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同盟會”

在1900 年惠州起義之後,革命形勢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革命出現了轉機。

激烈的言論與行動首先出現在清政府無力控製的留日學生當中,出現了《國民報》等宣傳革命的刊物。1903 年出現了一次革命思想宣傳的**,出現了章炳麟、陳天華、鄒容等傑出的革命宣傳家,出現了《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猛回頭》《警世鍾》《革命軍》等轟動一時的宣傳品。

在國內,自1902 年起,以南洋公學學生退學風潮為起點,出現了學生退學的大風潮。退學學生組織了愛國學社,繼續求學,並且言論日趨激烈。

在這幾年的時間裏,中國國內革命風潮此起彼伏,陸續成立了許多革命團體,如黃興、宋教仁、劉揆一領導的華興會,曹亞伯、呂大森、劉靜庵建立的科學補習所,蔡元培、章炳麟組織的光複會、愛國學社,此外還有日知會、強國會、公強會、獨立會、嶽王會、益聞社、易知社、群智社等。

這些革命團體的目標都是反對清朝政府,各自聚集著一部分反清力量。但是,它們活動分散,難於采取一致步調,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政黨,以便更好地領導全國規模的革命運動。

麵對著迅速發展的革命形勢,孫中山並沒有坐享其成,他積極從思想與組織兩個方麵開展活動。

1902 年,孫中山在日本橫濱廣泛結交留日學生。這年冬天,他去越南河內,試圖取得法國殖民當局對於中國革命的支持,沒有成效,但是他在河內組織了興中會分會。三年後,這個分會改為同盟會越南分會,在同盟會發動的欽廉、鎮南關、河口三次起義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1903 年7 月,孫中山從越南回到日本。在他橫濱的住所裏,留日學生組成的軍國民教育會的積極分子經常進進出出。孫中山和他們知心地暢談革命救國的道理和方法,並在他們中間物色革命人才。

有的留學生提出,要革命,應該懂軍事,他們要求學習這方麵的知識。孫中山大力支持,在東京青山練兵場附近秘密創辦了革命軍事學校,聘請他的新交、日本軍事家日野熊藏為校長,聘請退役軍官小室健次郎為助教,向參加學習的十四名學生講授軍事知識、槍炮火藥製造方法,以及南非布爾人的遊擊戰術和以寡擊眾的夜擊法。孫中山自己也專心研究軍事,認為布爾人的遊擊戰術最適用於揭竿而起的中國革命軍。他對入學的人要求很嚴格,每個人都必須填寫盟書,表示革命的決心。他親自主持入學宣誓,誓詞就是他製訂的革命目標: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在這四句誓詞中,“驅除韃虜,恢複中華”,是解決民族問題;“創立民國”,是解決民權問題;“平均地權”,是解決民生問題。後來人們熟知的“三民主義”,就已經包含在這裏麵了。

9 月26 日,孫中山離開日本去檀香山。舊地重遊,他發現七年前他在這裏辛苦組建起來的興中會,已經被破壞得名存實亡了,主要的破壞者就是以康有為為頭目的保皇黨。

孫中山不得不重建和發展革命組織。他還采用發行公債券的辦法籌集經費,以備將來起義之用。在那裏,他經常為華僑義務診治疾病,深得他們的信任和敬重。他們為了酬答這位好醫生,便慷慨大方地支持他的集資活動。

1904 年1 月,孫中山改組了當地的興中會,成立了“中華革命軍”。4 月,他離開檀香山,前往美國大陸。7 月,他在紐約接觸到王寵惠等一批留美學生,在一起熱烈討論了三民主義和革命成功以後有關外交、財政方麵的問題。

孫中山給那批留學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王寵惠回憶說:孫逸仙是一個具有感染力而且口齒流利的演說家。他能使聽眾聚精會神地在一次講演會裏連續聽好幾個鍾頭。

他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仍然精神奮發,和少數革命同誌在煤油燈下,在狹小的洗衣作坊後麵的房間裏,談論中國軍事上失敗的情況,以及外交上喪失權益的屈辱,然後闡發他的使中國人民自己起來治理國家大政的方略。他總是風塵仆仆,穿著樸素地出現在人們麵前。為了革命事業,他總是熱心誠摯,永不灰心喪氣。

這時候,日本和俄國的軍隊正在中國土地上打仗。遠東的火藥味,使列強政府都把鼻子伸了過來。美國更是野心十足,企圖在“門戶開放”的幌子下,在中國這個大肉鍋裏多撈好處。

8 月底,孫中山針對帝國主義的野心,在聖路易城用英文寫成《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一文,揭露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爭奪亞洲霸權的陰謀,駁斥了外國侵略者編造的“黃禍論”。

文章指出:中國人的本性就是一個勤勞的、和平的、守法的,絕不是好侵略的民族;如果他們確曾進行過戰爭,那隻是為了自衛。如果中國人能夠自立,他們會證明是世界上最愛好和平的民族。

文章警告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政策隻能給自己帶來危險與災難,支持清政府的倒行逆施也是注定要失敗的。這篇文章在當時,可以說是無聲中國的一聲巨吼。

1904 年底至1905 年春,孫中山又赴歐洲,在華僑和留學生中宣傳革命,組織革命團體。

在所有的這些組織活動中,孫中山不再用興中會的名義,興中會原來的誓詞也不再使用,而是用1903 年創立東京青山革命軍事學校時提出的十六字誓詞。

這表明孫中山有意識地要放棄興中會那個有著濃厚地域色彩的組織,而組織一個新的革命黨。事實也是如此,他由日本到檀香山,又由檀香山到美國,由美國到歐洲,都是在要“招集同誌,合成大團”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的。那時的孫中山已經認識到,要取得革命的成功,必須要組織新的、團結各方力量規模宏大的革命組織。

1905 年6 月,孫中山在倫敦聽到日本在海戰中擊沉了俄國軍艦,便匆匆趕到日本考察日本獲勝的社會背景、軍事原因。

7 月19 日,孫中山再次抵達日本東京,受到了中國留學生和各革命團體的熱烈歡迎。

那時中國留日的學生有一萬多人,孫中山非常高興。他問宮崎:“留學生中有無表現出眾的、能參加我黨的人?”

