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許多好文章

在“公車上書”以後,康有為、梁啟超兩個人依舊留在京城。

通過“公車上書”事件,他們的思想和行動備受鼓舞,從而帶動了各省的舉人,同時舉人的愛國熱情也令師徒二人很感動。

康有為、梁啟超發動“公車上書”的目的,當然是希望他們的請願能夠上達朝廷,促使光緒皇帝痛下決心進行變法,用這樣的方式來改變國運。

雖然上書的過程並不順利,但所上之“書”流傳於社會各階層之中,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忱。那個時期,街頭巷尾談論的都是“公車上書”。

當時的中國,其實人們是關心國家大事和民族命運的。喚起人們的愛國熱情,這也是師徒二人想要達到的目的之一,也是他們想要看到的局麵。為了喚醒更多的民眾,他們更要繼續奮鬥。

在嚴重的民族危機麵前,梁啟超深切感到肩負的曆史使命是那麽的光榮、神聖,同時感覺肩頭的擔子又是那麽沉重。啟迪民智乃是掀動維新、救國救民的當務之急,而辦報紙是他們想到的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梁啟超在給夏曾佑和汪康年的信中,都指出了辦報與學會及風氣形成之間的關係。他們出版了刊物,於是享譽國內外的《中外紀聞》誕生了。《中外紀聞》每兩天發行一期,介紹了國外情況和主張的改良主義思想,實實在在地影響了一部分人。

其實,《中外紀聞》最初是叫《萬國公報》,但是,當時已經有了由外國傳教士組織的廣學會創辦的同名報刊,所以從第46期起就改成了《中外紀聞》。

《中外紀聞》是近代中國民間創辦的第一份報紙,是康有為出資創辦的,梁啟超、麥孟華則負責編輯工作,是該報的主筆和撰稿人,英國人李提摩太亦參與其事。刊物每期往往隻有一篇文章,經常由梁啟超親自執筆撰寫。他利用寫文章製造輿論,積極推動變法運動。

這份報紙不論是叫《萬國公報》還是《中外紀聞》,毫無疑問,報刊中都少不了刊登國內外人和事以及相關建議和評論。

在後來強學會成立後,該刊才進行了改進,由不分類到分門別類。有“按語”“上諭”“外電”“譯報”“各報選錄”“評論”等版麵,其中“按語”是由梁啟超或麥孟華撰寫。

隻有22 歲的梁啟超博古通今,滿腹經綸,並且了解、學習了不少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梁啟超的文筆明快流暢,感情充沛,為《中外紀聞》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梁啟超的文章或氣勢磅礴,讀後讓人熱血沸騰;或如春風化雨,讀後讓人充滿力量;或如哲人論道,讀後讓人深思明理;或語言犀利,如刀槍劍戟,感染力極強。

梁啟超猶如化身為一位身披大氅的少年俠客,為了公平正義,為了民族國家的安危,手持利劍,披荊斬棘,斬妖除魔。因此,他被人們稱為“少俠主筆”。

在報刊的創辦經費方麵,康有為接受了陳熾、袁世凱等人的捐助。袁世凱表麵上似乎是樂於接受西學和新思想,這也是後來無論是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還是孫中山等革命派都對他寄予厚望的重要原因。

為了宣傳維新思想,康有為將《中外紀聞》送給北京的官紳閱讀,而且數量在逐漸增加,開始每期1000 份,後來每期3000份,受到官員和士大夫知識分子的歡迎,不少人漸漸開始懂得了維新的意義。

報紙很快在社會各階層流傳,這十分有利於新思想、新觀念的傳播。有些人起初不知道是誰在辦這份報紙,從內容上看,還以為是外國公使館創辦的呢!

