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身後事

與詩聖的邂逅

李白此次被迫離開長安,固然與奸人的讒言有直接關係,但李白豪飲無度的生活方式和他高傲的性格也是遭人非議的原因。但不管怎樣,他對玄宗並無絲毫的怨恨和不滿,所以雖然離開了朝廷,卻仍對往日的寵遇念念不忘。臨行,李白又作了幾首詩,借感別抒發去朝時的孤憤之情:鳳饑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與群雞,刺蹙爭一餐?

朝鳴崐丘樹,夕飲砥柱湍。歸飛海路遠,獨宿天霜寒。

幸遇王子晉,結交青雲端。懷恩未得報,感別空長歎。

——《古風五十九首》之四十

而這些詩作中,尤以《夢遊天姥吟留別》(一作《別東魯諸公》)最為傑出: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一離開長安,便決定先到任城去探望妻子兒女,於是他從長安東行,沿途遊賞了山川美景,曆覽了名勝古跡,他那久窒的鬱悶心情因此開朗了不少。途中,他路經上洛(今陝西商洛),在商縣東南有一座商山,又名楚山,這座山地勢險阻,林壑深邃。相傳漢朝初年,“四皓”隱居在這座山中。所謂“四皓”

就是秦末隱居商山深處的四位德高望重、品行高潔的老者,他們分別是太湖/ 蘇州甪裏先生周術、商丘東園公唐秉、通城綺裏季吳實、寧波夏黃公崔廣。漢朝初年他們輔佐王室,保全了國家的體製,而事成之後,他們則隱退商山。李白對他們這種功成身退的高超誌節相當敬仰,他曾作《過四皓墓》讚頌道:我行至商洛,幽獨訪神仙。園綺複安在?雲蘿尚宛然。

荒涼千古跡,蕪沒四墳連。伊昔煉金鼎,何年閉玉泉?

隴寒惟有月,鬆古漸無煙。木魅風號去,山精雨嘯旋。

紫芝高詠罷,青史舊名傳。今日並如此,哀哉信可憐!

(第一句“商洛”,是商水、洛水的合稱)而後李白從上洛繼續東行,到了洛陽。洛陽是唐朝的一個重鎮,因為在洛水之陽而得名,當時長安稱西都,而洛陽則被稱為東都。它雖不像長安那樣富麗,但也是全國著名的大都會之一。在這個處處可聞絲竹之聲的繁華城市,李白自然不會就這麽匆匆地離去,他白天到各處遊覽玩賞風物,而晚上則飲酒宴樂,十分自在逍遙。

入長安之前,李白的詩名就已響遍天下,在長安做過3 年的供奉翰林之後,李白的名氣更大了,如今誰人不知“禦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的謫仙李白?所以李白到了洛陽以後除了見了很多舊識以外,就是待在酒店裏,接見許多慕名拜訪的人。每日往李白處拜訪的人不下數十位,雖然李白喜歡別人對自己的崇拜,但每日會客對李白那喜好遊玩的生活,真的是造成了很大的幹擾,而且那些人大多想借李白之名抬高自己的文名和身價,而不是誠懇虛心地來請教。所以李白深以為擾,常回避不見。

有些慕名前來拜訪的人都是已經小有名氣的了,但為了能夠得到李白的指點,往往不辭跋涉之苦來投文求教。

而在這些投文求教的人當中,杜甫是唯一一個獲得李白賞識,且能名留千古而不朽的。

杜甫是河南鞏縣人,鞏縣離洛陽不過幾十裏遠,當時杜甫因到洛陽舉進士不第,在家裏閉門苦讀了幾年,後來便獨自搬到洛陽居住。聽說李白到了洛陽,杜甫便即刻前往拜訪。

有一天,李白在外遊玩了一整天後回到了投宿的酒店。由於怕被別人發現而引來不必要的困擾,所以每次出遊回來,李白都由後門進出。這一天他著實累了,於是吩咐店小二為他準備一些酒菜,他吃過後好早點兒休息。

不一會兒,店小二為他端來了酒菜,並對他說:“李爺,有一個書生模樣的人,連續在店裏等了你幾天,現在還沒走呢!您要不要見他?”

“書生?我之前見過他嗎?”李白問。

“以前沒見過,但這幾天他每日都來找您,一等就是一天呢!”

“那你就請他進來吧。”李白邊斟酒邊說。

一會兒工夫,店小二領進來了一位書生模樣的公子。

李白遣走店小二後,便施禮詢問道:“請問這位公子尊姓大名?”

