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曆史注腳

2021年1月6日,是美國國會議員在國會大廈確認新當選總統的時刻。這一天本該是代議機構為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任期畫上句號的一天,然而曆史卻在這一天給特朗普本人以及美國政治寫下了一個充滿懸疑的注腳。正當議員們在召開確認大會之際,有部分民眾衝入國會大廈,抗議選舉結果。這是200多年來美國首次發生民眾衝擊國會大廈的事件。事件最終導致四名示威者和一名警察身亡。兩黨議員在互聯網上快速、齊聲譴責暴力行為,民主黨更是忙著起草緊急法案要彈劾特朗普。代理國防部部長克裏斯·米勒為此部署了1100名華盛頓特區國民警衛隊士兵待命。弗吉尼亞州州長和馬裏蘭州州長同時向首都增派了各自的州國民警衛隊士兵。白宮發言人麥克納尼聲明由國民警衛隊平息暴亂。這種景象除了在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期間,在其他時期美國政治家大概是沒有機會能碰到的。

美國雖然是多元化的國家,但是出現這樣的事件還是很稀奇的。美國政界高層無法忍受像特朗普這樣離經叛道的總統,一直在尋找機會扼殺他。1月6日的國會山暴力事件對於特朗普來說,是他不成熟的政治經驗給極右保守派勢力惹了一次曆史性的大禍;對於民主黨來說,則是一次意外的天賜良機;對於共和黨當權派來說,則是一次首鼠兩端的政治折磨。暴力衝擊的發生距離總統離任隻有幾天時間,眾議院民主黨人幾乎在當天就策劃出對特朗普第二次彈劾的路徑,然後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通過彈劾決議,這件事為美國的曆史寫下了一個抹不掉的注腳。有美國曆史學家表示這是曆史上前所未有的非同尋常的時刻,曾經把美國團結在一起的黏合劑變得分崩離析,自從在南北戰爭中邦聯軍威脅越過波多馬克河以來,這是第一次有軍隊在國會大廈安營紮寨。(2)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民主黨一直處於攻勢,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即使“9·11”事件也未能改變這種社會思潮的發展趨勢,隨後奧巴馬總統主宰了美國21世紀起步階段的社會變化進程。而共和黨一直在另一端處於守勢,在特朗普輸掉2020年大選之後,發生2021年1月6日衝擊國會山事件,實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這是一個意外的曆史注腳,然而這個注腳的意外性更強還是曆史性更強?恐怕後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而且,比這個問題更重要的是,在這次意外之後,美國政治還會有類似的、甚至更嚴重的意外嗎?特朗普會不會是最後一位如此另類的總統?顯然,兩黨都在思考這個問題,而民主黨顯得更著急,所以對於一個哪怕還有一周時間就離任的總統也要發起第二次彈劾。對於民主黨而言,讓總統下台已經變得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彈劾最終的裁決在參議院進行投票的時候,特朗普總統已經離任。民主黨真正的目的是讓這次意外帶來一個更大的政治目的:徹底把特朗普從美國政壇清除出去。所以,美國各大社交媒體平台推特、臉書等在第一時間就封禁了特朗普的個人賬號,穀歌、蘋果、亞馬遜也立即宣布下架特朗普支持者熱衷的社交平台Parler。在意識形態上偏民主黨立場的科技巨頭們在同一時間做出對特朗普及共和黨極右保守勢力平台的封殺,更加凸顯民主黨對抓住此次意外事件撲滅政治對手的決心。

特朗普是美國曆史上連任競選雖敗但卻獲得最高投票數的總統,單就這一條就足以讓任何一股政治勢力都對他忌憚三分。即使在1月6日後麵臨史無前例的第二次彈劾的政治壓力,民調顯示在黨內依然有57%的選民支持特朗普參加2024年的競選,超過黨內其他潛在競爭者。(3)這一點美國過去的卸任總統難望其項背。然而,這恰恰是共和黨當權派最受折磨的地方。早在2016年特朗普參加上一屆總統競選的共和黨黨內初選之時,共和黨當權派就已經想把他擠掉,無奈他的支持率太高,以至於早就鎖定勝局,根本沒有辦法把他從候選人名單中除掉。而且特朗普在後來的大選中真的以302∶236如此懸殊的戰果為共和黨打敗民主黨,拿下白宮,共和黨當權派更加沒辦法公開對他下手。之後四年,共和黨當權派雖然在參眾兩院人數眾多,但是與特朗普之間的合作關係一直停留在貌合神離,最多是半推半就的狀態。

並且,2017年初國會共和黨當權派還想給特朗普在預算案上來一個下馬威,結果來自本黨內部的政治壓力被性格乖張的特朗普以與民主黨合作的離奇手段輕鬆化解。從此之後,特朗普在黨內的支持率不斷上升,以至於美國社會認為共和黨已經快要成為特朗普的政黨,很快就流行了“特朗普主義”(Trumpism)這樣的政治術語。(4)隨後的四年,特朗普在白宮的施政不斷偏離共和黨當權派的思路,即使這樣他的支持率仍然屢創新高,直到最後輸掉連任競選,他也獲得了史上最多的敗選總統得票,以至於人們認為他雖然走下了美國政壇,但是他造就的“特朗普主義”擁有深厚的社會民眾基礎,並不會隨風飄散。

