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初顯才華

隋煬帝大業七年(611 年),也就是隋煬帝親征高麗的那一年,大規模的叛亂開始了。由於近半個世紀以來少有大的戰亂,人民都習慣於安居樂業的生活。山東、河北一帶的許多壯丁突然被強拉去攻打與自己毫無仇怨的國家,他們根本不願意。這些征夫紛紛尋找各種機會逃走,有的潛逃到山川林澤,最後甚至聚眾抗命。隋煬帝處理叛亂的方法就是殺無赦。在這種高壓政策下,反正都是死路一條,他們隻有鋌而走險、冒死一拚了。起義的風聲越來越大,全國形成割據分裂的局麵。

當時隻要有點兒領導才能的人都招兵買馬、擁兵據地,自立為王。所以不到3 年時間,據地稱王的人不下數百。其中勢力比較大的有河北的竇建德,山東的徐圓朗,河南的李密、王世充,河東的劉武周,江淮的李子通、杜伏威、沈法興,江西的林世弘,荊湘的蕭銑,西北的梁師都、郭子和、薛舉、李軌。天下已經被分裂了,李世民問父親是不是也應該起兵?李淵痛斥了他一番,堅持為人臣子,不管皇帝是不是好皇帝,都應該為皇上效命。李世民隻得遵從父親的話。

大業十一年(615 年),動亂的局勢日益嚴重,隋朝的政權已經風雨飄搖了。昏庸的隋煬帝為了炫耀國威,親率大隊人馬到北方視察。突厥的酋長始畢可汗早就了解到,隋朝的軍隊毫無鬥誌、不堪一擊。當隋煬帝軍隊到達雁門關時,始畢可汗率領數十萬強悍的騎兵前去襲擊,果然輕而易舉地將隋煬帝及其帶領的大隊人馬困在雁門關。朝廷急忙向全國各地征募勇士,組成敢死隊,去解救被困的隋煬帝。

當征兵的消息傳到太原後,李世民立刻奔進府中向父親請求讓他加入雲定興的軍中,打退夷兵救出隋煬帝。

李淵想了一會兒,覺得兒子能有這樣遠大的誌向是一件很難得的事,而且這是立功成名的好機會,就答應了。

年僅18 歲的李世民終於可以把自己的才華顯露出來了。李世民不但有大誌、膽識過人,還很有謀略。參軍後,他立即向主帥獻出自己的計策。他認為始畢可汗之所以敢舉兵包圍皇上,是算準隋軍援兵不足,不能在短時間內趕去救援。隋軍的確不是突厥兵的對手,所以,要贏這一場戰爭隻有用計——這個計謀就是旗鼓疑兵計。

所謂的旗鼓疑兵計,就是先把部隊的行列盡量拖長,然後一路不停地擊鼓,使敵兵產生幻覺—— 白天看到的都是隋軍的旗幟、晚上聽到的都是隋軍的戰鼓聲。對方的探子一定會把這些情報回報給始畢可汗,始畢可汗定會以為有大批隋軍援兵趕到而連夜逃走。不然以隋軍現在的實力直接去攻打始畢可汗的軍隊,是絕對贏不了的。

雲定興聽後半信半疑,但李世民自信的眼神、果決的態度使他終於決定相信這個少年,使用這個計謀去對付始畢可汗。

果然如李世民所料,就在軍隊搖著軍旗、擂著戰鼓絡繹不絕地進入雁門關的途中,始畢可汗接獲情報後連夜撤兵逃走了。這一支僅數萬人組成的軍隊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嚇走突厥10 多萬大軍,沒損一兵一卒就將隋煬帝救了出來。

沒有交戰就將隋煬帝救了出來,李世民成了少年英雄。許多人都知道李淵有個出色的好兒子,年紀雖小,膽識、計謀卻十分了得。

第二年,李世民又一次發揮了他傑出的軍事才能。

那一年冬天,叛軍曆山飛率領大軍攻占太原,隋朝大將潘長文不幸戰亡。李淵奉命圍剿叛軍,兩軍在介休西南雀鼠穀中相遇,叛軍兵多將勇,沒廝殺多久,就將李淵的部隊包圍住,情況十分危急。李世民在後方得到父親被圍困的消息後,立即率一小隊騎兵火速趕去救父。隻見他騎著馬飛一般衝入包圍中,迅速拉開弓箭。敵人還沒有反應過來,一下子就被射殺了數十人。李世民的剽悍神勇令敵軍膽寒,紛紛退向兩旁,讓出一條路。這年輕勇敢的英雄,憑著他高超的射技、過人的膽量,創造了一次令人難以置信的勝績。援軍趕到後,李氏父子倆一鼓作氣,把人數眾多的叛軍消滅了。

這兩次勝利,正如他父親所預想的一樣,李世民揚名於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