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道拜訪湖北武當山
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 年)三月初七,徐霞客剛剛定好船隻,天下起大雨,一整天沒停,船不能航行。第二天,船夫因為販賣鹽,很久才起航。大雨之後,溪流水勢盛大,如萬馬奔騰。
初九日,船航行四十裏,經過龍關。此時浮雲散盡,麗日當空,霧氣籠罩的山峰層巒疊嶂,爭相秀美。奔騰的水流推動航船,兩岸盛開的桃花、李花濃淡相間,沐浴在陽光中,像在翩翩起舞。徐霞客走出船艙到船頭坐下,不覺飄飄欲仙。
初十日,船出了蜀西樓,山穀稍稍開闊,不久便駛入南陽府的淅川縣境,這裏是陝西、河南兩省的分界處,距離目的地太和山越來越近了。
太和山即武當山,中國道教聖地,又名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嶽”“玄嶽”“大嶽”之稱。位於湖北丹江口境內。明代,武當山被皇帝封為“大嶽”“治世玄嶽”,被尊為“皇室家廟”。
武當山周邊高峰林立,天柱峰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米。武當山山體四周低下,中央呈塊狀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和片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
岩層節理發育,並有沿舊斷層線不斷上升的跡象,形成許多懸崖峭壁的斷層崖地貌。山地兩側多陷落盆地,如房縣盆地、鄖縣盆地等。
徐霞客於三月十一日進入湖北境內,當日即開始攀登仙猿嶺。因為鄖縣、淅川兩縣邊界互相交錯,依照山勢、溪流曲折劃分,所以道路在兩縣之間穿行。
嶺下有玉皇觀,龍潭寺。一股溪水滔滔不絕地從西南往東北奔流,大概是鄖縣中部流過來的。渡過溪水,往南登九裏岡,越過岡脊往下走,為蟠桃嶺。
徐霞客一行不斷地翻山越嶺,沿途桃花、李花繽紛,山花盛開在道路兩旁,景色異常幽雅、豔麗。山塢之中,居廬相望,溪流兩岸的一塊塊稻田,高低分布得如同魚鱗一樣整齊,和山西、陝西一帶的稻田不一樣。隻是途中所走的小路很狹窄,行人稀少,而且聽說有老虎害人。太陽正要落山,於是就在塢中的曹家店住宿。
第二天,徐霞客登上火龍嶺。下嶺後順著水流走出峽穀,抵達紅粉渡,漢水水勢浩瀚地從西邊流來,岸邊蒼壁懸空,清流環繞。沿漢水往東走,到達均州。靜樂宮位於州城正中,占據了一半城,規模宏大,建築莊嚴。
徐霞客把行李放在南城外,決定第二天早晨登山。十三日,騎馬往南急行,石頭路平坦寬敞。走三十裏,越過一座石橋,橋下的水從西向東流,就是從太和山流入漢水的溪流。
過橋後是迎恩宮,宮門向西。前麵有一塊書寫著“第一山”
三個大字的石碑,是襄陽人大書法家米芾的手筆,書法飛揚靈活。又走十裏,經過草店,從襄陽伸來的路,也在這裏會合。
道路漸漸朝西走,經過遇真宮,越過兩處險要的地方往下走,進入山塢。從這裏往西行數裏,是去玉虛宮的路,往南向上登嶺,則是去紫霄宮的小路。
登嶺遙望山頂,呈一片青紫色,插入雲天。滿山都是高大的樹木,夾在道路兩旁,密布山上、山下,上山如同在綠幕中穿行。從這裏沿山行走,下了又上,一共二十裏,經過太子坡。又下到塢中,有座石橋橫跨溪水,這是九渡澗的下遊。
往上為平台十八盤,就是去紫霄宮、攀登太和山的大路。
