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遊與回歸

沉醉在桂林山水間

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 年)四月二十日清晨,徐霞客和靜聞、顧行在衡州南關外冒雨登舟,繼續他千回百轉又危機四伏的旅程。二十八日,徐霞客一行抵達廣西桂林。

廣西地處中國地勢第二台階中的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兩廣丘陵西部,南臨北部灣海麵。西北高、東南低,呈西北向東南傾斜狀。山嶺連綿,山體龐大,嶺穀相間,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環繞,中部和南部多丘陵平地,呈盆地狀,有“廣西盆地”之稱。

桂林昔稱八桂、桂州,因盛產桂花、桂樹成林而得名,北接湖南、貴州,西南連柳州,東鄰賀州,位於廣西東北部,地處漓江西岸,屬山地丘陵地區及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形成千峰環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獨特景觀。

再加上桂林水多濕氣大,空中常雲霧迷蒙,山澗多綠樹紅花,江上有蓑笠漁人、白鷺竹筏,遊人至此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

桂林因山為城,大山有虞山、象鼻山、鸚鵡山、鐵封山、疊彩山、獨峰山、伏波山,等等。四周又有小峰獨立,東有隱山、媳婦娘山,西有望夫山、荷葉山、南山、茲山等。有山即有洞,有名的如劉仙岩、穿雲洞等,數不勝數。這對於好探險尋奇的霞客來說,真有如到了寶地。

初到桂林,徐霞客就發現一奇:這裏的包子,多用韭菜和肉為餡,放的卻不是鹽而是糖;稀粥呢,又都是與雞肉摻和著吃。

五月初二,來到桂林的第二天,吃過這有趣的早點,徐霞客便急匆匆地去遊著名的七星岩洞。

七星岩早在五六世紀就有了文字記載,隋唐稱棲霞洞,宋代稱仙李岩、碧虛岩,位於桂林普陀山腹,東西貫通,入口在天璣峰的西南半山腰,出口在東麓。

它原是一段地下河道,後來地殼變動,地下河上升,露出地麵成為現在的岩洞,已有一百萬年的曆史。岩洞露出地麵後,雨水長期沿洞頂裂隙不斷滲入,溶解石灰岩,並在洞內結晶,形成許多石鍾乳、石筍、石柱、石幔、流石壩,千姿百態,像一條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的地下畫廊,蔚為奇觀。

七星岩早在隋唐時代就已成為遊覽勝地,是桂林山水中的溶洞代表,主要景點有石索懸錦鯉、大象卷鼻、獅子戲球、仙人曬網、海水浴金山、南天門、銀河鵲橋、女媧殿等。

徐霞客從七星岩下的壽佛寺開始登山,佛寺正在岩洞入口處,進入寺中就已經開始進入岩洞了。岩洞分為上、下兩層,上洞稱七星岩,下洞稱棲霞洞。徐霞客主要遊覽了棲霞洞。

棲霞洞宏大明朗,雄壯開闊,洞頂裂開一條石縫,有一條石鯉魚躍然欲下,栩栩如生。洞內西北麵是高高的平台,沿石階上去是老君台;東麵卻是一條深壑,越走越深。

穿過一個門洞後,有陰風吹來,冷刺肌膚。徐霞客揣度,大約是離出口不遠了。隨著水流的方向出得洞來,徐霞客又馬不停蹄地遊覽了省春岩、彈丸山、朝雲岩、水月、荷葉等岩洞,發現洞洞不同,洞洞見奇。

五月初九,徐霞客遊覽了著名的象鼻山。象鼻山原名漓山,位於桃花江與漓江匯流處,山因酷似一頭站在江邊伸鼻豪飲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象征。

象鼻山以神奇著稱。其神奇,首先是形神畢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間造就一輪臨水明月,構成“象山水月”奇景。坐落西岸的象山水月與漓江東岸的穿月岩相對,一掛於天,一浮於水,形成“漓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徐霞客登山覽勝,遍遊大小溶洞。一路行來,他讀山,讀水,讀岩石溶洞,也讀前人摩崖文字。有的隨讀隨錄,甚至在瓦片上磨墨而錄;有的因曆時久遠,雖抄錄甚久,則因剝落難以辨識而痛惜不全;有的則出錢請摹匠拓工,協助摹拓。

在穿雲洞,洞內刻有宋朝人寫的《桂林十二岩十二洞歌》,徐霞客欣賞這個題目,想抄下來,可惜高不可及。道士找來兩把梯子,靠在石壁上,霞客先站在一把梯子上抄錄完這半麵,接著再平移到另一把梯子上抄另半麵,免去上、下梯時間,好不容易才抄錄完出洞。

五月二十一日,徐霞客自桂林乘船沿漓江去陽朔。陽朔位於廣西東北部,地貌以石山、丘陵為主,山地為輔。較之桂林,陽朔的山更為雄奇,水流也更加清澈。從桂林到陽朔,一路上,徐霞客才算切實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魅力。

到了陽朔,徐霞客又同靜聞、顧行去探龍洞。他們打著火把由北麵進洞,走了一段,洞頂漸高。洞的後壁上有龍影、龍床,龍影下麵有兩個水池,水清澈如鏡,池深僅五六寸,可是上麵的泉水流入池中,卻一直不滿。徐霞客覺得很神奇,認為這應是陽朔八景的第一景。

徐霞客進入陽朔縣城後,遊覽了文昌閣、鑒山寺、狀元山、龍洞岩等,對鑒山寺的景色尤為讚賞。五月二十八日,徐霞客自陽朔返回桂林,此次旅程曆時八天。

徐霞客在桂林前後共盤桓了近一個半月。六月初十日,他離開桂林,離別途中,不忘遊覽琴潭岩、牛洞、上岩等。十一日,到蘇橋,算是徹底告別了桂林山水。

六月十二日,徐霞客到達柳州,這時靜聞和顧行都病倒了。

南方的暑天,瘴氣彌漫,身體不好的很容易染病。靜聞同顧行先前受過傷,身體尚未完全恢複,旅途又遇了點小風寒,受瘴氣一衝很快便病倒了。

靜聞病重,徐霞客不惜重金為他雇馬、雇車、雇轎子。到南寧之後,靜聞已虛弱不堪,再也不能與徐霞客同行。

十二月初十,徐霞客出遊後返回南寧入崇善寺,得知靜聞已於九月二十四日,也就是與他別後一日就逝世了。想到靜聞和尚一路上的陪伴和對自己的照顧,徐霞客淚流滿麵,大放悲聲。

為了實現靜聞供經雞足山的遺願,霞客決定攜經負骨繼續前行。十二月十九日,徐霞客用一個竹筒裝好靜聞的遺骨和血寫的經書,密封了放進自己的行囊,離開了這傷心之地,向貴州進發。

此次廣西之行,徐霞客最大的收獲,是考察了當地的諸多溶洞,對一些自然現象的成因進行了探索,給以合乎科學的解釋,並對各地地貌特征的差異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和概括。

廣西是國內岩溶地貌覆蓋麵最廣、景觀最完備的地區,岩溶麵積占廣西總麵積的百分之四十。徐霞客對桂林附近六十多個岩洞的全麵考察,以及對洞內結構的如實描述,讓後來國內外學術界歎為觀止。

徐霞客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完成大麵積岩溶地貌考察的先驅者,也是世界上最早係統地考察和分析岩溶地貌的第一人。離開桂林後,徐霞客又仔細考察了勾漏洞、百感岩等,為研究廣西地貌增加了很多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