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誌向的神童

童年的梁啟超是一個聰明絕頂的天才:他四五歲就讀完了“四書”;6 歲,在父親的教導下讀完了“五經”;8 歲,除經學外,他還讀了《史記》《漢書》《綱鑒易知錄》《古文辭類纂》等典籍;9 歲,他就能做千言的文章;12 歲,他便考中了首榜,中得了秀才,被鄉人稱為“神童”。

在童年的時光裏,小啟超一直在等待機會證明自己。有一天,小啟超爬上竹梯玩耍。祖父怕他有危險,急叫:“快下來,快下來!會跌死你的……”

小啟超看見祖父急成那個樣子,竟然又往上再攀了一級,還衝口念出兩句:“有人在平地,看我上雲梯。”

祖父不由得開心大笑,感到孫子非比尋常啊!在祖父和父母的悉心教誨下,小啟超的成長是驚人的。

在小啟超8 歲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令人驚奇的事情。這一天,有位朋友造訪梁寶瑛,小啟超侍立在旁。客人見啟超年紀雖小,但儀態端方,應對有禮,很是驚奇,便有意要考考他,於是先出了一句上聯:

飲茶龍上水。

這是一句新會俗語,客人是要小啟超對下聯。

隻見小啟超略加思索,便脫口而道:寫字狗扒田。

同樣是一句新會俗語。

客人更加驚奇,又出一聯:

東籬客采陶潛菊。

小啟超麵不改色,隨口應道:

南國人思召伯棠。

這哪裏像一個隻有8 歲孺子所能擁有的才華啊!客人真的是歎服了,起身向小啟超的父親拱了拱手說:“蓮澗兄有如此可造之子,可喜可賀!”

梁寶瑛起身還禮。其實,他心裏很清楚,在經過這幾年的悉心培養,應對這樣的題目,兒子已是非常得心應手。就在前幾天,小啟超跟著梁寶瑛入城,夜裏住在秀才李兆鏡家。李家正廳對麵有個杏花園,小啟超第二天早晨起來便走到杏花園玩耍,但見朵朵帶露杏花爭奇鬥豔,十分可愛,便偷偷地折下一枝,遮掩在寬闊的袖筒裏。

忽然,小啟超聽到腳步聲由遠而近,原來自己這一微末之舉,恰恰被教子甚嚴的父親和他的朋友看在眼裏。小啟超急忙將杏花藏於袖裏,但仍被父親看見了。

父親不好意思在朋友麵前責怪兒子,便以對對聯的形式來處罰他。父親吟上聯:

袖裏籠花,小子暗藏春色。

小啟超仰頭凝思,瞥見對麵廳簷掛著的“擋煞”大鏡,即念出下聯:

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

李兆鏡拍掌叫絕,“讓老夫也來考一考賢侄”:推車出小陌。

小啟超立刻對上:

策馬入長安。

對句是何其工整啊!氣魄是何其宏大啊!梁寶瑛頓時為兒子感到驕傲。“策馬入長安”,這是年輕的心已在渴望去更加廣闊的天空翱翔啊!

“好!好!”李兆鏡連聲稱讚。在歡悅的氣氛中,父親原諒了小啟超的過錯。

小啟超也常常通過作詩來表達自己的這份渴望。有一天,他登上村裏的淩雲塔,看著漫山綠色,聽著遠處傳來的陣陣濤聲,又一次浮想聯翩,詩潮噴湧。回到家裏,他一氣嗬成,寫下了一首責問蒼天的詩:

朝登淩雲塔,引領望四極。

暮登淩雲塔,天地漸昏黑。

日月有晦明,四時寒暑易。

為何多變幻,此理無人識。

我欲問蒼天,蒼天長默默。

我欲問孔子,孔子難解釋。

搔首獨徘徊,此理終難得。

這首詩寫得調皮而又大膽,爺爺梁維清後來無意中發現此詩很是生氣。這位正統的老先生,將小啟超召來訓斥了一番,說:“你敢冒犯蒼天,冒犯孔聖人,真是大逆不道啊!”

但是,梁維清還是從這首詩中隱隱感覺到了孫子的不同凡響。是時候了,該讓他出去闖**闖**了,看看外麵的世界了。

1882 年,就在小啟超9 歲那年,梁維清便催著孫兒去廣州考秀才。小啟超有點興奮,但又有點膽怯,畢竟自己才9 歲。古人要十年寒窗,自己9 歲就考秀才,能行嗎?

梁維清看出了孫子心中的疑惑,便拉著小啟超說:“走,我們登淩雲塔去!”

小啟超更加糊塗了,但爬山登塔總是件令人高興的事。金秋的熊子山,漫山遍野掛的都是黃澄澄的柑橘。海風由南而來,帶著幾分鹹味,吸入鼻中,有點兒苦澀。祖孫二人,在山路上一前一後,小啟超跑在前麵,不時停下來等等爺爺。

梁維清畢竟年歲大了,不一會兒就氣喘籲籲了。一路上,他給小啟超講了一個故事,故事說的是秦代甘羅12 歲拜相的事情。

聽完故事,小啟超豪氣頓生。他說:“甘羅12 歲拜相,我雖然才9 歲,為什麽不能考秀才呢?”

