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暴政救天下蒼生

獻計救帝和隻身救父除了使少年李世民聲名大噪外,還是他一生命運的轉折點。

在護送隋煬帝回京的途中,李世民親眼見到軍紀散亂的士兵、生活悲慘的百姓,餓殍遍野,到處是不忍入目的悲慘景象。回到京師的隋煬帝住著華麗的宮闕,過著奢靡的生活,不但不吸取教訓,好好主持朝政、訓練軍隊、安定百姓,在休息調養後,又再度率領大隊人馬到江南遊玩去了。

李世民心中又一次產生了為救天下蒼生而起義的想法。他覺得如果皇上是個英明的聖主,自己哪怕做一個小卒都甘心情願,為捍衛自己的國家犧牲性命也是不會推辭的。如今皇帝如此荒唐暴虐,難道就因為自己是臣子就要助紂為虐嗎?孟夫子不是說過:“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

有理想、有抱負又有能力的李世民內心十分掙紮,還沒有決定自己是不是應該出來為百姓謀幸福。因為承襲國位的皇族大臣,隻要出兵就是叛變。成功的話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名垂千古。如果失敗了,就會惡名昭彰,世世代代都得蒙受叛臣的惡名,使全族的人蒙羞。思索再三,堅毅不屈的李世民決定不顧個人名聲,為了百姓也要去起義。他要效法堯舜,使全國百姓都能過上舒適的日子。

同時,許多有遠見的政治家也注意到這位英勇不凡的少年英雄。一天,李密的姻親劉文靜對他的好友、晉陽宮監裴寂說:“李淵的二公子是個了不得的人物,將來必定會有一番大作為。”

“是嗎?我倒看不出來,他隻不過是個沒有沾染壞習性的世家子弟罷了。”裴寂說出他的看法。

“那你就錯了,他絕不是尋常人。”劉文靜鄭重地說,“我觀察過,發現他的度量不亞於劉邦,幹勁則和曹操不相上下,雖然年紀輕輕,行事運兵卻很有法度,比那些胡搞的烏合之眾強多了,日後會成就帝業也說不定。”

這一番話傳到李世民的耳中。“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劉文靜。”李世民暗想,“雖然他現在是朝廷的犯人,但為國家前途,我何必避什麽嫌疑呢?我想他一定有許多好的建議,我一定要和他暢談一番不可。”此時劉文靜因為李密在洛陽謀反而受牽連,被拘禁在監獄中。

李世民特地到獄中探望劉文靜。寒暄過後,劉文靜便開始旁敲側擊地問:“二公子,你對時局有何看法?我認為這麽亂的局麵,除非湯武、劉秀之流的人才在世,否則,這天下是平定不了的!”

“你怎麽知道沒這種人呢?也許這人早已出世,隻是普通人看不出來罷了。”李世民豪放地說。

當李世民說這話時,全身上下仿佛發出耀目灼人的光,使得劉文靜不禁點頭歎說:“真是位英雄豪傑啊!”

“我這次不避嫌到獄中,就是要和你商量起義的事。

我覺得這件事不能再拖下去,要早日將百姓救出困境才好,所以希望能聽聽您的意見,更希望您能為我謀劃。”李世民懇切地將心事說出來。

“好極了,我早就想和公子討論這件事了,隻可惜一直找不到適當的機會。我被抓進監獄以後,還以為再也見不到您了,想不到……”劉文靜壓低嗓音湊近李世民說,“事不宜遲,現在正是動手的好時機。如今皇上遠走揚州,我的女婿李密現已包圍東都,那些占領州郡和占山稱王的人無論勢力大小,不過是些毫無謀略的烏合之眾。

您隻要提出百姓信服的口號,堅持為百姓辦事,一定可以使天下統一的。現在各方逃兵多聚集在太原一帶,我在那裏做過幾年地方官,和他們的頭目有點兒交情,隻要您肯屈下結交,立刻就會有10 萬人投到您的旗下,再加上令尊的部將,我們手中便有10 多萬大軍。趁李密圍東都,我們直取長安,自京師號令天下,如此一來天下不需半年即可安定了,您認為怎樣?”

“果然是個好主意,細節方麵還需要再仔細謀劃一番,”李世民誠摯地握著劉文靜的手,“我立刻回去和父親商量,並設法盡快將你救出來。”

能謙虛聽取他人意見是李世民成功的最大因素。他聰明絕頂,遇事能立即做出正確的判斷,但決不因此而剛愎自用。相反,他樂於聽取不同的意見,然後分析利弊,從中選取一個最好的方法去實行。

從此,李世民的公館便成了江湖豪客的秘密聚會所,他除了得到許多謀士為他效力外,還交結許多擁有兵將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