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程拜訪山西五台山
明思宗崇禎二年(1629 年),徐霞客曾北上,遊北京、天津一帶,可惜沒有留下日記,難以了解他旅行的詳情。崇禎六年七月初,徐霞客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北方,目的地是山西的五台山和恒山。
這一次,徐霞客從家鄉江陰出發,取道北京,然後西行,抵達河北省阜平縣,越過太行山,翻過長城嶺和龍泉上關,入山西省五台縣,遊覽五台山。
五台山屬太行山係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周五百餘裏。由一係列大山和群峰組成。
其中五座高峰峰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見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五台山由古老結晶岩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台: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鬥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
五台山地質古老,地貌奇特,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麵、十分發育的冰川地貌、獨特的高山草甸景觀,更有第四紀冰川及巨大剝蝕力量造成的“龍磐石”“凍脹丘”等冰緣地貌的奇觀。
五台山是佛教聖地,千百年來,一直被看作文殊菩薩的道場,以其悠久的佛教文化曆史,位於四大佛山之首。
七月二十八日,徐霞客從北京出發。到八月初四日,來到阜平縣南關。山從唐縣伸來,延伸到唐河開始密集,到黃葵又漸漸敞開,山勢不太高大,從阜平縣往西南走過石橋,西北眾多的山峰又高低起伏地聳起來。
徐霞客沿著溪流左岸往北行八裏,有條小溪從西邊流來注入,於是離開大溪,溯西邊的小溪往北轉,山穀漸漸狹窄。又走了七裏,在太子鋪吃飯。
往北行十五裏,忽然聽到溪流聲。回頭看右邊的山崖,數十仞高的石壁,中間的坳像削瓜一樣地直直下去。崖上麵也有坳,是瀑布所流經的地方,但因為天旱沒有水。
離澗底二三尺,泉水從坳間的小孔中泛濫而出,往下匯成溪流。再往上走,越過鞍子嶺。在嶺上眺望四周,北麵的山塢比較開闊,東北、西北,高峰對峙,山峰都像直插雲天的仙人巨掌。
嶺下有股從西南流來的溪水。徐霞客開始順著溪水往北走,剛才所看到東北邊的高峰,越看越突出,趨之越近,那高峻陡峭的形態,像遠遠地追隨人而來似的。
第二天,進入龍泉關,往東出關。往北行十裏,道路漸漸向上延伸,山峰漸漸奇異,泉水聲漸漸消失。不久,陡峭的道路斷絕,路兩邊的山崖峰高壁峭,山中的樹木和岩石爭奇鬥豔,交錯如錦繡,讓人頓時忘卻了登山的煩勞。
在這樣的美景中走了五裏,崖石狹窄處還設有兩道石關。
又直直往上走了五裏,登上長城嶺絕頂。回頭眺望遠處的山峰,最高的也低伏在腳下,兩旁近處的山峰簇擁而來,隻有南部山中有一線縫隙,從縫隙中放眼看可達百裏。
長城嶺上,有一座高樓雄壯地聳立著,是龍泉上關。關內有一棵古鬆,樹幹高聳、枝葉茂盛,秀美出眾。
龍泉上關西麵,就是山西省五台縣境。往北在塢中走二十裏,經過白頭庵村,距離南台隻有二十裏了。不過,環視山穀四周,還看不出五台山的形貌。又往西北走兩裏,道路左側為白雲寺。從寺前往南轉,來到千佛洞,這是登五台山的小路。
