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杵成針

公元720 年春天,李白再次拜別了父母家人,一襲青衫、一把寶劍、一個包袱,同時懷揣著滿腔的熱誠和遠大抱負,動身前往蜀中遊曆。遊曆途中,李白聽聞峨眉山中有許多誌行高潔、學問淵博的高僧隱居修道,於是李白決定去佛教聖地峨眉山尋訪高人。

作為像李白這樣年輕氣盛,又充滿自信、自傲和理想的青年,最崇拜的就是這類隱居的高人了。李白明白自己雖然才氣縱橫、天資聰穎,但若要達到超凡的境界,則還有著一段漫長的路途要走,因此他非常渴望獲得高人的指點,以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

為了這個目的,他便前往峨眉山訪求名師高士。途中路經成都,成都是蜀中省府,城中山明水秀,名勝古跡眾多。李白自幼生長於西域胡地,遷居中土後又寓居於偏僻的廣漢地區,期間他又於戴天山隱居求學數年,哪裏見過像這樣繁華的都市景象!

他一入成都,但見寬敞的青石板大道挺直地向前延伸著,道路兩旁家家金窗繡戶,戶戶珠簾懸鉤,路上行人熙攘不絕,一幅太平盛世下的街景畫卷盡收眼底。如今,李白也行於這幅畫中,不禁驚喜交加,流連忘返。

李白的足跡踏遍了成都及近郊大大小小的名勝。他目不暇接地遊賞著這裏的一切,貪婪地啜飲著蜀中文化的點點滴滴,處處都令他驚異、令他讚賞,尤其是成都南郊的摩訶池,更是使他流連徘徊,不忍離去。在摩訶池上有座散花樓,景致迷人,李白常登臨此樓,且曾題《登錦城散花樓》詩於其上: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

飛梯綠雲中,極目散我憂。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

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遊。

由於家中富裕,所以李白出手大方,揮金如土,若遇著急困之人,則散金救濟,再加上他灑脫不羈的個性,時日一久,竟然頗富義名。即便是在這個陌生的、舉目無親的城市裏,不過數日,他也廣結各方好友。

輕歌曼舞、低吟淺唱,這些新奇的感覺和**足以令一個涉世未深的少年沉迷其中。如今驟然置身其中的李白似乎已經全然忘記了此行峨眉求道的目的了。

這時盛傳禮部尚書蘇頲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行將路過成都。平常備受讚美而自大狂傲的李白得知這消息後十分高興,他認為這是他嶄露頭角、施展抱負的絕佳機會,於是精挑細選了幾篇平日最得意的詩文,打算在蘇頲上任的途中投刺拜見。雖然這是極唐突冒昧的舉動,但當時年輕氣盛的李白卻以為,當今朝廷的博學之士蘇頲必是一個愛才的學者,他的自薦舉動定會受到賞識,就此平步青雲也未可知。少年時期的李白已經有了遠大的政治理想,並為自己設定了一種特殊的步入仕途的方式,即以布衣直抵卿相,匡扶濟世,然後功成身退。

果然,李白如願以償地見到了蘇頲,也呈上了自己精心選作的詩文,並應蘇頲的要求,當場作賦一首。蘇頲看了李白的詩文後,當即設宴,親自款待他,並把他介紹給群僚:“這位李公子天生資質超拔,他的文章清新秀麗,頗具神韻,下筆不休,雖在風格和功力上未臻成熟,但已可見大家的風範了,若能再在博學深究方麵多下功夫,有朝一日,必能如司馬相如般名留青史。”

能得到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知名文士對後輩做如是評價,換作旁人,一定受寵若驚,但李白似乎並不滿意,甚至還深感沮喪。原來,李白滿心希望得到蘇頲對自己文章和卓然不群的才華的全然肯定和歎服,而不是那種美中不足、尚有殘缺的稱道。

想想,一個自認為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又桀驁不馴的年輕才子,竟被批評說還得在學問研究上多下功夫,這對李白而言,是多麽難堪的一件事啊!他如何能忍受這種褒揚中帶有貶低的評價呢?

