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遊附近名勝

第一次暢遊天台山

明神宗萬曆四十一年(1613 年),二十八歲的徐霞客從家鄉經杭州、紹興、寧波遊完洛迦山後,轉道前往寧海縣遊曆天台山。後存《徐霞客遊記》的開卷之作就是《遊天台山日記》,描述了其遊覽家鄉勝境天台山的所見所聞。

天台山位於浙江中東部,地處寧波、紹興、金華、溫州四地的交接地帶,是江南的一座名山,同時還是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享譽海內外。

天台山西南連接仙霞嶺,東北遙接舟山群島,為曹娥江與甬江的分水嶺。多懸岩、峭壁、瀑布,以石梁瀑布最有名。公元570 年,南朝梁佛教高僧智顗在此建寺,創立天台宗。公元598年,隋煬帝敕建國清寺。此外,唐代天文學家一行禪師塔也在此處。

三月三十日,徐霞客攜挑夫、仆人顧行與蓮舟上人一起,從寧海縣城出西門,向天台山進發。當日天空雲霧消散,陽光燦爛,一行人心情也分外喜氣洋洋。徐霞客曾在日記中寫道: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

一種出遊的歡喜之情,洋溢在徐霞客的臉上。在他的眼睛裏,在他輕快的充滿彈性的腳下也寫滿了喜悅。可是走不多遠,有采藥人告訴他們這一帶常有老虎出沒。再看上下高嶺,深山荒寂,那是人們因懼怕老虎躲藏在密林草叢中,而把草木燒光造成的。

此時天色已晚,他們隻好在采藥人的指引下找人家住下來。第二天早晨下雨,還好走了一段後天色逐漸轉晴。怎奈山高路滑,隻好下馬步行。

徐霞客途中碰到了國清寺的僧人雲峰,雲峰告訴他,從這裏到石梁,山勢險惡,路途漫長,不便攜帶行李,建議徐霞客輕裝前往,讓挑夫將行李放在國清寺等候。

徐霞客覺得有理,就讓挑夫挑著行李跟隨雲峰去國清寺,自己與蓮舟上人一起前往石梁。路上行人絕跡,入耳唯有泉流轟鳴,山風動**,很有幾分恐怖。

第二天冒雨前行,日暮時分抵達天封寺。好在初三那天天光終於放晴,陽光普照,徐霞客決定趁著好天氣登上天台山的最高峰華頂峰。華頂峰為浙江天台山主峰,海拔一千零九十八米,四周群山向而拱之,層層相裹,狀如百葉蓮花,華頂正當花之頂,故名“華頂”。

沿途經過華頂庵、太白堂,但是都沒有值得觀賞的景物。

徐霞客聽說太白堂左下方有黃經洞,於是便走小路去拜訪。走近一看,洞門已封,不禁大為惋惜。

原來,一位帶發修行的僧人曾結庵於黃經洞前,怕風從洞中吹出來,就用石頭砌上洞門。無奈之下,隻好原路返回至太白堂,繼續向華頂峰進發。

到達華頂峰時,寒風撲麵,隻見山頂上沒有樹木,隻有成片枯萎的荒草還沒有從冬天的嚴寒中蘇醒過來,草上結了一層厚厚的冰霜。環顧四周,稍低的山嶺,山上的樹木都披上了銀裝,如同玉樹銀花一般好看。此時,山腳下卻已經是山花盛開、爭奇鬥豔了。

徐霞客由此推斷,山頂因為高寒,所以山花遲遲未能開放。

從華頂峰回來,仍舊回到華頂庵,經過池邊橋,翻越三座山嶺,隻見溪流縈繞,山勢回環,樹木森森,岩石清麗,一轉身即有一奇景,讓徐霞客心滿意足。

之後,徐霞客在下方仰頭觀賞了著名的“石梁飛瀑”。石梁飛瀑並不比其他瀑布壯觀,但是它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它有一條二丈左右的巨大石梁,橫跨在兩崖之間,那微微拱起的梁麵,像一條巨蟒。

金溪和大興坑兩條溪水,左右而來,匯合於此。溪澗岩石坎坷不平,水流隨之層層折跌而下,每一次折跌,都激起一陣雪白的水花,接著又往下折跌。

這樣經過四次折跌後,溪流終於在陣陣白浪之中流到了石梁附近,聚集成一個巨大的雪浪團,向石梁衝激過來。一部分被打回,而大多數則從梁底穿過,墜入幾十丈深的幽穀之中,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

徐霞客看後,連聲稱讚。中午到下方廣寺休息,午飯時有一個和尚說,斷橋、珠簾的風景更美妙,飯後再去還來得及打個來回。

匆匆吃完飯,徐霞客立即出發,沿著山澗,追蹤瀑布的去向。走了八九裏,隻見奔騰的瀑布水流從山岩夾峙的石門瀉下,曲折旋轉,最上是由兩岸伸出的岩石形成的幾乎相連的“斷橋”,衝向岩石的水流碎花迸射,匯入深潭;中間一處的瀑布因兩岸巨石對峙,如同一道很窄的門,流水被門束縛,轟然奔騰,其勢洶湧;最下麵一處是開闊的深潭,瀑布如同從突起的門檻瀉下。

