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興遊覽安徽黃山

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 年)二月初二,徐霞客在遊完白嶽山後,乘興前往黃山。天下名山,深深吸引著徐霞客,黃山是讓他最為動心的一座山。黃山位於安徽南部,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兼有泰山之雄、華山之險、廬山之瀑、衡山之石,雁**之怪、峨眉之涼。

黃山有兩湖、三瀑、十四洞,十六溪、二十潭、二十四泉、七十二峰。其中的天都峰、蓮花峰、玉屏峰、清涼台等處更是蜚聲海外。

黃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遙望蒼黛而名。後因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故改名為“黃山”。

由於山高穀深,山上的氣候呈垂直變化,同時由於北坡和南坡受陽光的輻射差大,局部地形對其氣候起主導作用,形成了黃山雲霧多、濕度大、降水多的氣候特點。

黃山以神奇的雲霧聞名天下。當人們站在高峰之巔俯首雲層時,所見之處漫天的雲霧隨風飄移,時而上升,時而下墜,時而回旋,時而舒展,構成一幅變化萬千的雲海大觀,讓人如臨大海之濱,雲海翻滾恰如海邊的浪花飛濺,驚濤拍岸。

黃山代表景觀有“四絕三瀑”。四絕是奇鬆、怪石、雲海、溫泉;三瀑是人字瀑、百丈泉、九龍瀑。

黃山山體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垂直節理發育,侵蝕切割強烈,斷裂和裂隙交錯,長期受水溶蝕,形成花崗岩洞穴與孔道。全山有嶺三十處、岩二十二處、洞七處、關兩處。黃山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主要分布在前山的東南部。

黃山集八億年地質史於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遺跡於一體,兼有花崗岩造型石、花崗岩洞室以及泉、潭、溪、瀑等豐富而典型的地質景觀。黃山地貌可以平天矼為界,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山雄偉,壁立千仞;後山俊秀,玲瓏剔透。

前山山體為粗花崗岩構成,由於受第四紀冰川影響,花崗岩常常發育為直立或近乎直立的主要紋理,在風雨侵蝕或地殼變遷等外力的作用下,岩體形成巨大的柱狀體或種種奇特的形狀,這樣便形成了黃山獨有的奇峰怪石。

黃山之美不僅在於風光,還在於其豐厚的人文積澱。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為它的神秀所傾倒,流傳下無數詠歌黃山的絕妙詩章。

徐霞客從小就知道黃山大名,早就心向往之,今天終於得到了機會。這時尚處冬季,山上積雪未化。而且黃山比白嶽山高多了,山上氣溫比山下要低十六七攝氏度。自然這裏的雪下得更早,下的時間也更長。

二月初二,徐霞客不顧嚴寒,沿苦竹溪向西北行進。第二天,在一名樵夫的帶領下,徐霞客越過兩座山嶺,過山腳下的江村到達湯口。湯口地處黃山南端,是出入黃山的必經之地,素有“黃山門戶”之稱。

湯口是香溪的源頭,徐霞客溯溪水而上,抵達祥符寺。祥符寺,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 年)誌滿和尚始建於桃花峰下的桃花澗旁,因附近有溫泉,故取名湯院。

唐懿宗大中五年(863 年),徽州刺史李敬量夢見白龍,將該寺移建於湯泉對麵,號為龍堂。唐昭宗天祐二年(905 年),歙婺衢睦觀察使陶雅重建,複名湯院。南唐元宗保大二年(944 年),敕名靈泉院,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敕名祥符寺。

寺為宮殿式建築,一直香火鼎盛。

徐霞客把行李物品安置在寺內,之後去溫泉中洗浴。這溫水池前臨溪水,後倚岩壁,水深三尺,池中熱氣騰騰,並夾雜著清香的氣味。

徐霞客一行在溫泉中泡得不亦樂乎,途中的濕冷一掃而空。但向導說,這個溫泉沒有盤山溫泉好,因為湯口、焦村是交通要道,來洗浴的人太多、太雜。

洗浴完畢,徐霞客一行返回祥符寺。此間聽桃花溪水潺潺,觀天都峰若隱若現,他急切地想要第二天登頂。可是隻遊覽了溫泉附近的蓮花庵和白龍潭,天降大雪,隻能留在寺中聽雪落的聲音。

