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仕途

獲得帝王的賞識

生逢亂世,想要過安穩的日子,對屈原來說是一種奢望。天下七分,人人都懂得弱肉強食的道理,所以各國不斷地掀起攫財略地的戰亂。就拿秦國與楚國來說,秦強楚弱,秦兵便時不時地到楚國邊境滋擾生事,弄得楚國終日人心惶惶。

屈原的家鄉樂平裏距離歸州大約80 裏(1 裏合500 米),那裏西通巴蜀,北連雍州,是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也是兵家的必爭之地。正因如此,那裏常發生戰亂,因而常常禍及周圍的百姓。

秦國士兵及流寇是騷擾樂平裏的常客,他們一到那裏便燒殺劫掠,無惡不作。他們搶糧食、劫財物、趕牲畜、捉壯丁、虐婦女、殺老幼,簡直狠如豺狼,惡如虎豹。那些被襲擊的村落一時間天昏地暗,哭聲震天,血流滿地,慘不忍睹。

不過,壓迫越深反抗就越激烈,楚地的百姓從未間斷過對暴秦的抵抗。剛開始,受欺壓的百姓還希望政府能為他們出頭,懲治行凶的秦兵惡賊,但是當時國君昏庸,官員無能,根本就不把百姓的生死放在心上。因而,被逼無奈的百姓隻得揭竿而起,自發組織抗秦隊伍。

公元前321 年,屈原19 歲。他組織起了抗秦民眾,並很快成為樂平裏的抗秦領袖之一。屈原平時愛讀兵書,對《孫子兵法》中的計謀了然於胸,在抵抗侵略時常常將秦兵打得落花流水。除了讀書之外,屈原還十分熱愛習武。他臂力過人,年紀輕輕就練了一手好劍法。這樣的文武全才,自然深受大家的擁戴。

在抗擊秦兵時,屈原主張迎頭痛擊,不躲閃,不退讓,給秦兵以致命的打擊。他組織的隊伍,不收膽小的人,不收老弱殘兵,不收家中獨子,隻要那些年輕精幹,敢打敢拚,心無牽掛的人。因為隻有這樣的隊伍,才能敵得過如狼似虎的秦兵,才能真正保護妻兒老小不受侵害。

屈原常常想,當年楚國也曾在楚莊王的努力下稱霸天下,也曾譜寫過光輝燦爛的曆史。可如今為什麽會積貧積弱,淪為任人宰割的羔羊呢?說到底,還是官員貪汙腐敗,君王不思進取,糊弄百姓所致。所以,隻要君王能夠勵精圖治,官員能夠為民請命,那麽楚國重振雄風便指日可持了。

屈原還分析出,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規律。從當時的形式來看,秦國兵力最強,齊國民眾最富,楚國疆土最大,這三國都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

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作為黃帝後裔的楚國貴族,屈原當然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完成這一曆史使命。所以,他認為帶領民眾進行強硬的反擊是明智之舉,也是強楚的策略,更是統一天下的預備戰。

帶著這樣的夢想,屈原領導他的隊伍打了幾場漂亮的仗,給驍勇善戰的秦軍以沉痛的打擊,也讓那些年對秦兵騷擾無可奈何的楚國國君和官吏注意到了這個頗有能力的年輕人。

於是,在百姓極力擁戴的呼聲中,楚懷王頒下詔書,召屈原進京為官,並許諾委以要職。

接到詔書後,屈原並沒有和大家一起把酒慶祝,而是將自己關在書房裏查閱相關的曆史典籍。他要重新溫習一下商鞅、李悝、吳起等人的變法經驗,為進朝見君王做準備。

從小便憂國憂民的屈原,夢想著有朝一日入朝為官後重整朝綱,整頓官員腐敗、君王懶理朝政的習氣。因而,他每天讀完那些記錄治國之道的書籍後,都會伏案總結到深夜。如今,努力積累的知識終於要有用武之地了,屈原自然要抓緊時間來溫習。

屈原的父親屈伯庸得知兒子即將被楚懷王重用,顯得尤為激動。他當即把兒子叫到麵前,語重心長地囑咐道:兒啊,我們屈氏一族為國君本家,都是黃帝後裔。

你如今被楚王看中,一定要好好表現,不能丟了屈家的臉。

屈原聽後,拚命地點頭。屈伯庸接著說道:為父知道你性格耿直,但也要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凡事不能硬來,既要懂得直言進諫,也要顧及君王的顏麵。你一定要以先祖們為榜樣,做一個對朝廷盡忠,為百姓謀福的好官。

聽到這裏,屈原已經滿含熱淚了。流淚不是因為他即將離開最敬愛的父親,而是父親的一席話,句句都說到了他的心坎裏。果然知子莫若父,他的性格,他的抱負,他的堅持,即使不向父親說起,父親也都知道。

屈原突然“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向父親磕了三個響頭:一是感謝父親的養育教誨之恩,二是感謝父親的理解之意,三是慚愧今後不能為屈家分憂。磕完頭之後,父子二人熱淚盈眶,相擁道別。

進朝的前一天晚上,那些平日受過屈原恩惠、敬佩屈原為人的鄉親們都來到屈府同他道別。樂平裏的鄉親是熱情樸實的,他們個個都不空手送別,有的為屈原帶來了路上吃的食物,有的為屈原趕製了一兩套禦寒的衣服,有的還投其所好地將家中的藏書送給屈原……看到鄉親們的一片真心,屈原感動得說不出話來,隻是不停地感謝。

看屈原如此感動,一個鄉親就說:“好了好了,屈少爺是要進朝為官,又不是去上街討飯,大家高興點兒。我問問屈少爺,你這次進朝,都為君王準備了什麽奇珍異寶做見麵禮呢?”

聽了問話,屈原努力控製了一下情緒,回答道:“大家都知道我們屈府是敗落貴族,哪有什麽奇珍異寶獻給君王啊!

我帶的禮物就是我滿腹的學識,還有這一腔報國的熱血。”

說完屈原自豪地拍了拍胸脯。

大家一聽,連忙拍手鼓掌,連聲稱讚。這樣一來,屈原反倒覺得不好意思了,心想可別被大家認為自己驕傲自大。其實,大家並沒有覺得屈原驕傲自大,反而認為他意氣風發,朝氣蓬勃,是楚國振興的希望所在。

第二天,屈原帶著簡單的行囊出發了。就像上次遊曆香溪一樣,他獨自一人乘著小船,沒有帶一個家仆。他已經習慣了獨來獨往,習慣了一個人在旅途中思考問題,習慣了一個人平複內心的緊張情緒。

這次去郢都,一切都是未知數,屈原不想對前途抱有太大的奢望,他隻想盡力而為,早日實現他振興楚國,福及百姓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