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雲遊四方的誌向

徐霞客的山水之誌,更主要和直接的來源是父親的榜樣、書籍的熏陶和母親的支持。按照家族傳統,徐霞客理當繼續走先輩走過的路,努力攻讀“四書五經”,求取功名,入朝為官,光宗耀祖。

但是,徐霞客受父親的影響,同時也由於超脫的個性,從小不喜歡八股文和世俗功名。他對科舉考試要求的經書不感興趣,卻特別喜歡看奇書異誌,一心隻想徜徉於山水之間探幽覽勝。

徐霞客年少時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慨: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乃以一隅自限耶?

大意是說,男子漢大丈夫應該遍遊大好河山,怎麽能夠局限於一個小角落呢?他常說“餘髫年蓄五嶽誌”,就是說“我幼年就懷有遊曆五嶽的誌向”。

徐霞客家正廳前麵天井東側有一棵高大的羅漢鬆,亭亭如蓋,枝繁葉茂。這棵羅漢鬆年齡比徐霞客還大。據說,徐霞客的祖父曾於京城帶回一個盆景羅漢鬆,直到徐霞客出生後才把盆裏的羅漢鬆移栽到庭院裏了。

隨著徐霞客一天天長大,這棵被移栽到庭院的羅漢鬆,也得地氣之盛,生機勃發,不斷壯碩成長。於是,徐霞客就從這棵羅漢鬆身上獲得了某種神奇的感悟與力量,他立定誌向:不做盆中景,要做淩霄鬆。

說來也神奇,這棵並不算高的羅漢鬆,後來其樹幹粗到需要兩個人才能合抱,而且上下幾乎同粗細,通直而立,無枝無蔓,頂如綠雲華蓋,蒼翠欲滴。人們說,它曾在某個電閃雷鳴的夜晚被攔腰劈斷,遭受重創;然而,它卻依然挺立著,並且後來從折斷的創口處發出幼芽新枝,昂揚地宣示著它的生命力。

徐霞客從小就很聰明,最喜歡涉獵曆史、地理和探險遊記一類書籍。為了不被塾師發現,他常常在令人厭煩的經書的遮掩下偷偷閱讀這類書,讀到入神之處,不免眉飛色舞。

轉眼間,徐霞客到了考秀才的年齡,他的地理、曆史知識越來越豐富,而且興趣越來越濃,但對經文、八股卻越來越淡漠。

為了給父母一個交代,他在十五歲那年勉強參加了科舉考試。

在考試前,徐霞客遊覽了君山(在今湖南嶽陽市君山島風景區),並登上了望江樓。望著滾滾東流的長江,他情不自禁地喊道:“多麽雄奇壯觀的景象啊!”

身後一位老人問道:“小夥子,你喜歡長江水嗎?”

徐霞客連忙點點頭。這位慈祥的老人給他講了許多江岸景點的由來……老人的故事娓娓動聽。徐霞客見老人知道這麽多事情,就忙問:“老人家,聽說長江水是從西蜀流出來的,是這樣嗎?”

“書上說它是從岷山西北發源的,可那個地方實在太遠了,還沒聽說有誰到過那裏呢!”老人平靜地回答。

岷山西北真是長江的發源地嗎?源頭的景象一定更加令人神往吧!要是自己能到那裏親眼看看該有多好啊!徐霞客的心似乎已經飛向巍峨的山嶺、奔流不息的江河。於是,他暗暗下定決心:“總有一天,我要去長江的源頭,我要遊遍天下的江河山川!”

考試結束了,徐霞客榜上無名。他回到家裏後,雖然父親仍然督促他繼續讀書,來年再考,可他對功名已沒有興趣了,便索性摒棄了“四書五經”等參加科考必備的書籍,開始一心鑽研古代史籍、地理書籍、圖經(附有圖畫、地圖的書籍或地理誌)和地方誌等。他整天泡在父親的藏書樓,遨遊在書海中,如饑似渴,孜孜不倦。父親見兒子確實是無意功名,也就不再勉強他,就鼓勵他博覽群書,做一個有學問的人。

徐氏自一世祖徐錮開始就廣有典籍,日積月累,到太祖元獻時,萬卷樓已經修成,加之徐霞客的祖父徐衍芳分得的祖產就是“湖莊書屋”,徐霞客可以取用的書籍是非常多的。

這些藏書不僅為徐霞客開闊了眼界,幫助他確立了人生誌向,更為他以後的考察工作提供了大量文獻支撐。——這使得他,對於所要精研的輿圖方誌、所要考察的文物典章,均可隨時取用,無須輾轉得來。

徐霞客遍讀了先祖的藏書,還不斷添置新書;隻要看到奇書,哪怕是不吃飯不穿衣也要買。他讀書認真細致,且記憶力十分驚人,對別人所提的問題總能說得明明白白,因此被人稱為“博雅君子”。

有一天,一位客人正和徐有勉談論遊覽太湖包山的經過,還說到了山上的林屋洞,客人便向徐有勉求教道:“徐先生,聽說書上記載,林屋洞很長,可以通向四方,不知是哪四方呢?”