這三級瀑布都高達數丈,極盡神奇。又走了一裏多,才是珠簾水,水流傾瀉而下的地方平坦開闊,水勢緩慢,如萬斛明珠,輕若無聲地飄灑而落。

徐霞客喜不自禁地赤足跳入草叢中,手攀樹枝在崖邊走來走去,從各個角度觀察了瀑布的雄姿。同去的蓮舟上人簡直跟不上他。一直遊到暮色籠罩,方才盡興而歸。他在遊記中寫道:停足仙筏橋,觀石梁臥虹,飛瀑噴雪,幾不欲臥。

意思是說,在仙筏橋上停下腳步,隻見石橋猶如彩虹橫臥天空,飛瀑則宛如霰雪四處噴濺,這樣的美景讓人不想睡覺,隻想這麽一直看下去。

徐霞客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膜拜之情,溢於紙上。這時天色已晚,他隻好返回廟裏。回去之後,他對“石梁飛瀑”念念不忘,第二天清晨,顧不上吃早飯,就沿著仙筏橋登上曇花亭。因石橋就在曇花亭外,坐在亭內可以近距離觀賞。

石梁是架在兩山之間的一塊天然巨石,形成了一座天然的石橋,兩條瀑布從曇花亭左邊奔流而至,在石梁底下匯合,突然墜落百餘丈,如河堤潰決,聲若雷鳴。

徐霞客冒著危險從僅有一尺來寬、三丈長的石梁走過去,從高懸的石梁上俯瞰瀑布轟然瀉入深潭的壯觀,也不禁感到毛骨悚然。走過石橋,路就被大石阻隔,隻好原路返回,經過曇花亭,進入上方廣寺。

他順著寺前的溪水,再次爬到阻隔前山的大石上麵,坐下來觀賞石橋。直到寺中的僧人催促去用飯,才起身離開。吃過飯後,他又拜訪了萬年寺,並登上了寺中的藏經閣。

萬年寺前後有很多古老的杉樹,都是三人合圍的粗幹,鶴群在樹上築巢,鶴聲嘹亮清遠,為深山增添了一種清雅之聲。

這天,徐霞客原本打算去桐柏宮,尋覓瓊台、雙闕兩處勝景,因路多岔道,於是改去國清寺。

國清寺離萬年寺有四十裏路,途中經過龍王堂。每走下一座山嶺,都讓人以為已經到了平地,等到走下好幾重山嶺,下坡的態勢還沒有停止,這才感覺到華頂峰之高。

日暮時分,徐霞客進入國清寺,與僧人雲峰一見如故,於是和雲峰商量遊覽的順序。

雲峰說:“要說名勝,沒有比得過寒岩、明岩這兩處的,雖然路程遙遠,但可以騎馬去。先遊覽寒岩、明岩,然後步行到桃源洞,抵達桐柏宮。翠壁、赤城棲霞兩處勝景,就可以一覽盡收了。”

徐霞客聽後十分高興。第二天雖然下雨了,但也不能阻擋他的遊興。冒雨騎馬走了五十裏路程,涉水渡過水流甚急的南溪,這時雨也停了,眼前峰縈水映、木秀石奇,風景秀麗的寒石山果然名不虛傳,徐霞客欣喜不已,也忘記了旅途勞頓。

又走三裏路,到達明岩。明岩倚山臨溪,峽穀深邃。山穀盡處,石柱岩異峰獨起,四麵淩空,直衝天際,頂上雜樹叢生,藤蘿遍繞,名“螳螂釣蟾”。

其旁有著名的“五馬隱”,棕黑色的馬影,頗似一幅絕妙水墨畫,訴說著“閭丘追寒山”的佛教故事。仙人洞內有“合掌岩”“獨鯉朝天”“青天落白雨”;洞前有“石弄堂”,上有瀑布飄灑,名“老龍噴水”。

明岩是寒山、拾得兩位高僧隱居的地方。兩座山迂回曲折,最後麵有一山洞,山洞外麵,左邊有兩座石岩,右邊有石筍突起聳立。左右相對,堪稱奇絕。

明岩山背,屏岩聳峙,峭壁如城嶂,綿亙十裏,氣勢十分壯觀,名“十裏鐵甲龍”。內有無數深奧莫測的洞穴和形狀各異的奇石,構成天台山獨特的“非喀斯特地質的喀斯特地貌”。

其中“龍須洞”狀如覆甕,圓聳明豁,高大可容十四層樓房。

洞頂開有“天窗”,瀑水從天窗紛紛揚揚飄灑而下,散若虯須,終年不竭,龍須洞因此而得名。

徐霞客興致勃勃地尋訪明岩附近的勝跡,攀岩探幽,直到夜色降臨,才回到國清寺歇息。吃過晚飯後,陰雲散盡,一彎新月掛在碧空。站立在回環盤曲的崖頂上,隻見石壁灑滿清輝,景色之清奇簡直不似人間。

