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略到治學的甘甜

紹興二十四年(1154 年)七月,在同安的官舍裏,朱熹的次子朱埜出生了。

沒過多久,朱熹奉命前往漳州處理事務。在那裏,他拜訪了漳州教授(官學中的學官)陳知柔,同時見到了同年進士——時任長泰縣令——金鼎。

陳知柔,字體仁,號休齋居士,永春人。他與奸相秦檜之子秦熺是同榜進士。當時的人們多以阿諛奉承而通顯貴,但他卻不願隨俗而遭到排斥。

朱熹慕名前去拜訪陳知柔。在公務閑暇之時,他們白天相攜遊覽名勝,夜晚則聚在一起,以詩詞互相唱和、互相酬答。

第二年春天,朱熹又奉命前往福州,向當地報告相關的政務。這次他取道漁溪驛,夜晚住在囊山寺中。在寺中,他寫下了一首詩,詩中記錄了事情的經過,看到的景物,以及他對前途的思考:

曉發漁溪驛,暮宿囊山寺。

雲海近蒼茫,溪山擁深翠。

行役倦修程,投閑聊一憩。

不學塔中仙,前途定何事?

在福州,朱熹初次相識了隨父親在官的呂祖謙。呂祖謙,字伯恭,原籍壽州(今安徽鳳台)。兩個年輕人聊得十分投機,相見恨晚。但他們都不會想到,對方將成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理學同道。

從福州歸來,朱熹最大收獲就是為縣學爭取到了安撫司直接撥給的許多卷圖書,這將大大豐富縣學的舊藏。

安撫司撥下的書卷到來之後,朱熹親自對縣學的舊藏進行整理。同時,對於借出在外的書籍,他又逐一行文搜求。

最終,他將這些書卷重新裝訂,總共有一千餘卷,統統登記在冊,然後妥善收藏。

整理完藏書之後,朱熹依舊沒有停下來。他想要在縣學內建起一所書樓。他到處劃策籌資,將這所書樓建成,名曰“經史閣”。

在任職期間,朱熹還十分注重當地的風俗禮儀。他認為禮儀是人們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是防止禍亂的根本。

他參考《禮儀》《周禮》《唐開元禮》《紹興祀今》等相關記載,設計出了一套在祭孔子時使用的禮器、儀仗和服裝。重視風俗禮教的意識,貫穿他以後整個仕宦生涯。

經過朱熹的努力,縣學之風大為改觀。在這種環境下,士人們紛紛向學,當時就有如許升、王力行、陳齊仲、徐元聘、戴邁、林巒、呂侁、楊宋卿等好學善問的人,同時也吸引了士人劉子晉、葉學古等前來參與講論。

除了給學生授業解惑外,朱熹還十分注重對他們的生活和思想加以引導。他利用自己所學,結合自己的理解,通過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並且初見成效。這將掃除他初任官時的愁悶與無聊,領略到治學的甘甜。

對於從事吏事的朱熹來說,經過兩年的磨煉,與初做官時相比,他在處理所有事情時早已顯得駕輕就熟了。

然而,亂民攻打同安縣城的消息傳來,城中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縣衙如臨大敵,上下緊急動員。亂民的馬蹄聲打破了朱熹寧靜的生活。

縣城的西北角是攻守的要地,之前亂民攻陷城池的時候常常從西北方向進入。朱熹與監鹽稅官曹沆,被指令在那裏把守。為了鼓舞士氣,朱熹、曹沆登上城樓,勉勵士兵:“此地至關重要,我們一定要盡最大努力守住此地。如果此地失守,我們就將死無葬身之地!”

在亂民還未到來之前,朱熹、曹沆日日巡城,準備作戰所用器械,部署人力,以待死戰。

朱熹、曹沆意識到,想要穩穩地守住縣城,以弓箭作為主要守城武器是再適合不過了, 但是,因為長久的太平生活,士卒們平時疏於練習,因而箭法都比較差。朱熹在城角的空地上建成了一個射圃,嚴格要求兵士們勤於練習。不久之後,亂民聞聽如此防備有章,未至城下便不戰而逃。就這樣,一場虛驚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