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中進士
紹興十七年(1147 年),宋高宗改封秦檜為益國公。進士施鍔等人為秦檜撰《中興頌》《行都賦》《紹興雅》等十篇歌功頌德之作。秦檜大喜,提拔了施鍔等人,從此頌詠獻媚的人越來越多。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十八歲的朱熹來到建安城參加鄉試。鄉試是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各地的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中試的被稱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亞元。中試的舉人原則上就獲得了選官的資格,並且有機會參加第二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在決定自己命運的關鍵時刻,麵對威嚴的考官,許多考生都麵露怯意,但朱熹卻表現得淡定、從容。他執起筆來揮灑自如,毫無遲滯為難之意:儒家經典、禪學妙語,信手拈來;古往今來、天下之事,盡述筆端。
鄉試結束後,考官蔡茲從一大堆試卷中,終於見到一份令他十分滿意的卷子。他對人說:“吾取中一後生,三篇策論都要為朝廷措辦大事。此人他日必非尋常。”這份試卷,正是朱熹所答。
朱熹如願以償,順利地通過了鄉試。這本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然而,朱熹卻怎麽也高興不起來了。這年冬天,朱熹得到了劉子翬病重的消息。他放下手中所有的事務,馬不停蹄地趕回屏山探視。
朱熹每天都侍奉在劉子翬的身旁,親自為他煎藥、喂藥。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劉子翬也沒閑著,將自己生平治學的心得和經驗全部傳授給了朱熹。
十二月,劉子翬去世了。朱熹和家人一起開啟了老師生前封存的幾封遺書,這些遺書大都是老師對自己身後家事的安排,隻有一封是專門留給自己的得意門生朱熹的。
在信中他表達了自己對朱熹的期望,同時勉勵朱熹日後成就大業。
劉子翬生前的提攜、諄諄教誨,還一幕幕浮現在朱熹的眼前。此時,兩人卻陰陽相隔。朱熹同劉家人一同含淚告別了劉子翬的遺體,料理了他的後事。
第二年——紹興十八年(1148 年)——春天,尚書省禮部舉辦了三年一度的全國進士考試,四麵八方成千上萬的舉子聚集到臨安,這是關係到每個學子前途命運的關鍵時刻。朱熹抱著誌在必得的信心奔赴京城。
考試終於結束了,考生三五成群,討論著考試的內容,然後如潮水般湧出院門。放眼望去,大街小巷擠滿了遊玩的舉子,人聲喧嘩,一片歡聲笑語。朱熹此次重遊京城,繁華的都市令他目不暇接,兒時的記憶再次浮現在他的腦海。
二月的臨安,寒風料峭,但因為學子們的到來,這裏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幾天之後,學子們期盼已久的發榜之日終於到來了。朱熹擠到萬頭攢動、人聲鼎沸的尚書省門前,一張張大紅榜映入眼簾。
朱熹用眼睛極力地尋找著自己的名字,狀元王佐之名首先跳入眼簾。接著一甲,二甲,三甲……他都沒有看到自己的名字,心裏怦怦直跳。他的眼光疾速地掃過一行行姓名,最終在接近紙尾的地方停住了,上麵赫然地寫著:第五甲第九十人:朱熹。
朱熹欣喜若狂,頗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之意。一切平靜下來之後,他一身輕快,踏上了歸途。
他初出茅廬,意氣風發,再加上天生就喜歡結交名人誌士,於是一路拜謁了沿途許多名人。
當時衢州的知州是張嵲,朱熹前往拜訪。這位前輩豪邁灑脫,評詩論文滔滔不絕,朱熹聽後不禁肅然起敬。就這樣,朱熹以十九歲的初學小子,成了張嵲的座上客。凱旋的朱熹,一夜之間成了建安的名人。
四月,好消息傳來:朱熹賜同進士出身。朱熹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沒有白費,此時正收獲著累累果實。雖然他也許還不清楚自己要做什麽,但胸中有一股強烈的衝動在洶湧翻騰,如同大鵬一樣展翅翱翔,扶搖直上九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