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教堂裏的幸福感
遍布全美的1600座巨型教堂大部分屬於基督教的福音派。如同本章開頭所言,福音派的特征是將《聖經》的內容奉為金科玉律,對人工墮胎、同性戀婚姻和進化論均持否定態度。在東海岸和西海岸的自由人士眼裏,福音派教徒近乎宇宙人。然而在與宗教漸行漸遠的美國,福音派仍在穩步發展教徒的人數,擴大教會組織的規模。
在巨型教堂裏,批判拜金主義與商業主義的思想深入人心,同時也擁有類似休斯敦湖木教堂神賜牧師喬爾·奧斯丁那樣的一批富人牧師。由於政府對教會免征法人稅,又有幾千名教徒不斷地捐款或者購書,教會肯定有錢可賺。正因為如此,也有不少美國人已經把“用信仰賺錢”的教會看透了。
然而,以人海戰術為背景的教會對共和黨保守派和政府仍然具有隱形的影響力。特朗普在2016年總統大選中獲勝的背後,便有厭惡希拉裏·克林頓的福音派支持。已故的著名福音派牧師葛培理,曾經在尼克鬆等曆代總統的就職儀式上做過祈禱。
“他(指特朗普總統)所幹的事情,我也不是完全讚同。然而綜合起來看,能夠理解的部分比不可理解的部分更多一些。”蒙頓說。據說在引發熱議的美國駐以色列使館遷至耶路撒冷這件事上,福音派也施加了一定的影響。因為他們根據《聖經》所言,認為是上帝把耶路撒冷送給了猶太人。
巨型教堂的盛大場麵有別於平時人們印象中的傳統耶穌教堂。說起星期日的禮拜活動,印象裏的場麵通常是身著黑色長袍的牧師高聲說教,表情莊重的教徒側耳聆聽。然而,如果沒有人特意說明,巨型教堂的場麵與平時唱詩禱告沒有多大的區別。
2017年11月的一天,上午11時。一場禮拜活動和往常一樣,在現場的吉他彈奏和鼓點聲中開始。
當開場式的一曲人氣爆棚的福音歌《你真好》(You Are Good)奏響,剛才還正襟危坐的信徒們頓時興奮起來,手舞足蹈。放眼望去,平時印象裏多為中老年夫婦的現場,這一天也來了不少20歲出頭的年輕人。隨後演唱的福音歌曲還有《好日子》(Glorious day)《我心安寧》(It is Well with My Soul)等。禮拜開始後的這段時間是專門用來暖場的福音歌曲演唱會。
接下來的洗禮儀式也近似於一場別開生麵的演出。追光燈的光束對準舞台上方的十字架,一對父女緩緩出場。父親宣示完女兒的信仰,將女兒的身體浸在小小的水池中。所謂福音派,並非對特定教派的稱呼,而是表明一種宗教姿態。休斯敦第一浸信會教堂雖然屬於福音派,但從教派的角度來說,這座教堂應當歸屬於浸信會派。對於反對嬰兒洗禮的浸信會派來說,成人洗禮是禮拜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堂的資深牧師格雷格·馬特的傳教風格也與傳統的牧師形象不同。他身穿毛衣,頭戴發套,在教壇上來回踱步,言談舉止類似於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展示本企業的創造發明。
這一天的傳教內容是“上帝與投資回報”(God vs ROI)。馬特以《路加福音書》裏“善良的索馬裏人”為例,將信仰的內涵解釋為相信上帝,並且強調說明投資的收益並非隻為索取。
環顧四周,有人在合目祈禱,也有人在熱心記錄,還有人在玩手機……看來聚攏到這裏的人也不全是虔誠的信徒。
研究巨型教堂的華盛頓大學教授詹姆斯·威爾曼將巨型教堂舉辦的這種社會活動稱之為“鴉片”。
他分析道,追求感官刺激的演出、高級牧師的說教、教友之間的默契……巨型教堂為參與者提供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宗教體驗,人們通過參與一場盛大的宗教儀式收獲了滿滿的正能量和幸福感。這便是在宗教漸行漸遠的大環境下,巨型教堂逆流而上,有增無減的理由。
他最後指出:“宗教活動發展到巨型教堂的規模,就像足球場一樣產生無窮的精神力量,分泌出積極向上的情緒,與朋友分享,不停地征服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