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影響
金城公主帶來的慰藉
公元690 年,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為神都。兩年後,武周軍隊從吐蕃手中逐漸收回了龜茲、於闐、疏勒、焉耆等安西四鎮。在唐蕃的紛爭中,唐王朝重新占據了上風。
後來,吐蕃又派遣使者來到唐朝請和,把持朝政的論欽陵還曾請唐朝撤去安西四鎮兵,並將突厥十姓之地(在今新疆境內)分給吐蕃,但是武則天沒有答應。
器弩悉弄讚普長大以後,打算收回旁落的國事大權。公元699 年二月,讚普與大臣們趁論欽陵外出之機,捕殺了其親信黨羽兩千餘人,隨後召論欽陵來朝。論欽陵自知必死無疑,便舉兵抗命。讚普出兵討伐,結果論欽陵兵敗自殺身亡。
在論欽陵死後,其弟讚婆於同年四月率部千餘人降唐。於是,武則天封讚婆為歸德王、右衛大將軍,令其率部眾鎮守洪源穀。接著,論欽陵的兒子弓仁,也率吐穀渾七千餘帳歸附大唐,被任命為左玉鈐衛將軍、酒泉郡公,後又擔任左驍衛大將軍、朔方副大使。
武則天長安二年(702 年),吐蕃再次派使者到唐王朝求和。這一回,武則天在麟德殿宴請了前來的使者。
第二年,吐蕃又遣使者獻馬千匹、金兩千兩以求婚。這一回,武則天終於答應和親。但是,不久之後,器弩悉弄讚普在前往平定吐蕃南境的叛亂時死於軍中,因此未能成婚。
然而,吐蕃並沒有放棄與唐王朝再次和親的努力。器弩悉弄之子赤德祖讚繼位之時雖然年幼,但是他的祖母赤瑪類仍然派遣大臣悉薰然來到唐王朝為其請婚。這時候,唐中宗李顯已經恢複了皇位。
唐中宗神龍三年(706 年),唐中宗委派仆射豆盧欽望、魏元忠等與吐蕃宰相等人劃界定盟,達成了初步的政治和解,再次掀開了兩國和好的序幕。
這次盟會被稱作神龍會盟。
後來,唐中宗便將雍王李守禮的女兒封為金城公主,許嫁給了赤德祖讚。雍王李守禮是唐高宗次子—— 唐中宗二哥章懷太子李賢—— 的長子。不過,由於李賢與自己的生母武則天不和,所以武則天就廢掉了他的太子之位,並將他殺害。
後來,李守禮兄弟被禁閉在宮中,每年被祖母武則天賜數頓敕杖,每次都被打得渾身是傷,結果落下了風濕的毛病。直到唐中宗複位後,他才作為皇侄恢複了王爺的身份。所以,當唐中宗命他的女兒充當和親的角色遠去吐蕃時,他並沒有反對。
其實,唐中宗對他的侄孫女金城公主很是厚愛。景龍四年(710 年)正月,唐中宗為和親一事專門下了詔書,內容為:
聖人布化,用百姓為心;王者垂仁,以八荒無外。故能光宅遐邇,裁成品物。由是隆周理曆,恢柔遠之圖;強漢乘時,建和親之議。斯蓋禦宇長策,經邦茂範。朕受命上靈,克纂洪業,庶幾前烈,永致和平。
睠彼吐蕃,僻在西服,皇運之始,早申朝貢。太宗文武聖皇帝德侔覆載,情深億兆,思偃兵甲,遂通姻好,數十年,一方清淨。自文成公主往化其國,因多變革,我之邊隅,亟興師旅,彼之蕃落,頗聞凋敝。
頃者讚普及祖母可敦、酋長等,屢披誠款,積有歲時,思托舊親,請崇親好。金城公主,朕之少女,豈不鍾念,但為人父母,誌息黎元,若允乃誠祈,更敦和好,則邊土寧晏,兵役服息。
遂割深慈,為國大計,築茲外館,聿膺嘉禮,降彼吐蕃讚普,即以今月進發,朕親自送於郊外。
唐中宗本來想選派宰相紀處訥、中書侍郎趙彥昭擔任送親使,但是他們都因為畏懼跋涉七千裏唐蕃古道的艱難,就以自己不熟悉邊事為由堅決推辭了。唐中宗隻好以左衛大將軍楊矩充當送親使。
