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新學,多才多藝

1910年春天,當周恩來告別兩個弟弟和其他親友,隨堂伯父周貽謙出發北上時,他正好12歲。他們取道山東、天津,經過長途旅行,終於來到奉天省。與南國大不相同的生活環境以及一個嶄新的外部世界,展現在這個淮安少年麵前。

當時的中國民族危機日趨嚴重,腐敗的清政府對外屈膝投降,賣國求榮,對內殘酷鎮壓人民革命。帝國主義列強恣意**中國人民,瓜分中國的土地。東北,是當時帝國主義在華爭奪的重點,是民族危機格外深重的地方。在這樣的地理環境和時代背景下,周恩來開始了他在遼東的求學生涯。

周恩來初到東北時,奉天府…(今遼寧沈陽)…一時還沒有合適的學校可讀,所以他隨三堂伯周貽謙轉赴奉天省銀州…(今遼寧鐵嶺),進銀崗書院讀了半年書。

到了秋天,伯父周貽賡為了讓周恩來接受更好的教育,學得“新知識”,將周恩來接到奉天府自己家裏,並把他送入新建的奉天第六兩等小學堂…(後改名為東關模範學校)…學習。這所學校位於奉天古城大東門外,離伯父家不算遠,他可以跑著步去上學。

入學後,周恩來立刻感到這裏的教學與老家的私塾完全不同。它是在清末“廢科舉,興學校”的潮流中剛剛開辦的新式學校,既教中國的經書,也介紹一些西方的新學,開設了修身、國文、算術、曆史、地理、格致、英文、圖畫、唱歌、體操十門課程。

在學校裏,老師經常向學生講述時局的危急和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勵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在國難當頭的年代裏,周恩來那顆富有感情的心,再也無法平靜下來了。他時刻關心國家大事,養成了堅持讀報的習慣。

來到東北以後,周恩來便處在一個破舊立新的時代。1911年10月,在湖北武昌爆發了推翻滿清王朝的辛亥革命。消息很快傳到了奉天,周恩來非常振奮,在革命浪潮的鼓舞下,他毅然帶頭剪去了自己頭上的長辮子。同時他還勸告老師和同學也剪掉辮子,並且提倡學西方,穿短服,不要被長袍馬褂纏著身子。

周恩來在東北讀小學的幾年裏,中國社會發生了一係列巨大變革,滿清王朝被推翻,宣統皇帝…(溥儀)…退位後,民國興起……年少的周恩來關心國家大事的政治熱情,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被激發出來。

在史地老師高亦吾…(字盤之)…等人的幫助和指導下,周恩來閱讀了《革命軍》《警世鍾》《猛回頭》《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揚州十日記》等革命書籍,從中了解到許多關於民族危機的情況和反清革命的道理,使他樸素的愛國救民感情不斷得以升華。他明確了學習的目的並更加發憤讀書。一種為國家、民族的將來而奮鬥的崇高的責任感,已深深地植根於少年周恩來的心中。

有一次,兼教修身課的魏校長在課堂向同學們提出了“讀書是為了什麽”的問題。

有的學生回答:“為了家父而讀書。”有的回答:“為明理而讀書。”也有的回答:“為光耀門楣而讀書。”

當魏校長問到周恩來時,他莊重地回答:“為了中華之崛起。”

……

從1910年春天到1913年2月,周恩來在東北生活了整整三年。這三年中,他不僅在學業和思想上有很大的長進,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收獲,就是把身體鍛煉好了。童年時,周恩來的體質是比較弱的。東北氣候寒冷,風沙漫天,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在這種新的環境裏,他一直堅持在凜冽寒風中跑步、踢球、做操,每天徒步往返學校,常常是風沙撲麵,泥路難行。艱苦生活的磨煉和堅持身體鍛煉,使周恩來很快適應了東北的生活,身體也越來越健壯。

從江淮平原的故鄉,來到白山黑水的東北,這是周恩來生活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正如他後來說過的:“12歲的那年,我離家去東北。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變的關鍵。沒有這一次的離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無所成就,和留在家裏的弟兄輩一樣,走向悲劇的下場。”

