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去取經的玄奘

隋朝時,佛教具有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借勢農民起義建朝的唐朝統治者對此有很大的感受。因此,唐代諸帝從政治的角度考慮都很支持佛教的發展。但是,僧人和百姓在閱讀佛經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當時可看的佛經數量又很少。這時,就有一位僧人主動要求去西方取經,他就是玄奘。

玄奘,通稱三藏法師、唐三藏,唐僧是他的俗稱。玄奘出生在讀書人家,幼年受父親教導學習經書,對儒學略知一二,少年時在洛陽淨土寺出家當和尚。他四處學習佛法,感到各家對佛教宗旨,或者說得不明不白,或者說法不一。他想尋根究底,就想到佛教的發源地去拜訪名師,尋求經典,於是決心取道西域去天竺(今印度)求學。

貞觀三年(629 年),玄奘從長安出發。他先是向西走至今中亞國家地區,然後再南下到達天竺。當時唐朝國力尚不強大,與西北突厥時有爭戰,因此禁止百姓私自出關。玄奘怕白天被官兵捕捉,便夜晚行路。但是玄奘下定了西行的決心:不到天竺,終不東歸,縱然客死於半道,也決不悔恨。

貞觀十九年(645 年),經曆了十幾載春秋,玄奘從天竺攜帶657 部梵文經書,返回到長安。回長安後,他不僅為百姓傳授佛經教義、翻譯佛教典籍,還著有《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記載了玄奘親身經曆和傳聞得知的138 個國家和地區、城邦,包括今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地的情況。內容非常豐富,有各地的地理形勢、水陸交通、氣候、物產、民族、語言、曆史、政治、經濟、宗教、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麵的敘述,特別是對各地宗教寺院的狀況和佛教的故事傳說,都作了詳細的記載。

記事謹嚴有據,文筆簡潔流暢。這本書對研究古代中亞及南亞的曆史、考古,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唐太宗還親自為這本書作序,並命懷仁和尚以王羲之的字體刻在石上,這便是後世聞名的《大唐三藏法師聖教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