從左邊順溪水往裏走,就是溯九渡澗,到瓊台觀和八仙羅公院等處的路。攀登了十裏陡峻的山路,就到紫霄宮所在地。
紫霄宮,又名“太元紫霄宮”,明代宮觀建築,坐落在武當山的主峰天柱峰東北的展旗峰下。麵對照壁、三台、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為禹跡池、寶珠峰。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
徐霞客進殿觀覽,祭拜。從殿右往上攀,直接上到展旗峰的西麵。峰附近有太子洞、七星岩,都沒有時間光顧。一共走五裏,經過南岩的南天門。
徐霞客放棄了南天門往西走,越過嶺,到榔仙祠謁拜。榔仙祠和南岩正對而峙,祠前有棵特別高大的榔梅樹,一點樹皮也沒有,光滑地聳立著,沒發一絲芽。
旁邊有很多榔梅樹,梅樹和榔樹本來是山中的兩種樹,相傳真武帝折梅花寄生在榔樹上,形成了榔梅這奇異的樹種。榔梅樹高高聳立,榔梅花的顏色和桃花、杏花一樣深淺,垂絲的花蒂則是海棠花形狀。榔梅果非李非杏、非桃非梅,卻又似李似杏、似桃似梅,味甘如蜜,是武當山特有的一種水果。
徐霞客經過虎頭岩,來到斜橋。陡峰懸崖,屢屢皆是,道路大多沿著峰崖之間的縫隙而上。來到三天門,過朝天宮,都是石階路曲折地往上伸,兩旁有鐵柱懸索。
從三天門到二天門,再到一天門,路大多取道山峰間的坳地,陡梯直上。路雖然陡峻,但石階很整齊,有攔索牽引,不像登華山那樣懸空飛越。三座天門,朱牆翠瓦,飛簷彩壁,基座精雕,掩映在翠流彩雲之中,屹立於天險之上,奇偉壯麗,蔚為壯觀。
接近黃昏時,徐霞客竭盡全力登天柱峰。天柱峰又名金頂,因頂上有金殿而得名。其巔峰拔空峭立,猶如一根寶柱雄屹於眾峰之中,有“一柱擎天”之名。
頂上眾多的山峰,都如同鍾倒置、鼎峙立一般,成行成列地匯聚在一起。天柱峰懸立在正中,獨自突出於眾峰之上,四周特別險峻。峰頂上有塊平地,長寬都隻有八尺到一丈。
金殿峙立在平地上,殿中供奉真武帝及其四將,香爐、幾案都很齊備,全部用金鑄造。朝廷設一個千戶、一個提點在此監督,索取香金,這無異於巧取豪奪。
徐霞客匆匆忙忙想進殿叩拜,但殿門已關,於是下到太和宮住宿。十四日,換衣服登金頂。遊覽叩拜完畢時,天空澄碧晴朗,俯瞰眾峰,近處的好似天鵝引頸屹立,遠處的層層排列,實在美妙。
徐霞客沿三天門右邊的小路下到峽穀中。這條小路沒有石階,也沒有攔索,山峰散亂無序地各自聳立,小路在山峰間穿行,令人倍感幽雅。
走了三裏多,來到蠟燭峰右側,涓涓泉水從小路旁溢出,下去是蠟燭澗。沿澗右岸行三裏多,峰隨山轉,再下就看見平整的山丘中有一塊開闊地,是上瓊台觀。
觀旁邊有幾株榔梅,都有一人圍抱那麽粗大,滿樹榔梅花競相開放,花色映照山岡,使山岩邊絢麗燦爛。這地方幽雅到了極點,景物又特別不同尋常。
徐霞客索求榔梅的果實,觀中的道士閉口不敢答應。過了一會兒才說:“這是禁物。從前有人帶出去三四枚,有數名道士因此受株連而家破敗。”
徐霞客不相信,索求得更起勁,道士取出幾枚送徐霞客,都已變黑腐壞,而且叮囑不要讓人知道。等走到中瓊台觀時,徐霞客又索要榔梅果實,觀主仍然辭謝說沒有。
徐霞客非常失望,正想原路返回去南岩,忽然聽到後麵有人叫他,原來是中瓊台觀的小道士奉師傅命,讓他回去。
回到中瓊台觀後,觀主握著徐霞客的手說:“您要的珍貴樹種,幸好還有兩枚,可以一償您的心願,但是您一定要保守秘密呀,泄露出去,我們倆都要遭殃了。”
徐霞客仔細觀察,發現這榔梅果實和金橘有些相似,表皮滲出蜂蜜一樣的汁液,如金玉打造一般,光看表象便知道這不是一般的東西,於是真誠地表示感謝。