徐有勉緊鎖雙眉,一時記不得了,這時徐霞客連忙對客人說道:“大叔,你說的是《郡國誌》吧?上麵記載說,林屋洞東通王屋,西達峨眉,南接羅浮,北連岱嶽。”

徐有勉十分驚訝,他想不到兒子對地理知識如此熟悉,簡直是倒背如流。看來,讓兒子走仕途是白費心機了。

經過這件事後,徐有勉思量再三,把兒子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弘祖,你已經長大了,看得出你的心思不在功名上,父親也不再勉強你。不過,你選擇的是一條充滿艱辛而又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的辛苦之路啊!”

徐霞客聽完父親的話,像見到了雨過天晴的太陽,高興得跳了起來。他信心十足地對父親承諾道:“隻要能遊曆天下,再苦再累,孩兒也心甘情願。”

從此,徐霞客告別了“四書五經”等書,在父親的指導下刻苦鑽研地理知識,這些知識為他日後遊曆山川河流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因為徐霞客的誌趣異於常人,當時有人認為他言行怪誕,他也不管不顧,一心一意搜求逸事與奇書。有時遇到意趣相投的詞人酒客、親朋好友,他們就在一起觴詠流連,通宵達旦。

在對地理學書籍的閱讀比對中,徐霞客發現了前人的很多不足之處,有的書言辭模糊、不知所雲,有時不同的書對同一個地區的描述大有出入,大概是因為編書的人對書中所記內容沒有進行實地考察驗證,隻是互相抄襲,以訛傳訛,最終導致錯誤百出。於是,他暗下決心,日後一定要窮一己之力探究個明白。

江陰馬鎮南暘岐村前有條叫沈塘河的小河,河上有座石板橋,被稱為勝水橋。石橋的兩端,有用條石砌成的石級。石級承載著寬大平直的石板,連通兩岸。

徐霞客時常與村裏的小夥伴在沈塘河中戲水,在岸邊的茫茫蘆**裏刨蘆根、蘆筍,或者捉迷藏。更多的時候,他喜歡獨自一人站在勝水橋上,望著遠去的船隻,在心中馳騁他的美麗夢想。他知道,順著沈塘河出去,可以到馬鎮,到古老的運河,到太湖和無錫,到很遠的地方……他不禁說道:“什麽時候我才能一覽國家的山河之勝呢?”隨後他扯了一根蘆葦,輕輕地吹起了蘆哨。

徐霞客的父母艱難創業,使得家道中興。發家後,夫婦二人修築田園,過著安靜的隱居生活。徐有勉常常帶著幾個奴仆,有時乘船,有時坐轎,在蘇杭之間觀賞湖光山色,品評甘泉新茗,悠然自得。可以說,徐霞客對旅行產生興趣,和父親的影響有莫大的關係。

也許是有感於祖輩和父輩的科場遭遇,徐有勉拒絕入仕。

有一次,他與幾位朋友在一起喝茶閑聊,其中一位朋友問他:“你家有田有錢,為何不花些銀兩謀個官職?”徐有勉看了看這位仁兄說道:“莫非尊駕不曉得我生性厭惡為官?何況捐個官職這種齷齪之事,仁兄竟說得如此輕巧!仁兄若還當我是朋友,還請今後再勿提及此等事情。”

徐有勉不僅不願做官,而且討厭與達官貴人打交道。有一天,他在庭院中修剪花木,仆人來報,說有兩位官員要前來拜訪,轎子就快進村了。他一聽,忙丟下工具躲進了屋後的竹林裏。再後來,一旦聽說有官員造訪,他就幹脆到太湖遊玩去。

父親的這種秉性、氣質和人生態度,給徐霞客帶來了深深的影響。徐有勉曾對朋友說:“我的第二個兒子弘祖,眉宇之間有煙霞之氣,讀書好客,看來可以繼承我的誌趣,我倒不願意強迫他去追逐功名富貴。”可見,他不僅自己絕意宦途,也不希望兒子走上這條道路。

如果說父親影響了徐霞客的性格和愛好,那麽母親則給了他物質上的支持與精神上的鼓勵。徐霞客的父親不事稼穡;徐家得以複興,主要得力於徐霞客的母親。可以說,徐母支撐了徐家的大半家業。

徐母最初嫁入徐家時,為太翁泡茶,放了兩顆桂圓,太翁不吃,並且不高興地說:“農家怎麽能享用如此貴重的東西?”聽了太翁的話,徐母感到很慚愧,一直謹慎地收藏著這兩顆果核,用來教育子孫時刻注意勤儉。受母親數十年辛勤節儉的影響,徐霞客並未染上一般紈絝子弟的惡習。徐母不僅勤勞賢惠,而且樂善好施。在饑荒之年,徐母要兒子仿照先祖的事跡賑濟災民。

