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遠嫁吐蕃
平定東突厥後,唐朝的外患基本上解決了。唐太宗大力推行和親政策,他了解到北方少數民族的政權多由後妃操縱。如果外孫做可汗,就不會騷擾唐朝。出嫁一個公主,可以保證北方30 年無事。因此,唐太宗先後把自己的妹妹衡陽公主嫁給了突厥處羅可汗的兒子阿史那社爾,把另一個妹妹九江公主嫁與在朝為官的突厥酋長執失思力。
貞觀年代,四夷降服,大唐聲威遠播,因此慕名前來請婚者不計其數。其中就有吐蕃讚普鬆讚幹布,他幾次前來唐朝求婚。
公元7 世紀,鬆讚幹布繼位做了吐蕃讚普(即吐蕃王),他是一位驍勇精悍的領袖,率領軍隊統一了許多部落,令吐蕃實力大增。貞觀十二年(638 年),鬆讚幹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鬆州(今四川鬆潘),破城後把全城百姓中的男人全部斬殺,女人全部為奴。唐太宗派侯君集率領大軍前來討伐,在鬆州大敗吐蕃。鬆讚幹布向唐朝俯首稱臣。因為對大唐的強盛羨慕不已,他在上書謝罪的同時,還特向唐朝求婚。
由於當時請婚者過多,唐太宗就決定出幾個題目來測試他們的智慧和膽識,選出最優秀的人,再把公主嫁給那個人。當時參加測試的一共有5 個附屬國。
“第一個問題,這兒有一塊碧玉和一束絲線,玉的兩麵各有一個小孔,裏麵的通道是曲折彎繞的,誰先把線穿過去,誰就贏了。”一名唐朝侍臣出來宣布試題。
吐蕃派來的代表是他們的宰相祿東讚,他是個十分聰明的人。聽到題目後,他想了一會兒就命人找了幾隻螞蟻來,然後把絲線綁在螞蟻身上,再把螞蟻放在玉的孔旁,在它身後輕輕地吹氣,螞蟻便急急忙忙地跑進孔中,不一會兒螞蟻和絲線便自另一洞孔穿了出來。
“第一道試題吐蕃得勝。下麵一題是,在諸位麵前各有一根兩頭粗細相同的圓木,請你們判斷一下,這些木頭哪一端是根部,哪一端是枝幹?”
祿東讚稍想了一下,就請侍從把麵前的木頭沉入水中。其他四國代表看到他這麽做,都麵麵相覷,很是不解。
“現在請大家仔細看,”祿東讚大聲說,“這些木頭都是一頭朝上一頭朝下,那朝下的就是根部,朝上的便是後長出的枝幹。因為根部的紋理比起後長的枝幹更為細密,比較重,所以會沉入水下,反之,另一頭自然是幹部。”
“好!”唐太宗笑著豎起大拇指,“第三道題目等到晚上再宣布,我會以鍾聲通知你們,現在你們先回去休息吧。”
當晚夜半,大家都等得快不耐煩的時候,清脆的鍾聲自宮中響起。
“為什麽沒有接引官?”祿東讚懷疑地自問,“難道這也是一道題目?”一時摸不著頭緒,便匆匆忙忙向宮中奔去,並吩咐隨從隨後在每個轉彎和岔路做下標記。
唐朝的宮殿非常宏偉,內中亭榭樓閣、曲徑、長廊,若無識路者帶路,便會有走入迷宮的感覺。祿東讚朝著亮光的地方跑去,一看原來是個戲台,正在表演雜耍百戲,唐太宗和大臣們正在觀賞。不一會兒另4 位代表也趕到了,唐太宗笑著說:“請諸位照剛才的來路回去,誰先走回賓館,誰就贏得公主。”祿東讚當然是第一個回到賓館的,他的機智不僅使吐蕃在比試中大獲全勝,還獲得了唐太宗對他的賞識,將一宗室女子許配給他。
唐代畫家閻立本畫有《步輦圖》(見下頁),描繪的內容就是祿東讚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讚,後為翻譯人員。畫中的唐太宗,麵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範、威儀。
唐太宗許配給鬆讚幹布的就是文成公主。文成公主不僅長得美麗端莊,而且性格堅毅勇敢。她自幼飽讀各類書籍,精通許多知識。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一無所知,但欣然同意去吐蕃和親。
貞觀十五年(641 年)的冬天,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護送下,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的隊伍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蔬菜種子。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因為當時吐蕃已經擊潰了吐穀渾,成為西南舉足輕重的強邦。深謀遠慮的唐太宗覺得隻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邊陲的穩定,因此從經濟、文化、農業生產上都給予吐蕃大力幫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文成公主實際上就是肩負著這項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務遠嫁的,這支送親的隊伍也是前去協助她完成這項使命的。
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跋涉,遇到了鬆讚幹布親自率領的大隊迎親人馬。鬆讚幹布一行見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跪地便拜。送親和迎親的隊伍前呼後擁地進入了邏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鬆讚幹布與文成公主按照漢族的禮節,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全邏些城的民眾都為他們歌舞慶賀。
婚後不久,鬆讚幹布為緩解大唐妻子的思鄉之情,為她建造了一座美輪美奐的宮殿布達拉宮。布達拉宮宏偉華麗,亭榭精美雅致,有池塘和各色美麗的花木,都是模仿大唐宮苑的樣式。為了與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語言,鬆讚幹布脫下他穿慣了的皮裘,換上文成公主親手為他縫製的絲質唐裝,還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學說漢語。他們感情融洽,互愛互敬。
吐蕃人有個傳統習慣,就是每天要用赭色泥土塗敷麵頰,他們認為這樣能驅邪避魔。文成公主仔細了解這個習慣後,覺得沒有道理又很不衛生,就婉轉地向鬆讚幹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鬆讚幹布聽後覺得很有道理,下令廢除這項習俗,慢慢地吐蕃百姓都覺得不在臉上塗抹赭色泥土既方便又好看,都很感激文成公主的建議。
習慣了吐蕃的生活後,文成公主命跟隨來的漢族樂師向吐蕃百姓傳授音樂知識,使漢族的音樂漸漸傳遍了吐蕃的領地。隨來的文士們開始整理吐蕃的有關文獻,記錄鬆讚幹布與大臣們的重要談話,使吐蕃的政治走向正規化。鬆讚幹布又命令大臣與貴族子弟誠心誠意地拜文士們為師,學習漢族文化,研讀他們帶來的詩書。
接著,鬆讚幹布還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貴族子弟遠赴長安去學習,把漢族的文化引回吐蕃。農技人員先把從中原帶去的糧食、蔬菜種子播種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後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獲得了大豐收,使不善種植的吐蕃百姓大吃一驚。農技人員還有計劃地向吐蕃百姓傳授農業技術,使他們在遊牧之餘還能收獲到大量的糧食。
最重要的是把種桑養蠶的技術帶到吐蕃,使吐蕃有了自製的絲織品,極大地改善了吐蕃百姓的生活。吐蕃百姓對文成公主感激不已,視她為神明。
文成公主憑著自己的知識和見地,細心體察吐蕃的民情,然後提出各種合情合理的建議,鬆讚幹布對文成公主的建議都盡力采納。但文成公主對吐蕃的重大政治決策,隻提出自己的看法,並不強行幹涉,因此鬆讚幹布和大臣們經常向她討教唐朝的政治製度,以作為他們行政的參考。
文成公主去世後,吐蕃百姓到處為她立廟設祠,以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