“小生杜甫,字子美,承蒙李大學士肯抽空見我,今謹獻上陋作,請李大學士雅正。”杜甫說著,恭謹地呈上了一首他的詩作。

李白見他舉止穩重,純然一派儒士之風,再細觀他的詩作,不禁笑讚說:“溫醇深厚,詩如其人。”

杜甫當時是個默默無聞的落第書生,竟能獲得名重一時的詩仙這般的讚譽,心中甚是感動,忙躬身拜謝。

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一夕之間即結為摯友。當時他們的年齡身份和地位都相差甚遠,李白此時年逾四十,做了3 年的供奉翰林,詩文早已名滿天下。而杜甫剛剛三十出頭,還是個屢試不第的落拓書生。他們竟能一見之下成了知交好友,這不僅在當時被傳為美談,而且更是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佳話。

此後,他們幾乎日日見麵,不是相攜遊山玩水,就是飲酒賦詩、促膝長談。杜甫對李白的佯狂與過人的才華有很深的認識並且極為欽佩。後來杜甫曾作詩來形容當時與李白如手足般互親互愛的情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他所寄贈給李白或提起李白的詩共有15 首。“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從這些提到李白的詩句中,一麵可以看出杜甫對李白才華的傾倒,同時又體現了二人互相勸勉、肝膽相照的深厚友誼。

在李白與杜甫相處過程中,二人無話不談,李白還向杜甫講述了自己在長安3 年經曆過的事情和結交過的朋友。根據李白的描述,杜甫還作了一首《飲中八仙歌》來描繪當時“八仙”

相聚飲酒談笑的場景: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賀知章)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李 璡)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李適之)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崔宗之)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蘇 晉)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 白)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張 旭)

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焦 遂)杜甫沒有見過“八仙”中的其餘七人,但光憑李白的講述,便將“八仙”聚會的場景描繪得惟妙惟肖。他的才華深得李白賞識。

李白在洛陽待了一陣子,便轉回齊魯,因為他實在惦念著妻兒們。而杜甫正想到各處遊覽一番,於是二人決定結伴同遊梁宋(今河南商丘及開封附近)、齊魯。

他們從洛陽東行,到了梁宋,這一帶山明水秀,名勝古跡甚多,二人日日共遊,頗為愜意。在這裏,二人又邂逅了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於是三人便結伴到處去玩賞。詩人的個性都較豪放,他們日日過著登高懷古、飲酒賦詩、造訪隱士的日子,甚是歡暢。李白、杜甫、高適都曾作詩記述這些片段,李白有《秋獵孟諸夜歸置酒單父東樓觀妓》,杜甫有《昔遊》,高適有《同群公秋登琴台》。

他們在梁宋停留了五六個月,然後在秋冬之際到了齊魯。

當時李白的從祖李邕在那裏做北海郡太守,曾設宴款待他們,並陪他們遊曆附近的名勝,將濟南方圓百裏內的名勝都遊覽遍了。李白和杜甫曾訪一位隱居深山的高士,李白曾作《尋魯城北範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範置酒摘蒼耳作》:雁度秋色遠,日靜無雲時。客心不自得,浩漫將何之?

忽憶範野人,閑園養幽姿。茫然起逸興,但恐行來遲。

城壕失往路,馬首迷荒陂。不惜翠雲裘,遂為蒼耳欺。

入門且一笑,把臂君為誰。酒客愛秋蔬,山盤薦霜梨。

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饑。酸棗垂北郭,寒瓜蔓東籬。

還傾四五酌,自詠猛虎詞。近作十日歡,遠為千載期。

風流自簸**,謔浪偏相宜。酣來上馬去,卻笑高陽池。

杜甫也曾作《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載述道: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

向來吟橘頌,誰欲討蓴羹。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他們結伴同遊,十分快意。但美好的時光似乎總是轉瞬即逝,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於是在公元745 年秋,杜甫便告別了這位知交返回故裏。李白特別在石門設宴,並作了《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為他送行:

醉別複幾日,登臨遍池台。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組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這次離別後,何時才能再相逢呢?那可真是遙遙無期。此時,隻有飲盡杯中酒,互道珍重,互祝平安了。與杜甫分別後,李白仍居於齊魯,但精神上卻覺得十分空虛,曾作詩述及對杜甫的思念之情,而杜甫也曾連續有詩作遙寄李白,詩中充分地流露出對李白的欽佩與思念。此次離別後,李白與杜甫至死都沒能再會麵,但他們的友誼並沒有因為距離阻隔而有所減損,此後,二人頻頻作詩以贈答,互寄祝福與寬慰。

不久後,李白也離開齊魯回到任城,此時他的兒女都已長大成人。由於李白長年流落在外,與妻子之間的情意已漸淡薄,兩人之間似乎產生了隔閡,無法像以前般親密相處。為了淡忘這些不快,李白再度縱情於詩酒,經常流連酒肆,醉酒夜歸,最終令他的妻子無法忍受而離開了他。

事業、家庭的雙雙失意使李白無心待在家中,便於公元746年再度南遊吳越。

他這次南遊的主要目的是去探訪他的忘年之交賀知章。

他一直感念賀知章以金龜換酒的知遇之恩,若不是賀知章稱自己為“謫仙人”,並在玄宗麵前推讚,他又怎麽能躋身翰林,得到皇上的恩寵呢?而此時的賀知章早已返回吳越老家頤養天年了。