生平首次嚐到了挫敗的滋味,李白當日便向蘇頲拜謝辭別。回到客店後的李白獨自憑欄對月思索了良久,他開始對自己的才華產生了懷疑。最後,他終於明白,所謂天生的聰慧,並不足以成就一個人,要成為天才,還需借助後天勤奮不懈的努力才行。想通之後,李白收拾起被嚴重刺傷的高傲心靈,結束了慵懶散漫、吟風弄月的市井生活,整裝徑往峨眉山去了。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

雲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

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倘逢騎羊子,攜手淩白日。

這首《登峨眉山》是李白在登覽峨眉山的途中所作。李白到了峨眉後,很是喜歡這塊地方,在這裏,他見到了幾位真正的高僧,這些世外高人在學問和道行上的修養使李白自歎弗如,由此,他對自己曾經的年少輕狂慚愧不已,每一想及過去自己桀驁不馴、目中無人的樣子便不禁汗顏。此時,他感悟到自己還有著太多不足需要通過虛心學習來彌補。於是他決定留在這塊淨土潛心讀書、悟道,不學成則絕不下山返家。

在這裏,他每天和高僧談佛,和道士講道,閉門潛居研習詩作,興致好時更是揮劍起舞,直到累得汗水淋漓,便縱身躍入溪中,在清澈冷冽的山泉中**滌身心,思省著平日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洗盡一身的俗塵和雜念。

在峨眉山的這一段時日,李白除了要讀書作詩、練字習琴、談佛講道外,還常常接待一些朋友,日子過得豐富多彩,對於這種閑逸又充實的生活李白似乎也很滿意。

峨眉山的高僧中不乏彈唱吟和的能手,而在這個靜謐安詳的深穀中,若能輕撫著琴瑟,和著風聲鬆語、鳥叫蟲鳴輕吟淺唱,也不失為一種超然的享受。李白每見人沉醉於其中,心中便生出萬分的羨慕,於是在欣賞之餘,李白也開始向人討教琴藝,以他的聰慧和努力,不久便能青出於藍了。

當時,峨眉山一位年輕的和尚擁有一張名琴,叫作綠綺琴,在一次很偶然的機會裏,李白欣賞到了這位年輕和尚弄琴輕唱的情景,他永遠也忘不了和尚手撫綠綺時,臉上那股悠然自適、無欲無念的表情,以及那如淙淙流水般的悠揚琴聲,真可謂繞梁三日,餘音不絕。數日後,李白獨自前往拜訪這位年輕的和尚,懇請他為自己彈奏一曲。和尚知來者是李白,當下欣然同意,但他同時要求李白賜予他一首詩。被人索要詩作,這在剛剛成就名氣的李白看來是何等榮耀,於是二人惺惺相惜,彼此陶醉其中。在悠揚的琴聲中,李白一揮而就,寫下一首《聽蜀僧濬彈琴》,自此綠綺琴名揚天下: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李白這時已練得一手好字,筆筆奔逸豪放、字字神韻天成。

李白聽琴時即興寫就了一首詩後,他的詩文墨跡便在僧侶道士之間流傳開來,且名氣日盛,隻要一提李白,住在峨眉山和象耳山附近的人就都知道是那位能寫一手好詩好字,更舞得一手好劍,且豪放灑脫的年輕人。

李白在山中待了一段時日,雖然山上一切盡如人意,且秀美異常,不過這裏的一花一草、一鬆一木都隻是心靈上的一種寄托與慰藉,李白還是凡俗中人,他開始想念起遠在廣漢的父母家人和成都市井的燈紅酒綠來,山下的一切都吸引著他,令他牽掛,於是他決定下山。雖然他的學業尚未達到令自己滿意的地步,但李白還是以最快的速度整好行裝,辭別了山中的友人,動身下山,興衝衝地再次投入萬丈紅塵之中了。

李白歸心似箭,腳步輕快,本來得兩天的時間才能走完的路程,李白行至傍晚,竟已來到山腳下了。見已經趕了這麽長一段路,李白也覺得有些累了,便隨便找了塊平坦的草地坐下來,取出水和幹糧。稍事歇息後,李白發現不遠處的小溪旁,有位老嫗正拿著根鐵杵在一塊大岩石上磨著,單調而反複的動作卻勾起了李白的好奇心,於是李白走上前去,想要探個究竟:

“老婆婆,您這是在做什麽呀?”