有誌不在年高,梁維清看看孫子那張稚氣的臉,欣慰地笑了。

帶著親人的期望,帶著自信和對未來的憧憬,梁啟超起程了。一批去廣州應試的新會學子,合夥買了一條船,沿西江而上。

11 月的西江,兩岸依然是蒼翠欲滴,清澈的江水,倒映著蔚藍色的天空。雲影、山影、棹影,梁啟超真是陶醉其中了。第一次出遠門的他,顯得非常興奮。他想起了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他還想起了一句“棹影輕於水底雲”,卻記不起這是誰的詩句了。緊張,激動,覺得有許多詩句湧在喉中,他也想作詩一首。

從新會到廣州,坐船需要三天的時間,一路上,滿船學子吟詩作賦,倒也風雅。

這天中午,舟中午餐,吃的是米飯加鹹魚,有人便提議以鹹魚為題作詩。鹹魚雖是廣州名菜,但以之入詩,終屬不雅。以俗題做雅詩,難度很大。滿船學子一時都停箸沉吟。這時,卻見梁啟超不緊不慢地夾起一塊鹹魚,高聲誦道:太公垂釣後,膠鬲舉鹽初。

稚嫩的聲音一落,震驚了四座。大家驚歎一個小小9 歲孩童,竟能夠吟出這樣典雅的好句。於是神童之名不脛而走。

應試放榜之後,小啟超卻是名落孫山。但是,他似乎並沒有感到多大的挫折。初從偏遠鄉村來到繁華的都市,他對一切都充滿著好奇。

這個時候的廣州,鴉片戰爭的硝煙還沒有散盡,虎門之戰的隆隆炮聲仿佛還常常回響在人們的耳邊。在大街上,到處是煙館,到處都是高鼻子、藍眼睛和黃頭發的洋人。

雖然第一年應試因為經驗不足而落榜,但是這個神童,第一次看見了外麵的世界。他從閉塞的熊子鄉茶坑村走了出來,來到了繁華的省城廣州,開闊了眼界,還結識了一些朋友。城市的萬千氣象也給少年梁啟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心底似乎有了一股衝動:這裏將是自己施展抱負的大舞台!

梁啟超回鄉便拜了周惺吾先生為師,從此發奮治學。梁啟超從廣州買了許多新書,如饑似渴地研讀。這些新書比起八股文來,實用並且具有新意,讓他感覺仿佛置身於另一個天地,漸漸進入了另一種境界。

1884 年,11 周歲的梁啟超再次赴廣州應學院試。這次,功夫不負有心人,梁啟超沒有辜負全家人的期望,中得了秀才,補博士弟子員。

祖父和父親兩代人在科考之路上摸爬滾打,都止於秀才,僅僅11 歲的梁啟超便已求取成功。家人感到無限欣慰和自豪!

擔任主考的三品大員、廣東學政葉大焯,得知廣東出了這麽一個神童,再細細閱讀了梁啟超的試卷,大為讚賞,便專門召見梁啟超和其他幾個年齡稍小的秀才麵試一番,和他們談論經學、詩詞文章等。

被接見的新科秀才一個個進去之後很快就退出,唯獨梁啟超竟然對答如流。葉大焯十分高興,對梁啟超大加讚賞。

聰明的梁啟超見到這種情況,馬上長跪於地上請求說:學政大人啊!我的祖父今年已經是七十高齡了,他的生辰為農曆十一月二十一日,弟子很快就要回家鄉看望他老人家,如果在我為祖父祝壽時,能得到您所寫的壽言,一定會使我祖父延年益壽,而且還能慰勞叔父和父親的孝順之心,也能使我們的族人感到無比榮光呢!

葉大焯感到十分驚異:這個小孩子,為得一文,一時竟說出了這麽多擲地有聲的理由!小子不但膽識不凡,而且才思尤為敏捷。同時,葉大焯也深深為他的拳拳孝心所感動,於是便接受了梁啟超的請求,欣然提筆,為梁老先生寫了壽文。

得到了三品大員的讚許,梁啟超自然是滿心歡喜。祝壽文章拿回家後,被裝裱了起來,端端正正地掛在牆上,梁家頓時滿堂生輝。消息傳開後,十裏八村的人都慕名趕來領略三品學政大人的文采,一睹神童的風采,獲取教子有方的寶典真經。

梁啟超中得秀才,梁維清七十大壽,葉大焯寫祝壽文,可謂是三喜臨門。因此,梁維清的祝壽禮出奇地隆重熱鬧,濃濃的喜氣擠出廳堂,飄**洋溢在小山村的上空。

小小的茶坑村一下子成了歡樂的海洋,各方人士紛紛前來祝賀,梁啟超走在賀喜的人群之中,盡情享受大家的讚譽,品味著有生以來最大的一樁美事,可謂春風得意,對未來的大好前途充滿了無限的信心。

其實,梁啟超11 歲中秀才,這僅僅隻是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