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大龍湫的源頭
徐霞客的第一次雁**之行,受驚後匆匆離去,還沒有遍覽各處景色,特別是沒有找到雁湖,留下了深深的遺憾。重遊天台期間,他曾經再次遊雁**山,但此次行程沒有留下日記。
明思宗崇禎五年(1632 年)四月中旬,遊過天台,徐霞客和堂兄徐仲昭前往蘇州看望老友陳函輝。老友多年未見,晚上促膝長談。當提及遊覽雁**山見聞時,陳函輝問他:“你可曾登臨雁**山的絕頂呢?”
這一句話激起了徐霞客的鬥誌,他當即決定要再攀雁**山。四月二十八日,徐霞客和徐仲昭一起去雁**山作第三次遊曆,這次他們有備而來,途中雇了馬匹。
五月初一這天,二人決定攀登天聰洞。從天聰洞中向東望去,有兩個圓洞,向北望去,有一個長洞,都是透亮通明。這又激發了徐霞客的遊興,想過去一探究竟,又苦於這幾個洞壁陡峭直立,與天聰洞之間相隔甚遠,無法通過。
徐霞客毫不灰心,不辭辛苦地下到靈岩寺,扛起寺中的梯子,一路上率領仆從披荊斬棘,越過一道山塢,走到圓洞下麵,搭起梯子往上登。
梯子夠不著,就砍來木頭橫嵌在石縫之間,踩著木頭往上登。木頭還是夠不著,又用繩索把梯子吊上來,懸掛在石縫中的樹上,繼續往上爬。
爬完梯子就用木頭接,踩完木頭又用梯子接,梯子、木頭都不濟事時,就把繩索拴到樹上,拉著往上攀登,如此艱難,方才進入圓洞。之後,他又用同樣的方法進入長洞。兩個山洞都遊覽過後,才心滿意足地下山。
從這一段探洞的旅程可以想見,徐霞客的登山條件有多麽艱苦。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他幾乎是徒手登山,以生命為代價來征服自然,不禁讓人對他的執著精神肅然起敬。
之後幾天,徐霞客一行又重遊了小龍湫,遊覽了曇花庵,觀察到燕尾泉就是從大龍湫流來的溪水,因分成二股墜落石間,所以取名燕尾,因此,他探究大龍湫源頭的興趣也更加強烈了。
初三這一天,徐霞客向雁湖頂進發。他注意到:雁湖往南分流下墜的水,有的從石門寺流出,有的從淩雲寺的梅雨潭流出,有的流到寶冠寺成了飛瀑;往北分流下墜的水,成了雁**山北麵眾多溪流的源頭。
這幾處的水源是找到了,但是,徐霞客發現,它們都和大龍湫的水風馬牛不相及,那麽,一直以來困惑他的最大難題又浮現出來:大龍湫的水源到底是哪裏呢?
五月初四日一大清早,徐霞客就踏上搜尋大龍湫源頭之旅。這一次,他追本溯源,順著大龍湫瀑布一路往上走。向東越過華岩走了兩裏,接著從連雲嶂的左側、道鬆洞的右側,踏著石階往西上,又走了三裏,此時俯瞰山下,發現剪刀峰已在腳下。
之後又走一裏,山巒回環,一條溪流赫然出現在眼前,原來這條溪流才是龍湫的上遊啊!渡過溪水,經過白雲、雲外兩座茅廬,又往北進入雲靜庵,在庵中吃了午飯。
飯後,各山峰上的雲氣突然消散,同去的仲昭留在靜雲庵中休息,徐霞客和僧人臥雲一同直上東峰。走了二裏地後,漸漸聽到大龍湫從卷崖中飛瀉下來的水聲。
原來大龍湫的水是從雁**山絕頂南麵、常雲峰的北麵流出,兩峰之間的山塢就是它的發源地,根本不是原先所傳的雁湖。懸於心中幾十年的謎團終於解開,徐霞客自然十分高興。
探知了大龍湫的源頭後,徐霞客遊興不減。這一次,他想趁機攀登溪左黃崖上的洞穴。可是洞口在崖壁中間,因為條件所限,隻能放棄。沒想到,向東經過鐵板嶂往下走時,他們看見其中的石縫更大,下麵像有洞中之水匯成的溪流。
徐霞客急忙沿水流往裏走,來到洞穴下,隻見亂石堵塞,而崖壁左邊有一條路可以直上洞口,崖壁間有鑿出來的石坎,並且有垂下來的藤條可以攀拉。
見有路可走,徐霞客立即奮勇攀登。其間,衣服礙事就脫掉衣服,手杖礙事就扔掉手杖。攀上一道崖,又橫過一道崖,像這樣反複幾次,又經過木頭架設的幾處棧橋,才進入石縫中。
石壁兩側相對峙立的岩石就像門戶一樣,但裏麵寬敞廣闊。石壁盡處,日光透入洞中,洞底陽光透亮的地方設有木梯,徐霞客身形矯健,像猿猴一樣爬了上去。
餘下的幾天,徐霞客與靈岩寺的僧人一起遊覽了屏霞嶂,探訪了小龍湫瀑布的源頭,徹底遊遍雁**山北部的所有風景名勝。至此,雁**山之行已經不留任何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