又往上走三裏多,直達蠟燭峰山坳中。山峰高低不齊,棱角鋒利,人在峰間穿越,影影綽綽,仿佛山峰在晃動。穿越蠟燭峰後,沿著山崖轉來轉去,接連越過數重山崖。
峰頂上的土、石,處處隨地勢變換顏色。不一會兒聽見道士誦讀經文的聲音,於是抬頭一看,峰頂懸立在遙遠的上空,已經出到朝天宮右側了。仍舊往上走,到達南岩的南天門,趕忙去正殿祭拜。
往右轉到正殿背後,高峻的崖石鑲嵌在空中,如同長廊懸空、閣道淩空,彎彎曲曲地延伸在山腰,下臨無底的深壑,這就是南岩,也叫紫霄岩,是武當山三十六岩中最美的,天柱峰正好屹立在對麵。
從南岩返回到正殿左側,順著石階在塢中走,有棵幾人圍抱粗的鬆杉,枝葉遮天蔽日,挺拔秀麗。一座平台孤懸而立,向四周眺望高峰,這是飛升台。傍晚回到朝天宮,徐霞客用財物收買小道士,又得到了六枚榔梅。第二天再去索要,卻沒能要到。
十五日,徐霞客從南天門往左直奔雷公洞。洞在懸崖中間。
徐霞客想返回紫霄岩,由太子岩經過不二庵,到達五龍宮。抬轎的人說迂回繞路不方便,不如從南岩下竹笆橋,可以觀賞滴水岩、仙侶岩等勝景。
於是,徐霞客從北天門往下走,一條陰森的小路,滴水岩、仙侶岩兩景,都在小路左側,懸崖向上飛突,泉水滴瀝崖中,懸崖中能容下靜室,供奉的都是真武帝。
下到竹笆橋,開始聽到泉水流淌的聲音,但路不順山澗行。
徐霞客隻好靠著山走,翻越山嶺,一路上多是突起的石頭、高高的岩石,雜亂地分布在繁茂的草木叢中,不時有開放的榔梅花,絢麗的色彩映照遠近。
經過白雲岩、仙龜岩等處,一共走了二十多裏,順石階一直下到澗底,就是青羊橋。澗水就是竹笆橋水的下遊,兩岸山崖上草木繁盛、樹蔭蔽日,長長的清流彎彎曲曲,一座橋橫跨在上麵,不知道澗水流到什麽地方。抬頭仰望天空,形狀如同甕口一般。
過了橋,徑直登上攢天嶺。走五裏,抵達五龍宮,宮殿的規模和格式與紫霄宮、南岩相仿。從宮殿背後登山,走一裏多,轉進山塢,到自然庵。不久,返回五龍宮殿右麵,轉下塢中,走兩裏,到達淩虛岩。
淩虛岩背靠重重山巒,麵臨極深的溝壑,正對桃源洞眾山峰,滿山嘉樹特別茂密,紫色、翠色互相輝映,猶如圖畫,是著名隱士陳摶修煉的地方。岩前麵的傳經台可以和飛升台相媲美。
由於徐霞客剛遊覽完嵩山、華山,不禁將武當山和它們作了一番比較。華山四周都是石壁,所以山腳沒有高大奇特的樹木,一直上到峰頂,才有了高大的鬆柏,大多數居然有三人圍抱那麽粗。
太和山則是四麵群山環抱,百裏以內森林茂密,大樹遮天蔽日、高聳入雲。因為朝廷禁止砍伐,靠近太和山以內數十裏,三人圍抱的杉樹和老柏樹綿延滿山坡,植被保護得非常好。
嵩山、少室山那裏就不行了,缺乏保護,樹木被砍伐得所剩無幾,除了那三棵將軍樹,從山腳到絕頂,幾乎看不見什麽大樹。可見,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徐霞客就已經具備了現代的環保意識。
徐霞客還發現,由於地勢的不同、地理環境的差異,各地的植被以及植物生長狀況也不一樣。他從嵩山、少室山出來時,才看到田裏麥苗青青。到了陝州,杏樹剛剛開花,嫩綠的柳枝剛抽條。
進入潼關,大路平坦,高大的楊樹隨處可見。轉到泓峪,卻是層層冰封,積雪布滿山穀,簡直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可是到了武當山這裏,卻已經桃紅柳綠,一派春色盎然。
一路上,景色差異若此,他在感歎中國地大之餘,也不免喟歎:造物的翻雲覆雨手豈是人力可抗的?
