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代

從小受到良好家教

在距離南宋王朝滅亡之地崖山往北約100 裏的地方,有個茶坑村,舊名叫熊子鄉。這裏是西江流入南海的交匯地,與許多江南小鎮一樣,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民居依河而建,顯得十分寧靜與祥和。

古老而且幽僻的茶坑村,在西江水霧的籠罩下,似乎桃源仙境一般。在這片靜謐環境的包圍中,有一座晚清時期的青磚平房,有一正廳和兩廂耳房,各帶閣樓,在曆經百年滄桑後,更具古色古香的韻味。

這戶青磚平房人家姓梁,主人叫梁維清,字延後,號鏡泉先生,生於清嘉慶年間。他一生勤奮治學,考中秀才後,曾任掌管一縣教育事業的教諭一職。雖然隻是個八品小官,但是在方圓幾十裏備受尊敬。

梁維清在村中購置了大麵積的良田,同時也繼續著他讀書人的生活,“半農半學”式的日子顯得格外愜意。

梁維清的第三個兒子叫梁寶瑛,字祥徽,號蓮澗先生。梁維清極力培養梁寶瑛,希望梁寶瑛能夠博取功名。但是,寶瑛仕途不順,鄉試接連失敗,最終隻做了一名教書先生。

梁寶瑛盡管學業功名不利,但是也沒有太多的怨言,不管是教書還是種田,都任勞任怨,一絲不苟。這也許跟他所遵從的儒家思想有關,嚴於律己,凡事盡心盡力。

梁維清與梁寶瑛父子二人盡管在仕途上都不曾走得太遠,但畢竟還是讀書人,耕讀傳家,在村裏都能獨當一麵,為村民所信服。同時,他們也具備中國傳統讀書人特有的優良品格,有強烈的濟世心和責任感。他們熱心為村民辦事,積極為大家謀福謀利,因此口碑非常好。

1873 年2 月23 日,梁寶瑛新添了一個男孩子,他甚是高興,給孩子取名叫梁啟超,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夠承前啟後,繼承梁家香火,做一個有大本事的人。

小啟超的誕生,給梁家增添了生機,讓梁家上下一片歡喜。

但是,小啟超出生於一個動**的年代,當時的中國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大變化:1840 年,大英帝國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一場又一場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在那時,世界上幾乎所有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通過戰爭勒索巨額賠款,並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源掠奪。

盡管如此,幼年的小啟超在家庭的精心嗬護下,依然是幸福、快樂地成長著,外麵世界的肅殺與殘酷,對於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還是十分遙遠的。

白駒過隙,轉眼小啟超到了3 歲,在正常情況下,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接受啟蒙教育了。而在那個動**不安的年代裏,農村絕大多數兒童幾乎都沒有可能請老師來培養,況且小啟超的家庭也不富裕,不可能把他送到先生那裏接受教育,也不可能請老師來家裏教學。小啟超的母親趙氏在勞作之餘,就開始教孩子識字。小啟超也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開始接受啟蒙教育。

趙氏生了四個兒子,兩個女兒,梁啟超是長子。趙氏知書達理,又擅長針線活兒。她對長子雖然十分疼愛,但在品行、學習等方麵的要求非常嚴格。

趙氏的教育對梁啟超後來的立身處世有著極大的影響。

小啟超犯的任何過錯都可以被原諒,唯獨說謊不可饒恕。

小啟超6 歲時說了一句謊話,不久就被母親發覺了。晚飯後,母親喚他進房,嚴厲地盤問說謊的經過和原因。小啟超的母親氣得臉色蒼白,把他翻倒在膝前,用力地鞭打了十幾下。

可憐小啟超自從出生以來,從未受過這樣的懲罰。

鞭打之後,母親教育小啟超說:“你若再說謊,將來就會成為盜賊,成為乞丐。人為什麽說謊呢?或者是因為不應該做的事情而自己做了,害怕別人責備,便欺騙自己沒有做;或者有應該做的事,而自己不願做,但又害怕別人責備自己應做而不做,便欺騙自己已經做了。

“這對說謊的人來說,明知過錯而故意犯之,還自欺欺人,以為對自己有什麽好處,這種行為與盜賊有什麽區別?欺騙別人者,最終都會被人揭穿,將來人人都會指著他說,‘這是個愛說謊的人’。從此,就再也沒有人會去相信他了。這樣的人,將來會變成什麽樣的人呢?”

母親的這一番教導,深深地印在了小啟超的腦海中,令他終生難忘。小啟超在10 歲以前,沒有外出求學,也沒有請家庭教師,所學知識完全受業於祖父和父母。小啟超的家庭教育除了語文和書法以及係統的中國曆史知識外,家人對他品德修養上的嚴格要求,對他後來的成長及為人,影響極深。

首先,是勤儉樸實的教育。在這方麵,小啟超的祖父和父母既言傳又身教。他的家族十世務農,到其祖父時才變為耕讀之家,所以仍以勞動為美德。即使後來在他考中秀才之後,仍被父母要求參加農業勞動,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並不是整天關在屋子裏讀書。

有一次,小啟超不想下地勞動,父親便批評他說:“你看看,你還像個正常的孩子嗎?”

這種批評,雖然不是很嚴厲,但是給少年的梁啟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後來的生活中,每當想到父親這一訓斥,他就鞭策自己要保持勤儉樸素的家風。

童年時在農村參加勞動的體驗與認識,成為了梁啟超後來關於農業經濟方麵論述的主要來源。

其次,是愛國、救國的教育。在茶坑村所在的新會縣的南端,也就是西江水係的江門水道和潭江的出海處,有一個如同珠江口虎門那樣形勢的崖門。此處是13 世紀南宋末代皇帝和丞相陸秀夫殉國的地方,又是南宋水師與元軍最後激戰時遭到覆滅的古戰場。

梁啟超的高祖毅軒的墳墓,就在崖門北麵不遠的崖山上。

因此,每年清明祭掃時,梁家都會乘船前往。在水路往返時,祖父就向兒孫講述南宋亡國時關於抗元英雄、仁人誌士英勇抗敵的故事,講述當年陸秀夫如何背著小皇帝投海殉國的情景。當然,還會講到嶽飛、文天祥等許多英雄豪傑的事跡。這些故事,從小孕育了梁啟超的愛國情懷。

第三,是忠厚仁慈的教育。梁啟超在童年時期,若言行稍不注意,就會受到祖父和父母的批評。為人要忠實,對人要仁慈厚道,這是家庭對梁啟超一貫的良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