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去大總統之職

在1911 年10 月9 日武昌起義爆發後,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為總理大臣,他揮兵南下,占領了漢陽,與革命軍形成南北割據的局麵。

袁世凱一方麵對清廷表示要“殺身成仁,誓為清廷保全社稷”,另一方麵卻對其親信的前方將領指示不可輕易督師進攻。

清廷、革命黨人都在努力拉攏袁世凱,而袁世凱的如意算盤是利用雙方的矛盾和弱點,抬高自己身價,從而達到一箭雙雕的目的。

10 月19 日,袁世凱電召自己的幕僚劉承恩從襄陽趕赴河南彰德(今安陽),希望他利用與黎元洪的交情來代其遊說。於是,劉承恩帶話說,袁世凱可以與革命軍合作,不久就可以進行和平談判。

袁世凱在秘密與南方革命黨人進行聯係的同時,又通過與其聯係密切的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出麵,提議停戰議和。

孫中山委派伍廷芳,與袁世凱的代表唐紹儀進行談判。伍廷芳代表孫中山重申:隻要清帝退位,宣布實行共和製,袁世凱就可以就任總統。

袁世凱看透了革命派對共和製的迫切心理,就唆使北洋軍閥薑桂題等四十七人聯名通電反對共和,主張君主立憲製,並威脅說他要召回北方議和代表,以逼迫革命派做出讓步。

袁世凱反對共和製,當然是一直為共和製而努力的孫中山所不能答應的,他決定用武力來回答袁世凱的無理要求。1 月11 日,孫中山宣布自任總指揮,兵分六路北伐那些囂張跋扈的軍閥。

北伐軍多處旗開得勝。但是,剛剛產生的南京臨時政府財政困難,不能應付北伐的軍需,軍事力量也很薄弱。這時,鑽進革命陣營內部的舊官僚政客、立憲黨人,大力鼓吹“議和”和“南北統一”。

袁世凱除了在軍事上繼續抵抗北伐軍,又政治上玩弄陰謀,打算把北京的清政府、南京的臨時國民政府一同取消,由他在天津另外組織一個臨時政府以“統一”全國。

孫中山堅決反對袁世凱的狼子野心,在報上發表文章斥責他是“民國之蠹”。但是,孫中山反對袁世凱的鬥爭,在同盟會內得不到支持,連他最好的助手——臨時政府的陸軍總長黃興——也寫信給胡漢民、汪精衛抱怨說:如果軍費不能解決,議和搞不成,他就難以指揮軍隊,隻有切腹自殺了。

汪精衛更是公然拆台,不願意出任廣東都督,並攻擊孫中山有“權利思想”,甚至挖苦孫中山:“你不讚成議和,難道是舍不得總統嗎?”

妥協思潮到處泛濫,孫中山感到孤掌難鳴。

帝國主義更是密切配合袁世凱的陰謀。他們拒絕承認南京臨時政府,不給貸款,甚至調兵遣將威脅說:如果中國“內亂”不休,他們就要實行幹涉。

為了打破孫中山最後的思想防線,袁世凱又虛偽地聲稱他也擁護共和製,說:“共和為最良國體,世界之所公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

在受到來自革命陣營內部、清政府、帝國主義的重重壓力的情形下,孫中山別無選擇,隻好向袁世凱妥協。

1912 年2 月12 日,清朝皇帝溥儀,被迫下詔宣布退位。至此,統治中國兩百多年的大清王朝終於被推翻,自秦始皇以來綿延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製製度也就此結束。

14 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推薦袁世凱以自代。

不過,他在提出辭職時,附有三個條件:一、臨時政府地點設於南京,不能更改;二、辭職後,要等新總統親自到南京就任的時候,現總統和國務各員才能正式解職;

三、新總統必須遵守參議院所頒布的臨時政府的一切法製章程。

15 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然而,其後,袁世凱施計,得以在北京就職,建立了北洋軍閥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