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的啟迪

何謂“進步教育”?其定義雖然因人而異,但其核心應當有別於教師教給學生們答案的傳統教育模式,指的是針對兒童不同好奇心和接受能力的因材施教。

天空為什麽是藍的?白雲為什麽會漂浮?孩子常會提出這類樸素的問題。當他們收獲了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時,心滿意足,印象深刻。精心嗬護這份好奇心不要讓它毀滅,有利於從中引導出更多的學習機會。這就是校長希金斯思考的“進步教育”。

為了落實“進步教育”的理念,不僅要關注孩子們讀書寫字、計算數字,還要從孩子們的好奇心這根天線上接收信息,開展各種活動,比如藝術鑒賞、歌劇、舞蹈、遊泳、種菜等。至於“進步教育”這種提法是否恰當姑且不論,希金斯校長倡導的教育理念,在富裕家庭孩子就讀的貴族學校和私立學校,以及讚助充足的“特許學校”已經普遍推行。

現在,要求學校推行“進步教育”的家長越來越多。“進步教育”需要豐富多彩的教學課程支撐,而且要求學校具備相應的教學能力。在經費有限的公立學校開展“進步教育”的路上,有一道道難以逾越的坎兒。但是,知難而進的希金斯校長勇敢地在這裏發起挑戰。他說:“‘進步教育’本身是一種由來已久的辦學模式。我以前常聽當過教師的父母說起過,這是一種理想的教育模式。當時我就暗下決心,等我當了校長以後一定要嚐試一番。”

從傳統教育向“進步教育”的轉型開始了。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成功因素值得一提,即小學附設的Pre-K(兒童年滿4歲的幼兒園學前班)所實施的教學活動。

幼兒教育原本不在於提高學力,許多課程都是為了培養孩子們的好奇心。P.S.125小學的Pre-K也積極組織開展這類活動,老師把孩子們帶到室外,讓他們參與各種體驗活動,效果與人氣不足的小學完全不同,幼兒班的活動深受家長和孩子們喜愛。因此,希金斯決定幫助Pre-K的老師們,把這些經驗推廣到幼兒園和小學的低年級。

“為低年級的孩子們創造一個自我嚐試、自我發現的環境非常重要。比起課堂教學,更應該讓孩子們接觸實際,有所發現,然後再把這些發現帶回到課堂上。”編寫Pre-K教程並且在幼兒園大班授課的米歇爾·阿倫說。

2017年6月初我前去采訪時,天空不時下著小雨,可幼兒園的孩子們依然滿不在乎地來到學校旁邊的小菜園。一組孩子把吃剩的香蕉皮放到角落裏堆肥,另一組孩子坐在田頭畫紫蘇苗,還有一組孩子尋找土裏的昆蟲,最後一組在園內爬樹。沒有大人在意他們弄髒了衣服。阿倫老師說,這些活動的意義在於讓孩子們親身感受自然界的生態循環。

當然,把傳統的授課方式轉變為“進步教育”並不容易。一所在紐約市墊底的學校高調推行“進步教育”的時候,市裏是不會痛痛快快地點頭答應的。所以,希金斯首先把精力放在提高考試的分數上。

通過考試檢測每個學生的學力,準確把握每個學生沒有學懂的內容。同時將每位教師擅長的科目進行梳理,根據他們的特長重新組成教學團隊。盡管追求考分的做法與校長希金斯的理念背道而馳,但是為了讓學校爭取到更多的管理權限,他硬著頭皮把解決問題的焦點對準了考試。

後來,學校的考試成績有了提高,市裏的督導員也認可了他們開展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看到這種情況以後,希金斯校長開始下調應試教學的比重,增加英語和算數以外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