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力強”在多大程度上可信?
心理學這門學問通過對行為集合及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進行命名來確定研究對象。命名時,必然會有一個程序,即思考“應該如何把握它”,這叫作“操作主義”。
比如,有一個詞叫作“記憶力”。人們總會感覺有一種印象,覺得自己記憶力好的時候就能記住很多事情,記憶力不好的時候基本上什麽都記不住。但是如果要深究何謂記憶力時,問題就變得很棘手。
此處暫且不談何謂記憶力,筆者準備一些記憶內容(數字、物、人、星星的名字等),然後讓大家做一個課題,看大家能記住多少內容,記住很多內容的人作為“記憶力好的人”。
“記憶力”這一具體的“物”並不存在。因為記憶力無色無形且無觸感,既看不到也摸不著,隻是一種被假定“存在”於人的內部(大腦中)的概念。
正因為它是這樣一種抽象的概念,所以通過與感覺適合用來把握該概念的程序方法組合到一起之後,就能夠著手處理“記憶力”這一概念了。這種與程序、方法成套出現的概念定義叫作“操作性定義”。
例如,大家思考一下“決勝力強”這樣一個人的特征。確認一個人的決勝力強度的一種方法就是去詢問本人。可以問:“你是決勝力強的人嗎?”然後讓對方用“是”或“不是”來回答。如果答案為“是”,那麽就判斷“這個人決勝力強”。
不過,這僅僅是這個人深信自己是決勝力強的人,不一定放到在重大場合真的能獲勝。
這裏有個問題,就是以什麽來確定“決勝力強”的定義。如果認為個人的決勝力強度與實際的勝負有關係,那麽筆者想通過猜拳、抽簽、遊戲等實際的勝負比賽來確認是否存在晉級的傾向。
這裏重點仍然是“何種方法來確認該概念”。
這一點在性格把握上也一樣。本書中大家將要看到的性格研究大部分都是通過問卷調查來把握某人性格的。因為需要重視流程,要考慮具有某種性格的人,問了一個問題之後,可能會這樣回答。
然後,在製作一份問卷調查時,你是如何確認具有特定回答方式的人真的具有這種特征以及能得到何種程度的結果,這些內容也需要寫入論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