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獲“己醜之悟”

朱熹剛剛從潭州回來幾日,就接到了樞密院編修官的任命,他為此十分詫異。後來才知道,當他在豫章的時候,陳俊卿、劉珙書二人上書薦舉了他。此職比較清閑,而且又不是現缺,不需要馬上上任,因而,他經過斟酌之後,決定暫時接受新任。

在上任之前,朱熹依舊全力投身於治學。他從小就受到了“二程”思想的熏陶,後來李侗又對他進行引導,他便以理學為主係統地對“二程”的著作進行鑽研。

確定了方向之後,朱熹就積極行動起來。早在幾年前,他就對“二程”的語錄進行收集整理。到目前為止,他已經編成《程氏遺書》二十五卷,同時又在書後附了《伊川先生年譜》一卷,最後由泉州官府刊行。

從潭州歸來後,朱熹曾一度對湖湘學派的“先察識,後涵養”觀點讚賞不已。他覺得這種方法是用他的“心為已發,性為未發;性為心之體,心為性之用”思想所得出的邏輯結論。因而,他曾到處對人宣揚、推崇這種觀點。

然而,經過不斷思考、實踐,朱熹發現這些觀點有很多不妥之處。他再次陷入了迷惘之中,不得不重新全麵審視之前的觀點,從而解決理論與操作的雙重困難。

經過長時間反複的分析與實踐,並結合“二程”的相關理論進行深入思考,朱熹認為,“未發”“已發”是指心理活動的兩個階段或兩種狀態,而不是指心與性的區別。最後,他終於推翻了自己之前的“丙戌之悟”論斷、湖湘學派的“先察識,後涵養”觀點。

乾道五年(1169 年,己醜年),基於對“未發”“已發”的新認識,朱熹認識到,修養方法也應該相應地回到程頤所倡導的“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上來,應做到動靜兼顧,“未發”“已發”並重。這便是朱熹的“己醜之悟”的主要內容。

“己醜之悟”,是朱熹繼“丙戌之悟”之後,在理學方麵獲得的第二次進展,具有裏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朱熹認為,心始終貫穿於“未發”“已發”兩個階段。“未發”是指思維尚未萌動時的相對靜止狀態,“已發”是指思維已經萌動之後的運動狀態。而湖湘學派的“先察識”,則缺少了“未發”時在靜中涵養,卻隻體現了在“已發”的運動狀態時用功,理論的缺陷非常明顯。

在理學研究方麵,朱熹不僅高度重視“二程”的思想,還對周敦頤的《太極圖說》《通書》等主要著作進行研究和整理。第二年,朱熹初步寫成了代表他早期思想的《太極解義》。

就在這時,朝廷催促朱熹入京供樞密院編修官之職的命令傳達下來。但是,由於舉薦朱熹任職的劉珙被逐出朝廷,他怕自己的政治主張得不到實行,所以就以身體不適、母老家貧為由推辭不任。

後來,朱熹的知己汪應辰得到朝廷任用,舉薦朱熹的陳俊卿升為宰相,了解到這些情況後,朱熹便對朝廷寄予了厚望。但是,汪應辰、陳俊卿二人在朝廷中的表現,讓朱熹十分失望。所以,當朝廷再次催促他前去供職時,他仍以上次的理由暫不赴官。

緊接著,尚書省第三次催促供職的命令下達了,但朱熹依然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是因為,朝廷罷黜了當時彈劾權臣的太學錄魏掞之,朱熹對朝廷徹底地失望了。從這個時候開始,朱熹便與朝廷進行了長達五年的拉鋸式辭免。

沒過多久,朱熹經曆了一件痛不欲生的事情。他的母親因病與世長辭,享年七十歲。按照當時的習俗,母親去世,子女應為她守墓三年。為方便守墓,朱熹決定在墓旁蓋起幾間簡易小屋,在那裏講學,同時還給小屋命名為“寒泉精舍”。

經過半年的修建,精舍終於落成了,從此精舍便成了講學之地。寒泉精舍可以說是朱熹創立的第一個私塾性質的講習場所。

當地及慕名而來的士人學子,紛紛來找朱熹問學。在三年居喪期間,他生活的主要內容是講學授徒,而且大部分時間都在寒泉精舍。

當然,講學並不是朱熹當時生活的全部,他還致力於編纂著述,甚至達到廢寢忘食、嗜學成病的地步。在短短的幾年裏,他先後撰成《論孟精義》《資治通鑒綱目》《八朝名臣言行錄》《西銘解義》《太極圖說解》《通書解》《程氏外書》《伊洛淵源錄》《古今家祭禮》等書及著名的詩輯。

與此同時,朱熹在學業方麵依然投入了很多的精力。

他通過書信的方式與四方學者交流思想,展開討論。他將自己的心得記錄下來,連續撰寫了《觀過說》《盡心說》《觀心說》《已發未發說》《程子養觀說》《中庸首章說》《巧言令色說》《知言疑義》等文章。

在朱熹的母親去世的第二年年底,工部侍郎胡銓曾以詩人之目推薦了他。因而,正當沉浸在知識與思想的海洋之時,他接到了朝廷的任命通知,但以喪製未滿為由拒絕赴官。之前的樞密院編修官之職務,已經在他服喪期間自行免罷了。

在朱熹服喪期滿之後,朝廷先後四次催促他赴任,但他又以體弱多病和其他借口拒絕了。

後來,朝廷並沒有因為朱熹屢次違命而怪罪於他。當他再次向朝廷提出奉祠的請求時,宋孝宗皇帝還下旨大大褒獎了他。聖旨寫道:

朱熹安貧守道,廉退可嘉,特與改合入官左宣教郎(迪功郎的別稱,為從九品),主管台州崇道觀,任便居住。

聖旨下達,朱熹有些始料不及。此次,他的官位變得更高,俸祿也更加優厚。但是,他依然毫不猶豫地辭免了。他覺得自己是一個愚賤小臣,無功受祿。這樣優厚的待遇本應用來鼓勵那些真正的有功之臣,如果自己接受此供職將會造成十分惡劣的影響。

但是,最終朱熹還是沒能拗過朝廷。淳熙元年(1174 年)六月,朱熹接受了朝廷的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