一些官員在讀了這些介紹世界大事和宣傳改革的文章之後,改變了他們對世界形勢、各國曆史一無所知的狀況。

在《中外紀聞》獲得成功之後,他們又大刀闊斧地成立了第一個維新團體,這就是“強學會”。這個學會的主要任務是翻譯和印刷外國的書籍,發行報紙,辦圖書館、博物院,梁啟超擔任學會的書記員。

強學會1895 年8 月22 日在北京正式成立,與會者約50 人。

其中名譽會長為內閣學士孫家鼐;總董為工部主事陳熾、翰林院編修丁立鈞及張孝謙、刑部郎中沈曾植;書記員為舉人梁啟超、內閣中書汪大燮等。

李鴻章當時也想擠進強學會,他本想出資2000 兩白銀作為申請加入該會的敲門磚,不過由於他名聲不好而被組織拒絕了。英美駐華公使和傳教士李提摩太、李佳白,都為強學會贈送了西洋書籍及儀器,表示對強學會的支持。

強學會成員較有影響力,活動方式及內容又極新穎,因此,引起了朝廷內外的高度關注。

強學會的活動方式是聚眾講學。他們邀請懂得西學的國內知識分子、維新人士和傳教士們站上講台,開壇講學。他們宣傳西學知識,傳播維新思想,培養骨幹力量,探求維新變法的辦法,以期救亡圖存。

梁啟超身為《中外紀聞》主筆,與康有為一起撰寫了令讀者無不動容的《強學會序》,以情理交融的論說、激昂澎湃的呐喊引起了知識界的關注。《強學會序》也代表了這一時期梁啟超的思想觀念。

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瞵,日東眈,處四強鄰之中而為中國岌岌哉!

……

我中國孱臥於群雄之間,鼾寢於火薪之上,政務防弊而不務興利,吏知奉法而不知審時,士主考古而不主通今,民能守近而不能行遠。

……

夫中國之在大地也,神聖繩繩,國最有名,義理、製度、文物,駕於四溟。其地之廣於萬國等在三,其人之眾等在一,其緯度處溫帶,其民聰而秀,其土腴而厚,蓋大地萬國未有能比者也。徒以風氣未開,人才乏絕,坐受淩辱。

……

海水沸騰,耳中夢中,炮聲隆隆。凡百君子,豈能無淪胥非類之悲乎!

《強學會序》描述了中國被侵略的觸目驚心情景,讀者在讀完之後,無不淚流滿麵,悲憤激昂。其中提出“變則存,不變則亡”的觀點,希望統治者吸取印度慘遭瓜分的教訓,啟用維新人士,實行變法,救亡圖存,號召愛國士大夫與維新人士精誠合作,改革圖強,開展維新運動,以挽救國家於危難。

《強學會序》也是一篇動人心弦、鼓吹維新救亡的政治宣言,很多人受到感動,振臂而起。它也引起了開明士紳的注意,初步打開了封建士大夫的閉塞思想。

強學會每10 天集會一次,由於梁啟超伶俐的口才、橫溢的才華,他的演講極富魅力,也讓梁啟超的名氣越來越大。通過梁啟超和其他維新人士的大力宣傳和鼓動,會員中形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

中國要自強,就要學習外國,就要改弦更張,進行變法。

北京的強學會非常成功,於是,康有為又在上海成立了一個強學會,並於1896 年l 月出版了《強學報》。當時一些有影響的江南才子、社會名流都是上海強學會的會員。兩處強學會的成立,壯大了維新勢力,讓變法維新的呼聲與日俱增。

強學會是一個集政治、文化為一體的雙重性質的社會團體,它一方麵創辦報紙、翻譯西書、建立圖書館、購買儀器,用以開發民智;另一方麵聯絡維新人士、開明士大夫,利用集會演講來宣傳變法思想,探求救國救民之道。

強學會打破了中國民眾不得私自集會的禁令,令廣大民眾耳目一新,莫不驚駭。但與此同時,這一切也引起了封建頑固派官僚的仇視和敵對。

李鴻章的兒女親家、禦史楊崇伊以“植黨營私”的罪名彈劾強學會。1896 年1 月,清政府下令封閉強學會,禁止其一切活動。

由此,《中外紀聞》不得不停刊,後經梁啟超和禦史胡孚宸盡力周旋,將強學會改名為官書局,隸屬總理衙門,專司譯書報。但是,這時的強學會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