初六日,狂風怒號,滴水成冰。風停日出,太陽像火球一樣從青翠的山林中噴薄而出。徐霞客沿著山腰往西南行,翻越山嶺,才看到南台就在前麵。
再上去是燈寺,從這裏開始,山路漸漸陡峻起來。登上南台絕頂,頂上有文殊菩薩的舍利塔。北麵,其他各台環抱聳列,隻有東南、西南稍微有空隙處。
正南麵,古南台位於下麵,遠處的群山如屏障般地峙立著,並且東端還和龍泉關高峻的峰巒山勢連接。順著南台右側的道路下去,地勢很平坦,可以騎馬。
沿著西嶺往西北行十五裏,名金閣嶺,環境幽雅,雄姿壯觀。沿著金閣嶺左側往西北下,行五裏,來到清涼寺。寺內因有著名的文殊聖跡“清涼石”而得名。
清涼寺建於隋文帝開皇元年(581 年),曾名真寂寺、崇福寺、化度寺等。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 年),法演法師擴建,敕封為清涼寺。清涼寺廟宇深幽,環境秀麗,高低錯落,美如圖畫。
寺內有一塊靈芝形的石頭,長寬都是九步,可以站四百個人,上麵平整但下麵收縮,和下麵石頭相連的部分不多,這就是清涼石,石麵青色,有雲紋,人坐其上,頓生涼意。
相傳這塊石頭原來是東海龍宮的“歇龍石”,被文殊菩薩借來後,成為法力無邊的“清涼石”,也是文殊菩薩講經的“曼殊床”。
從西北邊穿越棧道沿著石階往上走十二裏到達跑馬泉。
跑馬泉在路邊的山窩中間,石縫隻能容下半隻馬蹄,泉水從石縫中溢出,山窩則平坦寬敞,可以建蓋寺廟,但跑馬寺反而建在泉旁邊一裏之外。又平緩地下了八裏,在獅子庵住宿。
第二天,往西北行十裏,過化度橋。一座山峰從中台延伸下來,山峰兩邊流著徐徐的泉水,景色幽靜到了極點。又越過山峰右澗上的橋,沿著山峰往西而上,山路傾斜不平。
又走十裏,登上西台頂。西台又名掛月峰,可惜徐霞客是在白天登台,“掛月”之景無緣得見。陽光輝映下的群峰,一一地呈現出美好的姿態和奇異的風貌。
西台西麵,近處是閉魔岩,遠處是雁門關,座座山峰都曆曆在目,仿佛可以俯身拿取。閉魔岩在四十裏外,山上全是盤旋橫貫的陡崖,層層疊疊地堆砌上去,成為這山中的奇特之處。
寺北麵,左邊是維摩閣,閣下麵聳立著兩塊石頭,閣就蓋在石頭上,閣柱的長短,隨石頭高低而參差不齊,有的地方完全不用柱子。正中是萬佛閣,佛像都是檀香木的,色彩金碧輝煌,層層排列而互相映襯,不止一萬尊。
這兩個閣的建築,不用支柱,完全淩駕於石上,而萬佛閣竟完全外懸於岩壁的空中。閣前麵有二重閣,上下三層,環抱周圍的樓閣也有三層,之間架有複道長廊,從空中可以上下來往相通。萬佛閣不僅建築精巧,閣內還有數以萬計的佛像,金碧輝煌,十分壯觀。徐霞客很好奇,這樣的建築是怎麽建造的?
順著寺往東北走五裏,來到大路上,又走十裏,到達中台。
中台又名翠岩峰。這一天,天氣晴朗,群山的景象曆曆在目。
徐霞客發現中台頂上的亂石數以萬計,像斷碑殘碣一樣布滿地麵。這種地形是地理學上稱為“石海”的冰緣地貌。
徐霞客遙望東台、南台,都在五六十裏以外,但南台之外的龍泉關,反而像離得更近,因為西台、北台,都和龍泉關的山脈相連。這時風清日麗,兩邊的山像眉毛分開而列。
從中台往北直直下了四裏,陰森的崖壁上懸掛著幾百丈冰,名“萬年冰”。剛剛寒冷還沒幾天,五台山中的冰雪竟已有如此種種形態,徐霞客頗為驚奇。
徐霞客又往北登上澡浴池,在北台住宿。北台比其他各台都陡峻。徐霞客趁著日光,到寺外眺望四周。等進到寺中,太陽已經落山,開始刮起大風。
第二天,廟裏一位和尚告訴徐霞客,北台的正東稍北,有一座青色的巍峨山脈,那便是恒山了。如果要去那裏,不如從北台朝北而下,可以少走四十裏的路。徐霞客采納了老和尚的建議,由北台下山,踏上了去北嶽恒山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