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機製與學校評估
為什麽這所學校落後到這種程度?為了揭開其中之謎,我們需要解讀美國公立學校目前的處境和教育改革的曆史。
在裏根執政的1983年,美國發表了一份題為《危機立國》的教育報告,開頭一句“我們這個國家正在麵臨一場危機”頗為震撼。這份報告將美國學力下降與教育荒廢的問題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其中包括大學入學考試的劣績和讀寫能力的欠缺等。
“教育報告認為,公辦教育的質量一塌糊塗,無異於遭到敵國進攻。這份報告發布後,人們普遍意識到美國的教育出了問題。”紐約市立大學的教育學教授彼特·陶布曼這麽說道。
裏根政府將教育改革定位為國家戰略,其後的曆屆政府也將教育改革確定為基本國策。
關於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從總體來說,無非是將競爭機製引進學校,以考試成績對學校進行評估。在教改中走在前麵的是“特許學校”。所謂“特許學校”是公立學校的一種,這部分中小學校領取國家財政補貼,但是由民營企業或非營利社會組織(NPO)負責運作,全國共有在校師生140萬,不足公立學校學生總數的5%。而在1990年以後,這類“特許學校”的在校生人數一直在不斷增長。
教育改革的另一個方麵,是始於20世紀90年代的根據考試成績進行的學校評估,學校和教師對學生成績負有說明責任,即問責製。
喬治·W.布什政府推出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法案”,在全國實施學力統一測試,對未達標的學校和教師課以處罰。奧巴馬政府采用的是名為“力爭上遊”(Race to the Top)的教改計劃,具體內容包括財政補貼向取得成果的州傾斜。結果,考試成績落後的學校不得不更換教師或主動轉型為“特許學校”。
現在的特朗普政府也基本沿襲了曆屆政府的做法。教育部部長貝奇·德波斯是一位力挺“特許學校”和“教育券製度”的重量級人物。
“教育券”是專門發放給公立學校低收入家庭學生的一種“優惠券”(定向代金券),用來鼓勵學生盡量選擇“特許學校”和私立學校。這是新自由主義之母、芝加哥大學的米爾頓·弗裏德曼倡導的鼓勵機製之一。從那以後,他便成為共和黨製定教育政策的關鍵人物。
學校評估體係居然建立在競爭機製和考試的基礎上?……看來這便是所謂貫穿美國教育改革的脊梁吧。
一場曆時30餘載的美國教育改革!這段曆史也承載了P.S.125小學走向沒落的整個過程。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後半期,這所學校有1000多名學生。當時學校開設的教學科目並不少,也曾配備過戲劇、語言、音樂方麵的專業教師。”在P.S.125小學的講台上站了32年的本吉·布拉特曼老師這麽回憶道。
然而,從1990年以後學生開始大幅度減少。這裏雖然也有本地區孩子本身減少的動態人口因素,但其主要原因還是競爭不過鄰近的“特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