1913年2月,由於伯父周貽賡的工作有了變動,改任天津長蘆鹽運司榷運科科員,周恩來又隨伯父南下天津。當他們在天津河北區元緯路元吉裏住下時,周恩來迎來了15歲的生日。生活環境的又一次大變化,給周恩來的性格和思想再次帶來巨大的影響。

天津是華北重要的工商城市和出海門戶。這裏自1860年辟為通商口岸以來,英、法、俄、德、日、比、奧、意、美等國相繼在此建立租界,隨著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的擁入,西方新式教育也在這裏發展起來。天津南開學校,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建立並聞名國內的。

周貽賡移居天津後,很快就獲悉南開學校將在暑假中招生,考試科目為英文、國文和算學。他力主周恩來投考南開。南開學校,位於天津南開區南開四馬路,由嚴修…(字範蓀)…1904年仿照歐美近代教育製度創辦。為辦好南開學校,嚴修請來了著名教育家張伯苓擔任校長。南開教育是自由、民主和開放式的。

1913年8月16日,周恩來來到南開學校北樓下的一個大教室裏,參加新生入學考試。最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被學校錄取。8月19日,周恩來報到入學,被編入己三班…(後改為丁二班)。

從此,在南開的新式教育環境中,他的學識、修養和能力進入了嶄新的階段。

周恩來入校時,年僅15歲,但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和如饑似渴的求知欲,已深深地交織在他的腦海裏。看到租界遍布天津,“洋人”、軍閥任意**人民,柏油馬路上躺臥著受苦受難的百姓,他深感有改造中國、改造社會的必要。

他抱定了立誌救國、奮發讀書的決心,對自己提出了五個“不虛度”的要求:讀書不虛度,學業不虛度,習師不虛度,交友不虛度,光陰不虛度。的確,在四年的學校生活中,他完全實踐了自己的諾言。

1915年3月,周恩來上二年級時,全校800多名學生舉行作文會考,經全校語文教師評定,周恩來的作文被評為全校第一名。

1916年5月6日下午1點,南開學校組織了一次不分年級的作文會考,每班推選優秀代表參加。“與賽者計共十一班,約二百餘人,分成人、童子二部”。周恩來選作成人部第一題,題目是《誠能動物論》。在這篇文章中,他首先強調指出,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必須崇誠信,棄詐偽。他列舉了中外曆史上一些名人的政績,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闡明曆史的教訓。他文思奔放,越寫越激動,在文章結尾處結合社會實際,把矛頭直指當時的反動統治者:“虛偽可惑少數人,惑人類一時,不能惑人類最長時期”,反動統治者妄圖驅眾人的“生命腦力,以供一二私人之指揮,其智可憫,其愚不可及也”。

周恩來的考卷當晚由校董嚴修親自批閱,老師們看後也極為讚賞。批語道:其“用筆之遒勁,布局之綿密”殊為罕見。第二天發榜了,三年二組周恩來榮獲第一名。周恩來所在的班也同時獲得班際第一名,得到由嚴修先生親筆題寫的有“含英咀華”四個大字的一麵獎旗。

周恩來除國文成績十分優異外,化學、代數、習字等各科也名列前茅。但就自己的興趣來說,他更喜歡思辨和說理的科目,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科目。周恩來在南開學習期間,於學業上收獲頗豐,僅就1916年來看:3月,班級化學考試,他名列“最優者”;4月,班級代數考試,他名列“最滿分者”;4月8日,全校數學賽速,他又名列“最優者”;12月,全校習字比賽,周恩來獲“行書優勝獎”……

本著“深究而悉討,慎思而明辨”的學習態度,周恩來在南開學校就讀期間,為探究中國現狀,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還廣泛閱讀中外曆史書籍。在中外思想家的影響下,周恩來極其推崇從對立中求同一的思辨方法,也樂於從事這種哲學思辨。他寫了許多思辨色彩極濃的優秀作文,如《於輿氏不言利,司密氏好言利,二說孰是,能折中言之歟》《或多難以固邦國論》《共和政體者,人人皆治人,人人皆治於人論》《老子主退讓,赫胥黎主競爭,二說孰是,試言之》《我之人格觀》《試論奢靡二說》……他在這些作文中充分地表露了自己思想方法中不走極端的特點。

