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遊四海

辦完母親的喪事後,家中又恢複了常態,李白決定再度辭親遠遊。雖然自知現在提這件事不太合適,但李白最終還是開口向已經白發蒼蒼的老父親提出遠遊的計劃。這一次,李客沒有像之前那樣毫不猶豫地支持兒子,他閉口不言,一臉茫然地看著兒子,接著欲語還休地牽動了下嘴角,默默地對李白揚了揚手。這一年,李白24 歲。

曉峰如畫碧參差,藤影風搖拂檻垂。

野徑來多將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隨。

看雲客倚啼猿樹,洗缽僧臨失鶴池。

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

這首詩寫出了李白的政治抱負和他此次遠遊的目的,可見李白離鄉之際,心中既有對故鄉的眷戀之情,又有著入世之心高於一切的理想,李白在矛盾的心情下寫就了這首《別匡山》之後,仗劍東行。

李白與師兄吳指南首先到峨眉去拜訪老友,但未久留,隨即離開。臨行前,他作了一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自此他再沒回到這風景如畫、令他魂牽夢繞的地方。離開了峨眉山,他們先到三峽,住在夔州(今重慶奉節縣)的西山上,後人為了紀念李白,把這座小山丘稱為太白岩,還在上邊修築了一座太白祠堂。

李白在這裏住了一年多,十分心儀這裏的秀麗景色。如果是幾年前,他也許會在這兒住上五年十年,但此時,李白的心境大不一樣了,他感到自己可以利用的大好歲月有限,於是他在夔州待了十多個月,整理了一下心緒,便又繼續前進。

出川之後,李白沿著長江東下到了荊門、江陵一帶,這時一路與李白同行的吳指南突然身染惡疾而病逝於洞庭湖(一說是吳指南與人突起衝突而被毆致死)。李白傷心地伏屍慟哭。他本想把吳指南好好安葬,無奈此時旅費已所剩不多,實在無力為其殯葬,李白隻好準備就地安葬。

當晚,李白守在師兄的屍首旁,直到後半夜,疲累交加的李白困極了,便在離屍體不遠的一棵樹下打坐,閉目養神。突然四周起了一陣腥風,吹得草木刷刷作響,李白睜開眼,愕然看見一隻老虎正睜著眼睛,站在約莫十尺遠的地方,注視著吳指南的屍身。李白毫不猶疑地拿起日月劍奔至吳指南屍身旁,執劍與餓虎對峙,也許是李白的劍中藏有一股懾人的氣勢,僵持了數分鍾,那隻垂涎的餓虎竟然搖著尾巴走開了。翌日,李白匆匆地在洞庭湖濱掩埋了吳指南。

旅途中遇著了這種事,自然遊興大減,於是李白直下金陵。

李客事業龐大,在長江沿岸大城鎮都設有店鋪,而李白的一位同族兄弟也居於金陵,掌管金陵一帶的事業。李白投奔了金陵的親友,在金陵住了一陣子。對於死去的吳指南,李白仍念念不忘,對於不能妥善辦好師兄的喪事更是頗感不安,於是他從同族兄弟那裏得到了錢財資助後,立即回到洞庭湖濱,掘開那個臨時簡陋的墓穴,將吳指南的屍身重新仔細打點好,攜往湖北,於鄂城擇地安葬。吳指南的後事都料理妥當之後,李白才惻然離去。

離開鄂城後,孤身一人的李白出三峽到江陵,在江陵結識了司馬承禎,司馬承禎稱頌李白為“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能夠被這樣一位道教宗師讚揚,李白自然是雀躍興奮,因此寫了《大鵬遇希有鳥賦》(後改為《大鵬賦》。希,通“稀”),自比為大鵬鳥,又以稀有鳥喻司馬承禎。