徐母一生酷愛種豆和織布,她每年都要在籬笆周圍廣植秋藤,抽條引蔓,使得綠蔭滿堂。每天一大早,她就帶著婢女在藤蔓下麵紡織,並讓小孫子在旁邊吟誦詩文。機聲與書聲相互應和,徐母在一旁怡然自得。——後來,徐母八十大壽時,徐霞客懷揣著對母親的孝敬與感恩,請了一位畫家為母親繪製了《秋圃晨機圖》,還請了許多文壇墨客為母親著文題詩。其中有一首題詩這樣寫道:

豆花棚下鳴機杼,萱草堂中授簡編。

正是描繪了徐母在豆棚綠蔭下紡線織布的機杼聲和子孫們的琅琅書聲相應和的生動場景。

徐母種的豆莢果實累累,成筐地送給親友;徐母織的布輕柔如蟬翼,被稱為“徐家布”,在市場上能賣到絲絹一樣的價格。

她還用織布的道理來教育子孫:“百姓的生計以勤勞為本,為人勤勞則日用不乏。如今織布的有無數人,而我們家織的布卻能以精良聞名。做學問也是一樣的道理啊!”

徐母對兒孫的言傳身教,遠近聞名,被傳為佳話。而她理解、支持徐霞客“屐遍五嶽,無負七尺男子”的壯舉,更體現了她的胸懷。

徐母為人不僅勤勉達觀,而且處亂不驚,具備男子一般的英武之氣。在徐霞客十七歲那年,家中發生了一件大事。

有一天,徐父外出久久未歸,家人四處打聽,杳無音訊。第二天傍晚,一個陌生人送來一封信便匆匆離去。打開信一看,全家人驚呆了,原來徐父被強盜綁架了。綁匪在信中勒索銀兩,並威脅不許報官,否則便殺了徐有勉。

一家人頓時陷入恐慌。這時徐母鎮定地對全家人說:“哭沒有用,救人最重要。就是傾家**產,也要把人解救出來。”於是,她囑咐徐霞客弟兄三人,不得將父親被綁架的消息透露出去,免得節外生枝。

與此同時,徐母拿出平日裏省吃儉用的全部積蓄,還將一些土地和房契作為抵押,勉強湊足銀兩。經多方營救,才將徐有勉平安接回家中。

徐父本來身體就很虛弱,經過綁架一事的驚嚇,身心受到刺激,終因舊病複發,不久便故去了,時年六十歲。父親的遭遇,使徐霞客加倍地看清了動**的晚明社會的黑暗。

父親病逝前後,徐家不斷地遭到地方豪強的欺辱,導致徐霞客更加厭棄現實社會,希望逃離世俗,寄情山水。他發誓絕不走仕途,而要走一條自己的道路。

徐父去世時,徐霞客隻有十八歲,徐母將家產處置停當之後,一直與徐霞客住在一起。後來,徐霞客的長子徐屺,是他與第一任妻子許氏所生,由於許氏很早就去世了,所以長子一直由徐母撫養;此外,徐霞客常年外出,徐母在家支撐門戶,將一切都處理得井井有條,為長期在外遠遊的徐霞客解除了後顧之憂,使他在外旅行時根本無須為生計而擔憂。如果說,徐母的賢達明理、樂善好施、勤儉持家等屬於傳統勞動婦女的優良品德,那麽,在對待霞客遠遊這件事上,徐母的見識就遠遠超出了當時一般婦女的認知水平。

父親病逝三年之後,服喪期滿,徐霞客就想出外遊曆,以實現自己從小的願望。但是又惦念家有老母,心中很是躊躇。徐母是個很不尋常的婦人,她了解到兒子的心意後,就勉勵他說:“身為男子,應該誌在四方。至於說‘遊必有方’的古訓,也不過是說要計算好路途的遠近、時間的短長,能夠如期往返也就是了。怎麽能夠為了母親的緣故羈留家園,好像是圈在籬笆裏的小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呢?”

徐霞客聽了母親這番話,非常激動,更加堅定了遊曆四海的誌向。徐母還親手為兒子整理行裝,並說:“兒去遊覽名山大川,施展才幹,實現自我抱負才是。記得回來時,把出行的路線圖拿給娘看,給娘講講旅途的山水風光、奇聞趣事、風土人情,讓娘也長長見識,我就心滿意足了!”

說著,母親拿出一頂專門為了霞客出遊而做的帽子,對霞客說道:“兒啊!娘也沒什麽物件能送給你,就為你縫製了這頂‘遠遊冠’,讓它為你在路上遮陽擋雨吧。”

徐霞客雙手接過“遠遊冠”,感動地跪在母親麵前,喊了聲“慈母大人”,便淚流滿麵,不知道該說些什麽了。他在心裏暗暗地說:“娘啊,兒子決不辜負您老人家的期望!”

從此,徐霞客與母親約定,每年在春草初萌時出遊,在秋葉染霜時歸來。二十年間,徐霞客的足跡幾乎遍及天下,無不如期而返。霞客每次出遊歸來,總是采些奇花異果或名貴藥材獻給母親。母親一麵聽他興致勃勃地講述天地之大、風俗之異、山川之勝、文物之豐,一麵烹製可口的飯菜,為他接風洗塵,使他備感家庭港灣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