地安下來、靜下來。心在哪裏呢?心在物上顛倒生滅,當然也就喪失了判斷是非、美醜的標準。大家隻有節製自己,清心寡欲,才能把迷失的心重新找回來,自然就會知道怎麽辦了。

問:現代都市的很多孩子啥都不缺,對苦難、對挫折沒有一點抵禦能力,加上各種學業負擔很重,所以又確實失去了很多的歡樂。您覺得對孩子來說,從小最應該重視哪方麵的教育?

答:人生很苦很苦,眾生整日在煩惱中打轉,或許自己並沒有意識到苦,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現代人其實不缺知識,他們缺什麽呢?缺智慧。缺什麽樣的智慧?缺乏應對生活、化解煩惱的智慧。我想這就是現在的教育中最缺少的東西。現在的教育大多是教人們怎麽去獵取,怎麽去獲得,怎麽去獲勝,怎麽才不被淘汰;而不教人們怎麽去放下,怎麽去舍得,怎麽去掉我執,怎麽去掉煩惱的總根源!由於我執,所以在自己無力得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會有一種挫敗感,就會顯得無所適從。

問: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佛家怎麽看待優勝劣汰?

答:現在的社會講優勝劣汰,優勝劣汰的背後是什麽,實際就是我勝你汰、我勝他汰。正由於此,大家為了競爭,鉤心鬥角,招感共業,使整個社會環境很激烈,個體的生存越來越難。

你們問佛家怎麽看待優勝劣汰,我告訴大家,佛家講眾生平等、凡聖平等。佛家不是不講競爭,佛家也承認社會競爭,但佛教講的競爭是如法的競爭。這種競爭不是人我、物我對立的競爭,不是為了競爭而競爭,更不是為了自己的發展而不惜把其他人作為跳板,而是大家互相幫助,共同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以共同成就!所以,從佛法的角度講不是優勝劣汰,而是優的去幫助劣的,從而使大家都得到發展,都得到利益!

問:現在的人防範心很重,鄰居可能互相從不開門走動,患者對醫生也充滿了質疑,助人為樂成了一件需要“拍照存證”的事情。這些其實讓人生活得很不快樂,但也很無奈。對此您怎麽看?

答:你說的這種情況,多半是說都市裏的人吧!在農村,我想情況會好一些。為什麽會這樣呢?主要還是大家之間缺乏一種信任,你不相信我,我不相信你,共業所致,整個社會似乎都缺乏一種信任。我經常看《參考消息》,它上麵說的國與國之間的摩擦,或者鬥來鬥去,好多也是由於彼此不信任所致。為什麽大家彼此之間缺乏信任?原因就是大家還是放不下,放不下我執,什麽都以“我”作為出發點和判斷是非的標準,生怕別人會妨礙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好處。這樣總是防著對方,當然也就沒什麽信任可言了,生活怎麽會快樂呢?所以,我希望大家放下我執,不要敵視和輕慢對方,眾生平等,大家都是佛,大家都是以後要成佛的。所以,大家要相互恭敬、相互信任,這樣你的生活就會快樂許多。

答:從佛法的角度來說,財富是由布施福業而來的,財富可以成為引導眾生走向墮落的毒蛇,也可以成為眾生的福德資糧。開辦企業,要賺錢要贏利,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大家要經常問自己,這些錢賺得合理嗎?賺得安心嗎?大家不要做隻顧自己賺錢而損害他人和社會的事情,否則的話,將來肯定會得苦報的。佛教是講因果的,種善因得善果,大家在贏利賺錢的同時,如果也能多做一些善事,那麽你一定會得到善果的。行善和往銀行裏存錢的道理是一樣的,隻有存得多才能取得多,你不存,能取出錢來嗎?自植福田,自得福報!在賺錢的同時不忘大家、不忘社會,那樣你如果有困難了,人家也會幫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