在荊州、江陵待了一陣子後,李白即繼續沿江東下,最後到了會稽剡中。

青年時期的李白性格超拔,這使他不甘於平凡。在他心目中,一些曆史上的知名人物,如魯仲連、張良、範蠡等人,都是功成名就之後退隱山林的完美典型,所以他認為由絢爛歸於平淡才是理想的生命曆程。對於俠氣縱橫、自負傲岸的李白而言,這種思想是純真而浪漫的。但他年紀尚輕,人生曆練不夠,將現實的事情看得太單純。

李白的確有很大的抱負,他要建奇功立大業,他要以布衣之身直抵卿相,他要一鳴驚人,一飛衝天,因此他不願和常人一般,按部就班地去參加科舉考試,他覺得以所學來換取功名是一種低俗的交易,簡直是對讀書人的一種侮辱。於是他通過自己的途徑,廣結天下才俊之士,以此擴大自己的聲名。他想著,在不久的將來,朝廷便會知曉天下間還有李白這樣一位人物的。

在這段時期,他最突出的表現是輕財重義,他為了救濟落魄的公子,不到一年便散金三十餘萬,如他在詩文中所作:千金散義士,四座無凡賓。欲折月中桂,持為寒者薪。

——《贈崔司戶文昆季》(片段)李白的好客之風更是聞名遐邇,他為了沽酒招待賓客,竟把紫綺裘典當了。他根本沒將錢財放在眼裏,他豪放,敢做敢當,最瞧不起那些死讀書又不通時務的人,他將這種人稱為魯儒或魯生,他曾寫了一首《嘲魯儒》詩:魯叟談五經,白發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

足著遠遊履,首戴方山巾。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

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而對於萍蹤浪跡的豪俠,李白則極為傾慕,他曾有很多詩作描述俠客,但似乎也是在描述這一時期的自己: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遝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煊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漸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俠客行》

李白很崇拜朱亥、侯嬴等這種“為知己者而死”的人,他們重仁義,置生死於度外,事不成則以身相殉,一旦事成卻不居名利,這是多麽令人敬佩的氣節!李白時刻以他們為榜樣,砥礪著自己,鞭策著自己。

他這次暢遊江南非常快意,凡是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他都曾遊覽憑吊,如湘江、洞庭湖、鍾山、鳳凰台、鏡湖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一路上飲酒賦詩,留下許多歌詠仙蹤美景的佳作,如《越中秋懷》《蘇台覽古》《登金陵鳳凰台》等。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台》

這首作品是李白與群友登臨鳳凰台時即興之作,頗受文友讚賞,他自己也十分得意。

在李白東遊吳越的一年多時間裏,他過得很愜意,同時也感觸良多,生活閱曆所給予人的成長使李白終於悟到“一鳴驚人”“一飛衝天”的想法實在是太天真可笑了。他深深體會到,他的這種慷慨的俠義之舉和廣交天下才俊並不能助他步入仕途。他有些灰心,又深悔這段日子的荒唐。而每思及自己虛度了二十餘年的青春歲月,著實無顏見家鄉父老,尤其是對自己期望深切的老父。李白頓時陷入了沉沉的思索中。在人生的路上,他初次感到彷徨,這種懊惱情緒在《贈從兄襄陽少府皓》一詩中顯露了出來:

結發未識事,所交盡豪雄。卻秦不受賞,擊晉寧為功。

脫身白刃裏,殺人紅塵中。當朝揖高義,舉世稱英雄。

小節豈足言,退耕舂陵東。歸來無產業,生事如轉蓬。

一朝烏裘敝,百鎰黃金空。彈劍徒激昂,出門悲路窮。

吾兄青雲士,然諾聞諸公。所以陳片言,片言貴情通。

棣華倘不接,甘與秋草同。

一日,李白遊至揚州,在當地的一家小酒館裏投宿,夜晚,一彎皎潔的明月掛在窗前,身處異地的李白此時十分懷念家中的老父,想起自己縱然滿腹才華卻投刺無門,理想的失意令李白油然而生一股思鄉之情,於是,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經過一番深省後,李白一改往日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形態,那種任情豪放的言行自此以後便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