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頓賦稅、縣學

朱熹正式坐堂辦事,主要是協助知縣管理簿書、賦稅、教育等事務。朱熹到任後,首先清點賦稅簿冊,並定下規矩,今後逐日點對,杜絕了官吏作弊的門徑。收稅時間到了,朱熹親自書寫榜文,派人四處張貼曉示,限期交納,過期不交即予處罰。

由於朱熹公正勤敏、清貧儉樸,為士民做榜樣,對百姓則恩威並施,說到做到,所以在他上任後不久,同安一縣賦稅難收的問題就解決了。官府有了正常的賦稅收入,百姓也不覺得苛重,能夠承受。

朱熹還發現,不僅是同安縣,其他各縣也會因為沒有對百姓的田地進行實地核查,簿籍所記錄的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與實際情況有所不同,普遍存在著版籍不正、田稅不均,稅、田脫節的嚴重弊病。有些貧苦的人家可能早就因為破產而失去田地,但是稅籍依然記錄著他的信息,沒有及時更新;而很多的富家巨室,卻可能因吞並田產而隱匿逃稅。因此,朱熹認為重新丈量並核實土地的真實情況,勢在必行。

朱熹便著手正籍均稅,實行經界。經界,就是重新核查土地,按田造籍,按籍納稅。朱熹提出經界,既維護了官府的財政收入,也實現了他體恤貧困、抑製豪強的想法。

朱熹雷厲風行,對所在縣各方麵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知縣看到朱熹一來局麵就有所改觀,所以對他更加倚重,幾乎凡事都要與他商量解決。如此一來,朱熹雖為主薄,其實所管的事務已大大超出了自己的權限。

日複一日的忙碌,令朱熹筋疲力盡。不久,母親及妻兒的到來,給他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當初朱熹赴任時,因為夫人臨產便沒有隨他前來。此次全家人團聚,朱熹很早就開始忙著張羅收拾居室,堂上拜母,膝下弄兒,一家盡享天倫之樂。

就這樣,在繁忙的工作中,朱熹在同安任上度過了第一個年頭。第二年—— 紹興二十四年(1154 年),他將自己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縣學的整頓上來。

當時縣學條件簡陋,師資力量不夠,生員較少,同時學校的紀律也不明確,形同虛設。

朱熹認為,想要大力發展縣學,就要建設足夠的學舍。

但當時的學舍隻有兩齋,朱熹認為這遠遠不夠,於是將其擴充為四齋,並分別命名為“誌道”“據德”“依仁”“遊藝”。

同安縣有位行年五十的進士名叫柯翰,長於經學。朱熹聘他為直學(書院中掌管錢穀者),讓他專任講經之事。

同時,朱熹還允許校外士人可以通過補試的方式入學,以便充實縣學的生員。在臨近考試的時候,有些吏人按照慣例請求延期開試,但是朱熹斷然拒絕,答道“決不延期”,以保證入學的公平性。

為了提高縣學的教學質量,朱熹全麵更置課程,以經義為主。他讓直學柯翰講授《禮記》,而自己則親自為學子們講授《論語》。朱熹還特別重視教學方式的改進,開辟了教學講座,通過問答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學中的疑難問題。

朱熹采用比較民主的方法,整頓教學的紀律。他與學生進行商議,一同製定了合理的學規;同時還與學生約法三章,如果有人違反學規,一定嚴懲不貸。他還完善了縣學的考試製度,並且親自出題來考查學生。

朱熹清楚地知道,僅僅采取這些措施,依靠外界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讓師生在思想上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他也十分注重對學生的勸說和引導,把自己總結出的觀點與士人學子進行交流。經過他的大力整頓,縣學初具規模,麵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