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不朽功績

調任江西廬陵知縣

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 年)底,三十八歲的王陽明終於守得雲開見明月,他接到吏部的文書,調任江西廬陵縣任知縣,結束了貶謫生涯。他乘船路過湖南江門崖時寫了一首《過江門崖》。從中可以看出,盡管是赴任一個七品縣令,曾任六品職位的王陽明卻是胸懷無盡的喜悅之情。

除夕之夜,獨自一人在途中的王陽明感慨萬千,他寫下了《舟中除夕二首》。

第一首詩,王陽明看到路上的人們依照當地的風俗團圓過年,而自己和家人遠隔千裏,他便想念自己的老父親,希望見到父親,聽父親的訓誡。

第二首詩,王陽明感歎世上不平之事太多,自己心裏對隱居的生活有所向往。何況自己的仕途不順,徒然增長年歲,親友之間也沒有了書信來往,傷感之情在心中不斷翻湧。

“江湖未就新春計,夜半樵歌忽起予”是兩首詩中最關鍵的兩句。王陽明自從被貶黜以來,輾轉各地,漂泊江湖,險些喪命而他在龍場隻是讀書學習,研究學問,對於自己的未來並沒有規劃。此時的王陽明對於未來的仕途的發展並不樂觀,畢竟他隻是去做一個芝麻綠豆大的知縣。

樵歌,就是關於樵夫砍柴的歌。“起予”源於《論語》,孔子經常說自己的弟子“起予”,就是給他很多啟發的意思。王陽明當時在船上過除夕,看到別人的團圓和熱鬧,想到自己仕途失意,身在他鄉,遠離親人,心裏對未來也沒有什麽打算,不由得有些迷茫。

用內聖外王的標準來看,這時候的王陽明已經達到了“內聖”的境界,但卻沒有“外王”的成就,沒有建立“事功”。

在那個除夕之夜,王陽明有些苦悶、孤獨,忽然聽到半夜裏有人唱樵歌。雖然王陽明在詩中沒有說明樵歌的內容,但我們卻可以猜測樵歌的內容應該是積極上進的。一般來說,樵歌言簡意賅,大俗大雅,雖然文字簡單,卻有深意。《西遊記》裏記載孫悟空尋找神仙學藝,路上聽到了樵夫的歌,才有緣到菩提祖師那裏學道。

“夜半樵歌忽起予”,這一句對於前麵王陽明的孤獨、失落的情緒來說是一個轉折,顯示王陽明淡定從容的心態,不再為一時的得失榮辱而心潮跌宕了。

從詩中可以看出,在經曆了這麽多事以後,王陽明在心理上進一步成熟了。他以一種榮辱不驚、得失無意的心態去看待和處理人生中的事情,真正達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此後,王陽明沿著沅水乘船東下,經漵浦、辰溪,直達沅陵。

沅陵是當時辰州府府治所在地。王陽明在這裏短暫停留並講學,他為沅陵風光所吸引,在龍興寺寫下了著名的題壁詩《辰州虎溪龍興寺聞楊名父將到留韻壁間》:杖藜一過虎溪頭,何處僧房問惠休?

雲起峰間沉閣影,林疏地底見江流。

煙花日暖猶含雨,鷗鷺春閑欲滿洲。

好景同來不同賞,詩篇還為故人留。

後來,王陽明有一首《與沅陵郭掌教》的詩專門描述了他從貴州龍場趕赴江西,路過沅陵在虎溪龍興寺與門人冀元亨、蔣信、唐愈賢等人講學的情景。他對這次沅陵講學感到極其欣慰並在自述中寫道:謫居兩年,無可與語者。歸途乃得諸友,何幸何幸!

