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和領導一係列起義

1906 年秋,中國中部鬧災荒,湖南和江西交界的萍鄉、醴陵、瀏陽等地區特別嚴重。

9 月,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蔡紹南按總部指示回到湖南,和長沙的同盟會會員魏宗銓一道發動萍鄉、瀏陽、醴陵一帶的洪江會黨,組織起義。

10 月初,萍鄉起義的風聲被當地清政府官員知悉,清政府開始采取行動突襲麻石機關,緝拿捕殺會黨頭目。

12 月4 日,在會員意見不統一、思想準備尚未完全的情況下,醴陵的洪江會倉促發動起義,占領了萍鄉縣城以北的上栗市,成立了中華民國軍湖南軍先鋒隊,發布了檄文,並以孫中山的名義向各地會黨發布了《中華共和國革命軍大總統照會》。

瀏陽的會黨、萍鄉的礦工、醴陵的兵勇都一呼百應,起義軍達到三萬多人,震驚了長江南北。這就是著名的“萍瀏醴起義”。

這次起義並非孫中山發起的。起義後,劉道一曾經密電東京的孫中山,但被湖北電信局扣壓。12 日,日本的革命同誌從日本報紙上獲知起義消息後,紛紛要求回國。

13 日,清政府電令張之洞、端方、岑春煊合力圍攻起義軍。

在清軍的重兵鎮壓下,轟轟烈烈的萍瀏醴起義,經過半個月的奮戰,以失敗告終。起義領導人劉道一、魏宗銓等先後被殺害。

當時,孫中山並沒有及時得到起義失敗的消息。1907 年1月,孫中山還前往日本作家池亨吉寓所,邀請他去中國參加武裝起義。

在國內,清政府下令在全國各地大肆搜捕革命黨人,張之洞、袁世凱等上奏朝廷說“革命排滿之說,以孫中山為罪魁”。

2 月13 日,清政府致函日本的伊藤博文,要求日本政府驅除孫中山出境。

考慮到孫中山已經在日本形成的影響,又顧及本國在華利益,於是,日本政府采取了秘密贈送旅費的方式讓孫中山離開,並設宴為他餞行。原本就計劃南下組織起義的孫中山表示同意,東京的股票商人鈴木久五郎聽說這個消息後也贈送一萬元表達對中國革命的同情。

3 月4 日,孫中山被迫離開日本,在越南河內甘必達街61號設立了領導西南武裝起義的總機關,以便就近策劃兩廣、雲南三省起義。

此後,孫中山發動和領導了一係列起義。其中影響較大的有1907 年5 月的廣東潮州黃岡起義,6 月的惠州七女湖起義,9 月的廣西欽州、廉州起義,12 月的鎮南關起義;1908 年3 月的欽州、廉州、上思起義,4 月的雲南河口起義;1910 年2 月的廣州新軍起義;1911 年4 月的辛亥廣州起義(也稱“黃花崗之役”)。

1910 年2 月,在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去了檀香山、日本。秋天,孫中山去了馬來西亞的檳榔嶼,開會討論廣州起義的計劃。

孫中山、胡漢民、黃興、趙聲、孫眉,以及華僑同盟會會員鄧宏順、雷鐵毅、楊錫初等,參與了這次會議。當討論到革命前途和下一步革命計劃時,大家默默不語、精神不振,相顧無策。孫中山說:

一敗何足餒?吾之失敗,幾為舉世所棄,比之今日,其困難實百倍。今日吾輩雖窮,而革命之風潮已盛,華僑之思想已開,從今而後,隻慮吾人之無計劃無勇氣爾!如果眾誌不衰,則才用一層,予當力任設法。

孫中山的一番話,打破了會議的沉悶氣氛,黃興也表示同意孫中山再舉起義的倡議,陳述了選擇廣州作為發難地點的意見。

孫眉更是催促孫中山召集南洋同誌,開會商議並舉行籌款。

這次會議決定,起義的任務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由統籌部組織發動廣州起義,任命黃興、趙聲為革命軍副總司令。二是在長江流域組織各省起兵響應,由陳其美、宋教仁、譚人風、居正等負責。他們準備占領廣州,再分兵兩路向湖南、江西進發,然後與各省起義軍會師北伐,直搗北京,希望這次能一舉成功推倒清王朝。任務分配已定,大家分頭行動。

統籌部的同誌決定,這次起義仍以新軍為主力,巡防營和民軍做響應,另外還組織了一支八百人的敢死隊。他們運送七百多支槍和三百多枚炸彈到廣州,在那裏建立秘密據點三十八處,並於1911 年4 月8 日召開發難會,擬訂了十路攻襲的戰鬥計劃,預定4 月13 日在廣州發難。

不料,由於從國外準備的槍彈、錢款未能如期送到,清政府的兩廣總督張鳴岐嚴加戒備,這次起義未能如期發動。後來,幾經周折,一改再改,原來的部署被打亂,不得不放棄原定的進兵計劃,改為集中全力攻打兩廣總督衙門,起義的時間改在4 月27 日17 時30 分;攻襲總指揮改由黃興擔任。

4 月27 日一早,乘早船到達廣州的趙聲部隊,因城門緊閉而不能進城,隻有福建和海防的先鋒部隊到廣州候命。黃興將象牙印章、黑鋼懷表分送給各先鋒,以作守信、準時之用。

16 時,離預定的起義時間還有一小時,黃興集眾演說。這時李文甫、羅仲霍、朱執信、譚人鳳等人也悉數到來。譚人鳳將香港情況告訴黃興,請求延緩一日,黃興隻說了一句:“老先生,勿亂我軍心!”此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出發前10 分鍾,陳炯明派人來,見黃興等人已經整裝待發,一言未發轉身離去。按預定計劃,黃興攻督署,陳炯明攻巡警教練所。但後來的事實是,陳炯明害怕事情棘手而不敢行動。

17 時30 分,黃興率隊出發,一時螺號嗚嗚,風起雲湧。但是,黃興在攻下了隻有少數衛隊守衛的兩廣總督府後,其他三路卻都沒有接應,城外新軍也沒有接到通知,其他聯絡的民軍則因宣布改期後已經解散。這樣,隻剩下一百多名先鋒隊員,麵對比他們多幾十倍的清軍援軍,陷於孤軍苦戰。

當趙聲、胡漢民率領二百多人乘夜船於28 日淩晨到達廣州時,見城門緊閉,又分別折回。此時,起義已徹底失敗了。

這次起義,在戰鬥中英勇犧牲的有五十七人,被捕後慷慨就義的有二十九人。事後,收殮到革命烈士的屍體七十二具,由革命黨人潘達微營葬在廣州城外東北郊白雲山麓的紅花崗。

後來,潘達微把紅花崗改為黃花崗。從此,“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的英名傳遍了全中國。

正在芝加哥為革命籌款的孫中山,聽到黃花崗起義失敗後,異常悲痛。同時,他也預見到這次起義的巨大意義。他在《複謝秋函》中指出:

革命之聲望從此愈振,而人心更奮發矣!

後來,孫中山在《黃花崗烈士事略·序》中,以氣壯山河的文筆,生動描寫了這次起義的情況、價值和影響。他寫道: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

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黃花崗起義是孫中山所領導的第十次武裝起義。所有這十次起義,雖然都因為沒有發動和依靠群眾,特別是沒有發動和依靠農民而失敗了,但是它們都打擊了清政府,在政治上、精神上動員和鼓舞了民眾,促成了革命形勢的**,一步一步把清朝統治逼上了滅亡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