從龍駒寨出去,桃紅柳綠,所到之處一片春色。徐霞客忽然想起已到清明時節,不由觸景生情,惦念家中老母。一路快馬加鞭趕往家中,正趕上母親的八十壽辰。
徐霞客將從武當山帶回的榔梅果實送給母親作賀禮,原來他在山上苦苦索求榔梅果實是為了讓老母開開眼界啊!由此可見,徐霞客真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兒子。
徐霞客與母親感情甚篤,是當地出名的孝子。雖然母親全力支持他出遊,可是他心中一直牢記著“父母在,不遠遊”的古訓。母親春秋日高,他心中的歉疚也就越深。
每當徐霞客在出遊和奉母之間感到為難時,徐母總是安慰他說:“我身體很好,男子漢大丈夫誌在四方,不要老想著我。”
徐霞客每次歸來,都以琪花瑤草、碧藕雪桃之類稀奇的東西作為禮物送給母親,並給母親講天地之廣大、山川之雄峻、流水之險惡,以及各地風土民情之怪異、物產之豐富,聽眾無不倍感驚奇。
此時的徐母備好茶水點心,坐在兒子身邊聽得非常愉快,常常感歎,自己一介婦人,雖然不能親自外出遊曆,能聽聞和見識這麽多東西,也算此生無憾了。
徐母的非凡見識成就了兒子徐霞客的奇誌偉業,即便是今天,我們也要感歎,徐母真的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
明熹宗天啟四年(1624 年),由於自己的母親已經八十高齡,徐霞客打算停止出遊,侍奉母親。為了打消兒子的顧慮,徐母讓兒子陪她遊荊溪、句曲,一路上,她一直走在前麵,以證明自己身體很好,無須掛念。
後來,徐霞客在母親全力支持和鼓勵之下再次遠行,遊至華山下青柯坪,忽然感覺有異,急忙趕回家,果然,母親病了。從此,徐霞客衣不解帶,侍奉母親湯藥。在母親病危時,徐霞客向上天祈禱,願意以身代母。
明思宗崇禎三年(1630 年),徐霞客經受了人生最為沉痛的打擊,他的母親王孺人去世了。悲痛的徐霞客暫停出遊。
為了紀念母親,徐霞客請人將家藏元、明兩代名家手跡,以及好友為王孺人寫的挽聯、祭文等鐫刻於石上,將石刻嵌砌在晴山堂壁間,石刻內容有對徐霞客祖上功績的頌揚、對徐母教子有方的讚揚及徐霞客生平事跡的記錄等。
後來,徐霞客將這些石刻的內容印了個帖子,流傳天下。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楊維楨、倪瓚、宋濂、祝允明、文徵明、顧鼎臣、董其昌、高攀龍、米萬鍾、黃道周等一大批明代文壇巨擘的手筆,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晴山堂帖”。這個帖子可以說是一代書法藝術的縮影,備受行家珍視。
從帖中也可以看出,徐家和當時的名士來往密切,這些人中不乏達官貴人甚至位極人臣者。例如,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的李東陽曾為徐霞客之祖徐頤六十大壽撰序,後來又為他撰寫了墓誌銘。
這篇墓誌後來丟失了,徐霞客和堂兄徐仲昭百般搜求,才以三畝田的代價購得。由此可見,徐家的家世絕非一般“豪富”
可以形容,而是名震一方的詩書簪纓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