離開沅陵之後,王陽明來到常德並住在潮音閣。第二次到常德的王陽明再次拜訪了父親的同科進士文澍,兩人一見麵就連續交談了三個晚上。王陽明逗留半個月舍不得離開,可見兩人交情何等深厚。

在倆人的談話中,文澍談到自己的死,並且要求王陽明在此時為他提前寫《墓誌銘》。王陽明雖然很佩服文澍的達觀的人生態度,但是心有不忍,所以沒有答應。後來,在文澍去世後王陽明寫下《文橘庵墓誌》。此文被收入了《王陽明全集》。

在常德,王陽明結識了一位很有學問的隱士楊應源。兩人雖然有學術分歧,並且在講學時發生爭論,但是並不影響他們成為好朋友。

離開常德後,王陽明給楊應源寫了一封感情濃烈的信。信中稱自從兩人綠蘿一別,自己已經擺脫了仕途的煩惱。自己常常投身至自然界之中,曆覽清溪雲林,斜陽古驛,芳草天涯,尋找一番幽邃世界。自己閑時讀楊應源的近作,其中的詩、詞和古文品位很高,無須再把酒閱讀《離騷》了。王陽明在信中對宋儒釋經進行品論後說:“浮梗薄軀,有時邀恩歸裏,當訪君於桃花流水間,君其掃開閭巷以待。”意思是到了蒙恩退休後,我還會來常德,來桃花源看望老朋友。

王陽明在滯留常德期間,寫了《武陵潮音閣懷元明》《閣中坐雨》《霽夜》《僧齋》等詩。離開常德之後,他乘船經洞庭湖,再溯湘江南下,從淥口沿淥水東行。

正德五年(1510 年)三月,三十九歲的王陽明抵達江西廬陵就職。廬陵縣就是後來的江西吉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和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及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鄉。開府辦公的第一天,縣衙裏一下子湧進上千個當地民眾,大家齊刷刷地跪在地上,要求新任知縣減免賦稅。

王陽明了解情況後,得知廬陵縣是山區縣,本來賦稅就很重,這年朝廷還下令廬陵縣上貢本地並不出產的葛布,百姓的日子就更難過了。

王陽明認識到這樣的情況繼續下去,終究會釀成大患。於是,他當即宣布:“諸位父老鄉親,我會將你們的苦情向上級匯報,不僅今年新增的葛布錢不用上交,而且往年欠的所有賦稅也全部免了。”王陽明在廬陵縣的名聲倏然大震。

接著,王陽明發布上任後的第一道告示,要求百姓息訟。

廬陵縣的民風既淳樸又強悍,老百姓之間隻要有點衝突,便要到官府訴訟。雖然訴訟能夠處理一些事情,但並不利於調節整個社會風氣。

王陽明規定:如果百姓有重大事情一定要打官司,隻允許投訴一件事。並且狀紙不能超過兩行,每行不能超過三十字。凡是不按要求的訴訟一律不予受理,故意違反規定者更要重罰。

告示發出後,雖然老百姓一片嘩然,但是王陽明堅持不受理那些不符合規定的官司。他把工作的重心轉向完善地方行政機構。他慎重地選聘了裏正三老,由他們負責對當地居民進行勸導,從基層開始移風易俗,純化民風。經過三老的勸導百姓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官府的確是為他們著想,就不斷有人來撤訴。原本堆積如山的案卷逐漸減少,廬陵民風也為之一變。

王陽明設身處地地為百姓著想,百姓的難處就是他的工作內容。他在廬陵縣城視察時發現廬陵房屋的建造材料都是木材,房屋間的巷道狹窄,又沒有磚牆相隔,一旦失火,那將是滅頂之災。於是,王陽明要求那些臨街民居退後三尺,以拓寬街道來設置防火帶,疏散入口。每戶出一錢銀子,用來為臨巷道的房屋建磚牆。

王陽明到任的幾個月期間,廬陵都沒有下雨。那時候的人都比較封建,於是他吃齋了一個月,停止征稅,釋放輕罪的犯人。不知是不是他的誠心感動了老天,一個多月後,一場傾盆大雨降臨了廬陵。

任何人都看得出,王陽明確實以百姓為重。王陽明在廬陵縣隻待了七個月。在這七個月裏,他一共發布了十六道告示一舉扭轉了當地一直未能解決的政事積弊,把廬陵縣治理得井然有序。

王陽明在廬陵期間,還有一件事非常值得一提。他曾活捉了一個綽號“王和尚”的強盜。經過審訊,王和尚是一個強盜團夥的三把手。這個強盜團夥製造了很多大案要案,廣大百姓對此深惡痛絕。

王和尚冥頑不靈,麵對各種審訊,他強烈抵抗,拒不交代其他兩名匪首。王陽明親自審問他,他也是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說:“要殺要剮隨便,就別廢話了!”