“我正要向你介紹一位叫黃興的湖南人。”

“這人怎麽樣?”

“一個偉人,將來可能做你很好的助手。”

孫中山聽了,馬上就要去找黃興。宮崎忙製止說:“連口茶都未喝就要去,真夠性急的,而且你是長輩,還是讓我帶他來見你好了。你就在這裏喝茶等著吧!”

孫中山不同意,他說:“這樣的事沒有什麽前輩後輩之分,是我打聽到他的消息,還是應該我去拜訪他。”

宮崎帶著孫中山去到黃興的住地,從窗戶往裏一看,看到地上有一堆拖鞋,一大堆學生正圍成一圈討論問題。聽到外麵“黃君!”的呼叫,黃興應聲跑了出來,宮崎用手指指孫中山,黃興一眼便認出,忙上前深深鞠了一躬。

接著,宋教仁、張繼、日本人末永節都出來了。黃興帶著大家到神樂場風樂園飯館與孫中山聚會,大家都開懷暢飲,熱烈談論,來慶幸這次曆史性的會晤。

孫中山特別強調革命力量聯絡的重要性,指出:“不相聯絡,各自號召”,“各國乘而幹涉之,則中國必亡無疑矣”。他的結論是:“現今之主義,總以互相聯絡為要。”經過孫中山的積極工作,在日本的各革命團體裏的多數人都讚同他關於建立統一革命組織的意見。

革命形勢的發展,使孫中山十分高興,他不僅覺得需要將各個分散的革命團體組織起來,成立一個大的革命組織,以適應革命形勢迅速發展的需要,而且還敏銳地感覺到組織一個大的革命團體的條件已經成熟。因此,他積極倡議各革命團體聯合起來,組織一個全國規模的革命組織。這一提議得到了各革命團體領導人如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人的積極響應。

7 月30 日,孫中山邀集了除甘肅以外的十七個省的留學生和旅日華僑七十多人,在東京赤板區檜町三番的內田良平家裏召開中國同盟會籌備會議。

孫中山作為發起人,首先發表演講,闡述中國革命的理由、形勢和方法,著重說明分散的革命組織結成新團體、協力從事革命大業的必要性。

參加會議的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科學補習所的代表都同意孫中山的講話,並推舉孫中山為會議主席。新團體的名稱最後定為“中國同盟會”。

同盟會的宗旨,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個字,會議討論通過以後,凡讚成的人都寫下誓約。

孫中山即席起草盟書,誓詞是:

當天發誓,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眾處罰。

隨後,孫中山帶領眾人舉右手宣誓,事畢,孫中山與各會員一一行新的握手禮,並道賀說:“為君等祝賀,自今日起,君等已非清朝人矣。”

這時,屋後的木板倒塌,發出一聲巨響,孫中山應聲說道:“此乃顛覆清廷之預兆!”眾人都高興地鼓掌歡呼。

8 月20 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正式成立,參加者有一百多人。會議通過了黃興等人起草的章程,推舉孫中山為總理。同盟會總部設在東京,下設執行、司法、評議三部,這是按照三權分立的原則設立的。總部之外,設立九個支部。國內分東、西、南、北、中五個支部,按地域將各省納入各支部轄區。另外四個支部設於南洋、歐美。

同盟會成立之後,組織迅速發展,其發展之速真有一日千裏之勢。短短幾年之間,同盟會的分支組織就遍及各地。這就為革命洪流的到來準備了組織條件。

同盟會成立以後,革命形勢發展很快,使渴望中國革命早日成功的孫中山由衷地感到喜悅。他認為,同盟會的成立為中國革命開了一個“新紀元”。他開始相信,也許在他這一生中,革命就可以完成。

10 月,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在東京創刊。孫中山寫了《發刊詞》,第一次公開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闡明了同盟會的革命綱領。他指出:

現在中國有千年專製的毒害沒有解除,異族的摧殘,列強的侵逼,民族主義、民權主義的實行刻不容緩。民生主義本來問題最多最難解決,幸好中國“受病未深”,解決起來卻相對要容易一點。

孫中山注意到,資本主義製度並未解決貧富懸殊的矛盾,“歐美強矣,其民實困”,“社會革命將其不遠”,中國革命應該“睹其禍害於未萌”,“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他還闡明,民族主義,並不是排斥滿人、異族人,“是恨害漢人的清廷統治者”。

孫中山說,假如滿人不來阻害革命,革命絕沒有仇視他們的道理。關於民權主義,他說主要是推翻惡劣政治的根本——君主專製主義,建立民主立憲政體,因此,就是漢人當君主,也要實行革命。

孫中山告誡革命同誌,不能存有絲毫的皇帝思想,或把國家當作私人財產,否則就會彼此相爭,把國家搞得四分五裂,“自亡其國”。

按孫中山的解釋,他提出的三民主義具有為公、為勞苦大眾的精髓,這表明孫中山是代表了“真正偉大的人民的真正偉大的思想”。

《民報》創立之後就大力宣傳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與立憲派的《新民叢報》就革命還是立憲的問題展開了一年多的激烈論戰。這次論戰對於推動革命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