唐中宗把金城公主親自送到郊外。唐朝皇帝的這一隆重而親切的送別,讓吐蕃迎親使者直接感受到了金城公主的尊嚴,金城公主也更明白了自己肩負著的和睦唐蕃關係的重大責任。其實,當時的赤德祖讚讚普才十二三歲,金城公主與他年齡相仿。
金城公主在途經玉樹時,為保護文成公主留下的雕像,為其修了窟前建築,這就是後來的文成公主廟。
等金城公主到了吐蕃之後,這時的讚普和當年鬆讚幹布對待文成公主一樣,為金城公主修建了新的居住地。金城公主赴吐蕃時,還帶去了幾萬匹綾羅綢緞、大量樂器等,以及大批工匠。
金城公主出嫁吐蕃後不久,景龍四年(710 年)六月,唐中宗被毒殺,唐睿宗李旦即位,改元景雲。
接下來,唐蕃在劍南、西域屢次發生衝突。吐蕃以此為借口,指責唐朝違背了盟約,並要求唐朝作出相應的領土賠償。吐蕃利誘都州都督楊矩,以給金城公主修築湯沐地的名義,奏請唐朝割讓河西九曲之地給吐蕃。唐睿宗答應了奏請,於是吐蕃軍隊就在九曲之地長久留駐了。
九曲的範圍,涵蓋了後來的青海的黃南、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方。那裏靠近唐朝邊境,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既能屯兵,又可以放牧。吐蕃在當地設置了獨山、九曲兩軍,並在黃河上架橋,之後頻頻侵擾唐朝邊境。
唐睿宗太極元年(712 年),赤瑪類駕崩。年僅九歲的赤德祖讚開始親政,由主戰派強硬人物坌達延與大相乞力徐共同輔政。
因為吐蕃新取得的河曲之地沒有在盟約中被唐朝承認,所以,為了使唐朝承認自己占領九曲之地的合法性,吐蕃於公元712 年數次遣使前往唐朝要求重寫盟約,但是唐朝均未同意。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 年),吐蕃以金城公主名義,將赤瑪類的死訊通知了唐王朝,唐玄宗命令宗正卿李敬宗持節趕赴吐蕃參加會葬儀式。吐蕃又遣使求和。
坌達延在唐蕃邊境屯集兵馬,並致書唐朝宰相,請唐朝把河源定為邊境,使兩國具有穩定的邊疆,然後結為友好盟國。
六月,吐蕃派遣名悉臘到達長安敦促。唐朝答應了吐蕃會勘邊界的請求,派左散騎常侍解琬奔赴河源。在談判中,吐蕃一再施加壓力,要求修改界約,解琬據約嚴拒。於是,兩族會盟徹底破裂。
七月,坌達延領兵十萬人侵擾臨洮、蘭州、渭州,大肆進行殺掠。唐朝被迫全力對付吐蕃。
八月,唐玄宗下達詔書,“大募壯勇士從軍”,任命名將薛仁貴之子薛訥為隴右防禦使,抵禦吐蕃。
唐軍在大來穀口、武街穀、長城堡等地打敗了吐蕃,迫使其退守到洮河以西之地。
十月,唐王朝詔令河西、隴右各地清理戰場,要求所在州、縣掩埋蕃軍屍骸,並派遣使者慰問安撫金城公主。此時的吐蕃也派大臣請和,但是由於使臣態度傲慢,唐玄宗沒有答應。
十二月,唐玄宗改元為開元,唐王朝在都州設置隴右節度使,以隴右防禦副使郭知運為隴右諸軍節度大使、鄯州都督,全麵加強隴右地區的防禦。
開元三年(715 年),吐蕃在西域、鬆州挑起事端,均被唐軍擊潰,隻好放棄了與唐朝為敵的策略。
開元四年(716 年)八月,屢戰屢敗的吐蕃想要求和,金城公主以謝恩的名義向唐玄宗上《謝恩賜錦帛器物表》稱:
現在時值仲夏炎熱,希望皇帝兄長注意起居飲食。我曾見兩國當年的舅甥盟約,希望現在還能像以前那樣和好如初,若真能如此,我便如同獲得再生、欣喜雀躍。皇帝兄長賞賜的金帛物品我都收下了,謹以金盞、羚羊衫和緞青長毛氈回贈。