初五,徐霞客試圖冒雪攀登,但路上碰到的一位慈光寺和尚關切地說:“到山頂的路已被大雪封堵兩個多月啦,今早派人送糧到山頂,可才走到半山,雪齊腰深,沒辦法,隻有回來。先生,你最好不要去山頂了。”徐霞客聽後笑笑。第二天,天一放晴,他就找到一位向導,拿著竹杖上山了。

明代以後,逐漸形成四條登黃山路線。第一條是從南麵的湯口北上,經溫泉、玉屏樓,再到北海,全程約三十裏,稱為南線;第二條是從北麵的二龍橋,經芙蓉居、鬆穀庵到北海,全程三十五裏,稱北線;第三條是從東麵的苦竹溪經九龍瀑、雲穀寺到北海,全程二十五裏,稱東線;第四條是從西麵的焦村經小腳嶺、釣橋庵到溫泉,再北上,全程四十裏,稱西線。

徐霞客大體是沿著南線登山。過了慈光寺,他們從左側往上爬。這裏山道兩旁被石峰環夾,石級被積雪填平,看上去已不是路,而是一條凝固的白色小溪,或像是一塊巨大的白玉。

在披滿茸茸雪花的疏木中抬頭仰視,群峰盤結,高處的天都峰巍然挺立。景色固然奇美,但同時也暗藏著無數凶險。往上走了幾裏,山勢越來越陡,積雪越來越深,路越來越險。

他們身上漸漸地冒出了汗,心情也變得緊張起來。尤其是到背陰的地方,雪已凍結成冰,堅硬滑溜,站不住腳。其他人都不敢繼續走了,唯獨徐霞客一人勇往直前。

徐霞客手持竹杖鑿冰,鑿出一孔放置前腳,再鑿一孔移動後腳。隨行者也都學他鑿冰前進。

一路上,但見蓮花、雲門等山峰爭奇競秀,拱衛在天都峰的周圍。並且,無論多陡峭的山、多高峻的崖,全都有怪鬆懸空盤結。這些鬆樹高的不滿一丈,矮的僅有幾寸,樹頂平而鬆針短,盤根曲枝,越短越老,越小越奇,奇鬆怪石相映成趣。霞客不禁驚呼:“真想不到,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黃山鬆的祖先乃是油鬆,靠風和鳥為媒來到黃山。由於受黃山獨特的地理構造以及氣候、風力諸因素的影響,日積月累變異而成。黃山鬆打破了生長上的對稱和平衡,側重於一方,甚至放棄了另一側枝條的生長。

由於山高風急,樹幹大都短而粗,針葉密而短,而且樹冠平如削,有的幾乎平貼在石上生長。黃山鬆的生命力也特別旺盛,它可以紮根於無土的石罅之中,即使在斷崖峭壁之上,也能破石而出,而且形體奇特,忽偃蹇盤旋,或仰曲倒掛,或異幹同體。

在遊記中,徐霞客以極大的興趣描摹了這一奇特的品種,或是渲染它的色彩:

峭壑陰森,楓鬆相間,五色紛披,爛若圖繡。

或是描繪它獨特的形體:

絕峰危崖,盡皆怪鬆懸結。高者不盈丈,低僅數寸,平頂短鬣,盤根虯幹,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其鬆猶有曲挺縱橫者,柏雖大幹如臂,無不平貼石上,如苔蘚然。

在泛寫群鬆之態後,徐霞客還著重描寫了名鬆“擾龍鬆”奇特的身姿:

有一鬆裂石而出,巨幹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結,蟠翠三丈餘,其根穿石上下,幾與峰等。

瑩綠的鬆樹和閃亮的山崖互相輝映,其美無比。他們一邊欣賞著怪鬆,一邊繼續上攀。徐霞客正對著奇鬆怪石嘖嘖稱道,卻看見鬆石之間,有一隊和尚慢慢行來。

等和尚們走到近前,雙方見過禮,才知道他們被雪困在山中已經有三個月,現在因為斷糧下山,山路難行,走了很久,才勉強走到這裏。和尚們好奇徐霞客等人是如何上山的,他們驚訝地望著徐霞客說:“這麽難走的路,你們為什麽還要上來?”

徐霞客忙告訴來黃山的目的,和尚們聽後,肅然起敬。他們告訴徐霞客:“我們前海各庵的僧人,都已下山。後海的山路還未通行,隻有蓮花洞的路可以走,但路特別難走,先生要多加小心!”

