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跌宕起伏

正式參加科舉考試

明代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曆代。在明代以前,進學院學習隻是科舉培養人才的方法之一。到了明代,進學院學習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

明代進入國子監學習的人,稱監生。監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員子弟入監的稱蔭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監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別是明初,以監生而出任京城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明成祖以後,監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卻可以直接參加鄉試,通過科舉做官。

參加鄉試的人員除了監生外,還有科舉生員。隻有進入學院,成為生員,才有可能入監學習或成為科舉生員。明代的府學、州學、縣學,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人員通稱生員,俗稱秀才。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

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後分往府、州、縣學學習。

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於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於諸生之末,稱為附學生員,科稱附生。

考取生員是功名的起點。一方麵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另一方麵,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科考兩級考試,按成績分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因此,進入學院是科舉階梯的第一級。

明朝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京府、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鄉試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舉行,又叫鄉闈。

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 年),二十一歲的王守仁第一次參加浙江鄉試。據說,在他參加鄉試時發生了一件神秘事件。那天晚上,巡場者看見考場上突然出現了兩個巨人,分別穿著紅色和綠色衣裳,東西相向而立且自言自語“三人好做事”,說完就忽然不見了。考生們聽到這怪人的話後,連卷子都不想做了,專心思考起那句話的寓意來。王守仁自然也不能心無旁騖,但他思考了很久,也得不出合理解釋。

據說這個神秘事件為王守仁這次鄉試以及日後的軍事成就做了一個預言。因為在這個考場上,王守仁和胡世寧、孫燧三個人脫穎而出中了舉人。而後來在平定寧王叛亂時,三個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王守仁順利通過這次考試,接下來就要參加第二年的會試。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在鄉試的第二年即逢醜、辰、未、戌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

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王守仁中舉後,其學問大有長進。與此同時,他也越來越喜歡談論軍事,並且很會射箭。當時,所有人都認為王守仁在第二年的會試中會一鳴驚人,王守仁本人也信心滿滿。

然而意外發生了。老天爺像故意似的要苦王守仁的心誌勞他的筋骨,讓他走一段彎路,或者是讓他暫時停滯下來。弘治六年(1493 年)春天,會試還沒有開始,王守仁就病倒了。可是考試不等人,於是他隻好抱病參加了禮部會試。結果可想而知,他名落孫山。

對於這次意外,王守仁仿佛什麽事都沒有發生。他似乎沒有把這當成意外,而是真當成了老天爺的考驗。不過,王華的同僚好友卻都來安慰王守仁,其中就有當時的文壇領袖、大名鼎鼎的內閣大學士李東陽。

李東陽是一個幽默詼諧的人,和王華私交不錯。王守仁的才名以及格竹子的趣事,他早有耳聞,得知王守仁落榜,倍感意外。李東陽本想安慰一下王守仁,卻見他並不是什麽難受的樣子,於是立馬改變主意,趁機調侃王守仁說:“你這次雖然不中狀元,下一次科舉必定會中狀元,試一試為下一次科舉登第做個‘來科狀元賦’給我看看。”

對於寫詩作文來說,王守仁一向很自信。李東陽剛說完,少年氣盛的王守仁當即提筆鋪紙,一揮而就。一篇新鮮出爐的《來科狀元賦》寫得文采斐然,恣意汪洋,如瀑布直飛,如大河奔流。

李東陽讀後嘖嘖稱奇,禁不住大聲叫好:“此文真是妙哉!”

李東陽除了是這年會試的主考官外,還是明朝茶陵詩派的領袖人物,是當時文壇巨擘,學界泰鬥。不是誰都可以得到文壇領袖的誇獎,所以王守仁的文才屬實了得。

李東陽慧眼識英雄,看到王守仁就像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身影。所以,他讓王守仁作《來科狀元賦》,一半是調侃,一半是考驗。眾官員見李東陽稱文章奇妙,也都奪來傳閱,個個驚歎:“真是天才!真是奇才!”