於是王陽明說:“那好,今天就不審了。不過天氣太熱,你還是把外衣脫了,我們隨便聊聊。”

王和尚說:“脫就脫!”

過了一會兒,王陽明又說:“天氣實在是熱,不如把內衣也脫了吧!”

王和尚仍然是不以為意:“光著膀子也是經常的事,沒什麽大不了的。”

又過了一會兒,王陽明又說:“膀子都光了,不如把**也脫了,一絲不掛豈不更自在?”

王和尚卻一點都不“豪爽”了,慌忙擺手說:“不方便,不方便!”

王陽明說:“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還在乎一條**嗎?看來你還有廉恥之心,有良知,你並非一無是處呀!”

總有人感歎人心險惡,可王陽明用事實說明,哪怕是罪惡滔天的犯人,其心中也有良知。明白了這一點,就能明白犯人們最需要的不是懲罰,而是感化。這就是慈悲。

總有人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從而自暴自棄。王陽明用事實說明,沒有任何一個人是一無是處的,每個人身上都有美好的東西和珍貴的品質。所以,人要對自己有信心,堅信自己的價值。

經過王陽明的一番心靈感化,王和尚良知發現,供出了強盜團夥老大多應亨和老二多邦宰。二人很快被緝拿歸案,並且都招供了。王陽明將他們送到了上一級政府。

但是過了不久,王陽明就收到了上級的抗訴信。抗訴信稱這件案子是冤案,多應亨和多邦宰是純粹的良民。之前發生的刑事案件都是王和尚一人所為,而且王和尚已經承認了。上級政府要王陽明重新審理此案。

這案子並不難斷。三人作案時的目擊者有很多,當時也取證了,而且三人也承認了罪行。如今翻案,隻有一種可能,多應亨和多邦宰的家人打點了王和尚,要他一人頂罪。

王陽明不想讓罪人逍遙法外,他決心讓這三人重新親口承認罪行。開庭審問前,王陽明叮囑他的幕僚說:“當審訊進行到一半時,你就來找我,而且你要裝作有要事的樣子。”幕僚聽從了王陽明的計劃。

王陽明上堂後將事情原委從頭到尾問了一遍。王和尚一口咬定罪行都是他一人所犯,和多應亨、多邦宰無關。這時,王陽明的幕僚走進來,說有要事需要王陽明處理,王陽明便離開了。趁著三個罪犯不注意時,王陽明偷偷地鑽進了桌子底下過了一會兒,王和尚見大堂上隻有他們三人,就低聲向二人說道:“等會兒可能要給你們上刑,隻要你們能夠忍耐下來,我就能夠替你們脫罪。”王和尚話音剛落,王陽明就從桌子底下爬了出來,一麵整理衣服,一麵微笑地看著驚愕萬分的三人。從這個案子可以看出,王陽明絕非一本正經的老學究。處理實際問題,他向來靈活多變。

廬陵是王陽明創建心學後第一次施展才能的地方,效果十分顯著。他在廬陵和弟子聊天時,對自己在龍場的兩年時光唏噓不已,同時也對在貴陽講“知行合一”的成果並不滿意。王陽明對弟子冀元亨說,其實聽課的人雖然認同我的“知行合一”,但他們還是以科舉做官為目的。他們根本沒有體悟到“心靈自由”才是人生的真諦。一個人隻要把內心的善良完全喚醒,就能體會到聖賢的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