徐霞客合掌道謝,繼續鑿冰,從天都峰側麵攀緣而上,穿過山峰縫隙下山,向東轉去蓮花洞。

黃山諸峰以光明頂為中心,南邊是蓮花峰、天都峰,北邊是獅子林,西邊、東邊是蜿蜒的深穀。徐霞客非常想去光明頂看石筍矼的勝景,於是他順著蓮花峰向北。

翻越了幾個山嶺,來到了天門坎。天門坎位於天都峰和橫雲岩之間,兩麵奇峰插天,磴道從中間穿過,猶如跨入天門的門坎。天門坎附近有月岩、龜魚石等名勝。

天門兩邊石壁相夾,高達數十丈,中間寬度僅容擦肩而過,仰麵向上看,僅露一線,他們從中緩緩穿過,有巨石擠壓之感,頓覺陰森恐怖。

天門內積雪更深,一行人隻能繼續鑿冰向上攀登。走過天門後有一大山穀,雲霧籠罩時似大海,故叫前海。再上一峰,到達平天矼。平天矼在天海附近,海拔一千八百零五米,亦是前、後山的分界處。

矼(音gāng)即是山間石橋之意。此矼長一千米,矼西為仙桃、石柱諸峰,東端為光明頂,矼南為天海和南海,北邊為後海。

這裏有一個平台。徐霞客他們在平台上休息,拿出幹糧就著雪吃起來。

正當他們享受“美食”時,忽而風起雲湧,雲霧很快填滿了山穀,眨眼工夫,他們便置身於雲海之上、雲海之中了。雲霧上下翻騰似海上的波濤,波濤湧至,下麵的世界盡沒,雲海之上隻剩下幾個峰尖像孤島,又像飄動的大船。

見此情景,他們都不禁丟下食物站起來,一個個又喊又叫,“哈哈,我們成仙了,成了雲遊的神仙了!”

矼上麵是光明頂,由矼而下是後海。徐霞客他們又在平天矼後麵的一座庵裏喝了點稀飯。住持和尚智空說:“看樣子這天恐怕晴不長久。”然後指著一位和尚對徐霞客說:“您如果還有精力,登完光明頂再吃中飯,那麽今天還有望抵達石筍矼,晚上就在這位禪師處歇宿吧!”

徐霞客采納了他的建議,開始攀登光明頂。一路上,隻見天都、蓮花兩峰在前方並肩而立,翠微、三海門環峙在後。向下鳥瞰,有陡峭的石崖和山嶺羅列於大山塢中。

光明頂、天都峰和蓮花峰為黃山三座最高的山峰。其中蓮花峰海拔一千八百六十四米,為黃山最高峰。此峰居黃山中央,主峰突出,小峰簇擁,宛如蓮花初放,故名蓮花峰。峰上有月池、香沙池等名勝和飛龍鬆、雙龍鬆等古鬆;峰下有蓮花洞、蓮花源等景點。

天都峰位於黃山東部,麵對蓮花峰,東連缽盂峰,海拔一千八百一十米,雖低於蓮花峰和光明頂,但在黃山諸峰中最為險峻,古人視為“群仙所都”,取名天都峰。最險處曰鯽魚背,僅容一人,兩人交錯則需側身而過,道旁則是峭壁懸崖、萬丈深淵。

光明頂位於黃山中部,海拔一千八百六十米,為黃山第二高峰。光明頂雖高但不險峻,山頂平曠,日光可長久照射於此,故名光明頂。明代普門和尚曾在此建大悲院。

光明頂前有一塊巨石,低伏一段後重又峙立,就像中斷了一樣,獨自懸在山塢之中,石上有怪鬆盤旋覆蓋。步步生奇,讓徐霞客好不興奮,他側身攀登到巨石上坐著,同去的潯陽叔翁則坐在光明頂上與他相對,兩人互相誇耀自己看到的奇絕景色。

走下光明頂進入庵中時,中午飯已經熟了。吃完飯後,他們告別智空和尚,向北走過一座山嶺,在竹叢中徘徊了一會兒,走進一座叫獅子林的廟庵,就是智空所指點的歇宿之處。

獅子林在獅子峰下,建於明神宗萬曆三十九年(1611 年),原為一茅庵,為五台山僧一乘遊方到此所建。獅子林的住持霞光和尚,已在庵前等待他們了。霞光建議徐霞客先遊覽佛庵北麵的始信峰和仙人峰。徐霞客聽從他的建議,順著兩峰往西走,眼前所見的景致又大不相同。

