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修建小昭寺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前曾經塑造過三尊等身塑像,並親自為其開光,分別是其八歲、十二歲、二十五歲等身塑像。佛祖曾說過,見這三尊塑像如見佛祖本人。其中,二十五歲等身像是最高大的,但是它不幸遺失,早已不知去向。

然而,讓西藏人們感到無比自豪的是,佛祖的另外兩尊等身像都被人帶到了西藏:其八歲等身像由墀尊公主帶入吐蕃,鬆讚幹布為其建有大昭寺;其十二歲等身像由文成公主帶入吐蕃,鬆讚幹布為其建有小昭寺。

小昭寺又名上密院,藏語叫居堆巴紮倉,與大昭寺並稱拉薩二昭,它位於今拉薩城的東北部。

相傳,文成公主曾帶著十二歲的釋迦牟尼等身像進入吐蕃。一天,她乘坐的木車陷入了沙地之中。

她通過推算,得知此處是龍宮所在地。所以,她決定把釋迦牟尼佛像安放在此地,並修建一座寺院來供奉它,如此既能震懾龍魔,又能使國運昌盛。

文成公主在那裏主持修建的寺院,就是後來的小昭寺,它與大昭寺同時開工、同時告竣,同時開光。為了建設小昭寺,文成公主還特地用了從內地帶來的能工巧匠,以漢地廟宇為模式,結合藏地建築特點,建成了極為壯觀的重樓疊閣。小昭寺的整體建築,經過一年時間建設而順利竣工。

隨後,鬆讚幹布舉行大慶筵,為之開光,聲勢浩大、壯觀。小昭寺門麵向東方,寄托著文成公主對家鄉的思念。

吐蕃百姓為了表示敬意,就在佛像前獻上了很多貢品。按傳統佛教的習俗,供奉佛祖和菩薩的貢品有六色,即花、塗香、聖水、瓦香、果品、佛燈。可是,在草枯花逝的時節,人們無法采擷鮮花,所以工匠們就獨出心裁地用酥油塑造了一束花獻於佛前。從此以後,酥油花就成為了一種藏傳佛教特有的貢品和藝術。

酥油花是一種油塑工藝品,以酥油為主要製作原料。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類食物,是從經過反複攪拌後的牛奶中提出的黃白色油脂。這種油脂呈凝固狀,柔軟細膩,色澤純潔,清香撲鼻,可塑性極強。用其塑造出來的工藝品,具有形象逼真、色彩鮮豔、精巧玲瓏等特點。

原先文成公主帶來的佛祖十二歲等身像供奉在小昭寺,而墀尊公主帶來的佛祖八歲等身像供奉在大昭寺。後來,武則天當政期間,吐蕃人聽說武則天想向吐蕃王朝要回文成公主帶走的佛像,於是趕緊將佛像移至大昭寺的一間屋子裏藏了起來。

後來,唐朝的金城公主進藏和親時,人們又把佛祖的八歲等身像移至小昭寺供奉,並找出佛祖十二歲等身像放在了大昭寺中供奉。從此,兩尊佛像便易寺而居。

再後來,小昭寺幾經火焚,如今人們看見的小昭寺建築大多是後來重修的,隻有位於底層的神殿仍是早期的建築,殿內的十根柱子依稀可見吐蕃遺風:上麵鏤刻著蓮花,並雕有花草、卷雲、珠寶、六字真言。

後來重建的小昭寺主樓分為三層,底層分門庭、經堂、佛殿三部分,周圍是轉經廊道,廊壁上遍繪無量壽佛像。其頂層是漢式金瓦,金光閃閃,人們從拉薩的各個方位均能看到,蔚為壯觀。

小昭寺反映出了文成公主對佛教的虔誠信仰,也見證了文成公主對西藏文化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