開元五年(717 年),金城公主再次上表請和稱:我很平安,請皇帝兄長不必憂心。吐蕃的宰相對我說讚普想要請和,希望雙方親立誓文。以往皇帝不答應立誓,我嫁到吐蕃後雙方和好。但如今邊境戰事不斷,恐怕難以繼續安寧。若隻憐憫我遠嫁他國而讓皇帝兄長盟誓是不合理之事,但念在能使兩國長治久安,懇請謹慎思量。
唐玄宗準許了金城公主求和的奏請。開元十年(722 年)至十七年,唐蕃戰事再起,唐軍屢次大敗吐蕃。唐玄宗派遣皇甫惟明、張元方前往吐蕃向讚普和金城公主宣旨,要求和談。吐蕃讚普答應請和,並上表稱:
外甥迎娶公主,情義如同一家。之前是張玄表等人率先發起進攻,才使得邊境戰事緊張。外甥深知尊卑禮儀,怎敢失禮冒犯?實在是邊境情況所迫,得罪了舅舅。如今承蒙遠差使節前來看望公主,外甥不勝喜悅。若能兩邊修好,我死而無憾!
吐蕃因此再度依附唐朝,這是一件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事件。後來,吐蕃又派人到長安求取了《毛詩》《左傳》等書籍。這樣一來,漢族的工藝技術和文化典籍進一步傳入了吐蕃。
就這樣,在又一位和親公主的影響下,唐蕃關係再次出現了積極成果,雙方又罷兵和好。吐蕃也在經濟文化方麵表現出了明顯的進步。
開元二十八年(740 年),金城公主在吐蕃病逝。第二年,吐蕃使者抵達長安報喪。幾個月後,唐玄宗輟朝三日,為金城公主舉行哀悼。
金城公主入蕃三十年,以文成公主為榜樣,力促唐蕃和盟,為兩地文化交流貢獻良多。此間唐蕃雖曾有過多次戰爭,但雙方使臣往來頻繁,仍以和好為主。
開元二十二年(733 年),唐、蕃在赤嶺定界刻碑,立下盟約互不侵擾,並在甘鬆嶺設立了貿易市場,平息了邊界持續數十年的戰亂,造福了邊疆百姓,也幫助唐王朝繼續鞏固繁榮景象。應當說,這次唐蕃會盟的促成,金城公主是功不可沒的。
在金城公主去世後,她開啟的雙方會盟的協商機製,成為了一項重要的遺產,在後來的許多年仍然不時地被人們采用。這種協商機製雖然不能徹底解決爭端,但對緩和雙方的關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唐蕃雙方分別在唐肅宗元年(761 年)、唐代宗永泰元年(765 年)、唐德宗建中四年(783 年)舉行了會盟。
最為世人稱道的,就是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唐蕃雙方在長安的會盟。次年,唐朝派禮部侍郎劉元鼎到邏些參加會盟典禮,並在大昭寺前塑了一座唐蕃甥舅會盟碑,正式確立了唐蕃為甥舅關係。碑文寫道:
南方門隅天竺,西方大食,北方突厥、湟麥,均畏服,爭相朝貢,俯首聽命。
東方有漢國,地極大海,日出之處,其國君與南麵尼婆羅等國不同,教善德深。
盟誓中還說:
為了長遠的利益,彼此要消除存在過的不和,愛惜舅甥的親密關係,永遠和好,互相援助。
此碑的前後兩麵,還刻著盟約的誓詞,左右兩側刻著唐朝和吐蕃會盟使臣的姓名。
此碑共有三塊:一塊立在長安,一塊立在交界處,一塊立在邏些。如今,前兩塊碑已經找不到了,但是,在邏些的一塊還完整地屹立在大昭寺門口。
這是漢蕃兩族關係史上又一個重要的裏程碑,它標誌著兩族友好關係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