南開時期,周恩來養成了對事物獨立觀察、辯證思考、細密分析的習慣。正如他在《吾校之新劇觀》這篇社論中所領悟的:“物雖微,理所據也。事雖細,神所係也。觀一物之結構,而後知萬象之生理。察一事之組織,而後洞人類之精神。”

對人,周恩來則表現出極大的謙遜、坦誠和寬容。無論對同學,對友人,他總是肝膽相照,真誠相待,熱心為大家服務,關心別人勝過關心自己。他經常犧牲自己的課餘時間幫助別人學習、補課,給同班同學和低年級同學輔導學業,解答疑問。

周恩來喜歡交友,願與誌同道合者“深交”,將來為救國救民而奮鬥。1914年3月,周恩來和張蓬仙、常策歐兩位同學,在學校發起組織了一個業餘團體──“敬業樂群會”,取“敬重學業,聯絡感情”之意。該會的宗旨定為:“以智育為主體,而歸宿於道德,聯絡同學之感情,補教科之不及”,“辨難析疑,軼出於課程之外,研究各種學識”。

周恩來還主編《敬業》會刊,並在《敬業》上以“飛飛”“翔宇”“恩來”署名撰寫了大量的時事、評論、小說、詩歌、譯作等。在後幾期雜誌裏,周恩來還專門開辟了《飛飛漫墨》專欄,以多種不同的文學體裁與藝術風格,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進步思想。對這一時期周恩來的優秀詩作,趙樸初先生後來讀後曾感歎道:“周總理曾經是一個有甚深造詣的詩人,寫過動人心弦的詩篇。”

南開學校的另一份校刊於1915年8月30日更名為…《校風》周刊。周恩來作為1916年和1917年的編輯代表,相繼擔任過編輯部的紀事類總主任、文苑部長、課藝欄編輯,在一段時間裏,他還擔任《校風》總經理,負責財務收入、印刷、校對、廣告、發行等事務。他的工作既繁重又瑣碎,需要付出許多的時間和精力。有時他還要親自到印刷所去檢查印刷質量和保證每期準時出版。在《校風》上,周恩來親筆撰寫了很多評論文章和新聞報道。

通過組織學生團體和辦報等活動,周恩來在組織管理、團結協作、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各方麵的能力都得到了較好的鍛煉。

在南開學習的四年中,周恩來與老師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由於成績優異,為人誠摯可信,他深得校長張伯苓的器重。每隔幾個星期,在休息日張校長總要邀請他到家裏長談。張校長每次總要留他吃飯,有時吃貼餅子,煮稀飯,煎小魚,把他當成自家人。張伯苓常對家人說,周恩來是南開最好的學生。校董嚴修也很賞識周恩來的人品和才學,他曾稱譽周恩來“有宰相之才”。

1917年6月26日,這是一個難忘的日子,周恩來參加了南開學校第十次畢業典禮,當校方把“國文最佳獎”頒發給他時,場內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周恩來代表全體畢業生致答詞,感謝校方和老師們幾年來的精心栽培。

在周恩來的畢業證書上,寫著這麽幾句話:

中學部學生周恩來,年十九歲,浙江省紹(興)縣人,於中華民國六年六月業將功課肄習完畢,計得畢業分數八十九分七二。

在《畢業同學錄》中,對周恩來做了這樣的評語:

君性溫和誠實,最富於感情,摯於友誼,凡朋友及公益事,無不盡力;君家貧,處境最艱,學費時不濟,而獨於萬苦千難中多才多藝,造成斯績。善演說,能文章,工行書。曾代表本班與全校辯論。於全校文試,奪得首席,習字比賽,複列其名,長於數學,往往於教授外自出新法,捷算賽速,兩列前茅。畢業成績仍屬最優。

四年的南開學校學習生活,給周恩來增添了豐富的營養,並留下了永遠忘不了的記憶。

幾十年後,周恩來曾深情地回憶道:

南開的教育,是正常而自由的。我喜歡文學、曆史,對政治感興趣,對數理也有興趣。總之,喜歡能說理的東西,不喜歡死記的東西,如化學、英文。我經常在課外讀許多書。南開有集會結社自由,我組織了敬業樂群會,當主席。1915年,參加反袁運動,演說、勸募,反對“二十一條”賣國條約。但當時南開全校學生有政治興趣的也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