這是共和黨當權派四年來收獲的最大意外。共和黨高層政客清楚他們與特朗普已經漸行漸遠,他們最大的顧慮就是一旦徹底宣布與特朗普斷絕關係,比如通過在參議院投票給他定罪,他會帶走多少共和黨選票,以及他會不會真的組建新的政黨。如果特朗普因為被彈劾定罪而組建新黨,那麽共和黨基本可以被宣告死亡。麥康奈爾最不願意看到共和黨的長城毀在他的手裏,所以即使能在美國政壇呼風喚雨的他也表現出了極大的搖擺。在衝擊國會山事件後,他第一時間表示要在彈劾中投讚成票。(5)這應該是他內心的真實反映,他也想率性一次,抓住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聯手民主黨把特朗普徹底擊倒在地,收複共和黨的失地。(6)然而,作為參議院少數黨領袖,麥康奈爾的一票不是他個人的一票。自從特朗普下台以後,他是共和黨在首都華盛頓最有權力的政治家,參議院裏很多共和黨籍參議員都在等待他的決定。在彈劾辯論結束接近投票的一刻,他向本黨所有參議員傳達了他將投反對票的決定。

1月6日衝擊國會山事件發生之後,美國媒體已經一邊倒地將特朗普打倒,認為他在政治上已經破產,就算他在任職總統期間有那麽一點功績,也在1月6日當天永久消失掉了。但這種呼聲隻能說是共和黨當權派及主流媒體的願望罷了。隻有麥康奈爾和麥卡錫這兩位國會參眾兩院共和黨領袖才能最深切地體會到特朗普與共和黨的微妙關係。麥康奈爾隻是在公眾麵前輕微地顯露過一次對特朗普彈劾案的真實想法,其餘時刻不是在搖擺不定,就是一反常態表達對特朗普的支持。甚至在美國保守黨聯盟主辦的保守派政治行動大會(CPAC2021)前一天,即2月25日,麥康奈爾還趁機公開向共和黨選民表態說如果特朗普獲得黨內提名,那麽他絕對會支持特朗普。這種態度的轉變讓黨內外的分析家們都大跌眼鏡。眾議院共和黨領袖凱文·麥卡錫曾在國會山衝擊事件當天跟特朗普通電話,要求他勸退正在發起衝擊的支持者,並且對時任總統特朗普爆出經典粗口,但沒過幾天他就意識到自己犯下了非常自毀前途的錯誤,馬上轉變了立場,稱他不相信特朗普煽動了這場騷亂,之後又迅速趕到佛羅裏達登門向特朗普“負荊請罪”。

特朗普、麥康奈爾、麥卡錫都是共和黨的最高領導,他們公開互相攻擊、吵架,這對逐漸失勢的共和黨絕對不是一件好事情,然而在情急之下意外之事的確發生了。即便在麥康奈爾軟化立場後,特朗普依然在1月16日發表聲明,強烈譴責麥康奈爾是“冷酷、陰沉、不苟言笑”的三流領袖。而這是麥康奈爾投下反對票幫助特朗普逃過彈劾案之後的事情,為何特朗普還執意要這樣羞辱這位資深參議員?因為麥康奈爾雖然對彈劾特朗普投了反對票,卻發表了一個講話,認為特朗普不應該被參議院定罪,而應該被法庭定罪。這一做法徹底埋葬了他與特朗普之間的政治友誼。再加上麥康奈爾的妻子趙小蘭在1月6日國會山衝擊事件後第一時間宣布辭去特朗普政府內閣部長的職位,那時候已經顯示出與特朗普的離心離德。在這種背景下,特朗普宣布他對麥康奈爾的如此不滿也就不難理解了。而且,特朗普也隻有采取更加激進的攻勢,包括組建新的政黨以徹底分裂共和黨相要挾,才能讓麥康奈爾向自己屈服。果然,在他辱罵麥康奈爾一周之後,後者乖乖地公開宣稱支持他在2024年參加總統競選。

在這一點上,眾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卡錫的反應就比麥康奈爾要快得多。他在千裏奔赴佛羅裏達向特朗普賠罪之時,就直截了當地懇求特朗普幫助他在2022年成為眾議院議長(House Speaker),取代現任民主黨籍議長南希·佩洛西。特朗普對麥卡錫表現得比麥康奈爾友好得多,竟然當場應允盡力幫助他登上議長寶座。這讓麥卡錫像吃了定心丸一樣,以至於隨後幾天他在推特上發文,先是吹捧特朗普,然後再把自己的房子作為賭注來表達對贏得2022年眾議院選舉的樂觀態度。然而,這次意外在這三位共和黨最高層領導人的心目中已經埋下了相當大的未知炸彈。或許麥康奈爾會更加清醒地看到,共和黨在特朗普的領導下隻會加速分崩離析,隻是他對此無能為力,而麥卡錫則更想借助特朗普的影響力在2022年嚐試一次勝利的滋味。