第二天淩晨,徐霞客從寺裏出發遊覽寒岩。但見石壁筆直向上,有如刀劈一般,仰視空中,有很多洞穴。

寒岩是天台第一大洞,洞裏麵冬暖夏涼,因唐代詩僧寒山在此隱居七十多年而得名。洞頂巨嶂覆蓋,“飛岩若墜接蒼溟”,氣勢雄偉。洞前有“宴坐石”,傳為當年高僧寒山、拾得和豐幹小憩吟詠的地方。

洞口兩側有奇岩“上山龜”和“出洞蛇”,稱“玄武守門”。

洞左峭崖壁立,有瀑布飛灑,夕陽映照,色彩絢麗多姿,名“寒岩夕照”。

順著石岩右邊走,從岩石的狹窄小道向上攀登。岩坳處有兩塊岩石相對聳立,下部分開而上部相連,高數十米,長數米,其造型狀似石梁,隻是少了直掛而下的飛瀑,故又稱“旱石梁”。

之後,徐霞客又找了一排竹筏渡過岩下溪流,順溪流到山下。沿途都是峭壁懸崖,崖壁上草木盤曲下掛,其中有很多海棠和紫荊,樹木掩蔽,溪流倒映,香風吹過的地方,到處是玉蘭芬草,山風吹來,聞之忘憂。

竹筏走到一處山口,岩壁筆直插到澗底,澗水深而湍急,兩旁沒有一點餘地,無法通行。徐霞客隻能攀上岩壁,沿著幾個鑿出的石孔通過,這些石孔僅能容下半隻腳,身貼石壁,腳下便是奔流的澗水,簡直驚心動魄。

從寒岩出來後,徐霞客還想順道遊覽傳說中的劉阮洞。自古以來,浙江天台山名氣最大、最具魅力的還數劉阮遇仙的桃源。曆代文人墨客或詩或文或戲曲寫得最多的就是桃源,曆代民間百姓傳得最廣最久的也是劉阮遇仙的故事。

但是這畢竟隻是傳說,劉阮洞究竟在哪裏也並不清楚。徐霞客跟隨雲峰和尚莽莽撞撞地行走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居然迷了路。此時太陽已經西下,隻好邊問邊走,走了很多冤枉路後,才找到住處。

第二天,他們從住處出發,在曲折的山路中走了三十多裏,渡過溪水進入山中。又前行四五裏,山口漸漸狹窄,看到一處叫“桃花塢”的飯館。這裏是一片山間平地,遍植桃樹,桃花盛開時節,煞是好看。片片花瓣落入溪水之中,隨水而下,別有一番詩情畫意。

此處有一深潭,潭水碧綠清澈,瀑布從上遊注入潭中,兩旁高山夾峙,山峰擁翠,溪水在亂石中奔流,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響,澗隨山轉,水聲十裏,故名為“鳴玉澗”。

澗流隨山流轉,人隨澗溪而行。兩旁山石嶙峋如骨,山巒聚集,翠叢相夾,觸目皆成美景。徐霞客大為讚歎,這偶爾得來的景致,居然比寒岩、明岩還要美。

走出飯館,他們向東南方走去,翻越兩座山嶺,去尋覓傳說中的“瓊台”“雙闕”,遺憾的是,竟然還沒有人知道。走了好幾裏,才打聽到在山頂上。

徐霞客與雲峰順山路攀緣而上,到達山巔,向下俯視,石壁陡峭逼削,回環盤曲。山峰頂端中間斷裂,就是所謂“雙闕”。

夾在雙闕正中間的環形石台,就是瓊台。隻是天色已經很晚,來不及攀登了。倆人趕緊下山,從赤城後麵返回了國清寺。

初八日那天,徐霞客離開了國清寺,登上赤城山。赤城山又稱燒山,距天台縣城和國清寺均為四裏。為丹霞地貌,是仙佛雙修的聖地,也是濟公活佛的故裏。

赤城山,是水成岩剝蝕殘餘的一座孤山,因其山赤,石屏排列如城而得名,是天台山中唯一的丹霞地貌景觀。每當旭日東升或夕陽西下,雲霧繚繞山腰,霞光籠罩,光彩奪目。元代天台縣人曹文晦形容為:

赤城霞起建高標,萬丈紅光映碧寥。

美人不卷錦秀緞,仙翁瀉下丹砂瓢。

氣連海嶼貫旭日,光入溪甕生春潮。

我欲結為五色珮,碧桃花下呼周喬。

因此有“赤城棲霞”之稱。隻是岩上的洞穴都成了僧舍,錯雜零亂,淹沒了天然之趣。

山上還有許多與神話傳說相聯係的景觀,如悟月樓、洗腸井、曬腸岩、八仙洞、金錢池、搖鈴石、青雲洞,以及眾多的摩崖石刻。徐霞客認為都沒有什麽奇特的地方,因此匆匆結束了天台山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