“哦,年輕人!我是想要把這根鐵杵磨成繡花針。”老婆婆微笑著說道。

“繡花針?您要把這根鐵杵磨成用來刺繡和縫補衣物的那種繡花針?這怎麽可能呢?”李白十分驚訝,他覺得眼前的這位老婆婆一定是糊塗了。

“這是需要費很大的工夫,也許是一年,也許是兩年,但總有一天會完成的,凡事隻要有恒心,有毅力,就一定能成功,更何況隻是把鐵杵磨成繡花針呢!”老嫗說完又自顧自地磨起來。

李白愣愣地站在一旁,他想到:“一位村野老嫗都有要將鐵杵磨成繡花針的決心和毅力,而我卻……”想到這裏,李白不禁羞愧難當,隨即反身朝山上的小徑走去。經過了徹底的反省,他決心要改變自己,想要不辜負自己的那份天賦,名留青史,還得痛下一番功夫才行啊!

再度折返山上的李白,在讀書習作上更加用心了,倒是劍練得較少了,也不再像之前那樣經常流連青山綠水,他覺得這些都是奢侈的享受,時光的腳步是不會為任何人停留的,他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來充實自己。

李白意識到自身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於是他更加頻繁地與高人異士往來,在長期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下,李白也漸漸變得謙和含蓄了。他勤讀詩書,並且深受詩書的影響,對存於天地間的仙境產生無限的向往,加上他所處的環境和所接觸的人、物,都使他認定仙境是存在的。

信仰宗教往往容易造成一種狂熱,那時道教正盛行,人們一窩蜂地興建道觀,信奉道教。而當時的唐朝也正值國運興隆、人民富足、國泰民安的時代,許多達官顯貴過膩了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開始對長生不死、青春永駐等道家的神話向往不已。

於是許多人舍棄了塵世間的高貴身份和錦衣玉食的生活,寧願追隨高人異士去尋求得以永生的方法。這時的唐王朝,上至君王貴胄,下至販夫走卒,無不沉迷於虛無縹緲的仙道思想。

生來就帶著幾分仙骨的李白自然也對此沉迷不已,他常和峨眉山上的那些方外之人談佛論道,而每每會悅服於他們玄奧的語言境界和飄逸高潔的談吐舉止。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似乎都是不屬於凡世的。李白認為他們之所以能遠離塵囂,完全是由於他們的信仰所致。望著峨眉山頭來去間瞬息萬變的山嵐,李白心頭翻湧著一股似悠揚、似惆悵的宗教浪漫情操。

李白更經常想起影響他至深的父親,李客對道家經典接觸甚多,而且常到各寺觀中施舍錢財,甚至還曾經有過出家修行的念頭,或許人在經曆了塵世間的悲歡離合與富貴風流之後,終究也會希望在信仰上找尋心靈的慰藉與依托吧!

在佛、道兩者之中,李白似乎更傾心於道家,道家思想給予他很深的影響,他想過閑適清靜的生活,一直向往那飄逸自如、來去無蹤的仙人遊俠。也許道家較接近李白那種**不羈的氣質吧!所以李白作了許多追求遊仙、辟穀煉丹的詩章,從這些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他除了想要揚名於世以外的另一心願: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揮手折若木,拂此西日光。

雲臥遊八極,玉顏已千霜。飄飄如無倪,稽首祈上皇。

呼我遊太素,玉杯賜瓊漿。一餐曆萬歲,何用還故鄉。

永隨長風去,天外恣飄揚。

——《古風五十九首》之四十一

在峨眉山又待了一段時間後,離家許久的李白日夜牽掛起父母雙親來。於是他辭別山中的友人,匆匆返回了廣漢。李白返家後數日,月娃便病逝了,月娃很欣喜地見著了闊別數載的兒子,心滿意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經曆了與親人的分別後,李白似乎更加成熟了。當年的自負和俠義仿佛又重新回到李白的身上,但這種自負中又略帶謙和,而俠義中也不再有狂傲,李白已成為一位真正的令人心儀的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