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賢後長孫氏

貞觀十年(636 年),唐太宗的妻子,唐朝的長孫氏文德皇後去世。每一個偉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強而有力的精神支柱,那個支撐唐太宗的支柱就是長孫皇後。

長孫皇後是隋朝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再加上她的先世是北魏的宗室長,所以被稱為長孫氏。長孫皇後的家世雖然非常顯赫,但她從小就知書達禮,端莊穩重,沒有一點兒千金小姐嬌縱蠻橫的性格。長孫氏13 歲時便嫁給了當時年方17 的李世民為妻,她年齡雖小,但能悉心事奉公婆,恪守婦道,相夫教子,深得丈夫和公婆的喜歡。在秦王李世民征戰期間,長孫王妃跟隨著丈夫四處奔波,照料他的生活起居,使他能夠專心作戰。李世民登基後,長孫氏作為一國之母並不因地位的改變而驕矜自傲,她始終保持著賢良恭儉的美德。對太上皇李淵,長孫皇後十分恭敬,每日早晚必去請安,時時提醒宮女怎樣照顧他的生活起居,盡守孝道。

長孫皇後非常寬容大度,她從不因為自己與唐太宗同生共死、感情深厚就要求專寵,反而常規勸李世民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妃嬪。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後宮很少出現妃嬪爭寵的現象,這在曆代都是極少有的。

因為長孫皇後很有見地,所以唐太宗常與她談起一些軍國大事,並有時會按照她給出的意見來處理國事。

但長孫皇後沒有因此就幹預政事,她認為“母雞司晨,終非正道,婦人預聞政事,亦為不祥”。她隻對唐太宗說過自己經過深思熟慮得出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諫”。

她提出的是原則,而不願用細枝末節的建議束縛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謀臣賢士的能力。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後的哥哥,他文武雙全,早年就跟隨李世民在秦王府中做幕僚,為李世民出謀劃策,並輔佐李世民贏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勳。唐太宗本想讓長孫無忌擔任宰相,長孫皇後卻奏稱:妾既然已托身皇宮,位極至尊,實在不願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漢代呂後之行可作前車之鑒。萬望聖明,不要以妾兄為宰相!

唐太宗覺得他任命長孫無忌為宰相憑的是他的功勳與才幹,完全可以“任人不避親疏,唯才是用”。長孫無忌也因妹妹是皇後而有所顧忌,不願意接受宰相之職。唐太宗不得已隻好讓他做開府儀同三司,位高但是沒有實權,長孫無忌仍要推辭,理由是“臣為外戚,任臣為高官,恐天下人說陛下為私”。唐太宗很嚴肅地告訴他,這是唯才是用,並不是任人唯親,長孫無忌才接受這個職位。

長孫皇後的大兒子李承乾自幼被立為太子,他的乳母遂安夫人管理太子府的日常用度。當時宮中實行節儉開支的製度,太子宮中也不例外。遂安夫人時常在長孫皇後麵前抱怨太子府內一應器物都很寒酸,花費經常捉襟見肘,因而屢次要求增加費用。但長孫皇後並不因為是自己的兒子就加以嬌慣,反而認為既身為儲君,沒有德行就沒有能力管治天下。長孫皇後的公正明智,使宮中所有的人都佩服她,願意聽從她。

長樂公主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後唯一的女兒。她從小養尊處優,很得唐太宗寵愛。長樂公主出嫁時,她向父親提出所配嫁妝要比永嘉公主加倍的要求。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出嫁時正逢唐初國庫空虛,因而嫁妝比較簡樸;長樂公主出嫁時已是貞觀盛世,國力強盛,要求增添些嫁妝是很自然的事。魏徵聽說了此事上諫唐太宗,他認為長樂公主的要求不符合長幼有序的禮數,勸諫唐太宗不能答應。唐太宗認為情況不同,現在國力強盛了,多給女兒點兒嫁妝有什麽關係。回宮後,唐太宗就把魏徵的話告訴了長孫皇後,長孫皇後對此十分重視,她稱讚魏徵,認為魏徵是個不可多得的臣子。最後,在長孫皇後的反對下,長樂公主帶著並不豐厚的嫁妝出嫁了。長孫皇後不僅在嘴上稱讚魏徵,還親自派中使賜給魏徵絹400匹、錢400 緡來獎賞他。

貞觀八年(634 年),長孫皇後隨唐太宗巡幸九成宮,回程的路上受了風寒,又引動了舊日痼疾,病情日漸加重。太子李承乾請求大赦天下為母親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後盛德,都隨聲附和,就連耿直的魏徵也沒有提出異議。但長孫皇後堅決反對,她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壽,吾向來不做惡事;若行善無效,那麽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國家大事,道觀也是清靜之地,不必因為我而攪擾,何必因我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度!

她是多麽深明大義啊。

長孫皇後的病拖了兩年時間,崩逝於立政殿,年僅36歲。彌留之際,長孫皇後尚殷殷囑咐唐太宗善待賢臣,不要讓外戚位居顯要;並請求死後薄葬,一切從簡。

唐太宗為長孫皇後修建了昭陵,氣勢十分雄偉宏大,並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台,以便憑高遠眺皇後的陵墓,來表達自己對賢妻的敬慕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