走下山峰時,隻見夕陽籠罩樹木,一派絢爛。徐霞客以為第二天天會晴,心情愉快地回到了獅子林。霞光和尚領著他登上前樓,倆人舉目西眺,隻見天邊有一縷碧綠的痕跡。

徐霞客懷疑這是山峰的影子,霞光卻說:“這恐怕不是山影,因為山影在夜晚看起來很近,這應當是雲氣。”徐霞客的情緒一下子就低落了下來,他知道雲氣多是雨天的預兆,第二天恐怕還會下雨。

果然,第二天大霧彌漫。早餐後,徐霞客過接引崖(今始信峰)踏著積雪下山,遊覽了獅子峰。獅子峰在北海附近,東鄰始信峰,南近貢陽山,海拔一千五百六十四米。整座山峰如雄獅臥地,山上有諸多名勝和古鬆。

獅首有丹霞峰,腰部有清涼台,獅尾有曙光亭,為觀日出的好去處。獅子張口處即徐霞客住宿的獅子林佛庵。半山腰上一座山峰突起,峰上有一棵鬆樹竟撐開巨石挺立其上,樹幹高不足二尺,斜斜地彎曲盤結,伸出去兩三丈,它的根有力地穿石而下,這就是人們說的“擾龍鬆”了。

登高遠眺之間,濃霧漸散,徐霞客急忙從石筍矼北麵輾轉而下。走了大約五裏,看見左邊山峰腋部有一小孔透出光明,又前行,見山峰旁突起一塊石頭,像老僧麵壁的樣子。

這一天,徐霞客由接引崖踏雪,經擾龍鬆、僧坐石和青龍潭,晚宿鬆穀庵。鬆穀庵在疊嶂峰下,五龍潭附近。初為道觀,南宋寶祐年間鬆穀道人張尹甫創建,明宣德年間重建,改為寺廟,名鬆穀庵。當時的寧國知府羅汝芳題額,又題“東土雲山”

四字。

初八這天,徐霞客原準備去探石筍奧境,怎奈天公竟不作美,濃霧彌漫山野。徐霞客因急著探奇,沒想到竟然因為濃霧而迷失了方向,又下起雨來,還好在煉丹台附近碰到一個庵,就在庵中歇宿。

煉丹台又名軒轅曬藥台,在煉丹峰下,海拔一千八百米處,是黃山最高的觀景台,台石黝紫色,石麵平坦,據說是黃帝與容成子煉丹曬藥處。它的右側深壑為煉丹源,對麵為曬藥源。

以後的幾天,一直下雨。徐霞客隻好在大雨的間隙暫時出去一會兒,可惜不能遠遊。初九日,由庵僧慈明引導遊西南諸峰,欣賞“達摩麵壁”“禿顱朝天”等山岩造型,從描寫的景色和位置來看,大概是始信峰一帶,因雨又返回佛庵。

初十日,過飛來峰,再經平天矼、天門坎下山,又因雨宿於大悲庵附近的佛庵。十一日,冒雨過百步雲梯,下八百級蓮花溝,回到慈光寺,再由湯口出山。

徐霞客漫遊幾天,仍然未能盡興飽覽黃山那無與倫比的雄姿秀色,也沒能登上他盼望已久的天都峰、蓮花峰,更沒能拜訪文殊院。因此,在下山的同時,他就下了再登黃山的決心。

唯一的安慰是,可以再去山下的溫泉池泡澡。臨走時,徐霞客還不忘考察黃山一帶溪流的走向。他發現,黃山的溪流如鬆穀溪、焦村溪都是向北流出太平縣,即便向南流的湯口溪,也向北轉,流到太平縣後再流向長江,唯獨湯口西邊有條溪,到芳村而成巨流,向南流去岩鎮,到徽州府西北麵與績溪匯合。

這裏,徐霞客寥寥數語,卻揭示了大問題,揭示了黃山為長江水係和錢塘江水係的分水嶺,具體位置就是在桃花峰和雲門峰之間,這兩個峰以北的桃花溪和逍遙溪經湯口北轉,又流入太平縣,鬆穀、焦村之水也北出太平,隻有湯口西邊的水才流入績溪。

考證水道流向是徐霞客旅行途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但第一次到黃山就能正確地指出黃山四周溪流的流向,正體現了他敏銳的觀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