“天才”“非池中之物”“前途無量”等詞匯像瀑布一樣傾瀉在王守仁的頭上。這些讚美之詞其實是鼓勵,王守仁當然明白。

他在平靜之中又信心十足,在他看來,意外隻是偶然出現,不是人生必定。

李東陽大讚王守仁之後,王守仁倒是很平靜,而有些人的內心卻翻江倒海,一肚子的嫉妒。這些人礙於李東陽在現場,不好意思當麵起哄,於是竊竊私語地說:“王守仁如此張狂,如果日後果真中了狀元,他的眼中還會有我輩的容身之地嗎?”

果然,三年後,當王守仁第二次參加會試時,由於某些人從中作梗,他又一次落第了。在放榜現場,有些人因為沒有見到自己的名字而號啕大哭,王守仁卻無動於衷。大家以為王守仁是傷心過度,於是都來安慰他。沒想到王守仁臉上掠過一絲滄桑的笑,說:“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人生中會遇到很多的艱難困苦,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能體現人的心性修養。尋常人往往慌亂悲戚,唯有修養深厚者能做到泰然處之。王守仁的坦然態度,正是表現了他深厚的心性修養。

但是,他不能考中進士就意味著不能進入仕途,也就沒有機會實現建功立業的夢想。因此,王守仁心中還是有點落寞但這就是現實,沒有考中進士,隻能再等三年。

於是,王守仁乘船南下,返回家鄉,準備三年後的會試。在路上,他順路拜訪了著名的太白樓。太白樓與湖南的嶽陽樓湖北的黃鶴樓、江西的滕王閣並稱“長江三樓一閣”,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稱。太白樓又名謫仙樓,位於安徽歙縣古鎮采石磯西南一千米處,麵臨長江,背依翠螺山。相傳李白在洛陽同華傳舍牆上讀得一首歙人許宣平寫的詩:隱居三十載,築室南山顛。

靜夜玩明月,清朝飲碧泉。

樵夫歌壟上,穀鳥戲岩前。

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李白讀罷,擊掌驚呼:“此仙人詩也。”於是他來歙訪許宣平,幾經周折,卻與許翁失之交臂。因為李白曾經在太平古橋西側的酒肆飲酒,後人為了紀念他,特將酒肆改名“太白樓”。

舊誌記載,太白樓始建於唐元和年間,因記載過簡,不得其詳。確認興建較早的時間為明英宗正統五年(1440 年)。這一年工部右侍郎周枕命廣濟寺僧修惠在寺前建太白樓,並在樓上畫太白像進行祭祀。

王守仁在太白樓憑吊過“詩仙”後,不禁詩興大發,寫下《太白樓賦》一篇,吊李白祠詩二首。其中一首詩中這樣寫道:謫仙棲隱地,千載尚高風。

雲散九峰雨,岩飛百丈虹。

寺僧傳舊事,詞客吊遺蹤。

回首蒼茫外,青山感慨中。

從詩中可以看出,王守仁對詩仙非常崇敬。

王守仁回到家鄉餘姚後,寄情於山水之間,調節心情,溺於辭章,倒也逍遙自在,並與文友們在龍泉山結成一個詩社。雖然詩社規模不大,但組織這些事務的工作對王守仁日後主持書院大有裨益。王守仁與詩社成員經常同遊龍泉山,徜徉於山水之間,吟風月、弄花草、抒性情,留下了許多唱和詩。這足見王守仁對故鄉的一片深情,以及他與龍泉山的不解詩情。這裏的峻峰秀巒、清風白雲不僅使他心靈坦**、胸懷寬廣,也使他詩藝大進,詩名日長,成為當時相當著名的詩人。

詩社中有一位忘年詩友魏翰,他平時以雄才自放,常和王守仁一起登山。有一次,兩人在山裏遊玩,對弈聯詩。詩句仿佛是地上的石子,每次都被王守仁收了最好。魏瀚慚愧地對王守仁說:“你的詩才太高,我隻好甘拜下風,退避數舍。”

在老家,雖然王守仁度過了一段愜意悠閑的時光,但是他期待有一天能大展宏圖的念頭依然在其心中揮之不去。他以詩詠誌,寫下了《次韻畢方伯寫懷之作》:孔顏心跡皋夔業,落落乾坤無古今。

公自平王懷真氣,誰能晚節負初心?

獵情老去驚猶在,此樂年來不費尋。

矮屋低頭真局促,且從峰頂一高吟。

不久,王明陽離開了龍泉山詩社,離開了老家餘姚,回到京城,準備再次參加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