但李白到達會稽時,才知道賀知章已經去世了。李白十分痛心,忙趕到賀知章的故宅去憑吊,並作《對酒憶賀監》兩首以追念故友: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鬆下塵。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狂客歸四明,山**士迎。敕賜鏡湖水,為君台沼榮。

人亡餘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夢,淒然傷我情。

追憶故人,回思往事,李白不禁淒然神傷。當時正是深秋時節,嘯嘯風號,柳殘荷敗,淒清的景色分外顯出悲涼之感,實在令人不忍停留,於是李白當天便掉頭而返。

離開會稽後,他到了梁宋,並娶了友人宗璟的姐姐宗氏為妻。李白與宗氏在梁園築室而居,時常結伴出遊,日子倒也過得和樂。而這段時間裏,他有3 年未回任城,對任城的子女甚是掛念,曾托人捎信給兩個孩子,以寄托思子之情。

公元747 年,朝中政事越加敗壞,奸相李林甫為排除異己,鏟除殺害大批忠良,李邕也被李林甫派人杖殺,李白得到消息後十分悲慟,但他既無權又無勢,雖有滿腔抱負卻不得施展。

這一段時間,他一則為政治的黑暗而哀慟,再則為親友故舊相繼凋零而感傷。他離開了梁園前往金陵,在那裏待了三四年,這期間李白曾北遊鄴郡、邯鄲、幽州(今京津冀地區)等地。

當時安祿山在幽州做節度使。李白在那兒看到安祿山驕橫跋扈的作為,已充分顯示出叛亂的跡象,因而對國家的安危頗感憂慮。離開幽州後,李白曾去尋訪謝朓故居,並作《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懷古之餘,又一次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牢騷: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李白在廣陵時還結識了魏萬。但兩人結識並非偶遇,魏萬因為仰慕李白,所以追隨李白的行蹤,跋涉千裏,最後終於在揚州遇見了李白。兩人相談甚歡,成了莫逆之交。此時李白已年逾五十,而魏萬則是剛及弱冠之齡的年輕公子。

魏萬後來易名叫魏顥,他雖然年輕,但卻飽讀詩書,頗富文才,李白十分欣賞他。有一日,李白將自己一生心血所鑄就的詩文交給魏顥,對他說:“我已老朽,一生無所成,現在我將一輩子所僅有的詩作交給你,望你能使它流傳千古,還有我的幼子,我一直未能善加教養,也希望你日後能代我多多照顧他。”

後來魏顥登第之後,果然不負李白的托付,將李白的詩文編成了《李翰林集》,但可惜的是,這本書卻失傳了。

公元755 年,看似四海升平的唐王朝忽然爆發了一場震駭朝野的大叛亂——平盧節度使安祿山擁兵20 萬自薊州起兵叛變。安祿山率著胡人漢人雜編而成的大軍,從北方節節推進到洛陽一帶,一時鼓角聲動,殺伐之聲響徹雲霄。第二年六月,潼關被攻破,安祿山的軍隊繼續向西挺進,直逼長安城外。此時玄宗方寸已亂,忙攜著楊貴妃匆匆逃往蜀中,於是大唐京都長安就這樣輕而易舉地陷入了賊手,中原動**,人心惶惶,大家紛紛四處逃亡。

當時身在宣城(今安徽宣城)的李白聽到安祿山舉兵造反的消息,心中惴惴不安,於是便打算往剡中(今浙江紹興)避難。

剡中極富山水之勝,六朝以來,即以景致遠近聞名,李白到了剡中後,卻沒有像以往那般盡情縱酒遨遊,他靜靜地反省著自己的過去。

戰火像燎原的火勢般蔓延,不久,東魯便陷於賊手。李白的兒女們都寄居在山東任城,這時的李白焦急萬分,很難想象,這位平生浪跡江湖、**拓不羈的李白,此時會為兒女安危所擔憂。在戰亂中,李白孑然一身,想到千裏之外身處於戰火中生死不明的兒女,李白不禁潸然涕下。

李白為兒女的安危寢食難安,終於決定繼續南下。幸而,李白這次南下遇到了滿懷俠氣和膽識的武諤。武諤素來仰慕李白的才學與俠風,故特地尋訪李白,得知李白日夜牽念著身陷東魯的兒女後,自願前去營救李白的子嗣。李白甚為感動,臨行,特設宴餞別,且作《贈武十七諤》。

經數月的殷切盼望,武諤終於安然地從烽火中救出了李白的一雙兒女,李白見著了闊別已久的兒女,欣喜萬分。但他也不能將兒女時時帶在身邊,於是便托武諤代為安頓。

李白原來是想前往東越,但種種原因使他打消了這個計劃,他臨時決定避居於廬山。前往廬山確實使他避去了安祿山的兵亂,可誰知卻也為他帶來了另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