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扶濟世的陰謀

公元756 年,長安陷落。玄宗暫時躲避在漢中,下詔給他的十六子永王李璘,任命他為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采訪使,兼江陵郡大都督。隨後,永王便招募兵馬數萬,再加上江南物阜民豐,皆任他掌握支用,這令永王璘躊躇滿誌,儼然是雄霸一方的君王。

當時太子李亨在黃河上遊靈武召集西北邊地精兵對賊作戰,朝中臣將紛紛勸他登基即位。於是太子即位於靈武,這便是後來的肅宗。

肅宗察覺永王勢力日漸擴張,霸踞一方,唯恐日後演變成一股難以控製的力量,於是下令,命永王前往四川,但永王自恃兵強馬壯、富庶一方,竟抗命不從,仍擁兵江南。

公元757 年,永王大軍直抵潯陽,想要與肅宗爭奪皇位,於是沿途大事求才。永王早已聽聞李白的大名,於是到了潯陽後極力要征召李白入幕。永王三次召見李白,令他限期報到,否則將以抗命之罪處置。

當時李白身體狀況不太好,而且對現實政治已失去了信心與興趣,所以並不想入永王幕,但又不得不應命前往。

李白成了永王幕僚後,在永王的大軍中,看到永王的部下士氣高昂,將士們英姿勃發,頓時又燃起了昔日的政治理想,他認為濟世天下、造福百姓的夙誌終於有機會實現了。但通過連日的觀察,他覺察永王動機不隻是驅除胡虜這麽簡單,於是他作詩以諷諫,暗示永王不要擁兵作亂:龍盤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

春風試暖昭陽殿,明月還過鳷鵲樓。

——《永王東巡歌十一首》之四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永王東巡歌十一首》之十一李白雖然希望得到永王的重用,但他希望待功成名就之時,他李白也好,永王也好,終歸隻是大唐的藩王和臣子。

但李白似乎總不能獲得命運之神的青睞。永王大軍逼近江淮時,當初所打的驅逐胡虜的正義旗號如今已完全敗露,充分顯示出叛亂的意圖。因此當初誓死效忠的許多有誌之士紛紛逃走或倒戈,一時軍中大亂,而當時身任淮南節度使的高適率領著軍隊乘機追擊永王,於是這場內亂終於被平定。

見永王不知悔改以招致禍患,李白十分痛心,於是向南奔逃,渡江到了安徽的司空原,他驚魂未定地在這兒待了一陣子。司空原就是司空山,位於安慶府太湖縣西北,李白本想就在這深山裏度此餘生,但不知何故,這年秋天,李白又潛至安徽宿鬆。由於長途跋涉,心力交瘁,到了宿鬆後他就臥床不起了,而就在此時他被當地官兵發現,以謀逆之罪被捕,下獄潯陽。

李白從小就一身傲骨,此時卻以叛臣的身份身陷牢獄,他既委屈,又悲愁。他在獄中曾數度作詩傾訴胸中的苦悶,並希望能獲得營救:

胡馬渡洛水,血流征戰場。千門閉秋景,萬姓危朝霜。

賢相燮元氣,再欣海縣康。台庭有夔龍,列宿粲成行。

羽翼三元聖,發輝兩太陽。應念覆盆下,雪泣拜天光。

——《獄中上崔相渙》

李白懷有縱橫家的氣質,再加上他向來都以“佐明主”“匡社稷”“解世紛”“濟蒼生”為己任,所以不論他是在什麽狀況下入幕永王府的,他的本意完全是出於一片愛國愛民的情懷,但最後竟落得這種下場,實在是值得同情的。

當時崔渙任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詔充江淮宣尉選補使,他接到了李白的詩,即上疏皇帝,請求能赦免李白的罪,而同時李白也曾寄詩給禦史中丞宋若思。後來宋若思自吳地領兵來潯陽,才將李白從獄中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