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武裝起義——惠州起義

1900 年,八國聯軍侵華。孫中山決定利用這一機會發動起義。夏天,孫中山偕日本友人宮崎等人,往來於日本、新加坡等地,布置在廣東惠州再次發動起義。

7 月16 日,孫中山自日本前往香港。由於香港當局不準他登岸,他便在船上召開了緊急軍事會議。會議決定,以會黨為主力,在惠州發難,然後沿海東進。起義由鄭士良指揮,史堅如、鄧蔭南在廣州響應,楊衍雲、陳少白在香港負責辦理接濟軍工槍械。其後,畢永年再赴長江流域聯絡會黨,孫中山則轉回日本,再去台灣,然後伺機潛入內地。

9 月28 日,孫中山抵達台灣,在台北建立了起義指揮中心,並招聘了一批軍事人員,等起義軍進抵廈門時進行接應。

當時台灣的日本殖民當局為了達到在福建沿海擴張侵略勢力的目的,日本駐台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假裝同情和支持孫中山惠州起義的計劃,答應起義後給予幫助,在海豐、陸豐供應武器。孫中山自然很高興,命令鄭士良提前發動起義。

早在年初,鄭士良就集合了起義軍六百多名,槍三百多支,指揮部設在馬欄頭村的一間油房裏。為了保密,鄰鄉的農民進了山寨之後一律不許出山。因起義等待時間太長,糧食告缺,鄭士良留下八十多人駐守,遣散其餘民眾等待時機。此時已有風聲逐漸外泄,說三洲田有亂黨數萬人,準備揭竿而起,引起清政府廣東當局的注意。

10 月初,兩廣總督開始了對三洲田起義軍圍剿,鄭士良急電孫中山速予接濟。此時,孫中山並未籌備好,複電暫時解散。

但是這邊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於是又電孫中山,準備起義兵沿海東上,直逼廣州,再一次敦促孫中山接應。

10 月8 日,鄭士良先發製人,派統將黃福帶領敢死隊八十人夜裏突襲清軍的先頭部隊,打死了四十多人,俘虜三十多人。

受到突然襲擊的清軍不知起義軍兵力底細,倉皇潰逃。

起義軍很快由六百多人發展到兩萬多人,聲勢浩大。鄭士良在白沙整編隊伍,準備攻入廈門,接收由台灣運來的人員和武裝。

但是,隨著起義軍的擴大,糧食槍支、彈藥都成了問題,特別是武器供應成了當務之急。

惠州起義的突然爆發,實在出乎孫中山的意料。孫中山要求台灣的日本殖民當局給一筆貸款,等革命成功以後本利一並歸還。狡猾的後藤新平說,借錢有困難;他建議起義軍加緊攻占廈門,台灣銀行在廈門支行有幾萬元款項,起義軍可以去搶。

這顯然是一個圈套,是給日本人出兵廈門進而攻占福建製造口實。孫中山當然不會同意。

這時,清政府加緊調集軍隊,四處圍追堵擊起義軍。正當鄭士良率領的人馬急需支援的關頭,日本人不僅沒有給軍火、給錢、派遠征軍,反而把孫中山和他的日本友人平山周驅逐出台灣,禁止興中會在台灣活動。

孫中山輕信了外援,而沒有在戰事順利時發動和依靠群眾,致使起義軍在接連勝利之後仍然陷入困境,最後錢、糧、武器都斷了來源。為了避免更大損失,孫中山當機立斷,決定不再堅持。孫中山立即通知香港同誌:

情勢突生變化,外援難期,即至廈門,亦恐徒勞。軍中之事,由司令官自決行止。

鄭士良和黃福等人先後避往香港;山田良政在送信返回時,由於路不熟,被清軍逮捕後殺害。1912 年,孫中山在日本為山田良政立了一座紀念碑,稱其為“外國義士為中國共和犧牲者第一人”。

惠州起義失敗之後,很少聽到有人咒罵革命黨人,相反還有不少有識之士為他們的失敗而歎惜,對於革命事業的失敗深為遺憾。革命黨人見到這種變化,心中的歡喜難以言表,他們由此知道,中國人民已經逐步覺醒了。

孫中山領導的第二次武裝起義失敗了,但這次失敗並沒有使他退縮,反而更加堅定了他推翻清王朝的信心。他決定進行第三次起義,並為之而在世界各地奔走。

孫中山於1901 年從日本出發到檀香山,1902 年到香港、日本和越南,1903 年又從越南到日本、檀香山,1904 年再次去美國和歐洲各國,直到1905 年夏才回到日本。在這四年多的時間裏,孫中山飽經挫折、備嚐險阻,但革命的鬥誌卻分外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