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法戰爭

1883― 1886 年,除去中間多半年因事離開香港,孫中山在香港先後學習了兩年多。這期間,孫中山雖然一度對基督教抱有濃厚的興趣,並因此與大哥發生過嚴重的爭執,但是,他並沒有成為一個傳教士;相反,他的革命思想開始醞釀了—— 相比於基督教教義裏的關注天國的自由與幸福,他更加關注中國的現實。

孫中山一直關注現實中的中國人民的疾苦,他謀求的是中國人民現實的自由、平等、幸福。還在檀香山讀書的時候,他就立誌要改造中國。

堅定地讓孫中山關注中國現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在1883― 1885 年中法戰爭中的失敗,這刺激了他,使他從天國的夢幻中驚醒過來。

孫中山在拔萃書院、中央書院念書的這幾年,爆發了中法戰爭。自中法戰爭爆發之日起,孫中山就十分關心戰爭的進行情況,經常閱讀香港的報紙,注意有關戰況的報道,並常常與同學們一起討論有關戰爭的問題。

孫中山還注意聽取前線回港士兵、越南歸僑的口述,打聽有關戰爭的情況,尤其注意打聽清軍的軍備、組織、指揮體製等方麵的情況。

孫中山認識到了清政府的腐敗與昏庸,也認識到了清軍裝備與指揮體製的落後,對於戰爭的前途非常失望。當時一些人對於中法戰爭的前途盲目樂觀,孫中山就向他們指出,以現在中國的軍備與軍隊,不可能在這場戰爭中取勝。

當馮子材、劉永福率軍取得巨大的軍事勝利之時,清政府卻將勝利變成自己妥協的砝碼,與法國人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清政府的這種行為,進一步加深了孫中山對清政府腐敗無能的認識。他內心的愛國主義情緒進一步被激發出來了,他暗下決心,要推翻清政府的腐敗統治。

在耳聞目睹清政府腐敗、昏庸的同時,孫中山也從中法戰爭過程中看到了中國民眾的覺醒。

1884 年8 月,法國艦隊進攻台灣、福建、浙江沿海,激怒了中國廣大民眾,廣東、福建、浙江、雲南、貴州、湖南等地的人民紛紛奮起抗議,旅居美國、日本、古巴等地的華僑也紛紛捐款回國支持抗法戰爭。香港雖然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但是香港民眾衝破殖民政府的種種壓製,掀起了抗法鬥爭的熱潮。

在整個中法戰爭期間,香港居民拒絕與法國人合作:商店的店員拒絕把貨物賣給法國人;碼頭工人不為法國軍艦搬運給養;法國人為兵船購煤,多次高價招人搬運,也沒有挑夫應招;法國商船到香港,碼頭工人不為他們卸貨,民間的貨艇也不運他們的貨物;法國船隻派人上岸購買牛羊,民間船隻也拒絕運送這類貨物;受創的法國軍艦開到香港修理,中國工人拒絕工作。

1884 年9 月,一艘在馬尾海戰中受創的法國兵船開到香港修理,香港的工人拒絕工作,迫使法國人將該船拖往日本修理。

一艘受創的法國水雷炮艇駛入九龍船塢修理,香港的居民和華工秘密商議要想法將這條炮艇燒毀,港英當局聞訊後連忙派警察日夜守護。

港英當局對於香港民眾的這種抗法情緒十分不滿,竟然公開強製香港民船為法國船隻運送給養與貨物。強製無效之後,港英當局居然逮捕船民,罰以重金。

這種做法,引起了香港群眾的極大憤怒,船民宣布全體停工。船民的鬥爭得到了碼頭工人的響應,碼頭工人宣布全麵罷工,香港的內外貨運全部停止。

港英當局知道眾怒難犯,隻好釋放被捕船民,退還罰金,但是仍要求船民複工,再次遭到船民的嚴詞拒絕。港英當局惱羞成怒,采取武裝鎮壓,工人奮起反抗。

在對抗中,一名華工被打死,另有多人被捕;英國士兵也有十一人被打傷。這更激起了廣大香港居民的強烈義憤,香港爆發全麵罷工、罷市運動,而九龍的天地會也準備發動起義。

局勢十分緊張,港英當局十分恐慌,趕忙找來有身份的華人出麵調停。調停的結果是:

港英當局釋放所有被捕工人,給被英國士兵擊斃的華工家屬二百元撫恤金,以後港英當局對於工人不為法國船隻搬運貨物的行為不再幹涉,聽任工人自由行動。

這次抗法罷工罷市鬥爭取得了全麵勝利,給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

香港愛國同胞的正義鬥爭,對於年輕而有愛國熱忱並一直關注著中法戰爭進程的孫中山,更是莫大的鼓舞。他從香港工人、市民抗法鬥爭的英勇舉動中,看到中國人的愛國心。

孫中山目睹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因此產生要將其推翻的誌向是順理成章的。不過,他這時的“傾覆清廷,創建民國”的決心,在很大程度上還隻是一種意向,並不是他馬上就要著手的工作。

孫中山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從中央書院畢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